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十六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纲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2、(2)中东战争;(3)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主要原因: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3)具体原因: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2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的。3过程(1)19141916 年:1914 年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法、德、英相继加入;主要战线有西线、东线和南线;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宣告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凡尔登战役,持续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2)19171
3、918 年:1917 年 4 月,美国参战使胜利的天平倾向协约国集团;中国、巴西、2利比亚等国参战,壮大了协约国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全球战争阶段;1917 年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战争;德军节节败退,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奥匈帝国投降;1918年 11 月,基尔港水兵起义,德皇退位,新政府签署停战协定。4后果(1)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欧洲的国际地位相对衰落,美日崛起。(3)引发了独立和革命浪潮,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4)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成为新技术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
4、体系和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1919 年 6 月,在巴黎召开和会,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2)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三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相互争夺。19211922 年,美、英、日、中等九国签订了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九国公约等。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3)国际联盟:1920 年,根据凡尔赛和约 ,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成立。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政治组织
5、,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被英法所操纵,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4)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体系内部矛盾重重,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2 非战公约(1)主要内容:1928 年,美、德、法、日、英等 15 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非战公约 ,规定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2)历史作用:是第一次提出放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内容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但实际上所谓的非战公约只是一纸空文。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受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3(3)英法的绥靖政
6、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4)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未能联合成一个整体。2过程(1)战争爆发和初期阶段: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2)扩大: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3)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4)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和日本投降。3影响(1)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2)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绥靖政策加速了战争的进程;落后就要挨打;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3)历史意义:引起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7、,由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演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范围,一系列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四、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雅尔塔体系(1)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确立的战后世界新秩序。(2)内容: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新划定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建立联合国。(3)实质:按美苏的意志划分势力范围。(4)评价:有利于加速反
8、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以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结束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体制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的基础之上,仍然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2 “冷战”(1)含义:是指美国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2)形成:1947 年 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 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4(3)结束: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格局的结束。3缓和(1)原因:多极化趋势冲击了美
9、苏两极格局;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美苏军备竞赛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美国陷入越战泥潭,经济困难,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动摇。(2)表现: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1975 年,举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 ;1987 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署了“中导条约” 。五、连绵不绝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1950 年 6 月,朝鲜内战爆发;7 月美军侵入朝鲜。1950 年 10 月,彭德怀率军入朝作战;1953 年 7 月,签订停战协定。2越南战争:肯尼迪推行“特种战争” ,对越南武装干涉。1965 年,美国采取“南打北炸” ,“特种战争”变成
10、局部战争;“新春攻势”表明越南军民掌握了主动权;尼克松实行“战争越南化” ,1973 年,美越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1975 年春,南越政权瓦解;1976 年,越南实现了统一。3中东战争:经过了巴勒斯坦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六日战争、十月战争等,交战双方认识到这些矛盾不可能以战争解决。20 世纪 70 年代,埃及率先走上了同以色列和解之路。1978 年,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 ;20 世纪 80 年代,阿以各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但困难重重。4两伊战争:19801988 年,两伊进行了八年战争,不仅造成两国经济的全面倒退,也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5海湾战争:19
11、90 年 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组织了由美、英、法等国共同组成的多国部队,实施“沙漠盾牌”计划,向伊拉克发动进攻,迫使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战争结束。这是一场高科技战争,标志着高科技局部战争登上了世界军事舞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场局部战争。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1联合国(1)成立:1945 年 10 月, 联合国宪章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3)原则: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4)作用:成立初期为美国所把持操纵,一度成为其称霸世
12、界的工具;20 世纪 70 年代后,联合国逐渐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当代,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2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5(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挑起“冷战” ,使世界笼罩着核战争的乌云;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坚决反对美国的战争政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人民,反战和平意识空前提高。(2)过程: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49 年,第一届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1950 年,第二届大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955 年,针对核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而发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战运动。主要反对侵略战争;国际和平年。1985 年,联合
13、国大会通过国际和平年宣言 ,宣布 1986 年为国际和平年。(3)特点:在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在范围上具有全球性;在组织上走向统一,走向跨国行动。(4)作用:对制止战争、限制军备竞赛,推动裁军进程起了积极作用,使和平思想逐渐普及。3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1)依据:20 世纪后半期,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亚非拉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争取民族的繁荣富强;“冷战”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要地位。(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只有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宁,才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经济的发展,有
14、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更能有效地制止战争。只有发展才能解决难民流动等世界性问题。(3)威胁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少数国家在世界各地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狭隘民族主义的泛滥;地区霸权主义横行;宗教与领土矛盾的激化。考向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关于战争的一般性认识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1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2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
15、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6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3战争的胜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试图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4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
16、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典例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从 1904 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在当时 40 个国际制造业卡特尔中有 22个是英德联合公司。在大战爆发前 4 个月,英国泰晤士报刊登长文说, “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就是有责任规范和约束那些最大胆、最不计后果的人” 。在维也纳、彼得堡、柏林、巴黎和伦
17、敦,战争的爆发将欢呼的爱国者人群带到大街上。罢工停止了,抗议取消了,工人阶级聚居区的路障也拆除了。这就是亚瑟朗索姆描绘的“将一个民族聚合成一个整体的时刻” 。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 。1916 和 1917 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正在酝酿。但它会在哪里爆发呢?摘编自美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等(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盛行“战争不可能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分别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民众与政府对战争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们思想
18、观念的影响。答案 (1)原因:世界经济连接为一体,作为矛盾主要双方的英德两国之间经济依赖程度很深;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将引发大灾难,人们相信这可以防止战争爆发。(2)看法:欧洲民众支持本国政府参与大战;政府认为战争是短期的,本国能获得战争胜利。影响: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开始传播;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考向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7(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
19、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
20、须之事。正是这种从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道路曲折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
21、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60 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 20 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典例 2 阅读下列材
22、料,回答问题。材料 1940 年 10 月 14 日,蒋介石召见英国大使卡尔:“我等中国人素讲信义,既不甘屈服于强国之威胁,亦不鄙视战争失利之国家。法国屈服之后,中央领袖确有大部分主张重新考虑我国策者,然我人仍主张坚守此项原则,不应更张。我人绝不改变我国家之特性。 ”81940 年 11 月 1 日,蒋介石约见卡尔及美国驻华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 。其原则部分认定中国之独立自由为远东的和平基础,提出英美与日本,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中国陆军全部参战;英、美派遣军事与经济、交通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构。1942 年,戈林的亲信洋充与桂永清谈判,要求中国“突攻印度,与德合作
23、” ,企图使德、日两军在印度洋会师。蒋介石 6 月 18 日日记云:“时德国路线,勿再探索为宜,以桂永清非长于此,不如严令拒绝之。 ”随后,蒋介石即命陈布雷以陈本人的名义复桂永清一电:指示其“谢绝” , “以为此种提案,决不可能,亦难转达其意,提覆绝为要” 。摘编自杨天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召见英、美大使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的对德态度及影响。答案 (1)形势:德军突袭北欧、闪击西欧取得成功,法国等国家沦陷;英美对日加紧实施禁运政策;中国战场中日处于相持状态。(2)态度:拒绝德国的拉拢。影响:打乱了德国的战略
24、计划;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解析 第(1)问据时间 1940 年 10 月11 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蒋介石 6 月 18 日日记云:时德国路线,提覆绝为要 ”归纳;第二小问影响,从德国战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方面回答。考向三 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而建立的;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主要国
25、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2)不同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多个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9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帝国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前者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瓦解;而后者则是战胜国之间的妥协,必然随着一方的解体而瓦解;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维系前者的国际组织是国联;维系后者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典例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获
26、得两个代表席位,而且可以在大会的最高决策会议“十人会”中列席和陈述意见,从而在远东问题上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中国代表充分利用这一权利,在和会上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应归还中国的观点。会议没有接受中国的要求,仍决定由日本占有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但中国代表的论述得到了除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致赞同。英、美、法等国代表团“中国所请理由极为充分” ,都与中国代表握手表示赞同, “并于顾使陈述时,各强国屡有美意表示,现于颜色” 。与会的英国首相曾表示:“吾可明告中国,世界各国对于中国较有感情,现为从前条件(指支持日本占有山东权益的协议)所拘束,无可如何。但使日本所求有逾
27、于德国所得权利之外者,英国即无维持日本之义务。 ”法国总理也表示:“惜前内阁曾与日有约,然我愿量力所能,以助中国。 ”摘编自吴彤中国参加一战与日本的关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努力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的最终结局。由此谈谈你的认识。答案 (1)影响:表达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要求,痛斥了日本的侵略行径,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为后来山东问题的成功解决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敢于对列强说“不” 。(2)结局:华盛顿会议上,日本被迫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认识: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和其他
28、权利,是对凡尔赛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弱国无外交,只有赢得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中国代表充分利用这一权利,在和会上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应归还中国的观点” “中国代表的论述得到了除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致赞同” “并于顾使陈述时,各强国屡有美意表示,现于颜色”概述。第(2)问第一小问结局,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认识,可以从结局的正义性(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和其他权利,是对凡尔赛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对中国自身的影响(弱国无外交,只有赢得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的角度进行
29、作答。典例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之间的一次核赌博,危机结束后双方开始作出努力缓和两国10关系和国际局势。1963 年 8 月 5 日,美英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签署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实验条约 。但这项条约并不禁止地下核试验,在条约签订后的 5 年里,核试验的次数增加了,而不是减少,运载核武器的导弹和其他运载工具更是得到大规模的发展。但是,在美苏谋求巩固核垄断地位的过程中,法国于 1960 年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于 1964 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同时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1968 年 7 月,美苏又声
30、称基于“核扩散”可能带来的世界局势紧张问题而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并在条约中规定:国际原子能总署有权检查无核国家的核技术情况。中国和法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拒绝参加这一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条约。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根据材料,简析美苏共同谋求“核不扩散”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苏共同谋求“核不扩散”的影响。答案 (1)原因:古巴导弹危机中核武器威胁的震动;美苏试图谋求巩固核垄断地位的考虑;缓和美苏关系和国际局势的需求。(2)影响:加剧了美苏两国军备竞赛和国际紧张局势;成为美苏奉行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政策的工具;“核不扩散”事实上被主权国家国防建设战略与成果否定。解析 第(1)问据
31、材料“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之间的一次核赌博,危机结束后双方开始作出努力缓和两国关系和国际局势”可得:古巴导弹危机中核武器威胁的震动;美苏试图谋求巩固核垄断地位的考虑;缓和美苏关系和国际局势的需求。第(2)问从国际局势、美苏霸权政策、主权国家对“核不扩散”的态度等方面归纳。考向四 局部战争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的规律性思考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 。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
32、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2)直接原因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3)结果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11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220 世纪六七十年
33、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1)地区资源及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3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1)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2)20 世纪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消失,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推移状态下爆发。典例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4、。材料 二战前,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被日本占领。日本败退后,北方建立起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1954 年在中国的援助下,北越击败法国军队,法国势力退出越南,美国乘虚而入。1955 年美国支持下的南方吴庭艳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南越),两者形成了对峙局面。美国出于亚洲战略的需要,在肯尼迪、约翰逊任职期间分别对北越发动了特种战争、局部战争,但是丛林战让美军陷入了多年痛苦的泥淖。另一方面,为了摆脱孤立形象,中国则积极支持南越的反美统一战争。70 年代尼克松政府出于国内压力和人道主义,被迫宣布从南越逐步撤出美国部队。1973 年 1 月,美国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越南战争
35、期间,美国造成越南 160 多万人死亡。美国自己的损失也非常惨重,超过 5.8万人丧生,30 多万人受伤,耗资 4 000 多亿美元。越南战争是美国外交史上的一次大失败,美国在武力失效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最终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用和平手段来实现停战。梁志明越南战争:历史评述与启示(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答案 (1)背景:法国战败退出;美苏冷战;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美国利用越南包围新中国。(2)影响:壮大了亚洲的人民民主阵线(或社会主义力量);削弱了美国国力,使其在美苏争霸中逐步处于劣
36、势,被迫收缩;为中美关系走向缓和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21(2018新课标全国卷,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 年 9 月)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
37、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 年 12 月)(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答案 (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2)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2(2018新课标全国卷,46)【
38、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43 年 10 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 年 810 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 。10 月 9 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 4 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
39、英、苏、法等 14 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 月 25 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 。次日,与会的 50 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答案 (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 ;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
40、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133(2018新课标全国卷,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 年 11 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
41、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 1940 年 4 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 43%。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答案 (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1(2018揭阳一模)(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 “除非与他们自己有同样的名称,讲同样的语言” ,民族情绪
42、远远超过对自由的热爱,人们都愿意怂恿统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类、语言有异的其他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 ”美汉森W鲍德温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材料二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运动,它包含了对民族的理性认知,也蕴含了巨大的非理性的情感表达” 。它往往从本民族的认同、归属和利益出发,充分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排斥或否定其他民族的利益。因此民族主义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反对民族歧视、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的理性情感,而另一方面它的非理性即自私、狭隘、利己和排他性却盘根错节于民族主义的肌体。这种二律
43、背反,使得民族主义在国际格局的演变中始终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欧洲民族主义的特点,并简述其形成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8 分)(2)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7 分)答案 (1)特点:非理性、排他性、自私狭隘、极端狂热等。14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进入垄断阶段,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2)积极:鼓舞民族国家,争取民族独立;消极:造成民族的分裂与战争。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民族情绪远远超过对自
44、由的热爱” “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的信息从非理性、排他性、自私狭隘、极端狂热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依据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从帝国主义侵略以及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回答。(2)依据材料二“充分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理性即自私、狭隘、利己和排他性却盘根错节于民族主义的肌体”的信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回答。2(2018河南质检)(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一战期间,协约国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宣传战这一重要手段。英国一份刊物上的诗歌写道:“同胞们,为响应光荣的号召而必须投入的伟大战斗中至少要认清你们是为正义而战争。 ”美国在参战决议通过一星期后
45、,设立由乔治克里尔领导的宣传委员会,用骇人的笔调描绘德军的威胁,说“他们是企图掠夺欧洲并将统治扩及西半球的匈奴人” 。英国作家日利别尔特帕尔克尔领导的在美国的英国宣传点,无偿地向三百多家美国报刊提供亲英文章和材料。协约国对中立国的宣传,是从中立国的文化传统和民众心理着手,用渲染和夸大的手法来宣传德国的暴行。协约国对德国士兵的宣传主要采取空投散发传单的方式,其内容主要是将战争的进展情况告诉德军。1917 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了“贝尔福宣言” ,支持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动摇了德国境内犹太人对德国的忠诚,同时也使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起来援助协约国。摘编自顾国梅、朱静华的试论一战中的宣传战(1)根
46、据材料,概括协约国宣传战的特点。(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协约国的宣传战在一战中发挥的作用。(8 分)答案 (1)特点:成立专门的宣传机构;有杰出的领导和作家参与宣传;部分宣传采用了渲染和夸大的手法;宣传对象、形式和方式多样化。(答出三点即可)(2)作用:调动了本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战争热情;争取到了中立方的同情与支持;瓦解了同盟国的士气和离间了同盟国之间的关系;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析 第(1)问从机构和领导角色、内容、宣传对象和方式方面概括。第(2)问据材料“同胞们,为响应光荣的号召而必须投入的伟大战斗中至少要认清你们是为正义而战争” ;“从中立国的文化传统和民众心
47、理着手,用渲染和夸大的手法来宣传德国的暴行” ;“动摇了德国境内犹太人对德国的忠诚,同时也使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起来援助协约国”归纳分析。3(2018全国卷高考猜题卷)(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后不稳定的最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棘手的事实,即“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处理和更加紧张了。当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时,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15们进行谴责。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二 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 “打仗干什么?”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 ;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
48、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摘编自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紧张了。(6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泰勒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是怎样被破坏,又是怎样“保持”下去的。(9 分)答案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约最大限度地惩罚了德国,也埋下了德国与协约国矛盾激化的隐患。(2)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争夺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稳定欧洲现状。破坏: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 ;德意法西斯相互勾结在欧洲扩张;德意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49、占领了欧洲大部分地区;英、法、苏等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德国法西斯采取纵容态度,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保持:英国坚持反法西斯战争;英、美、苏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打击、消灭了法西斯势力。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 “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 ”, “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第二小问破坏和保持,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归纳。4(2018安徽江南十校一模)(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42 年 10 月 9 日,苏联情报局宣布红军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