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6 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时空坐标 单元概览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 年明朝建立至 1840 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但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封政 治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经 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
2、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文 化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对应学生用书第 45 页)考点 1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明朝1废除丞相(1)原因: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2)措施:1380 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
3、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立内阁(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2)演变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正式确立。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全盛: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3颁布大明律(1)特征:严惩直接危害封建君主统治的行为;增加经济立法内容;严惩贪赃枉法。(2)原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
4、专制进一步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易误警示 宰相制与内阁制1 宰相和内阁: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如“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 。2 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如“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教 材 补 遗 明 朝 的 地 方 行 政 制 度洪武九年1376 年 ,朱元璋开始实行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他下令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除南京直辖区外,全国分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 12 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
5、察司,掌管刑罚;又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三者合称三司,长官为封疆大吏。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布政司下的地方政权分为府 或直隶州 、县 或属州 二级。这一改革将元朝的路、府、州、县四级减少了一级,传达政令更加便捷。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或单设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实行军政和民政合一的统治。二、清朝1设立军机处(1)背景3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2)设立目的:适应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设立:雍正年间,选亲重大
6、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3)特点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政治决策封闭性。(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2建立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3清朝的边疆政策(1)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措施在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其职能是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 。(4)历史作用
7、近代中国的版图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选修融会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选修 4)1主要活动与贡献(1)巩固国家统一措施平定三藩之乱,消除南方割据势力。设立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册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和章嘉四大活佛。(2)维护国家主权军事上:组织雅克萨之战。4法律上: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2历史评价(1)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不愧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2)康熙帝
8、缔造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二 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 ,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 ,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史料三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
9、凶暴。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史料解读(1)紧扣史料信息,史料一中“私人办公厅”体现了内阁的性质;“真正领袖”说明内阁制强化了皇权,强调了内阁制的作用。(2)由史料二中“谕旨诏令” “由军机处密封”等关键信息可知,军机处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诏令,这反映出皇权得到空前加强。(3)史料三中“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信息,说明了中国君主专制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决策失误。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性质及作用。提示 性
10、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作用:加强了皇权。(2)根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提示 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5(3)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提示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恐怖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史论归纳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
11、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1)积极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文化、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消极影响从目的看,它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从措施看,它以强化君主专制
12、为核心,违背了时代潮流,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明代以后不再设置丞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丞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 )A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丞相B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B 内阁大学士有丞相之名而无丞相之实,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明代以后不再设置丞相的官职,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更能说明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故
13、 B 项正确;6内阁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给予他们多少权力,故 C 项错误;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表述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2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 。这反映了当时( )A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B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C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 D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D 明朝初年朱元璋已经废除相权,故 A 项错误;在“万历怠政”时期,皇帝因为个人原因不理朝政,不能反映出君主权力的削弱,故 B 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皇帝,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故 C 项错误;“万历怠
14、政”带来朝政的混乱,暴露出专制政体下人治的弊端,故 D 项正确。3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 【导学号:61600024】A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B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权力 D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D 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处的特征是“简、速、密” , “速”体现在机构简单、人员简单,只需对皇帝负责,办事效率高,题目中并未体现这一点,故 A 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不符合题意,故 B 项
15、错误;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有权力,但来自于君主的个人意愿,故 C 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军机处的设立和运行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 D 项正确。4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 ) 【导学号:61600025】A人员构成复杂 B日益完善,备受重视C其官员随时增减 D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B 根据题目“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 ,故 A 项错误;根据题目“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 “嘉庆时,不但确定
16、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得出军机处的发展日益完善、备受重视,故 B 项正确;题目中“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并未说明官员随时增减,故 C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强调的是君主对军机处的控制权限的不断增强,并未牵涉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的问题,故 D 项错误。7考点 2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迟滞|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4
17、)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成就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纺织业a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b棉织业: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
18、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3商业(1)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时间:明朝中后期。地点:江南。行业:丝织业。8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4)缓慢原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19、;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轻巧识记 推动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二、农耕经济的迟滞1 “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评价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2 “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 表现 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
20、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延缓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明清工商业的发展9史料一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史料二
21、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 “商人贸于四方” ;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 。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史料三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 ;“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史料解读(1)史料一表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2)史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生产性、专业性、
22、商业性市镇出现;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3)史料三反映明代中后期,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经营多样,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出现。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提示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2)综合上述史料,说明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提示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商业观念有所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地域性的专业性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史论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
23、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市场不断繁荣。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10为常设的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4)对外贸易发达。明朝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
24、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史料一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三十年(1397 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史料二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自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史料解读(1)史料一为后人文献史料,说明明代政府通过法律规范商业和对外贸易。(2)史料二为历史评论,解读时注意省略号的分层作用。省略号之前的内容反
25、映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开拓海外市场;省略号之后的内容说明沿海居民贫困化的严重社会问题。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明初法律的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提示 内容: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政策。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海禁”政策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根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潜在危机。提示 从外部来说: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疯狂地对外侵略,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 “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史论归纳1明清时期的主
26、要经济政策(1)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官营专卖垄断了盐、茶等的经营,对商业征收重税。(2)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实行“海禁”政策,规定人11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些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1)制度因素: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得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2)
27、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核心,不利于市场发育,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因素: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大量资本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清雍正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缙绅私置板棍擅责佃户” 。这说明( ) 【导学号:61600026】A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B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
28、关系产生D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B 根据材料中政府颁布新政,规定保障佃户,由此可以得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故选 B 项。2明隆庆元年(1567 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收。 ”这反映了( )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C白银取得合法货币地位D重农抑商并没有得到实施C 根据题干中“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收”可知,这说明白银成为合法的货币并可以流通,故选 C 项。3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 。这一历史现象反12映出( )A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民
29、营手工业的发展B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C商业繁荣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D海禁政策松动促进海外贸易发达B 根据材料“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 ”可以看出商品的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故选 B 项。4右图为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 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情况。图中省略的部分文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 ”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 )A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D
30、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D 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倭寇侵扰,与材料中“乾隆六十年(1795 年)官府颁发”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 ,没有涉及广州,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治罪”表明是限制中国商人,而不是限制外国商人,故 C 项错误;材料“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一并治罪”表明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故 D 项正确。(对应学生用书第 50 页)2012 2017 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卷别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全国卷 2016明代加强对地方管理的 2017清初海禁政策前后对外贸
31、13影响 易的变化;2014清代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卷2017明初加强中央集权,中枢决策过程的变化2015明代商品经济发展;2013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全国卷 2016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全国卷2012清代内阁与君主专制体制的强化关系;201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2012明代后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考情分析 1 从考查内容看: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都是考查的重点。政治主要考查政治制度的影响及演变趋势;经济考查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影响及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 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非选择题主要从古今贯通或中外对比角度链接考查为主。3 从命题特点看:主
32、要考查重要政治制度或经济、思想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性认识。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4全国卷)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B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A 项错误
33、;C 项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内阁取代” ;D 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故选B 项。2(2012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 ,官员“惟揣摩此样本为急” ,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14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惟揣摩此样本为急” 。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官员事务是否繁忙,故排除 A、C 两项;D 项不准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帝命令的
34、信息;“惟揣摩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官员拘泥规制的情形,故选 B 项。3(2013全国卷)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五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的主旨,同时应理解“大庾岭”这一地理概念,分清岭南、岭北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大庾岭为五岭之一,明朝时期由于大庾岭以南和大庾岭以北物产的差异,使得长途贩运贸易兴盛。A、C 两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B 项结论片面,故
35、选 D 项。名师点拨 从近几年的全国卷来看,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本讲内容历史概念多,复习时不要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要在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中去分析理解问题。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4(2017全国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A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权力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
36、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这样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决策,故出现题干所述现象,A 项正确。明中后期,内阁、司礼监虽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但其都依附于皇权,最后集权于皇帝,君主专制强化,B 项错误。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C 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D 项错误。5(2016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15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
37、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 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 ,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 B 项正确;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 A 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 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故排
38、除 D 项。名师点拨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是高考历史试题的最大特点。如第 4 题明代宦官识字制度化和第 5 题“废行省设三司” ,需要通过挖掘题干史料来做出判断。在充分理解史料的基础上获得认知,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强化提高概括总结能力。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6(2015全国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B 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
39、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故选 B 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 A 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 C 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 D 项错误。7(2012全国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40、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16在田”(说明从事农业的人数多)、 “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说明许多原本从事农业的人员转而从事工商业)、 “今去农而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说明大部分原本务农的人员已不再从事农业),农业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和从事工商业人数的增加,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故选 B 项;工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排除 A 项;C、D 两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名师点拨 本讲的高考试题素养立意趋向明显,如第 6 题,从政治中心转移角度考查政治活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社会阶层变动角度考查经济的
41、影响;第 7 题以历史解释灵活考查明朝社会结构变动的原因,要求理解明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8(2014全国卷)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 “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A 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 B 项;材料也
42、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或清廷的统治出现问题,排除 C、D 两项。名师点拨 1984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开放大连、秦皇岛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2014 年是 14 个沿海城市开放 30 周年,30 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城市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窗口与内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枢纽。社会热点渗透于高考之中,通过考查古代的对外政策,为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借鉴。9(2016全国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 ,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
43、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 A 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17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B、C、D 三项。名师点拨 用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高考题干材料讲到农村地区雇
44、工的懒惰、骄纵,其背后隐藏的是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以及农村的劳资矛盾,这些矛盾属于社会矛盾;高考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查明末“用工荒”的原因,将社会热点融于历史问题的考查之中,润物细无声,非常巧妙。10(2016全国卷)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密切。福建到台湾定居者很多,再
45、联系清前期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 B 项符合题意。A 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故排除。C 项表述错误,故排除。D 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名师点拨 海峡两岸同属一个文化圈,两岸人民同宗同族,血脉相连。聚焦海峡两岸之间的现实关系,透过历史的视角以文化的角度来明确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宗法的情结来架设两岸之间关系的桥梁,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影响。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11(2017全国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46、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B 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B 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 项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 项错误。名师点拨 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第1811 题要求以唯物史观认识明朝等级秩序受到的冲击,说
47、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B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D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D 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对地方机构的改变,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体现在中央机构变化上,故 A 项错误;明朝是封建王朝,其机构设置虽有互相监督的作用,但不能体现出民主化特点,故 B 项错误;材料设置的布政使司等官员不是宰相权力下放后的机构,故 C 项错
48、误;从材料中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行职权,权力分化,又各设左右布政使防止专权可知,该举措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2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百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澳门管理 B取消外交活动C严控中外接触 D禁止海外贸易C 根据材料“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可知,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夷人有事必须申报”表明政府闭关锁国是为了严格控制中外接触,故 C 项正确。3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 ;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材料反映出(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