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8讲 新中国的科技、文化和重大理论成果考点 1 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措施(1)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2)成立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3)吸引海外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4)1956年,确定了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2成就领域 成就国防科技1958 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医学 1965年,在世
2、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农业领域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1)“文革”期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拉大。(2)“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提出1988年 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3意义(1)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2)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21原因(1)“科教兴国”战
3、略的实施。(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3)“863计划” “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2成就(1)核技术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农业、科研等方面和平利用。(2)空间技术领域:1984 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3)航空航天事业:1980 年 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2003年 10月,中国成功发射“神舟 5号”载人宇宙飞船。(4)信息技术领域:1983 年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 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 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5)生物工程领域:
4、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3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轻巧识记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选修融会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选修 4)1成就(1)地质力学:进行石油勘探,摘掉贫油国帽子;发展核能事业;地震预测。(2)冰川学: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3)古生物学:创立 科化石鉴定标准;寻找开发煤炭资源。2历史评价(1)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2)他打破两个“洋神话” ,提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中国不是贫油国的科学论断,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 。(3)他以杰出
5、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探究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3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史料二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 1970年 4月 25日讯史料解读(1)史
6、料一中“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史料中的省略号将史料分为两层意思,分别介绍了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和国际意义。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做出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提示 保卫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2)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提示 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影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
7、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史论归纳影响现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3)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4)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5)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2不利因素(1)“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4些不应有的失误。(2)历史上轻视科技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3)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
8、4)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1965 年 5月,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 ,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 【导学号:61600081】A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D成功培育“南优 2号”杂交水稻A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在核武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符合题意,故 A项正确;B 项是指 2003年 10月 15日, “神舟 5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B项错误;C 项是指 1
9、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项错误;D 项是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项错误。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B 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 A项错误;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 B项正确;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故 C项错误;D 项说法过
10、于绝对,故 D项错误。3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 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这评论的是我国( )A “南优 2号”的成功培育B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D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D 材料内容为“中国的航天技术” ,故 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发射成功,故 B项错误;计算机不属于航天技术,故 C项错误;“神舟 5号”5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是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 D项正确。41988 年 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
11、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指出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B促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C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D启发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 2号”C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考点 2 现代中国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1 “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建设的开展。(2)目的
1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3)提出:1956 年 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成就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的文艺作品,如红岩 、 红日 、 红旗谱等。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有上甘岭 、 龙须沟 、 东方红 、 洪湖赤卫队 、 红色娘子军等。(6)意义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2 “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1)背景: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2)表现破除“四旧” ,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民
13、主人士遭到批斗。文化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样板戏”一枝独秀, “八亿人口八个戏”成6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3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国家相继设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奖项。(2)表现: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轻巧识记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表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府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
14、度。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2)作用: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表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导方针。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2)作用到 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7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3 “
15、文化大革命”时期(1)表现:“停课闹革命” 、招生停顿、 “上山下乡” “教育革命” 、废止高考制度。(2)影响:出现了“文化断层” 、 “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措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1977 年 12月,恢复高考制度。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1983 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1980 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
16、律法规体系。(2)成效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轻巧识记 图示法记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理解史料研习归纳“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史料一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料二 20 世纪 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
17、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8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 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起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根本目的;“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直接目的。(2)史料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变化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落实情况对史学研究的影响。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指出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提示 调动一切积
18、极因素,发展现代科技和繁荣文学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提示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史论归纳全面认识“双百”方针(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2)从背景来看, “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
19、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从基本精神来看, “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4)从受挫原因看, “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 ;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 “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现代教育的发展史料一 1949 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这种模式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科学人员,特别是在自然
20、科学方面。于是中共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9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 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 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 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 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史料二 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 “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关于 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史料三 19492008 年中国的教育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模仿苏联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史
21、料第一句话点明了核心思想。由“模仿苏联教育制度”得出照搬苏联模式的结论;由“在大约 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 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可知偏重工科,削弱人文社会学科。(2)史料二中“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说明了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 “严格考试制度”等体现了对录取中不公正现象的抵制。(3)史料三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从 1949年、1978 年、2008 年三个时间点的数据看变化趋势。从柱状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义务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教育落后,改革开放后,各层次教育发展迅速。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的教
22、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做法有何现实意义?提示 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意义:为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工业建设人才。(2)史料二主要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教育中的哪一件重大史实?有何历史意义?提示 史实:恢复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中止的高考制度。意义: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3)史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10提示 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迅速发展,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更为迅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原因:中华人民
23、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提出;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升;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党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行;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和渴求;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史论归纳现代中国教育发展高潮的原因及启示(1)两次发展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2)原因政治上,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和发展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后,实施了“863计划” ,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 工程”计划,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经济上,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 1966年,要求科学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如研制“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好经济建设。此外, “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如“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3)启示: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 世纪 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
25、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 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B 1956 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根据材料“20 世纪 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 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故 B项正确。2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
26、”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 海港 奇11袭白虎团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 “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 。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A “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C样板戏打上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烙印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C “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艺现实不是虚假繁荣,而是文艺现实的凋零,故 A项错误;使文艺创作出现万马齐喑现象的是“左”倾错误的发展而非样板戏,故
27、B项错误;通过剧名就不难得出,这八个戏都是带有鲜明“文化大革命”色彩,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发展的产物,故 C项正确;“样板戏”并没有歪曲历史和红色经典,而相反恰恰正是历史的代表和产物,故 D项错误。3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 。这一变化( ) 【导学号:61600082】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C 1976 年, “四人帮”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故 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
28、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 C项正确;拨乱反正是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面展开,故 D项错误。41985 年 5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B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C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贯彻了“科教兴国”战略B A 项说法太绝对,排除;1985 年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践行了 1983年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方针,故 B项正确;
29、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故 C项错误;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年,材料中的时间是 1985年,故 D项错误。考点 3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新时期的理论创新|识记基础知识梳理12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11953 年,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2毛泽东在 1956年论十大关系和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报告和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30、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1邓小平理论(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 “两个凡是”的思想实质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过程阶段 时间 内容明确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概括 1987年中共十三大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走向成熟 1992年“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的工作是非标准形成体系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31、制写入党章 1997年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3)地位: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轻巧识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 一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开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转折点。2 两大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 五次会议: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背景1320 世纪末 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2)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
32、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作用与地位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选修融会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选修 4)1主要活动(1)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2)“文化大革命”后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4)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5)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6)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评价是中国伟大的无产
33、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史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涨的最重要因素。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年 1月)史料二 为了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了维护革命的三民主义,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从 1939年下半年,共产党人连续发表一系列文章,阐明自己关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其中主要有
34、1940年 2月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史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14邓小平文选史料解读(1)史料一认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必然选择,强调了军队和根据地建设在革命中的重要性。(2)史料二中中国共产党“阐明自己关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张可以看出中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着眼于“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 。(3)史料三表明,邓小平主张实行改革开放,建
35、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强调解决“姓资” “姓社”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史料运用(1)史料一体现毛泽东的什么思想?对中国革命有何作用?提示 思想: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作用: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的时代背景。提示 1937 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调整对内政策。(3)根据史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提示 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史论归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6、的进程(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进入 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2重要意义(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
37、途和命运。(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511978 年 5月, 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 ,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 ”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 “左”倾思想束缚亟待突破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B 由材料中作者准备坐牢可知,当时社会舆论并非“百花齐放” , “两个凡是”仍然影响
38、很大,排除 A、D 两项;1978 年 5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未召开,排除 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开始涌动,但受到了“左”倾思想的阻挠,故选 B项。21977 年 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 ”邓小平的这段话(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 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需要,遵循了实事
39、求是的思想路线,故 D项正确。3 邓小平时代中记载:“1978 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 ”“(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 ”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B 材料仅涉及对外开放,不能体现对内改革问题,故 A项错误;“对华投资” “购买技术” “获得经验”能体现中国积极利用外国资金、技术、经验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时,根据材料“允许市场逐步发育” “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
40、济”可知,邓小平积极主张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故 B项正确;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与中美正式建交没有必然的关系,故 C项错误;“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台的问题,而非对外开放的问题,故 D项错误。164延安 13年与改革开放 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 。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其主要表现分别是( )A确定“和平” “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D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D “延安
41、13年”是指 1937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30年”是指 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对应的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综合上述分析,故选 D项。(对应学生用书第 150页)2012 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卷别 科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重大理论成果全国卷 全国卷2015新中国俄语课的开设2013新中国初期的科技2017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发展全国卷 2017婆媳上冬学体现
42、的绘画风格 考情分析 高考对本讲的考查比较零散,既有不同时期的教育制度,又有科教兴国战略和“双百”方针,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兼有非选择题。本讲命题趋势可能不会重点考查,最多命制一道选择题。可能考查的方向有:新中国教育的历史阶段特征及其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5全国卷)到 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17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 解答
43、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1952 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 D项。2(2013全国卷)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
44、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A 从材料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以恩格斯的著作为教科书以及文化部举办的科学知识展览会,目的都是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宣传唯物主义理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 A项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 B项;C、D 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名师点拨 新中国科技成就和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教材主干知识。立足时空观念灵活考查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的意志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3(2017全国卷)
45、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万人,至 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C 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C 项正确。名师点拨 2017 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40周年,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第183题以周年热点事件切入,考查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等
46、教育的发展,呼应了恢复高考制40周年这一社会热点。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4(2017全国卷)右图为 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 ,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C 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场景。该绘画明显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这一社会现实,C 项正确。名师点拨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 4题婆媳上冬学创作时期是“1954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品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在冬天接受教育的热情,要求以唯物史观判断其绘画风格。 高考仿
47、真演练明趋向11953 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 ,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 。这说明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A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B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C奠定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D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B 三字经强调毛主席、共产党的重要性,说明当时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巩固政权,为经济建设做准备,故 B项正确。2毛泽东在 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 。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
48、,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 )A “两弹一星”的开发是国内外形势所迫的结果B “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A 结合所学知识, “两弹一星”的开发是在当时美苏争霸和当时中国国防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故 A项正确。19320 世纪 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 , “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 。可见,当时中国世界史研究( )A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B体现“一边倒”外交方针C侧重英法社会制度的演变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D 材料反映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强调阶级斗争。 “双百”方针主张学术界百家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