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415KB ,
资源ID:1195322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953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浙江专用)2018_2019版高中语文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文本22赤壁赋学案苏教版必修1.doc)为本站会员(progressking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浙江专用)2018_2019版高中语文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文本22赤壁赋学案苏教版必修1.doc

1、1文本 22 赤壁赋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默写全文。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出的乐观旷达的情怀。3.理解赋的文体特点,赏析本文情、景、理交织的艺术特色。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壬戌( ) (2)举酒属客( )(3)窈窕( ) (4)徘徊( )(5)万顷( ) (6)冯虚御风( )(7)桂棹( ) (8)余音袅袅( )(9)嫠妇( ) (10)愀然( )(11)山川相缪( ) (12)舳舻( )(13)酾酒( ) (14)横槊赋诗( )(15)麋鹿( ) (16)蜉蝣( )(17)肴核( ) (18)枕藉( )答案 (1)rn x

2、(2)zh (3)yo tio (4)pi hui (5)qn (6)pn (7)zho (8)nio (9)l (10)qio(11)lio (12)zh l (13)sh (14)shu (15)m (16)f yu (17)yo (18)ji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七月既望: (2)少焉: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击空明兮溯流光: (5)渺渺兮予怀: (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7)泣孤舟之嫠妇: (8)苏子愀然: (9)舳舻千里: (10)酾酒临江: (11)横槊赋诗: (12)举匏尊以相属: (13)寄蜉蝣于天地: (14)渺沧海之一粟

3、: (15)哀吾生之须臾: (16)知不可乎骤得: (17)托遗响于悲风: (18)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9)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0)相与枕藉乎舟中: (21)不知东方之既白: 答案 (1)望日的后一日。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2)不一会儿。(3)纵,任凭;一苇,喻指苇叶般的小舟;如,往;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4)空明,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溯,逆水而上;流光,在水波中流动的月光。(5)悠远的样子。(6)余音,尾声;袅袅,婉转悠长。(7)寡妇。(8)忧愁凄怆的样子。(9)首尾衔接的船只。文中指战船。(10)滤酒。文中指斟酒。(11)横执着长矛。槊,长矛。(12)

4、用葫芦做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尊,同“樽” ,酒杯。(13)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促,仅数小时。(14)渺,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得像;沧海,大海。(15)片刻,形容生命之短。(16)骤然,突然。(17)遗响,指洞箫的余音;悲风,指秋风。(18)曾,竟;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19)是,此、这;造物者,即大自然;无尽藏,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20)相互枕躺在一起。(21)天已经亮了。既,已经。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如冯虚御风: 3(2)山川相缪: (3)举匏尊以相属: 答案 (1)同“凭” ,凭着。(2)同“缭” ,连结,盘绕。(3)同“樽” ,酒杯。3写出下列加

5、点词的古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2)白露横江古义: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 9 月 7、8 或 9 日。(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 今义:美貌的女子。答案 (1)星宿名,指斗宿(南斗)、牛宿。(2)白茫茫的水汽。(3)浩荡渺远的样子。(4)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4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乎Error!(2)之Error!(3)于Error!答案 (1)助词,形容词词尾/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介词,在

6、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助词,不译 (3)介词,在/介词,从/表被动/介词,到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名词的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词作状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4名词的使动用法正襟危坐: (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答案 (1) 打 鱼 , 砍 柴 。 向 西 , 向 东 。 以 为 伴 侣 , 以 为 朋 友 。 使 正 。(2)使起舞,使哭泣。6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译文:

7、(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 答案 (1)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的下面泛舟游览。(2)我们任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漂荡,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2课外名句(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

8、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3)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食荔枝(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一、作者简介5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

9、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 东坡乐府等传世。二、背景展示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 年,苏轼来到黄州,在这里,他经常到赤壁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 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将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诸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三、文学常识赋赋是

10、古代的一种文体。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 、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文白对译 壬 戌 之 秋 , 七 月 既 望 , 苏 子 与 客 泛 舟 , 游 于壬 戌 年 的 秋 天 , 七 月 十 六 日 , 我 和 客 人 在 赤 壁 的 下 面赤 壁 之 下 。 清 风 徐 来 , 水 波 不 兴 。 举 酒泛 舟 游 览 。 清 风 徐 徐 吹 来 , 江 面 上 水 波 不 起 。 我

11、 举 起 酒 杯 ,属 客 , 诵 明 月 之 诗 , 歌 窈 窕 之 章 。劝 客 人 共 饮 , 吟 诵 着 明 月 的 诗 篇 , 歌 唱 着 窈 窕 的 诗 句 。少 焉 , 月 出 于 东 山 之 上 , 徘 徊 于 斗 牛 之 间 。不 一 会 儿 , 月 亮 从 东 山 上 升 起 , 徘 徊 在 斗 宿 和 牛 宿 之 间 。白 露 横 江 , 水 光 接 天 。 纵白 茫 茫 的 水 汽 笼 罩 着 江 面 , 水 上 浮 光 远 接 天 边 。 我 们 任 凭一 苇 之 所 如 , 凌 万 顷 之 茫 然 。 浩 浩 乎 如小 船 在 茫 无 边 际 的 江 上 漂 荡 ,

12、 越 过 那 浩 荡 渺 远 的 江 面 。 浩 浩 然 仿 佛冯 虚 御 风 , 而 不 知 其 所 止 ; 飘 飘 乎在 天 空 中 驾 风 遨 游 , 却 不 知 到 什 么 地 方 才 能 停 止 ; 飘 飘 然如 遗 世 独 立 , 羽 化 而 登 仙 。像 要 遗 弃 尘 世 超 然 独 立 , 成 为 神 仙 而 飞 入 仙 境 。于 是 饮 酒 乐 甚 , 扣 舷 而 歌 之 。在 这 时 候 , 我 们 喝 着 酒 , 感 觉 快 乐 极 了 , 边 敲 着 船 舷 边 唱 起 歌 来 。6歌 曰 : “桂 棹 兮 兰 桨 , 击 空 明 兮歌 词 说 : “桂 木 做 的

13、棹 啊 木 兰 做 的 桨 , 用 桨 板 划 开 澄 明 的 江 水 ,溯 流 光 。 渺 渺 兮 予 怀 ,船 儿 在 月 光 浮 动 的 水 面 上 逆 流 而 进 。 我 心 中 的 情 思 啊 悠 远 茫 茫 ,望 美 人 兮 天 一 方 。 ” 客 有 吹 洞思 念 心 中 的 君 主 啊 , 在 天 边 遥 远 的 地 方 。 ”有 一 位 会 吹 洞箫 者 , 倚 歌 而 和 之 , 其 声 呜 呜 然 , 如 怨 如 慕 ,箫 的 客 人 , 按 着 曲 调 伴 奏 , 那 箫 声 呜 呜 哽 咽 , 像 哀 怨 又 像 思 慕 ,如 泣 如 诉 。 余 音 袅 袅 , 不

14、绝 如 缕 。像 哭 泣 又 像 倾 诉 。 余 音 婉 转 悠 长 , 像 细 丝 一 般 延 绵 不 绝 。舞 幽 壑 之 潜 蛟 , 泣 孤 舟 之 嫠 妇 。使 潜 藏 在 深 渊 里 的 蛟 龙 起 舞 , 使 孤 舟 上 的 寡 妇 哭 泣 。苏 子 愀 然 , 正 襟 危 坐 , 而 问 客 曰 : “何我 不 禁 感 到 忧 愁 凄 怆 , 整 衣 端 坐 , 问 客 人 说 : “为 什为 其 然 也 ? ”客 曰 : “月 明 星 稀 , 乌 鹊 南 飞 ,么 声 音 这 样 悲 凉 呢 ? ”客 人 说 : “月 明 星 稀 , 乌 鹊 南 飞 ,此 非 曹 孟 德 之

15、诗 乎 ? 西 望 夏 口 , 东 望这 不 是 曹 操 的 诗 句 吗 ? 向 西 可 望 见 夏 口 , 向 东 可 望 见武 昌 , 山 川 相 缪 , 郁 乎 苍 苍 , 此 非 孟 德 之 困武 昌 , 山 川 环 绕 , 树 木 茂 密 , 一 片 苍 翠 繁 茂 的 样 子 , 这 不 是 曹 操 被 周 郎于 周 郎 者 乎 ? 方 其 破 荆 州 , 下 江 陵 , 顺 流 而 东围 困 的 地 方 吗 ? 当 曹 操 夺 取 荆 州 , 攻 占 江 陵 , 顺 长 江 东也 , 舳 舻 千 里 , 旌 旗 蔽 空 , 酾 酒 临 江 ,下 的 时 候 , 首 尾 衔 接 的

16、 船 只 相 接 千 里 , 旌 旗 遮 蔽 天 空 , 他 面 对 长 江 斟 酒 ,横 槊 赋 诗 , 固 一 世 之 雄 也 , 而 今 安 在横 执 着 长 矛 赋 诗 , 他 本 是 一 位 盖 世 英 雄 , 然 而 如 今 在 哪哉 ! 况 吾 与 子 渔 樵 于 江 渚 之 上 , 侣 鱼 虾 而里 呢 ! 何 况 我 和 你 在 江 边 打 鱼 砍 柴 , 与 鱼 虾 作 伴 侣 , 与友 麋 鹿 。 驾 一 叶 之 扁 舟 , 举 匏 尊 以 相 属 。麋 鹿 作 朋 友 。 驾 着 一 条 苇 叶 般 的 小 船 , 举 起 匏 樽 互 相 劝 饮 。寄 蜉 蝣 于 天

17、地 , 渺像 蜉 蝣 一 样 , 将 短 暂 的 生 命 寄 托 在 天 地 之 间 , 渺 小 得 就 像沧 海 之 一 粟 。 哀 吾 生 之 须 臾 , 羡 长 江大 海 中 的 一 粒 小 米 。 哀 叹 我 们 生 命 的 短 暂 , 羡 慕 长 江 流 水之 无 穷 。 挟 飞 仙 以 遨 游 , 抱 明 月 而 长 终 。的 无 穷 无 尽 。 想 与 神 仙 一 起 遨 游 太 空 , 同 明 月 一 样 永 世 长 存 。知 不 可 乎 骤 得 , 托我 知 道 这 些 想 法 不 可 能 轻 易 得 到 , 只 好 把 自 己 的 无 奈 通遗 响 于 悲 风 。 ”过 洞

18、 箫 的 余 音 寄 托 在 这 悲 凉 的 秋 风 中 。 ”苏 子 曰 : “客 亦 知 夫 水 与 月 乎 ? 逝 者我 说 : “你 也 知 道 那 江 水 和 月 的 道 理 吗 ? 不 断 流 逝 的 ,如 斯 , 而 未 尝 往 也 ; 盈 虚 者 如 彼 , 而就 像 这 江 水 , 却 始 终 未 曾 流 走 ; 时 圆 时 缺 就 像 那 月 亮 , 可 是卒 莫 消 长 也 。 盖 将 自 其 变 者 而 观 之 ,月 亮 本 身 终 究 没 有 增 减 啊 。 假 若 从 那 变 化 的 方 面 来 看 ,则 天 地 曾 不 能 以 一 瞬 ; 自 其 不那 么 天 地

19、 万 物 的 变 化 连 一 眨 眼 的 工 夫 都 不 会 停 止 ; 如 果 从 那 不变 者 而 观 之 , 则 物 与 我 皆 无 尽 也 , 而 又变 的 方 面 来 看 , 那 么 万 物 和 我 们 都 是 永 远 存 在 的 , 我 们 又7何 羡 乎 ! 且 夫 天 地 之 间 , 物 各 有 主 , 苟羡 慕 什 么 呢 ! 至 于 天 地 之 间 , 万 物 都 有 各 自 的 主 宰 , 假 如非 吾 之 所 有 , 虽 一 毫 而 莫 取 。 惟 江 上不 是 我 所 有 的 东 西 , 即 使 一 丝 一 毫 也 不 能 取 用 。 只 有 江 上之 清 风 , 与

20、 山 间 之 明 月 , 耳 得 之 而 为 声 , 目 遇 之的 秋 风 , 和 山 间 的 明 月 , 耳 朵 听 到 的 成 为 声 音 , 眼 睛 看 到 的而 成 色 , 取 之 无 禁 , 用 之 不 竭 , 是成 为 美 景 , 取 用 它 们 没 有 人 禁 止 , 享 用 它 们 无 穷 无 尽 , 这 是造 物 者 之 无 尽 藏 也 , 而 吾 与 子 之 所 共 食 。 ”大 自 然 无 穷 无 尽 的 宝 藏 , 而 我 和 你 可 以 共 同 享 用 它 们 。 ”客 喜 而 笑 , 洗 盏 更 酌 。 肴客 人 高 兴 地 笑 起 来 , 于 是 洗 净 酒 杯

21、重 新 斟 酒 。 荤 菜核 既 尽 , 杯 盘 狼 籍 。 相 与 枕 藉和 果 品 都 已 吃 光 , 酒 杯 盘 碟 杂 乱 地 摆 着 。 大 家 相 互 枕 躺乎 舟 中 , 不 知 东 方 之 既 白 。在 一 起 睡 在 舟 中 , 不 知 不 觉 东 方 天 已 经 亮 了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前赤壁赋 。8根据

22、图示,回答下列两个问题:(1)全文分为三部分,请根据图中提示,把二、三部分的大意概括出来,填在图中横线处()。(2)全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请根据图示把这条线索填在图中括号内()。答案 (1)主客问答 主客同欢 (2)乐 悲 喜1第 1 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此时景色如何?作者有哪些活动?心情如何?答: 答案 (1)景色: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来,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2)活动: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3)心情: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2朗读第 2 段,思考: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辰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请在文中

23、找出相应的语句。答: 答案 (1)主乐。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客悲。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朗读第 3 段,思考:客为什么面对明月清风、良辰美景却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答: 答案 (1)无枝可依之叹。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暗含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感叹。(2)英雄不再之慨。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人生无常之悲。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朗读第 4 段,思考:

24、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这体现了苏轼怎9样的人生态度?答: 答案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从“物各有主”的角度,提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即要顺其自然。(2)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吾与子之所共食” ,多么达观。5如何看待本文采用的主客问答的行文方式?答: 答案 (1)这种行文方式使文中的感情波澜起伏,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刻揭示。这样一来,行文结构也就摇曳多姿。(2)主客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两种思想的交锋,一者苦闷,一者开解。联系苏轼当时被贬的艰

25、难处境,我们不妨作这样的设想:客不过是苏轼的苦闷思想的一种外化。这主、客二人的对话也只是苏轼的进与退两种思想的激战。当然激战的结果是达观胜过了苦闷。6 赤壁赋中从“愀然” “托遗响于悲风”到“喜而笑” ,自然景物对于这些变化具有什么作用?答: 答案 (1)第 2 段中,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第 3 段中的“苏子愀然”及主客问答的议论。(2)第 3 段中,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而这些都已灰飞烟灭,风流散尽。又想到人生短促无常,不禁悲从中来,引出“托遗响于悲风”的慨叹。(3)第 4 段中,苏子借眼前之景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这一句引出作者对天地

26、自然的认识。借水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与月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说明了变化中的不变。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可以一样永存,又何必“羡长江之无穷”而“哀吾生之须臾”呢?对于自然景物我们就能达观地看待,所以作者认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自然万物可以为“我”所享用,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如此美妙的景色自然令人心旷神怡,超然于俗世之外,这样就使主客的心境由“悲”转“喜” 。苏轼在文中流露出的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有人认为是消极的,有人认为是积极的,你是如何理解的?答: 答案

27、(观点一)消极的。苏轼的一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他的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10所谓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所谓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实的绝望”(梭罗语),因此未免有些消极。(观点二)积极的。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当时他被流放到偏远的黄州,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没有意志消沉,也不去幻想,而是自然积极地去适应现实,这是很好的生活态度。在现代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记叙、抒情和议论的综合运用赤壁赋全文不论是记叙、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营造出一种情

28、、景、理相互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包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 1 段重在写景,江上风光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 4 段重在说理,借水与月的特征来说明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技巧点拨如何把记叙、抒情、议论很好地综合运用起来呢?首先要把记叙的人和事写具体,写生动。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如果记叙本身缺乏具体生动的描述,议论也就无从深化。其次是抒情、议论要紧扣记叙的内容,自然贴切。记叙中的议论是为了帮助读者对记叙部分有更深的认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是议论要言简意明,恰如其分。记叙中的议论是起辅助作用的,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

29、插一两句议论,往往能使文章熠熠生辉。有的可在开头议论,总领全段、全文,引起读者对下面将要记叙的事件的重视;有的可出现在中间,边叙边议,丰富内涵,加深读者的认识,有时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出现在结尾,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点明中心、突出主题。记叙中的议论要建立在事实即记叙的基础上,要做到少而精,言简意赅,忌泛泛而谈,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要点到为止,不可长篇大论,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了中心的表达。第四,在记叙中,抒情和议论常常是并存的,不管是记叙中的抒情还是议论,都必须以记叙为基础,为依据,以便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抒情、议论可采用反复、反问、排比等修辞,使语言富有气势。迁移运用

30、请从你喜欢的植物中任选一种,写一个片段,要求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不少于 45011字。答: 答案 (示例)菊花赋“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也许是花神感念菊之傲霜吧,不仅赋予了她们灿烂的笑脸,还让她们拥有了千种姿态,万般色彩。如果你想看看哪一朵菊花最小,哪一朵菊花最香,你大可不必苦苦寻觅。小河边,大树下,草丛中,随处可见野菊花天真、烂漫的笑脸。她们的数量最多,个头最小,她们从不会忘记给提着篮子的小蜜蜂准备下香甜的花粉。她们不以奇和怪取胜。她们穿着一样的黄纱裙,施着淡淡的金粉,她们的枝条绵长柔韧,可以做巨龙的鳞片,做狮子的皮袍,做小孔雀美丽的羽毛。还可以像这样,做成一个简简单单的花架,让你累

31、了可以休憩,舒舒服服地坐着,就能看到她们的美丽,轻轻松松地享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恬淡。她们无论在哪里,都是那么开心。她们尽情地看蓝天上的白云如何变幻,看大树上的小鸟儿如何捕食,看小孩子们如何奔跑。她们的妈妈只要她们快乐,这种简简单单的快乐。从不斥责她们,不要她们成龙成凤,不要她们时时处处争得第一,而是希望她们保持各自的本色。我想这大概也是每一个孩子的愿望吧!这些花儿,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任别人叱咤风云,她们只守着菊花的原色太阳一般的金黄。秋天是菊花的季节。朵朵菊花竞相开放,或烂漫,或羞涩,或高贵,或淡雅,如诗如歌一般,让你流连忘返,让你轻吟低唱。一、课本素材点击文本 (1)

3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运用示例 于是就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语,却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忧伤;于是就有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闲。然而又有谁能了解东坡那无奈而游山乐水的郁结?于是就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狂放,只是谁又会去注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自嘲呢? 苏子的可爱与哀伤尽然跃于纸上,令我心痛,令我扼腕。我是多么想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轻轻走进苏子的世界,告诉他,别为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不识英才而郁结,

33、寄情于山水,纵情于傲物而无所待。用时则行,舍时则藏,无愧于人,无愧于心。(选自穷则独善其身)12二、课外素材王阳明:农场悟道1508 年,王阳明因上疏触犯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并贬谪至贵州龙场做小小的驿丞。龙场地处万山丛棘之中,虫蛇怪兽横行,蛊毒瘴疠弥漫,万山重叠,苗彝杂居,连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王阳明到这里,既无住房,又无粮食,只好栖居山洞,亲手种粮种菜,折薪取水,苦熬度日。有时自耕不足以糊口,他还需要采野菜充饥。身为贵家公子、一介儒生的王阳明,又患了虚痨肺病,居此恶劣环境,随时都有毙命荒野的危险。后来,王阳明在附近龙岗山找到一个山洞,搬到里面居住,称之为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他自

34、制一块石礅,每天坐着发呆,一天深夜,在静坐中,王阳明忽然彻悟,认识到“理”全在人“心” , “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经过这次思想飞跃,王阳明改变了自我的心态,从忧谗畏讥的悲愤凄凉转向从容自得。他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民众还特意为他建造了龙岗书院,他便在此授徒讲学,常常与诸生秉烛讲习,乃至通宵达旦,乐此不疲。他以“心与理合而为一”和“求理于心”的新理论作为教学内容,大胆否定程朱理学的一些学术成见,又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否定程朱理学的死板说教,深受四方学子欢迎。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 ,史称“龙场悟道” 。选材感言 王阳明之可贵,贵在善于制心。谪穷山恶

35、水,夜宿荒野,不畏猛虎;陷龙场困境,备尝艰辛,谈笑歌诗。越是艰苦困境,越见人的心胸与境界。人,若可以退得从容,便能够进得坚挺。苏轼的春天颖 子“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此刻,窗外的花儿刚抽出嫩芽,而“春暖花开”已在我心中。是的,刚刚作别的这个冬季,我陪着遭受“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原本被寒冷和阴霾充满的心,如今渐被“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乌台诗案”让苏轼从人生的巅峰降落到谷底,但他却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通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我们可以得知,苏轼在黄州盖茅亭雪堂、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茶树,或与好友相聚,或独乘小舟到潘丙酒店喝酒,或是到太守家宴饮,或是炖

36、猪肉、做鲜鱼,或是唱民歌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如春光般灿烂,他把这种美通过诗文向我们传递出来:“东坡居士13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风光之美,一半在地方,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苏东坡是诗人,能感知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 “重门洞开,林峦岔入” ,这一重重开启的门是苏东坡那饱经忧患的心门,在大自然的涤荡下,一层层开启,心中装满了白云、青江、青山绿翠,这样的心就进入一种若有思而无所思的境界。苏东坡的可爱不仅仅在于他的才华、他的乐观,也在于他有一颗仁爱之心。当年,他所在的黄州有一种恶习,老百姓因天灾人祸

37、、家庭不堪负担,往往淹杀初生婴儿,向来有好生之德的苏东坡“闻之辛酸,为食不下” 。他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多方奔走呼号,筹组了一个慈善团体,取名“救儿会” 。他身体力行,将俸禄中的大部分贡献给“救儿会” ,自己不惜挨冻受饿。消息传出后,百姓感动之余争相解囊,到“救儿会”捐献善款者络绎不绝。为求治本,苏东坡写了上鄂州太守朱康叔(寿昌)书 ,呈请朋友朱太守下令禁绝淹杀婴儿。苏东坡对朱太守寄予厚望又是敦促:“只要依律惩处数个敢于以身试法者,此风便革,此等事在公如反手耳,公能生之于万死中,其阴德十倍于雪活壮夫也。 ”苏东坡视“救儿会”为无量功德之事,称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林语堂先生说

38、:苏东坡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有了这样的苏东坡,就有了这样的文字:“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知道无论是下雨,还是晴天,都不妨碍苏东坡心中的春暖花开!(有改动)读后启悟 “苏轼的春天”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作者描写了春天里的“下雨” “晴天” “春暖花开”等自然景观,一语双关,表面是指自然界的雨、晴和春暖花开,实际上是指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特别是“春暖花开” ,照应了文章标题“苏轼的春天” ,正是苏轼旷达潇洒的人生体现。1名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大意傅:教导、辅佐帝王或王子的老师。这几句的大意是国家将要兴旺的时候,一

39、定十分尊重教师;国家将要衰亡的时候,一定格外轻贱教师。此句采用对比的手法,以尊师与贱师为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政治的优劣与国运的兴衰,虽不乏夸张成分,却发人深省。 “师”与“傅”在封建社会中都由德高望重的人充任,他们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帝王的政治影响。“师” “傅”受到轻贱,其他臣下则可想而知,其言路必定阻塞,其政治一定昏愦。因此,该名句实质上道出了一个封建社会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具有典型性与很强的说服力,可引以说明尊师重教的重要意义。2名句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富国14大意和:农民顺应农时适时耕种。斟酌:考虑是否得宜。这几句的大意是英明的君主,一定谨慎地使农民适应农

40、时耕种,节省开支,扩大生产,开拓财富来源,并且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考虑调整。荀子认为这样才算是精通治国大计,著名成语“开源节流”即从此来。 “开源节流”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富国富民的经验总结,是治国之法宝,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永恒价值,什么时候都不应丢掉这个法宝。3名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大意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4名句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大意是:这。蹶(ju):跌倒。这几句的大意是田野荒芜而仓廪充实,百姓空虚而国库满盈,这就是即将倾覆的国家。田野为粮之本,仓廪为粮之末;百姓为粮之源,府

41、库为粮之流。只有使百姓安居乐业,勤于生产,田野才能多收粮食,仓廪才能充实;只有百姓富足,国库才能富足。若不惜民悯农,百姓不能乐业,田野不能收获,而强行搜刮,使国库充实,这样的国家很快就会倾覆灭亡。这几句可用于揭露苛政。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使动用法)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C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D侣鱼虾而友麋鹿(使动用法)答案 D解析 “侣” “友”为意动用法。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连词

42、,那么。A 项介词,在/介词,从。B 项代词,那/代词,这。C 项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介词,在。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何为其然也15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客有吹洞箫者D而今安在哉答案 C解析 C 项为定语后置句。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 ,击空明兮溯流光。 ,望美人兮天一方。(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 。(4) ,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5)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答案 (1)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2)桂棹兮兰桨 渺渺兮

43、予怀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4)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5)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 58 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

44、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匏尊以相属 属:同“嘱” ,嘱咐B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享用16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D不知东方之既白 既:已经答案 A解析 属:劝

45、请,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代词,这样。A 项介词,表被动/介词,从。C 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D 项表承接/表转折。7结合赤壁赋全文判断下列对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B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暗示了时间不会停止流逝,超脱只能是暂时的,及时在大自然中行乐才是忘怀人生苦闷的正途。C 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它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

46、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D文中“客”的观点和感情可看做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时的领悟,这一切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问答引发的。答案 B解析 “超脱只能是暂时的,及时在大自然中行乐才是忘怀人生苦闷的正途”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不符。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译文:(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译文: 答案 (1)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树木茂密,一片苍翠繁茂的样子,这不是曹

47、操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2)假若从那变化的方面来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如果从那17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远存在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喜雨亭记苏 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