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548KB ,
资源ID:1198478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1984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5近、现代中外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人民版.doc)为本站会员(周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5近、现代中外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第3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人民版.doc

1、1第 31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考点 1 曲折历程现代中国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1 “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建设的开展。(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3)提出:1956 年 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成就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的文艺作品,如红岩 、 红日 、红旗谱等。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有上甘岭 、 龙须沟 、 东方红 、 洪湖赤卫队 、红色娘子军等。(6)意义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

2、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2 “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1)背景: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2)表现破除“四旧” ,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到批斗。文化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样板戏”一枝独秀, “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3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国家相继设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奖项。(2)表现: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轻巧识记

3、“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2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表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府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2)作用: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表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导方针。刘少奇倡导“

4、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2)作用到 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3 “文化大革命”时期(1)表现:“停课闹革命” 、招生停顿、 “上山下乡” “教育革命” 、废止高考制度。(2)影响:出现了“文化断层” 、 “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措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31977 年 12月,恢复高考制度。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

5、高级职称等制度,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1983 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1980 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2)成效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轻巧识记 图示法记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理解史料研习归纳“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史料一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

6、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料二 20 世纪 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 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根本目的;“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

7、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直接目的。4(2)史料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变化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落实情况对史学研究的影响。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指出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提示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现代科技和繁荣文学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提示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史论归纳全面认识“双百”方针(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

8、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2)从背景来看, “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从基本精神来看, “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4)从受挫原因看, “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 ;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

9、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 “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现代教育的发展史料一 1949 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这种模式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科学人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于是中共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 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 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 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 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史料二 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

10、;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 “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关于 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5史料三 19492008 年中国的教育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模仿苏联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史料第一句话点明了核心思想。由“模仿苏联教育制度”得出照搬苏联模式的结论;由“在大约 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 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可知偏重工科,削弱人文社会学科。(2)史料二中“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说明了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 “严格考试制度”等体现了对录取中不公正现象的抵制。(3)史料

11、三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从 1949年、1978 年、2008 年三个时间点的数据看变化趋势。从柱状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义务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教育落后,改革开放后,各层次教育发展迅速。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的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做法有何现实意义?提示 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意义:为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工业建设人才。(2)史料二主要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教育中的哪一件重大史实?有何历史意义?提示 史实:恢复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中止的高考制度。意义: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3)

12、史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提示 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迅速发展,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更为迅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提出;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升;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党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行;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和渴求;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史论归纳6现代中国教育发展高潮的原因及启示(1)两次发展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2)原因政治上,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事业

13、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和发展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后,实施了“863 计划” ,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 工程”计划,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经济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 1966年,要求科学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如研制“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好经济建设。此外, “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如“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3)启示:

14、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 世纪 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 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 “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B 1956 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根据材料“20 世纪 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

15、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 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故 B项正确。2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 海港 奇袭白虎团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 ,交响音乐 沙家浜 。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 “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 。巴金对“样板戏 ”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 )A “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B样板戏使文艺创

16、作万马齐喑7C样板戏打上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烙印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C “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艺现实不是虚假繁荣,而是文艺现实的凋零,故 A项错误;使文艺创作出现万马齐喑现象的是“左”倾错误的发展而非样板戏,故 B项错误;通过剧名就不难得出,这八个戏都是带有鲜明“文化大革命”色彩,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发展的产物,故 C项正确;“样板戏”并没有歪曲历史和红色经典,而相反恰恰正是历史的代表和产物,故 D项错误。3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 ”。这一变化 ( ) 【导学号:62160152】A标志着十

17、年动乱的结束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C 1976 年, “四人帮”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故 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 “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 C项正确;拨乱反正是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面展开,故 D项错误。41985 年 5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B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C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18、国民教育体系D贯彻了“科教兴国”战略B A 项说法太绝对,排除;1985 年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践行了 1983年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方针,故 B项正确;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故 C项错误;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材料中的时间是 1985年,故 D项错误。考点 2 大国重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识记基础知识梳理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措施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成立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吸引海外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

19、人才。81956 年,确定了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2)成就领域 成就国防科技1958 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医学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农业领域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文革”期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拉大。“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19

20、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5 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提出:1988 年 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3)意义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原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863 计划” “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2)成就核技术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农业、科研等方面和平利用。空间技术领域:1984 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

21、家之一。航空航天事业:1980 年 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2003 年10月,中国成功发射“神舟 5号”载人宇宙飞船。信息技术领域:1983 年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 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 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9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3)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轻巧识记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探究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

22、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史料二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 1970年 4月 25日讯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史料中的省略号将史料分为两层意思,分别介绍了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和国际意义。

23、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做出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提示 保卫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2)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提示 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影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10合法席位的恢复。史论归纳影响现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

24、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3)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4)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5)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2不利因素(1)“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2)历史上轻视科技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3)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4)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1965 年 5月,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 ,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25、。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A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D成功培育“南优 2号”杂交水稻A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在核武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符合题意,故 A项正确;B 项是指 2003年 10月 15日, “神舟 5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B项错误;C 项是指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项错误;D 项是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项错误。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

26、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11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B 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 A项错误;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 B项正确;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故 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 D项错误。3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 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这评论的是我国( )A “南优 2号”的成功培育B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D

27、“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D 材料内容为“中国的航天技术” ,故 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发射成功,故 B项错误;计算机不属于航天技术,故 C项错误;“神舟 5号”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是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 D项正确。41988 年 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指出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B促成全面

28、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C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D启发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 2号”C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故 C项正确。(对应学生用书第 261页)20122017 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卷别 科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卷 12全国卷2015新中国俄语课的开设2013新中国初期的科技2017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发展全国卷 2017婆媳上冬学体现的绘画风格 考情分析 高考对本讲的考查比较零散,既有不同时期的教育制度,又有科教兴国战略和“双百”方针,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兼有非选择题。本讲命题趋势可能不会重点

29、考查,最多命制一道选择题。可能考查的方向有:新中国教育的历史阶段特征及其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对“双百”方针的理解。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5全国卷)到 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1952 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

30、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 D项。2(2013全国卷)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A 从材料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以恩格斯的著作为教科书以及文化部举办的科学知

31、识展览会,目的都是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宣传唯物主义理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 A项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以马克思13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 B项;C、D 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名师点拨 新中国科技成就和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教材主干知识。立足时空观念灵活考查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的意志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这也是新中国初期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3.(2017全国卷)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万人,至 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

32、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C 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C 项正确。名师点拨 2017 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40周年,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第 3题以周年热点事件切入,考查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呼应了恢复高考制 40周年这一社会热点。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4(2017全国卷)右图为 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 ,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

33、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C 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场景。该绘画明显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这一社会现实,C 项正确。名师点拨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 4题婆媳上冬学创作时期是“1954 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品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在冬天接受教育的热情,要求以唯物史观判断其绘画风格。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1953 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 ,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 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

34、产党,领导咱,有力量” 。这说明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 )14A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B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C奠定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D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B 三字经强调毛主席、共产党的重要性,说明当时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巩固政权,为经济建设做准备,故 B项正确。2毛泽东在 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 。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 )A “两弹一星”的开发是国内外形势所迫的结果B “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C我国完全有能力

35、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A 结合所学知识, “两弹一星”的开发是在当时美苏争霸和当时中国国防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故 A项正确。320 世纪 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 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 , “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 。可见,当时中国世界史研究 ( )A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B体现“一边倒”外交方针C侧重英法社会制度的演变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D 材料反映出中

36、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强调阶级斗争。 “双百”方针主张学术界百家争鸣,与这一现象不符,故 A项错误;20 世纪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与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不符合,故 B项错误;当时中国世界史研究侧重英法社会阶级斗争,故 C项错误;受 20世纪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中国错误地估计了国内阶级形势,世界史研究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故 D项正确。41977 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 ,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 “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C过

37、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15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A 对于批评“文化大革命”的高考作文,许多人坚持打零分,就足以说明“左”倾对工作干扰的严重程度,从而说明思想解放工作的紧迫性,故 A项正确。5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双百”方针的恢复 B对外开放的全面实施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社会道德风尚的变革A 材料反映出文艺政策对文艺重新繁荣的影响, “更加强调人文关怀” “走向多元化”体现出“双百”方针的恢复,故 A项正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科教兴国”战略

38、思想学术前沿热点关注“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 “科教兴国”必须处理好科技、教育、经济三者的关系,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革命带动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的腾飞;以教育保证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以经济发展带动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技、教育、经济三位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因而重视教育,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倡导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举措。运用点拨从“向科学进军”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中央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

39、情的“科教兴国”战略,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传承,又体现了作为执政党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成就“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都展示了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事业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 工程”计划等。3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6(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

40、)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4(对接高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关注社会现实、科技创新、科教兴国是新课改形势下时考时新的热点问题。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古今中外科技发展的考查,科技、思想文化的繁荣与经济发展、政

41、治文明、社会进步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热点,应特别关注。针对训练1 中国瓷都章程写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在 ( )A20 世纪 50年代 B20 世纪 70年代C20 世纪 80年代 D20 世纪 90年代C 20 世纪 5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刚刚起步,认识不到科技的力量,故 A项错误;20世纪 70年代处于“文化大革命”动乱至改革的过渡期,故 B项错误;1988 年,邓小平在科学大会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口号,鼓励科技的发展,故 C项正确;90 年代是大

42、规模践行这一理论的时期,故 D项错误。2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17C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科技对生产的推动作用,没有注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故 A项错误;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只能体现教育功能,不能体现科技内容,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可以判断此决定的核心主张是“科教兴国” ,故 C项正确;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只能体现科技功能,不能体现教育内容,故 D项错误。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