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学测要求 高考要求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2.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稳固后,力图改革。2.内容(1)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2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
2、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图解识记 赫鲁晓夫改革思维点拨 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2)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内容: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2)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局限(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3(2)仍优先发展重工业。4.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思维点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改革探究点 1 赫鲁晓夫的改革史料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
4、由雕刻家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俄国史思考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这句话的含义。提示 进步的因素: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反动的因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探究点 2 戈尔巴乔夫
5、的改革史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4思考 据史料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提示 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点 农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异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
6、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3)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2.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2)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4)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51.(2018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他头脑简单地尝试改变苏联共产党的结构,实行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政治
7、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 ”材料中的“他”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答案 B解析 依据材料“头脑简单” “错误的农业政策” “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等信息可以推出是赫鲁晓夫,故正确答案为 B 项。2.(2018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19541958 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2%;谷物产量从 8 560 万吨增加到 13 470 万吨;平均每年增长 12%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58 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 1953 年增长 82%。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D
8、.制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答案 C解析 依据材料“19541958 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2%”“1958 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1953 年增长 82%”等信息可以判断是赫鲁晓夫前期的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 C 项。3.(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531963 年,苏联工业总产量增加了 1.7 倍,年增长率为 10.5%,比美国快了一倍。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 )A.鼓励发展副业经济B.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利益C.增设工业管理机构D.恢复原来的部门管理体制答案 B解析 19531963 年,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得到
9、提高,年增长率比美国快了一倍,其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其在工业方面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4.1973 年 3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6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 1979 年,联合公司达 3 947 个,参加的企业共有 17 516 个。这一措施( )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
10、制改革的序幕答案 B解析 从时间“1973 年”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故排除 A 项;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排除 C 项;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排除 D 项;勃列日涅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虽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 B 项。5.(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87 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指出:“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 ”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
11、的正确途径C.将增加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D.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工业化模式答案 A解析 材料中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意味着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说明他的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模式,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 A 项正确。6.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这位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答案 C解析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后转向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因此说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7一、选
12、择题(110 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 题为能力提升题)1.(2017江苏盐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58 年至 1959 年间,苏联集体农庄购置的拖拉机及各种设备的总值达到了 320 亿卢布,约有 100 万技术人员转到了集体农庄,使得集体农庄摆脱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控制,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这项改革(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B.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C.促进了农业的发展D.确立了与美争霸的优势地位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项改革只是在维持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故 A项错误;B 项材料没有体现,错误;据材料“使得集体农庄摆脱了机器拖
13、拉机站的控制,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可知,这项改革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才确立了与美争霸的优势地位,故 D 项错误。2.(2017江苏无锡期中)“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下列措施体现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的是( )A.改革的重点是农业B.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C.给企业以部分权力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答案 C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与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侧重点不同,但没有对斯大林模式形成冲击
14、,故 A 项错误;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是农业上的措施,不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 B 项错误;给企业以部分权力是对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 C项正确;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符合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 D 项错误。83.(2017苏州高二检测)1957 年 5 月 10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 25 个中央部和113 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 105 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D.大大增强苏联
15、军事实力答案 C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此举减轻了高度集中,实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 C 项正确。4.(2017盐城期末)俄罗斯20 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答案 A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的两面性表现在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真正的突破,所以最终失败,故 A 项正确。5.19
16、58 年赫鲁晓夫提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执行不到 3 年。1961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又提出一个 20 年计划,要用 10 年(1970 年实现)时间在物质、技术水平方面超过美国;再用 10 年实现按需分配,建成共产主义。材料表明当时( )A.赫鲁晓夫出现“左”倾冒进倾向B.斯大林模式受到一定冲击C.推行经济“加速发展战略”D.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答案 A解析 材料“1958 年赫鲁晓夫提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执行不到 3 年。要用 10 年(1970年实现)时间在物质、技术水平方面超过美国;再用 10 年实现按需分配,建成共产主义”表9明赫鲁晓夫急于求成的“左”倾冒进思想,故 A 项正确;
17、斯大林模式受到冲击是指赫鲁晓夫改革中农业和工业方面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B 项错误;推行经济“加速发展战略”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故 C 项错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美苏争霸苏联处于劣势,美国处于优势,故 D 项错误。6.“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勃列日涅夫的这一改革措施( )A.突破了传统的经济体制 B.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C.赋予企业生产充分自由 D.试图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答案 D解析 企业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外的加工订货任务,表明了放宽对企业的管
18、理,是为了调动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故 D 项正确。7.某书在评价一位苏联领导人时提到“在他的统治时期却算是整个苏联 70 多年历史中最清明承平的时光: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和清洗,国民的生活显著提高,国力强盛堪与美国相提并论,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 。材料中的“他”是指( )A.列宁 B.斯大林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答案 D解析 根据题目中“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 ,可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前期实行稳健的经济政策,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故 D 项正确。8.(2017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到 1989 年,由于经济形势严重恶化,苏联工业产值比上年仅增长 1.7%,增速已降到战后的最
19、低点。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经济已十分困难。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发挥作用。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A.决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及广泛种植玉米C.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D.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答案 C解析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 A 项错误;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及广泛种植玉米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 B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10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故 C 项正确;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 D 项错误。9.“他摆弄这个国家
20、,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上述评论针对的苏联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答案 D解析 “一直到剥光为止” ,表明该苏联领导人的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斯大林时期苏联尚未解体,故 A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未导致苏联解体,故 B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导致苏联解体,故 C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故 D 项正确。10.苏联改革 30 年,无处纪念只有祭:回顾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新概念迭出,所提愿景振奋人心。而中国改革显得
21、就事论事,冲击力不足;苏联有“500 天计划”改革方案,而中国长期改革的目标也只是“小康” ;当苏联人期待一步跨进西方式发达社会的时候,中国“慢腾腾”地提出改革要分三步走,继续强调自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该则材料强调改革需要( )A.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B.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C.循序渐进、尊重规律D.特别关注民众的诉求答案 C解析 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A 项错误;改革需要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但如果不切实际,会给改革带来恶果,苏联的解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故 B 项错误;关注民众的诉求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D 项错误。11.(2018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1958 年,苏共中央
22、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由此可见, “拖拉机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A.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11B.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D.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答案 C解析 赫鲁晓夫用行政命令推行“拖拉机改革”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这是“拖拉机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故 A 项错误;“拖拉机改革”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改革,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故 B 项错
23、误;根据“不到一年就完成了” “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 “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等信息可知“拖拉机改革”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导致改革失败,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民积极性,故 D 项错误。12.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 A 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24、,而且马歇尔计划在当时已经结束,故 B 项错误;1959 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 D 项错误。13.(2018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历史学家黄安年评价某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A.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B.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D.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答案
25、C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后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失败,12与材料中“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相符,故 C 项正确。14.(2018江苏无锡高三上学期期终调研考试题)1975 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 1950 年相当于美国的 33%上升到 1975 年的 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 )A.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 B.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C.美国已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 D.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答案 D解析 美国开始陷入“滞胀”是在 1973 年,
26、这不是苏联缩小差距的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没有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 B 项错误;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美国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故 C 项错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在这一时期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故 D 项正确。15.(2018南师附中高三考前模拟)1990 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 ”这揭示出苏联( )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 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答案 A
27、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到 1990 年,苏联粮食和购粮款奇缺,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质极端匮乏,体现出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 A 项正确。二、判断题(正确的填 A,错误的填 B)16.1921 年,赫鲁晓夫开始采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随之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答案 B解析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故题目说法错误。17.(2018江苏如皋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1985 年,戈尔巴乔夫推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做法。( )答案 A13解析 依据所学,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开始进行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
28、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题目说法正确。三、材料题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苏联 1989 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材料二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 ,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 ,才能“恢复社会公正” 。1987 年通过的
29、、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 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答案 (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 ,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 ,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