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3 ,大小:1.82MB ,
资源ID:1197238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972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八文言文阅读(讲解部分)(pdf).pdf)为本站会员(周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八文言文阅读(讲解部分)(pdf).pdf

1、 年中考年模拟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课标要求初中生必背古文篇【注:年国家统编教材中古诗文内容变化较大,部分篇目与教材和考纲范围可能会有出入,以课本、考纲为准。 (增)是根据新教材新增补篇目。】论语十二章原 文译 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2、,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

3、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顺从意愿,不会越过法度。”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

4、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一样。”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一、通假字不亦说乎(“ ”同“ ”,愉快,高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 ”, )二、古今异义可以 为师矣古义:可以

5、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个今义:数字“三”三、一词多义而学而时习之( )思而不学则殆( )知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乐回也不改其乐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四、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以 为乐)饭疏食(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吃)五、重点词语解释人不知而不愠 (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三十而立 ( )不逾

6、矩( )学而不思则罔 (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思而不学则殆 ( )人不堪其忧( )择其善者 而从之( )( )逝者如斯夫( )( )三军可夺帅也( )博学而笃志( )( )切问而近思( )六、重点问题探究归纳文中阐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句子。第三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这一章看,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第五章阐述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掌握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你怎样看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讲自然规律的,它对我们有何教育意义?鱼我所欲也孟子原 文译 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7、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8、,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

9、坏事,什么(事)不可以干呢?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用;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篮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踩踏着给人吃,乞丐也会轻视而不肯接受。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

10、受了它;以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一、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 ”,分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 ”, )(“ ”同“ ”,语气词,吗)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 ”, )二、一词多义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得得之则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呼尔而与之(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何不为也( )三、重点词

11、语解释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故不为苟得也(苟且)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假如)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因此)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讨厌)蹴尔而与之(用脚踢)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侍奉)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四、重点问题探究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的?“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本文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是否矛盾?为什么?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和“哥们儿义气”中的“义”字?孟子提倡的“舍

12、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年中考年模拟生于忧患,生于安乐孟子原 文译 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

13、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祸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就会

14、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一、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 ”同“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 )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 ”, )二、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三、词类活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动用法, ; )空乏 其身(使动用法,使 受到贫困(之苦)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 ;)人恒过 ,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 )四、重点词语解释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动心忍性( )人恒过(

1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五、重点问题探究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就这一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人说“生于忧患,生于安乐”的说法已经过时了,你认为它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富贵不能淫(增)孟子原 文译 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

16、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则天下太平。”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标

17、准的,是妇女之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一、通假字往之女家(“ ”同“ ”, )二、古今异义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三、一词多义戒戒之曰( )必敬必戒 (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居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 )四、词类活用丈夫之冠也(名词活用作动词,行冠礼)富贵不能淫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惑乱,迷惑)贫贱不能移 (形容

18、词使动用法, )威武不能屈 (形容词使动用法, )五、重点词语解释岂不诚大丈夫哉(难道)(真正、确实)是焉 得为大丈夫乎( )( )安居 而天下熄 (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子未学礼乎( )与民由之(代志向)威武 不能屈(威胁暴力)六、重点问题探究大丈夫的做法: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文中哪句话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同?景春认为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

19、;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孟子是怎样谈论“大丈夫之道”的?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北冥有鱼(增)庄子原 文译 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

20、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用力鼓动翅膀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它在大海剧烈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的大海。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浮动的雾气,空气中飞动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色湛蓝,这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一、通假字北冥有鱼(“ ”同“ ”, )二、古今异义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动,海波动荡今

21、义:海上运输南冥者,天池 也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海今义:一种天然形成的湖泊去以六月息者也古义: 今义:呼吸时进出的气;休息野马 也,尘埃也古义: 今义:一种珍稀动物三、一词多义志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名词,标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名词,志向)博闻强志 (动词,记)名其名为鲲(名词,名字)名之者谁(动词,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动词,出名)名列前茅(名词,名次)四、词类活用怒而飞(形容词作动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 )五、重点词语解释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齐谐者,志怪者也(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

22、)亦若是则已矣( )六、重点问题探究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鲲鹏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试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的作品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年中考年模拟虽有嘉肴(增)礼记原 文译 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

23、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一、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 ”通“ ”, )二、古今异义虽有嘉肴古义: 今义:虽然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意义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困难教学相长也古义: 今义:增长三、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 )四、一词多义学学学半( )学学半( )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它的)五、重点词语解释虽有嘉肴 ( )( )弗食 ,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 )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24、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 )其此之谓乎 ! ( )六、重点问题探究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他的观点的? (论证思路)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伯牙善鼓琴(增)列子原 文译 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

25、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领会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被困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拿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山崩地裂一般的声音。 (伯牙)每奏一支乐曲,钟子期总是点明他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说:“好啊,好啊,你所听到的,你心里想的如同我心里想到的一样。我怎么能在声音中隐匿自己的真实情感呢?”一、通假字卒逢暴雨(“ ”通“ ”, )二、重点词语解释伯牙善鼓琴(弹奏)志在高山(志

26、趣,心意)峨峨 兮若泰山(高耸的样子)洋洋 兮若江河(宽广的样子)伯牙所念 (心里所想的)钟子期必得之(领会、听得出)乃援琴而鼓之(拿)初为霖雨 之操(连绵的雨琴曲)吾于何逃声哉(隐藏)三、重点问题探究“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后人根据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左传原 文译 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27、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

28、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诚心(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

29、(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驱逐齐军。战胜齐军之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枯竭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

30、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一、一词多义请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故公问其故 ( )故克之( )信必以信 ( )小信未孚( )以何以战( )必以分人( )二、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一鼓作气(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三、重点词语解释齐师伐我(攻打)肉食者谋之(谋划)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 (鄙陃,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有“养”的意思)(个人专有)牺牲 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小信未孚 (为人所信服)小大之狱 (案件)虽不能察 (即使)(明察)忠之属也(尽力作好分内的事)(类)齐师败绩 (

31、大败)既克 (已经)(战胜)再而衰 (第二次)(衰落)彼竭我盈 (枯竭)(充满)难测也(估计,推测)望其旗靡 (倒下)四、重点问题探究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这与孟子所主张的思想有什么相同之处?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长勺之战”鲁军取胜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回答,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勺之战的胜利,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该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年中考

32、年模拟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原 文译 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

33、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

34、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看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要求助于我。”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待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

35、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得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公众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使我的耳朵听到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一、古今异义窥镜而自视古义: 今义:偷看今齐地方 千里古义:土地方

36、圆今义:地点、处所能面刺寡人之过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二、词类活用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 )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朝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朝服衣冠(早晨)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仔细)于欲有求于我也(向)能谤讥于市朝(在)皆以美于徐公(比)美吾妻之美我者(认为 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四、重点词语解释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这里指身高)形貌昳丽 ( 光艳美丽)徐公何能及君也( 比得上)旦日

37、( 第二天)私我也( 偏爱,动词)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实在)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王之蔽甚矣( 受蒙蔽)时时 而间进( 不时,有时候)( 间或,偶而)期年 之后( 满一年)五、重点问题探究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了人物哪些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邹忌

38、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出师表诸葛亮原 文译 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

39、,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40、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都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遇,想要报答在

41、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心进谏的道路。皇宫和丞相府中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和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应该询问他们的意见,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

42、补缺失,有启发和帮助。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

43、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感奋激发,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命,在危难的时候奉行使命,自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

44、考虑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治我的罪,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皇上盛德的话,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来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现在(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一、通假字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同“ ”,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诚宜开张 圣听古义: 今义:商店开始营业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 今义:深切地憎恨臣本布衣 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布做的衣服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品质低下、恶劣三、一词多义道而中道崩殂(路,途)以咨诹善道 (道理)分今天下三分 (分开)此臣所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