1、1专题 2 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1.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1)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2)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3)明清时期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2)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3)春秋战国时期
2、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4)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4.租佃关系(1)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2)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3)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永佃制和押租制发展,佃农的经济独立性增强。5.经济重心的变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2)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3)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
3、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2)土地制度:土地由公有到少数人占有,封建土地所有制历时最长,地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方式剥削广大农民。(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生产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5)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6)地域分布: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南移到江南。1.(2018全国课标文综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4、)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 B解析 B 对: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3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2.(2018哈尔滨模考)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 ,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 。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A.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B.打破“累世公卿”局面C.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D.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答案 D解析 “假”指出租、借贷, “假民公田
5、”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汉代政府还采用“假民公田”的办法,解决小农破产流亡问题,国家也增加了收入,故 D 项正确;“假民公田”主要是出租、借贷国家所有的土地,A 项错误;B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家把国有土地出租、借贷给百姓,并不属于租佃关系,C 项错误。3.(2018南宁模考)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 ,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 )A.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B.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C.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答案 A解析 依据材料“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 ,可知土地转让
6、制度化,这是土地兼并发展后政府的解决措施,从侧面反映了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故 A 项正确。 “租佃关系日益规范”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B 项。政府的规范行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C 项错误。D 项,材料中规定是将土地买卖制度化,并非限制土地买卖,故 D 项排除。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5.隋唐:形
7、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8.明清时期4(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2)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影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
8、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4.(2018全国课标文综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 ,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 A解析 A 对: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手工业
9、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也说明当地民营手工业作坊多,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5.(2018黄冈模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C.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5答案 C解析 明朝以前古代手工业一般是官营,民间手工业发展较慢, “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
10、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的信息说明庄园经济促使了大规模手工业的发展,故选 C项;盐铁专卖制度汉代实施, “与公竞争,以收私利”说明并不是形同虚设,故 A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手工业发展,故 B 项错误;此时官营手工业仍然超过民营手工业,故 D 项错误。6.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答案 B解析 由“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可知当时已经出现靠出卖劳
11、动力谋生的群体,故本题选 B 项。A 项不符合史实,东汉早已有制瓷业;C 项从材料无法体现;明朝中后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居于主导,但不是占领了整个市场,D 项表述错误。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12、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功能显著。8.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9.元朝:政治统一,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纸币流通广泛。10.明清时期(1)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票号;长途贩运贸易兴盛。(2)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6(3)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广泛分布。(4)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13、5)地区性的商业中心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现。(6)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开始出现近代化的曙光。(7)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8)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商品经济呈现出发展和制约并存的特征。(9)明朝后期赋役制度的变革有两种显著趋势,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2)国家政局: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3)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4)货币发展:货币统一,纸币出现。(5)政府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比较。7.(201
14、7全国课标文综卷)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 A解析 从地图可以看出陶和曹鲁都位于山东,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故 A 项正确;争霸战争往往不利于经济交往,故 B 项错误;交通条件可以影响地方经济7发展,但不可能“决定” ,故 C 项错误;地图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故 D项不符合题意。8.(2018深圳模拟)战国时期, “临淄(齐国都城)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15、,农殷人足,志高气扬” ;唐朝后期出现了“扬一益二”的现象;明清时期出现了南京等数十座商业城市。这主要说明了( )A.经济重心南移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国内市场扩大 D.城市规模逐渐扩大答案 B解析 由题干中的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作为政治、交通和军事中心,唐朝后期的“扬一益二”是指扬州和益州因为经济原因成为第一、二大城市,明清时期的南京等是商业城市,故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经济职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故选 B 项;题干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国内市场和城市规模,故排除 A、C、D 三项。9.明太祖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16、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这表明当时( )A.长途贩运受到严厉的排斥B.传统抑商政策发生动摇C.整顿吏治以改善商业环境D.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答案 C解析 由题干看,对于南雄商人的诉讼, “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而皇帝的态度和意见是“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这说明无论是刑部还是皇帝都主张整顿吏治,以改善商业环境,故选 C 项;题干中没有体现 A 项,B、D 两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A、B、D 三项。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该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
17、济政策,即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1)政策措施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以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2)松动唐朝中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海上贸易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8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空前活跃,重农抑商思想受到挑战,出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3)影响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消极:阻
18、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影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商业的持续发展。2.禁榷制度指国家将一些商品纳入国家的管控范围内,由国家来实行专卖的制度。(1)禁榷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禁榷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通过实施盐铁专卖制度扩大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时,禁榷制度发展最为迅速。汉武帝将盐、铁等纳入国家专营之列。这一政策大大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宋元明清时期,禁榷范围进一步扩大。(2)影响积极: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限制了世家大族对中央财政的影响,使地方势力在财政上无法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
19、:禁榷制度限制了某些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生产不能按照市场规律来变化,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影响人民对资源的使用;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明清时期,政府厉行“海禁”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乾隆以后为维护封建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腐朽的封建统治;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天朝上国”的观念。(2)影响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外来侵略起到过民族自卫作用。消极: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
20、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 “抑商”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9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10.(2018全国课标文综卷)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
21、.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 B解析 B 对: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对于图中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官员运用中国文化对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进行解读。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
22、。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农耕经济的领先 B.自然经济的解体C.资本主义的萌芽 D.重农抑商的风气答案 D10解析 由材料“当时(18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可知轻视商业发展, “设计使其安守家园”表明重视农业生活的稳定性,体现了当时中国的重农抑商风气,故 D 项正确。12.(2018韶关调研)明朝中后期,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说“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主张“开禁” 。两年后,明穆宗决定开放月港(今福建海澄)。依据材料得出( )A.明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 B.民间走私得到有效控制C.海商海盗斗争初见成效 D.
23、明朝开禁促进白银内流答案 C解析 题干反映了明朝政府面对倭寇之乱屡打不绝的现实,认识到福建巡抚许孚远说的“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问题,开始调整严禁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政策,可见海商海盗斗争初见成效,故答案选 C。根据“两年后,明穆宗决定开放月港(今福建海澄)”可知明政府实行有限度的开放,排除 A;题干没有提及开禁的效果,排除 B;“白银内流”题干也没有体现,排除 D。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第一,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在规模和航海次数方面,外国与中国是无法比较的。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第二,从目的上看,郑和下西洋
24、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内容是贡赐贸易,形式是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西欧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第三,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同时,其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13.(2018山东临沂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77 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自公元前 114 年至公元 127
25、 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的西域道路”称为“丝绸之路” ,正式提出了这个概念。此后,德国历史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又将丝绸之路的含义延伸到从中国通向遥远西方的道路。丝绸之路以西汉张骞通西域为开端,他采用的东西交通路线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公元前 60 年,汉朝在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领有天山以南地区,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完全开通。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和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隋唐时期,两条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发达。陆上“丝绸之路” ,在宋代11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元朝时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起
26、来。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明代虽然有过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这七次远航的舰队,并没有在世界大洋航道开拓的历史上留下长远的影响。永乐之后,中国的海疆时开时闭。北方修筑了今天被称为“万里长城”的边墙。从山海关到今天的厦门,许多地方都在海岸上建筑边墙。而此时西方发生的两件大事是大洋航道的开拓和新大陆的发现。它开拓了无限生机,也引发了这么多罪行。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试答:_(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两种远航的结果及其原因。试答:_答案 (1)特点:开拓时间早于新航路开辟;航线
27、长,覆盖亚欧非广大地区;中国占据主导地位;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超越陆上丝绸之路;具有和平性质,以经贸和文化交流为主;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对亚欧非的联系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结果:郑和下西洋,终因于国无益而成绝响。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西欧实行重商主义;郑和远航目的是宣扬国威,徒费钱粮耗费国力,西欧人则是寻找财富,占有殖民地。考向一 主干知识迁移命题点 1 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农产品的商品化北宋时, “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常饱数路,漕输京师。自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
28、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里谚云:上乡熟,不抵下乡一锅粥。 盖全仰苏、秀等州商旅贩运以足官私之用。 ”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扩大C.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D.重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答案 C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北宋时“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 ,也就是这些地区粮食产量高,而“自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 ,也就是这些地方粮食产量低,自杭、睦以东衢、婺等州所需粮食商贩可以从苏、湖、常、秀等州贩运,这说明12当时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故 A 项错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扩大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粮食的
29、商品化程度提高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重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命题点 2 商帮对商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封建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B.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C.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D.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答案 C解析 “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
30、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表明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考向二 能力方法渗透命题点 3 清代中期垦荒耕地面积的变化读清代中期不同年份记载的垦荒耕地数额(单位:亩)表。对表中垦荒耕地数变化的原因,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时间雍正十三年乾隆十八年乾隆二十三年乾隆四十九年嘉庆十二年垦荒耕地数 990 585 971 054 967 140 963 540 961 049A.社会垦荒能力下降B.人口数量不断减少C.重农政策有所改变D.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答案 D解析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是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时代,垦荒能力应该加强,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口增减的数据,故 B 项错误;古代
31、的农业政策中没有限制垦荒的政策,故 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垦荒数量不断减少,根据所学,此时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对粮食增长提供了保障,故 D 项正确。考向三 学术成果创新13命题点 4 井田制下的生产力水平历史学家认为:井田制“必须实行于浅耕农业时代,以浅耕农业,不致因用力多寡而影响收获量的悬殊。若在精耕时代,则沟洫灌溉之利及用力多寡皆足以影响收获的丰歉” 。提出这种观点的理由是( )A.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B.井田授予各级贵族世代享用C.农民缺乏耕作公田的积极性D.铁器牛耕促进了公田的开垦答案 C解析 井田制适合于浅耕农业时代不适合于精耕时代,
32、是因为精耕更需要生产者具有积极性,而井田制下劳动者缺乏耕作的积极性,因而使井田制只适合于浅耕时代,故 C 项正确。命题点 5 唐宋城市风貌变迁所折射的城市功能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这种变化反映了( )A.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B.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答案 B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可知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建筑风格,故 D 项错误。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