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语文知识综合运用 第一部分 基础运用专题一 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考点一 造字法一、知识突破(一)造字“六法”汉字的造字法,从汉朝以来,就有“六书”的说法。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来说,这两种主要属于用字的方法。象形法指用笔画描摹出所要表示的事物的外形特征的方法。不过,在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指事法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这种造字法造出的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另一类是把符号加在图形上的文字形式。会意
2、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形声法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成文字的方法。因为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虽然还是表意性质的文字,但已突破了形体的束缚,使字形与语音之间产生了联系。转注法对于“转注”的理解,人们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转注”的定义也十分复杂。一般认为,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引解释的用法就是“转注”,如“考”和“老”。假借法假借,一般指将已有的汉字,按照它的读音代替另一个同音却没有实际形态的语言符号的用法。假借的意义也由此产生,那就是一字兼表数意,客观上造就了一批同音同形而异义的文字。(二)常见的汉字考点汉字的笔顺在书写汉字时,从落笔
3、到抬笔,每一笔叫作一画。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横、竖、撇、捺、勾、折、提。每一种笔画有一种或几种变体。写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叫笔顺。汉字的结构据汉字中部件的多少,汉字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合体字有多个部件。根据部件与部件的方位关系,独体字结构又称为单一结构。合体字结构则有以下种类: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右上包围结构、左上包围结构、左下包围结构、上三包围结构、下三包围结构、左三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和镶嵌结构。所有汉字的部件组合都可以归到上述的某种结构中。(三)汉字书写规则表汉字规则例字基本规则先横后竖十先撇后捺人从上到下亏从左到右孔先外后里月先外后
4、里再封口日先中间后两边小补充规则带点的字点在正上及左上先写点门点在右上后写点犬点在里面后写点瓦两面包围结构的字右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勺左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庆左下包围结构,先里后外近三面包围结构的字缺口朝上的,先里后外击缺口朝下的,先外后里内缺口朝右的,先上后下再右下区二、方法突破辨识汉字笔顺【经典例题】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怒发冲冠() “上”字的笔顺是:怒发冲冠() “上”字的笔顺是:怒发冲冠() “上”字的笔顺是:怒发冲冠() “上”字的笔顺是:【答题技巧】书写汉字要笔画清楚,笔顺正确,字形规范,不要写错别字。笔画是汉字形体的基本要素,笔顺是汉字笔
5、画的书写次序。解答此类题,需要熟记汉字的笔画名称和书写规则。这要求学生在平时要对笔顺易错的汉字进行整理,并进行特殊记忆。答案 年中考年模拟辨识汉字结构【经典例题】(北京中考,分)下面是利用汉字结构创作的一幅窗花。这幅窗花中有四个跟“口”有关的汉字。请你将这四个字填入下面的方框内,组成一个表达人生态度的四字短语。【答题技巧】一般来说,辨识汉字结构的试题属于综合型试题,考查的不仅有汉字的结构,还有汉字的偏旁部首、汉字的笔顺、汉字的意义等相关知识。解答此类题,需要结合汉字的结构,综合考虑题干的要求。答案 唯吾知足考点二 谜语一、知识突破中国的谜语又称灯谜,是富有中华民族风格的文字联想游戏,主要指通过
6、暗示事物或文字来供人猜测的隐语。中国的谜语大多源自民间,它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一)谜语结构构成释义谜面谜面是谜语的主要部分,是猜谜时以隐语的形式描述形象、性质、功能等特征,供人们猜测的文字。谜目谜目是给谜底限定的范围,是联系谜面和谜底的“桥梁”。它的作用有点像路标,给人指明猜谜的方向。谜底谜底就是谜面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二)谜语分类一般地讲,谜语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事物谜,就是常说的谜语;另一类叫文字谜。事物谜事物谜的谜底大都是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和“物”。它常常采用朗朗上口的民谣或者短诗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字谜文字谜的谜底是文字,所以谜底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文字谜的
7、谜底包括单字、成语等。事物谜和文字谜的区别()谜面和谜底的扣合方式不同。事物谜大部分都是以事物的外表特征入谜的。谜面抓住要猜事物的形体、色彩、声音、用途等特征,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间接地描绘出来,让人们根据谜面提供的线索,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谜底。文字谜,是根据文义(文字的含义),使谜底和谜面相扣合,所以也叫文义谜。猜文字谜时要着眼于谜面对所猜文字的音、形、义的暗示,通过会意、假借、用典、拆字等手法,猜测答案。()谜目不同。大部分事物谜的谜底是“事”或者“物”。如动物、植物、用品、器具等。文字谜因为是以文字入谜的,所以凡是能用文字来表达的词语都可以作为谜底。它的范围相当广泛。()谜面的表现
8、形式不同。事物谜的谜面一般字数较多,而且常常是押韵的歌谣。它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而且很适合口头传诵。文字谜的谜面一般文字较短,很多还采用了现成的词语。()猜谜制谜的规则不同。文字谜的猜法和制法有着严格的规则。比如谜底和谜面不可以有相同的字出现(这叫“底面相犯”)。谜底和谜面在扣合上要讲究贴切、严密,不允许出现多余的闲字。而事物谜却没有这些规则,只要谜面能够暗示谜底就行了。(三)常用的猜谜方法会意法。这种方法最常见,主要是通过谜面的意思去领会要猜的谜底。例如,“重逢”,打一字。重逢的意思是“又见面”,简化为“又见”;将这两个字合起来,成为“观”字,就是谜底。别解法。就是不把谜语按原来的意思解释
9、,而以另外的意思来扣合。这种方法又分谜面别解和谜底别解两种。别解在谜面的,如“结实”,打一植物。这里的“实”,应别解为“果实”,而“结果实”是“落花以后产生的”,故谜底为“落花生”。别解在谜底,如谜面为“出淤泥而不染”,猜一部影片的名字,谜底是“白莲花”。这里把白色的莲花,别解为“清清白白的莲花”。象形法。就是把象形文字的特点利用起来,加以描述,构成谜语。如“牛过独木桥”,打一字,谜底为“生”,这个字上部为“牛”,下面一横,就是独木桥的形象。增损离合法。此法用于字谜,把字形的偏旁、部首、笔画予以增加、减少、分离、合成,变成一个新字,这就是谜底,如“功过各一半”,打一字,为“边”,系拆开“功过”
10、两字,各取一半,合成“边”字。 “十一点进厂”,要将“十一”和“点” ( )合起来加到“厂”字里去,就是谜底“压”。组合法。由于汉字的特殊结构,有些字的笔画、部首、偏旁只要稍加变换,就可组成另外一个字。这类谜面中往往带有调位意思的关联词。例如: “调查”,猜一国名,谜底为“日本”。根据谜面提示,将“查”字调整一下,重新组合调换成“日本”即扣谜面。又如:“部位相反”,猜一字,谜底为“陪”。 “部”字位置反过来调整一下即成“陪”。反扣法。也叫反意法,是从与谜面义相反的方面用联想法寻找迷底,取与谜面义相反的意义,即所谓反面会意。正扣法是在谜面文字同义词或近义词上去寻觅,反扣法则是在谜面文字的反义词上
11、去找谜底。用典法。此类谜语往往借用古代的寓言传说、历史掌故等,让猜者根据谜面给出的内容得出谜底。例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猜一句成语,谜底为“无与伦比”。归纳法。将谜面所示的各种条件、因素在概念上进行归类合并,使其在谜底中通过“归纳”展示出来。例如:“牡丹江、桃花江、芙蓉江”,猜一位现代画家,谜底为“华三川”。 “牡丹、桃花、芙蓉”均为花名,与谜底“华”相扣( “华”通“花”),“江”为水,与“川”相扣。二、方法突破填写谜底【经典例题】(福建漳州模拟,分)字谜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它主要根据汉字笔画繁复、偏旁相对独立、结构组合多变的特点,运用离合、增损、象形、会意等多种方式创造的。
12、请依据示例猜出下列谜语。 (三组字谜中任选一个)(示例)百年大计,七日完成(打一人名:周树人);眨眼不见(打一字:乏);恰似双眼挂泪花(打一常用软件:)。挥手告别(打一字)珍珠玛瑙全有(打一字)老爸最棒(打一神话人物)我选( ) 谜底是: 专题一 语文知识综合运用 【答题技巧】作为考生必须切实掌握谜语的基本知识。猜谜语,既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又要有良好的推理能力,再加上一些基本的猜谜方法,才能猜中。解答此类题时,考生一定要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提示,运用猜谜的方法进行解答。答案 军 王 夸父选择谜底【经典例题】旧社会商人在市场上讨价还价时,常采用字谜的方式暗示商品价格。比如“一”说成“旦底”(取“
13、旦”字的底),“三”说成“倒川”(把“川”字倒过来)。下列谜面中,与谜面“断大”对应的一项是( )六七八九【答题技巧】此类试题是把谜底展示出来,让考生根据谜底按要求选择答案。作为考生,要对谜底进行比较,根据题干的要求,分析整个谜语。答案 考点三 歇后语一、知识突破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种意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歇后语的几种构成:类型特点举例一、谐音类利用同音字或音近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空棺材下葬 墓(目)中无人孔夫子搬家 尽是书(输)二、
14、喻事类用客观的或想象的事情打比方弄堂里搬木头 直来直去三、喻物类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打比方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四、故事类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打比方刘备借荆州 只借不还林冲棒打洪教头 专看破绽下手二、方法突破根据给出的歇后语概括规律研究性学习 探究歇后语的奥秘。歇后语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仔细观察下面六则歇后语,你能从中概括出歇后语构成的三条规律吗?外甥打灯笼 照旧(舅) 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黄鼠狼给鸡拜年 没安好心 林冲棒打洪教头 专看破绽下手刘备借荆州 只借不还 孔夫子搬家 尽是输(书)【答题技巧】从所引的六条歇后语来看,歇后语都是后一部分解
15、释前一部分;会使用谐音构成新的意义;会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等打比方。答案 后一部分解释前一部分的意义(释义);后一部分不仅解释前一部分意义,而且谐音双关构成新的意义(谐音);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打比方(典故、故事)。拟写歇后语【经典例题】下面几则歇后语,都只写了一半,请根据你探究出来的规律,选择其中的两则,补写完整。绿绸缎上绣牡丹 老九的弟弟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 【答题技巧】 “绿绸缎”属于“锦”,“牡丹”是“花”,后面可补写“锦上添花”; “老九的弟弟”是“老十”,谐音“老实”;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后被孙悟空一顿打,必然“原形毕露”。答案 锦上添花 老实(十) 原形毕露考点四
16、 对联一、知识突破(一)对联基础知识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柱子上的对仗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相谐,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中的独特艺术形式。对联依据不同的属性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二)常见对联考点抄写对联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即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个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张挂的对联,传统写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将竖贴的对联誊写下来时,一定要注意右边的是上联,左边的是下联。选填
17、对联对联格式,概括起来有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对联中上下联字数要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的不同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出
18、现。 年中考年模拟()词性相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其次是词类对应;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手法。特别是将名词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建筑(亭台楼阁等) 、草木(花草树木等) 、飞禽(鸡雁鸦鹤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词组和句子的结构)应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
19、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对有些相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平仄相谐普通话的平仄归类: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上下联尾字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有些对平仄要求更严格的规则还要求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要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要平仄相反,等等。()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
20、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 “联”就是内容要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应、贯通,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三)对联故事故事一:从前,有个进士老爷,自命清高,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家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情,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把对联改了改。第二天一大早,进士家的门前围满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
21、改得好!改得好!”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原来,门上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故事二:明清之际有位著名人物叫洪承畴。他是福建南安人,在万历年间得中进士,在崇祯年间深得皇帝重用。他自己也感到皇恩浩荡,决定肝脑涂地,报效朝廷。在自家门上,他撰写了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由此,他更得朝廷的信任。后来他率重兵,与清军大战而兵败被俘。他后来降清,做了大学士,成为清朝统一天下的重臣之一。但很多人十分鄙夷洪承畴,有人就在他家门上的对联上添了“矣”“乎”二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上句
22、成了感叹句,下句成了疑问句,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故事三:相传,苏东坡的胞妹苏小妹才貌双全,能诗善对。为了替小妹找到称心如意的郎君,苏家准备以文招亲。豪门公子方若虚对苏小妹的才貌仰慕已久,闻讯后连忙上门应选。他呈上几篇诗文,苏小妹一看,平淡无奇,便提笔在上面写了一副对联,作为批复。联曰: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苏东坡一见小妹写的对联,担心触怒了方家,惹出是非,便悄悄地在小妹的上下联尾各添一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二、方法突破正确地抄写对联【经典例题】(北京东城一模,分)下面这副对联是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请用规范的正楷字把对联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上联: 下联
23、: 【答题技巧】考生必须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传统对联的张贴,往往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所以,当我们看到张贴好的对联时,一定要先读右边的上联,然后读左边的下联。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大家识别上联和下联。那就是看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往往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往往是平声。通俗地说,平声就是一声和二声,而仄声是三声和四声。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一定要认真审题,理解题目要求,正确书写对联。答案 略。选择或填写对联【经典例题】(北京东城一模,分)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幼年一次上课时,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出上联“独角兽”注 。众童生对,先生皆不中意;鲁迅对之,先生拍案叫绝
24、。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你认为的幼年鲁迅对出的下联,并简要阐述理由。 (理由不超过字)注 独角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长有单角的动物,为吉祥物。专题一 语文知识综合运用 比目鱼丹顶鹤双头蛇九头鸟理由: 答案 理由:(示例)“比”“独”代表数字,奇偶相对;“角”“目”分别是兽、鱼器官。 “独角兽”“比目鱼”又是一虚一实两种不同生物。考点五 称谓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的称呼。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呼。一、知识突破(一
25、)年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初度”指出生之时,如屈原离骚中“皇览揆余初度兮”。“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始龀”指小孩子换牙的年龄。“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束发”指男子满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指男子满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指男子满三十岁。“不惑”指男子满四十岁。“知命”
26、“半百”指男子满五十岁。“花甲”“耳顺”都指满六十岁。“古稀”指满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二)职业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能知道这个人的职业。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指厨师,表明职业。(三)敬称谦称敬称()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贤:称平辈或晚辈。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
27、()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称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谦称()自称:愚、敝、卑、臣、仆。()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后学、不才。()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其他表示自谦的称呼:老人自称老朽、老夫。“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四)人的称谓称字:幼时由长辈命名,成年(男岁,女岁)取字。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
28、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青莲居士(唐李白)香山居士(唐白居易)东坡居士(宋苏轼)易安居士(宋李清照)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称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二、方法突破熟记年龄称谓,巧算年龄【经典例题】(北京东城一模,分)古人对数字的表达和现在有所不同,比如“二八年华”指女子岁。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副对联是清朝乾隆皇帝出的上联,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当时名臣纪晓岚对出了下联,联中也隐含了这位老人的年龄。根据文
29、化常识和数学知识,这位老人的年龄应是 岁。【答题技巧】学生在学习时应该熟记与年龄相关的称谓,其实论语中有一则提到了年龄称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就告诉了我们六十岁称为耳顺,根据日常的积累,考生还应该知道“花甲”也指六十岁。同样,“古稀”指七十岁。做此类题时,考生一定要熟记年龄称谓,然后认真审题,理解题目要求,进而得出正确答案。答案 选择恰当称谓【经典例题】(北京门头沟一模,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姓”代表个体所属族群的血统源流,“名”则是个人的标号,姓和名的结合,能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身份。在传统文化中,直呼对方
30、的名,尤其是对长辈,是不尊重的行为。因此,“字”是成年之后,供平辈或属下称呼之用,以表尊重。古人取字的含义与名是有联系的。 “号”是在名与字之外自取的较正式的别名,内容多是表达个人的志趣、品味。因此,古代文人喜欢用自己的名、字、号来命名自己的文集;有的还用自己的官名、籍贯名来命名自己的文集;而用谥号给文集命名就不是古代文人自己能做的事了,因为谥号是在人死后,其他人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 年中考年模拟的称号。从下列四个作家中选择一个作家,解释他的文集命名的特点。李白李太白集 柳宗元柳河东集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辛弃疾稼轩长短句答:你选择的作家是 ,他的文集是用 命名的。【答题技巧】近几年,北京中考加强
31、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特别重视对古代称谓的考查,曾考查过敬称和谦称、作家的字号等称谓。从考查形式上来看,多为选择题,往往是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与之对应的正确的一项。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一定要了解常见作家的名、字、号,并能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推断其作品命名的特点。答案 (示例)李白 字考点六 节气一、知识突破节气歌谣节气指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经验的积累上,充分探索季节、天气等现象,从而总结出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今天,节气已从镌刻着农耕印记的简单符号发展为一种内容丰富的独特文化。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七言诗。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
32、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在二十四节气中,下面几个节气尤为重要。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合称“四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古代还有“二分”“二至”的说法,“二分”是春分和秋分的合称,“二至”是夏至、冬至的合称。这几个节
33、气对农作物的种植、收割有着重要的意义。节气诗词古往今来,涉及节气内容的诗歌有很多,诗歌往往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独特感受。例如: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罗隐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简析:立春亦称“打春”“咬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此诗通过描写归雁高飞远天、游鱼迸出冰面的画面,写出了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愉悦。纳 凉宋秦观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简析:这首七言绝句交代的季节是夏季,正是最炎热的时间,“纳凉”由此产生。 “追”形象地表现出天气太热,急需寻求理想的纳凉处的期盼。三、
34、四句展开景色描写,描绘明月夜下船家的笛声参差而起,不绝如缕;晚风中池莲盛放,带着幽香,沁人心脾。这两句将人的感官联系起来,似乎夏天便不那么燥热了。蒹 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简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出白露茫茫的景色,衬托主人公此时心情。诗歌三章都用凄清的景色起兴,借“白露”渲染出秋天的景象,景语表情语。以上三首诗涉及节气,透过诗歌我们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节气的文化意蕴
35、。其实,节气既存在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里,也出现在街头巷尾的谚语歌谣中。它既丰富了饮食、书画的内容,也为许多民间游戏、风俗增添意趣。二、方法突破把握节气特点。节气反映季节变化,与气候、农事活动等密切相关。所以,想要回答此类试题,就要了解每个节气的时间、气候、农事以及与民俗的关系。了解节气与民俗关系。(示例)立春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又称“啃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示例)清明清明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
36、趣的,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一系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伤身,所以大家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经典例题】(北京丰台一模,分)节令联是指有特定应时性或纪念性的对联,内容多为咏物、抒情、议论或祝愿。如:清明节联“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重阳节联“糕含登高意,菊呈晚节情”等。下列节令联中与其他三副纪念传统节日不同的一副是( )千古诤臣罹祸,尔今屈子开颜。喜得天开清旷域,宛然人在广寒宫。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龙舟掀巨浪
37、,气吞八荒。专题一 语文知识综合运用 【答题指导】这道综合运用题以节气、对联、民俗等为测试材料,考查学生关于修辞、对联、民俗常识等方面的能力,其中了解端午节的相关习俗成为选择的重要依据。答案 考点七 中国传统节日一、知识突破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也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
38、富,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都承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都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同时,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另外,发展到今天的庆典活动大多与古老的祭祀仪式有关,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族的节日乐趣,也成为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一部分。(一)传统节日来源及传统故事节日名称来源及传说春节关于春节的来历,一种说法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在一个腊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恰逢两个牧童在甩鞭子。 “年”听到“啪啪”的鞭声,吓得转身就逃
39、。它跑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前晒着的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到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元宵节据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的节日。相传吕氏一族在吕后死后害怕大权旁落,密谋叛乱,刘姓宗室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儿子刘恒登基,即汉
40、文帝。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日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元宵节”。续表节日名称来源及传说清明节相传春秋时期,流亡中的晋文公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就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忆起旧事,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可是,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
41、去请,但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已背着老母躲进了深山。晋文公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露面。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去。后来,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并把后一日定为清明节。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合并。端午节相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人们用竹叶包饭,外缠彩丝,称为“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
42、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七夕节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十分恩爱,他们生了一儿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这件事很快便让天庭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带着自己的儿女,上天去追织女。牛郎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感到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
43、桥相会。中秋节后羿到昆仑山拜访王母娘娘,求得一包灵药。徒弟逢蒙闯入内宅想偷走灵药,嫦娥情急之下吞下灵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向天上的月亮飞去。后羿拼命朝嫦娥追去,可是无论怎样也追不上妻子。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就在民间传开了。重阳节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当地有个勤劳的青年叫桓景,拜仙客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
44、,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费长房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桓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师父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味道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桓景将瘟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流传下来了。 年中考年模拟续表节日名称来源及传说腊八节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在监牢里受苦时,正值冬季,又冷
45、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里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等粮食。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便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传说二: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有三个儿子,他们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普遍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得病是由于恶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人们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赤豆熬粥,希望能避邪迎祥。(二)节日习俗配对节日名称习俗春节贴年画、贴门神、贴对
46、联、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等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等清明节祭祖扫墓、踏青、禁火、吃冷食等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七夕节乞手巧、乞姻缘等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重阳节插茱萸、赏菊花、登高等腊八节祭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等(三)与其他版块融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沉淀,对联、古诗、成语、歇后语中都有这一丰厚底蕴的表现。例如,元宵节的对联“万户春灯报元夜;一天瑞雪兆丰年”。再如歇后语中的传统节日文化:中秋的天气 不冷不热。传统节日文化中包含很多成语:张灯结彩、辞旧迎新、普天同庆等。二、方法突破介绍传统节日【经典例题】(北京怀柔二模,分)年月日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阅读右侧这幅端午节标识图片,请你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不超过字)【答题技巧】若要介绍传统节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