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九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九 文学作品阅读清单一 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的文体知识记叙文分类散文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如年广东卷细水长流一文记叙了父亲的人生信条“细水长流”,以及父母顶着炎炎烈日、不计得失帮助邻居浇地的故事,赞颂了父亲包容他人,不计得失,不争长短的朴素的品质。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如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
2、、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感情,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由“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必须要坚强乐观地活着。小说定义: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象与个人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设置背景。)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作用: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年广东卷平衡一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事,围绕“我”家与邻居小王家换锁事件展开,揭示了生活中存在信任危机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情感朴实动人。第二人称定义:用“你”“你们”来叙述,就是以第二人称进行叙述。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利于交流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师一文中对蔡老师的叙述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但在“我不知道你 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达“我”心
4、情激动到了极点,抒发了“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第三人称定义:作者站在第三方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叙述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作用: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如年广东卷怯懦一文,全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选取“她”(陈叶)与父亲最终也没有相认的故事来表现父女二人在世俗尊卑观影响下的“怯懦”。这种写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生活。记叙文常见线索时间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地点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年广东卷集中营的课堂就是以谢达的活动地点为线索来安排情节的,围绕学校、集中营门口、集中
5、营里面层层展开。人物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事件发展变化(明线)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年广东卷平衡是以“丢钥匙换锁”这一事件为线索进行叙述的。情感变化发展(暗线)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实物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就是以“羚羊木雕”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记叙文的记叙顺序 年中考年模拟顺叙定义: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如藤野先生就是以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读来
6、条理清晰。倒叙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 (倒叙与中心事件是一条线索,文章只有一个故事)作用:开篇点题;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如:地下森林断想,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插叙定义: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叙述完接着原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用:交代了 内容(
7、概括内容);解释了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突出人物性格(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如:背影开篇点题后,插入记叙家庭祸不单行的情形,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了铺垫。常见的描写手法及角度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神情、服饰以及仪态等的描写。心理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想斗争 )的描写。语言描写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内容的具体描写。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且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进行特写式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对自然界的景物
8、,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等的描写。描写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的特征。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或反衬出描写的对象。常见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照应 与 相互照应,为下文 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是“显性”的。作用: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合理。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抑扬(欲扬先
9、抑欲抑先扬)作者的本意是 ,而先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 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 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注意:象征不等于比喻,二者的对象不同,比喻针对句子,象征针对整篇文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将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作用:通过描写 (景物),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给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对比。作用:运用对比,把
10、 和 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 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衬托(正衬反衬)用类似的、反面的事物或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突出主要一方的特征。作用: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二、方法指导与解题思路技巧(一)方法指导记叙文的阅读训练应注意四点。要仔细通读全文,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可从记叙文的要素入手,分析了解中心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作者的行文思路就逐渐清晰了,表达的主要内容也就明确了。有些文章篇幅较长,时间跨度大,地点转换多,但只要把握作者行文的脉络,
11、中心内容便不难理解。阅读记叙文,要能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我们在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中心内容的基础上,体味作者透过字里行间所持的对生活、人生、世事的态度,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在阅读记叙文的过程中,要找出关键性的词句,体味和推敲这些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多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来刻画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理解和品味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在整体阅读全文、理清线索脉络、理解内容主旨、品味关键词句、赏析情景和形象的基础上,还要揣摩、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二)解题思路及技巧怎样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专题九 文学
12、作品阅读 ()分析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及心理进行描写的句子。()抓住关键性词语。()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如对比手法,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怎样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含义()“文中词语的含义”,是指词语在文章中的语境义,不是词语本身的释义。语境义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所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特定含义。()解答好这类试题首先要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语言环境。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语言环境除了联系上下文之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题目考查的重点词语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二是要注意文章
13、中相关的提示性词语,如“这就是”“因此”“所以”等。怎样体味和推敲文中某些句子的含意“体味某些句子的含意”,这些句子一般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的,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体味和推敲这些句子的含意,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等等。其方法有:()抓主干的同时,注意修饰、限制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抓关键词语,如通过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含意。()根据句子运用的修辞
14、方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语境揣摩句子含意,这是理解句子的重点,有些语句,我们只有弄清了它所植根的语言土壤,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段(章)的意义,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它的弦外之音。做题时出现失误,往往就在于缺乏语境意识,在没有整体感知全文的情形下,只是单纯解释句子本身的含意,而不能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因此,做出的解答显得很肤浅。()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注意句
15、子在文中的位置,这主要指那些在文中起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也可以使说理更透彻。()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形象。()夸张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排比的作用是使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偶的主要作用是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高度概括性,有音乐美。()对比的作用是使语言色彩鲜明,使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
16、加突出。()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增强节奏感。()借代的作用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哪些()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使事情更具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为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使事情更具真实性。怎样解答各种开放性试题()评说类这类试题的特点是答案多元化,一般不设唯一答案,允许和提倡答题者有自己个性化的认知。这类试题很少涉
17、及政策性极强的、重大严肃的问题,这是根据初中生的思想水平及能力决定的。所评论的问题大多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是,在方法、技巧上还应该注意适当点拨,通常应注意以下三点。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尽量客观地看待事物,实事求是地评价其作用和影响。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本质。注意抓住要点,一语中的,可以分点来讲,这样会显得思路清晰;但不提倡面面俱到,尤其是脱离重点泛泛而论。一般来讲,评论不宜过长,要考虑时间、篇幅等因素。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明,它不同于仿写,不必刻意追求文采。()联想、想象类这类试题的特点是所写内容是不现实的,而是通过答题者的思维再创造的。因此答案不是唯一的。值得注意的是
18、,它虽然是主观性极强的试题,但是无论是联想还是想象,都应该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心得体会类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命题者所设定的具体要求,然后紧密结合阅读材料的内容谈体会,谈所受到的启发。这样,才会避免出现“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问题。另外要注意定位切入点,即在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体会真切、认识深刻的一点来谈。()知识扩展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试题大多是课外阅读内容,所以,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摘录、记忆、思考,这样才能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探究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在这里指的就是思考。解答这类试题,首先,离
19、不开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和准确把握。其次,探究的结果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而失去可信度。()比较类这类试题是近年来比较新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也需要注意整体感知,此外,要注意比较的“点”,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有的试题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有的则需要自己去确定。如果是后者,要注意从宏观上去感受,切入点要明确。 年中考年模拟清单二 散文阅读指导一、散文的概念散文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指小说、诗歌、戏剧以外的所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游记、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散文的范围在逐步缩小。狭
20、义的散文,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这里所讲的是狭义的散文。二、散文的特点内容上: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叙事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本质的发现、认识。形式上:()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上,“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表现手法不拘一格,驰骋想象,思接千仞,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一切的“形散”
21、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是放得开、收得拢的。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三、散文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的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记叙散文记叙散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一般以人物为中心,着重描写、刻画人物。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虽然也是以写人为主,但与小说有明显的区别。它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有的侧重记写一定的事物、场景。作者不对它们进行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
22、发一定的感情。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抒情散文抒发的感情、抒发感情的方式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有极大的关系。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情感。该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派、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就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 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述与赞美,或隐或现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
23、来的。这类散文是通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议论散文议论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简述事例、描绘形象和抒发感情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谈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要理清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
24、度;()品味散文的语言。四、考点分析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查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能利用原文词语时,要尽可能使用原文词语;()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感,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要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
25、文章顺序()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考查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准确判断线索。()顺序考查形式: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答题思路:形式 ,注意审题,有的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不能调换顺序,都要谈为什么。形式 ,从原文中抽出的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
26、词语或句子。词语或句子的顺序也要凭借语感理性分析,并注意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句子)搭配的问题。品味语言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词语含义原文给出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这个考点是中考的常考点。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意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词语妙用考查形式: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妙用)或说说加点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思路: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表达作
27、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所产生意境的作用或对刻画人物性格等的作用;体现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意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专题九 文学作品阅读 双关意义。表达方式的作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主题需要,往往是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考)其他表达方式的作用。()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
28、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人物描写主要是考查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者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结合起来考查。表达技巧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写景类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咏物类 托物言志()怀古类 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29、)咏史类 借古讽今、借题发挥()送别类 即事抒情、即景抒情()边塞类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等。发展型考题()仿写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学生仿写一个或几个句子。答题要点: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例句中的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要开阔。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对象)在条件下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
30、的悠闲。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澎湃;没有河流的澎湃,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小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小屋的温馨;等等。()谈感受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点,可分为以下几方面:对描写对象的看法;对人物情感的把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有以下几点: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有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答题时,语言要流畅,要有层次,不能有病句;还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来回答。()续写写出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学生续写后半部分,指出答题思路,答案往往在原文里。清单三 小说
31、阅读知识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作者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它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主要手段。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会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主题、升华情感,而在结尾加上“尾声”。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描写社会环境
32、,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描写自然环境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三、小说的分类小说按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几种;按体例,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几种;按表现手法,可分为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等。四、小说阅读的基本要点把握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细节对表现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穷鬼”,说他“尖嘴猴腮”,表现了胡屠户的嫌贫爱富;范进向他借钱前去考试,胡屠户的粗暴,表
33、现了他的粗鄙;范进中举后,他说范进是“天上的星宿”,说明了他的迷信与无知。理解典型环境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分析人物形象,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有益于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如最后一课中写人们看布告牌,写普鲁士士兵的操练,目的在于交代背景,便于读者理解小说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如故乡开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
34、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 ”这两处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交代季节、气候。如孤独之旅中对芦荡、暴风雨等自然环境的描写,为杜小康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妥帖而真实的舞台。揭示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自然环境描写:一是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二是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从明丽到阴郁,正揭示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前轻松、欢快,见到于勒后沮丧、沉重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心情,从而突出了他们虚伪、冷酷、 年中考年模拟
35、自私的性格特征。渲染气氛。如孔乙己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寥寥几笔,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渲染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也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社会的冷漠,从而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激起人们对当时社会的憎恶和对孔乙己的深切同情。当然,就某一具体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讲,它的作用又不是单一的。如故乡开头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既点明了时令,渲染了气氛,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深化了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因为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如分析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形象,小弗郎士原来是幼稚贪玩的小学生,因为怕老
36、师责备他没有背分词的用法,就想逃学。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这竟是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最后一课,使他深受教育,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忽然间长大了,懂事了。只有了解了最后一课所写故事的背景 普法战争中法国国土沦丧,阿尔萨斯和洛林沦为殖民地,这里的法国人民失去了自由,才能把课文分析得准确、深刻,才能体会出小弗郎士感情变化的原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着重分析人物的外貌变化和那些富有代表意义的细节。如故乡中写闰土的外貌变化:“我”与闰土第一次见面时,他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当“我”多年后回到故乡又见到闰土时,他“先前的紫色的
37、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闰土外貌的变化说明了旧中国在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农村破败,广大农民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通过分析闰土外貌的变化,可以分析出他思想性格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着重分析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如孔乙己一文写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说的话:“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种只有孔乙己才有的个性化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而善良的性格特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如范进中举中当范进送给胡屠
38、户六两多银子时,胡屠户的表现是:“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攥”“舒”“缩”“揣”四个动词写尽了胡屠户爱财如命的市侩性格。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是作者展示人物精神世界、品德、素质及理想的重要手段。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在听说了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内心的独白:“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 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以及下文韩麦尔先生让他背书时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小弗郎士对自己以前幼稚、贪玩、不爱学习的懊悔和自责,展示了他对祖国语言“失去了才觉得
39、珍惜”的心理,以及他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理历程,使得这个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如孔乙己中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在科举制度下,丁举人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可以设私刑毒打孔乙己的“举人老爷”,孔乙己则因“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成了贫困潦倒、任人欺辱的可怜的牺牲品,两个人物形象鲜明的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挖掘小说主题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对社会问题的揭露,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归纳、挖
40、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力所必需的。()剖析人物的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便准确把握主题。如通过阅读孔乙己,我们可以分析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好吃懒做、迂腐穷酸、地位低下又自命清高。他是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再联系短衣帮、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特别是从丁举人对他的态度进行分析,就会明显看出,鲁迅这篇小说并不在于讽刺孔乙己,而是通过孔乙己揭露清末封建科举制度对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摧残和迫害,是在写一部令人发笑的悲剧。()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挖掘主题。如故乡是鲁迅先生年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时,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生活,十分悲
41、愤,便以这次回乡为题材,于年月写的。了解了这些,就比较容易理解这篇小说反映的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经济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品味经典语言()寻找、挑选小说中优美、经典的语句。我们常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在关键之处点明要旨,精警传神的句子。那么,这些“点睛”之笔无疑就是我们所要欣赏体会的优美、精辟的语句。具体表现有三点:深刻揭示主题的句子;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要找出这些句子并不难,是有规律可循的:到情节的高潮处去找;到文章结尾处去找;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形态描写,孔
42、乙己付酒钱时先“排”后“摸”的两处细节描写,结尾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貌似前后矛盾的语句,等等,都是小说中精辟的语句,是小说的“点睛”之笔。()鉴赏小说中优美、经典的语句,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意,挖掘它们隐含在精彩语言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 对表达主题的作用。要回答好这种问题,关键是要把握好小说的主题,把握好时代背景,把握好人物的性格,把握好贯通的情节。掌握了这些规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真思考和训练,鉴赏能力就会逐步提高。领会写作技巧文学创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表达技巧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手法。设题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
43、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起了什么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创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及其文学创作方法。专题九 文学作品阅读 方法一 记叙文散文突破方法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了解文段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基本要求。对文段及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是中考常考的类型之一。回答这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合理地组织语言即可。题目扩展法。有的题
44、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照四要素补充增添,就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合并法。对于比较复杂的文学作品,可使用段意合并法,即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摘录句段法。关注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以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二、阅读句段,体会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重要段落的作用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过渡段:承上启下(或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
45、味深长,承接上文,欲扬先抑,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含蓄深刻。其他语段:呼应上文,形成对比,补充说明等。景物或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设置了背景,烘托、渲染 的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了铺垫;表现(或烘托)人物 的心情、性格;暗示社会环境;设置了 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句子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从结构上看,与重要段落作用相同;从内容上看,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作用。()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启迪。()情感句:抒发强烈的情感
46、,直抒胸臆。()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发表深刻见解。()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先答创造文化氛围,使行文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分析。三、语句段赏析,理解含意联系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考虑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注意把握比喻、夸张、设问、反问、对比等常用修辞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如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看句子有无特定表达方式。若是议论句,就分析其蕴含的哲理;若是抒情句,就剖析其抒发的感情;若是描写句,就分析其创设的意境。理解句子含意,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的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全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作用;()精确性作用,主要指使用一些词语使文章在表意上精确、严密。如年广东题。四、感受人物,分析形象通过肖像、动作、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