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8 苏联经济建设、西方经济政策调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阶段特征一、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社会主义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的调整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一统世界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一战后到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19291933 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阶段特征20 世纪上半叶(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至 1945 年第二次世界
2、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政治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两种社会制度开始并存、对立,资本主义也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经历了由相对稳定到危机动荡的社会交替经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失误与成就并存,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 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文艺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表现科学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
3、,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2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多极化与全球化趋势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 1945 年至今是由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政治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冷战共处,社会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和重大挫折,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经济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双重趋势。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色彩浓厚。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探
4、索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误,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 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这一时期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环境的稳定,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多极化与全球化趋势(1945 年至今) 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49 年至今)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阶段特征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着世界的整体发展
5、。19491956年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561976年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78 年至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表现政治(1)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冷战” ,两极格局形成。(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中国的发展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3)20 世纪 90 年代,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1)三大政治制度确立,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2)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发展完善,“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6、(2)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外交打开了(1)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逐步恢复、发展和完善, “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和实践,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实行基层民主选3新局面。 举。(2)积极调整外交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体系化和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等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表现;另一方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建
7、立标志着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发展,同时各种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56 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实行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全方位、4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
8、学、美术、音乐继续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双百”方针提出,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国防科技和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和教育事业受到重大冲击。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指南的丰富和发展;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开放、时尚和竞争等意识成为人们精神面貌的主流。考点一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经济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1)历史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5(2)历史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3)历史影响:建立世
9、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爆发,为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
10、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3)“斯大林模式”背景:1924 年 1 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4)评价: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3.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
11、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6(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轻易改变改革的方向。1.1928 年 9 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中认为, “为了使国
12、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 ,建造现实的工厂 ”。他认为苏联应当( )A.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建筑原料产业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遵循工业化建设的规律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不能用未来的砖头 ,建造现实的工厂 ”可知,布哈林主张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能盲目求快,故 D 项正确。2.1929 年末,斯大林实现了“强制集体化” , “到了 1938 年,私有土地完全消失。国家制定价格、控制分配、选定农作物,来达到确保稳定的食物供给和解放农业劳动力” 。苏联的上述做
13、法旨在( )A.全面建立计划经济新模式B.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C.加快取消新经济政策步伐D.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答案 B解析 苏联全面计划经济新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实行“强制集体化” , “制定价格、控制分配、选定农作物,来达到确保稳定的食物供给和解放农业劳动力”是为了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故 B 项正确。3.(2018全国课标文综卷)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7答案
14、 A解析 A 对:根据材料中苏共二十一大的决议,可知仍将重点放在工业发展方面,尤其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且仍是通过行政命令发展经济,说明七年计划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考点二 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重要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激化了供给和需求的矛盾。直接原因:股票等投机活动过度,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3)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世界局势动荡不安。2.罗斯福新政(1)措施整顿金融
15、: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等。调整工业:加强政府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调节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整农产品结构等。社会保障: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等。(2)影响经济: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复。政治: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世界: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后进入“滞胀”时期,政府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
16、预。(2)“福利国家”的建立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第三产业的兴起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1.罗斯福新政的启示8金融稳定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就业保障“以工代赈” ,启动市场,扩大就业;实施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职能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提高效能,市场和政府干预相结合国际合作积极谋求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2.“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中有一只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
17、总需求的手,被称为“看不见的手” 。 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被称为“看得见的手” 。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有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它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所以,两手兼用,即两者都有合理的地方。4.(2018全国课标文综卷)1929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时间类别 19291930 年 19301931 年烟煤业 12.3 19.1金属矿业 6.6 18.3制造业 7.2 11.3据该表可知,当时
18、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答案 C解析 C 对:材料反映了从 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到 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持续下降,说明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A 错:最低工资标准是在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的。B 错:材料中反映的是部分行业中的工人周工资的下降幅度,并未涉及产业结构调整。D 错:材料反映9的是经济大危机导致工人周工资下跌,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5.在新政初期,美国州长协商会对罗斯福是大力支持的。1935 年,州长们对新政的态度出现明显分化,他们反复宣传的是维护州权和加强州际合作的重要性。据此判断,下列新政举措中,可能遭到州长
19、们反对的是( )A.贬值美元以刺激出口B.设定统一的工资标准C.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D.调整企业和劳资关系答案 B解析 美国州长“反复宣传的是维护州权和加强州际合作的重要性” ,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罗斯福新政损害了州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中规定全国执行统一的工资标准,损害了州权,故 B 项正确。6.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 ”下列不符合第一个“修补”方向的是( )A.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
20、干预B.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C.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D.大力推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答案 D解析 材料中修补资本主义说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也是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表现,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同样也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调整生产关系),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计划的手段)而不是实行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
21、),故 D项错误,符合题意。考点三 20 世纪 50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 年底)(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19491952 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建设10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 年)(1)中共八大成功探
22、索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表现:1958 年开始的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1960
23、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 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
24、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117.(2018全国课标文综卷)下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案 D解析 D 对:材料反映了 1953 年资源勘探队进深山开采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
25、设正在展开。A 错: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与题干时间不符。B 错:“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C 错: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 1965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8.某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曾报道:“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提出B.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钢为纲”的号召C.“大跃进”全民炼钢运动的迅速兴起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答案 C解析
26、“大跃进”提出全民炼钢运动,号召“以钢为纲” ,实质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与材料相符,故 C 项正确。9.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时期连续十年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对图中“CD”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大跃进”运动促使农业产值提升12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C.国企改革推动了轻重工业比例协调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明显成效答案 B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C 阶段重工业总产值远远超过农业和轻工业的总产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 阶段的状况是由于”大跃进“造成的;从 CD 阶段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比较正常,这是由于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故 B 项正确。考
27、点四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1.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 年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b.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国有企业改革a.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b.意义:增强
28、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a.从 1980 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b.1984 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c.1985 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2.改革开放的深化(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13(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
29、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作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2)对外开放的深入1990 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经济结构(1)过渡时期经济类型:国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其余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其趋势是最终被改造成社会主义
30、经济。(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类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3)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类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其他经济为辅助,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补充,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服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形成竞争格局。10.(2018全国课标文综卷)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1988 23.28 773.52 95.58
31、372.55 623.23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14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域多元化,农业类企业减少,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类增长很快,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B 错:材料中未体现城市与乡镇的联系,故 A 项正确。11.1984 年,我国政府对猪、鸡鸭、蛋品、蔬菜等的派购制度改为国家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供应的办法,1985 年又将粮食的统购制度改为国家实行合同订购的办法。这一举措( )A.调
32、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C.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D.加强国家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答案 A解析 “实行合同订购的办法”等举措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选项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2.有评论说,中国用决绝的手段希望融入世界体系WTO。但是,这种选择将不可避免使一些行业和企业陷入裁员甚至破产的困境,最惨重的是有 100 多万职工的汽车制造业,一半人面临下岗,钢铁和石化行业的比例分别为 30%和 20%,即使是发展前途光明的电信行业,也至少有 10%到 20%的职工失业。实际上,中国加入该组织( )A.不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B.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造成中国的就
33、业面更加狭窄D.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答案 D解析 加入世贸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机遇和挑战并存,故 A 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比例,故 B 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就业面扩大,故 C 项错误;材料中部分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下面临困境也获得了新机遇,故 D 项正确。20 世纪中外三大经济改革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 背景 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 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 “文化大革命”刚结1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束,国家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
34、以农业为核心,涉及流通、分配等领域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作用改善了工农关系,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生产力得到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同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
35、成效认识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29 年 10 月 1 日,苏联政府批准了 70 个有关外国的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 24 个协议在冶金和金属加工工业,55 个合同是与美国和德国的商号签订的。如苏联同福特公司签订的关于为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的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美国勃兰德塔商行(帮助改造莫斯科汽车厂)和马基商行(设计和建造马格尼托格尔冶金联合企业)等都在苏联投资设厂。摘编自曹广金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苏美关系的影响材料二
36、 1978 年邓小平访问松下电器公司以后,松下电器开始在中国投资。12 月 18 日,可口可乐与中国粮油集团签署了一份合同,获准向中国出售第一批瓶装可口可乐。在新中国成立后绝迹了 30 年的可口可乐重返中国12 月 19 日,位于西雅图的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宣16布,中国将历史性地引进 3 架波音 747 客机。1984 年,德国大众汽车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大众汽车是第一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国际汽车制造商之一。摘编自改革开放初期进入中国的知名外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和咨询的背景。试答:(1)_(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国外企业与
37、苏联引进外国技术援助和咨询的共同点,并说明其不同的结果。试答:(2)_答案 (1)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租让制奠定了合作的基础;苏联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西方国家的技术支持;西方国家因国内市场饱和而急于扩大外部市场。(2)共同点: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都注重对外引进技术和资金;都体现了对外市场的开放性。不同结果:苏联随着工业化的实现而停止了对外技术引进;中国则通过不断扩大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考向一 历史价值观引领命题点 1 英国政府的社会福利调控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勃里格斯曾这样描述:“像过分拥挤和贫民窟这样的词,在 19 世纪初尚感新鲜,而到该世纪末,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其现实
38、性,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的贫民窟,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 20 个以上。 ”为此,英国政府( )A.以行政权力的运用来取代自由贸易B.以殖民扩张和掠夺转嫁国内危机C.以扩大城市规模来加快城市化进程D.以税收和济贫政策实行福利调控答案 D解析 面对越来越多的贫民,政府只有采取福利调控的办法来缓和矛盾,故 D 项正确。命题点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1987 年 6 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17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 ”对此解
39、读正确的是( )A.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B.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C.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D.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答案 D解析 “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 ,很明显民众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故 D 项正确。考向二 能力方法渗透命题点 3 程度型选择题解题技巧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
40、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 ”这一政策最可能是( )A.下令银行停业整顿B.鼓励农民减耕减产C.实施以工代赈的政策D.颁布工业复兴法答案 C解析 推行“以工代赈” ,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与材料中“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 “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相符,故 C 项正确。程度型选择题一般解题方法1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
41、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2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理论。考向三 隐性社会热点命题点 4 苏俄新经济政策181921 年 4 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重新审查和修正关于投机倒把活动的一切法令。这样才能做到把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而且为我们所必须的资本主义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据此判断,列宁( )A.肯定市场和
42、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B.主张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C.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D.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答案 A解析 1921 年新经济政策实施,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与材料中“1921 年 4 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相符,故 A 项正确;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中“1921 年 4 月”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重新审查和修正”不等于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故 C 项错误;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1921 年 4 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不符,故 D 项错误。命题点 5 新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198
43、5 年,广东羊城晚报刊登的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报道中写道:“一些大学老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企业炒更(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周六接走周日晚送回。 ”材料中的“炒更”现象说明( )A.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B.科教兴国战略已经确立C.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D.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建立答案 C解析 根 据 材 料 “一 些 大 学 老 师 利 用 周 末 , 到 珠 三 角 的 企 业 炒 更 (对 乡 镇 企 业 进 行 技 术 指导 ), 周 六 接 走 周 日 晚 送 回 ”可 知 , 这 种 经 济 模 式 已 然 突 破 计 划 经 济 的 框 架 和 束 缚 , 故 C 项 正 确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