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40MB ,
资源ID:1200873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2008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年高中生物课时达标训练(十三)群落的结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为本站会员(sofeeling2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年高中生物课时达标训练(十三)群落的结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1、1群落的结构【基础题组】1下列关于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B在一定时间,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种群形成群落C群落一般都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 D群落是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主要研究丰富度、种间关系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等问题解析:选 C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依靠种间关系使各种群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体。群落包括该地域的所有生物,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包括该地域的所有微生

2、物。2已知物种 A与物种 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 A的增加而导致 B的减少B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 A的增加而导致 B的增加C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 A的减少而导致 B的增加D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 B的减少而导致 A的减少解析:选 B 在各图中,A 的生物量都大于 B,可确定 A、B 间的捕食关系为 AB,故可肯定 A的增加会导致 B的增加。3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解析:选 D 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三种情况。而种间斗争又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三种情况。4如图

3、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2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 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选 C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据图可知,甲、乙、丙表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噬菌体与细菌是寄生关系;根据丙图可知,初期二者都能存在,既有竞争,又有种间互助;后期一种生物消失,X 增长到一定数量,不再增长,说明 X种内斗争加剧。5科学家在一池塘内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

4、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比例如下表。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单养 0.42 0.12 0.01 0.45鱼种 1混养 0.05 0.35 0.05 0.55单养 0.43 0.23 0.01 0.33鱼种 2混养 0.40 0.12 0.04 0.44A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B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C两种鱼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D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解析:选 A 某食物在胃中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该鱼种对该食物的摄入量越多,反映其生活与栖息的场所,故鱼种 1、鱼种 2单养时均多出没在植丛中。栖息与活动场所的

5、相似,意味着两鱼种之间可能为竞争关系。由混养数据可知,鱼种 1与鱼种 2食物比值的最高值分开,说明混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6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在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3C在期间的平衡状态与期间和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解析:选 B 施用杀虫剂后害虫大量死亡,蜘蛛的食物不足,另外杀虫剂往往对蜘蛛也有毒害作用,所以蜘蛛的数量将会减少。期间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是捕食关系的相对稳定产生的。7下图

6、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避湿的习性采集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选 A 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小动物的采集和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能力题组】8如图为某一区域 M、

7、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 M、N 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A当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也存在竞争Bb 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Cdb 时,M 与 N竞争较为激烈DM、N 将呈现“J”型增长解析:选 D 根据曲线分析,M、N 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为竞争关系。曲线不重叠时,M、N 之间也可能存在竞争,如环境资源;b 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 越小,两条曲线越靠近,说明 M、N 两种生物摄取4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说明 M、N 之间的竞争越激烈;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两种生物数量呈现“S”型增长。9在一

8、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林的丰富度B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解析:选 A 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 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林的丰富度;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

9、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的数量先于松针长度变化,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10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米草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A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裸露泥滩B米草群

10、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5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选 D 由表格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均大于米草群落,即米草群落比裸露泥滩的种群密度低;由于取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强,因而改用另一规格的取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即改变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11如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D麝

11、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解析:选 C 麝牛是被狼捕获的对象,所以两者是捕食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麝牛群数量的增加,狼捕获麝牛的成功率会降低,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强。12如图所示为 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 AD4 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B._;C._;D._。(2)造成图中现象的原因是_。(3)图中与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_。(4)若 4种种间关系中的 b死亡,对 a有利的是_,为什么?_。6(5)若狐死亡

12、,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解析:据图分析,一般来说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交替消长;竞争是两种生物中获胜者增多,失败者减少或被淘汰;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一般不会使宿主全部死亡。答案:(1) (2)环境条件的限制,使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物种被淘汰 (3)寄生一般不会使宿主全部死亡 (4) 曲线中,b 先于 a增加或减少,则 b为兔,兔死亡,对 a(狐)不利;曲线中,一种草履虫死亡,对另一种草履虫有利;曲线中,b(根瘤菌)死亡,对 a(豆科植物)不利;曲线中,b(噬菌体)死亡,对 a(细菌)有利 (5)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制约而使种内斗争加剧),最后趋于稳定13图

13、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方,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m 2。若选取 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 n1、 n2、 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株/m 2。(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

14、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_;_。解析:(1)群落中物种组成的丰富度是决定群落的最重要因素。要探究某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要用样方法,从图乙曲线中可以看出在 S0之前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量增多,所以当样方面积为 S0时最合适,既能保证物种数较全,又能保证面积最小,取样方便,求种群密度时应取平均值。(2)图甲的景观上方为乔木,下为灌木、草地,造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是不同植物对光的需求度不同,所以这种分布能充分地利用光能,群落的结构主要有7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上的差异。答案:(1)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合理即可) 样方法 物种数迅速增多,

15、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 n1 n2 n3)/(3S0)(2)光 垂直 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14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影响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动物类群数(类) 20 23 37 50 58动物个体总数(个) 365 665 750 1 983 2 490(1)许多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_,而且身体_,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_

16、,农药污染物的浓度_,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结论:_。(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 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区域号 区域植株数 荚果数/株 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1 20 8.3 6.02 40 6.8 5.93 60 3.9 6.24 80 2.7 5.95 100 2.1 6.0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平均每株植株上的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_。解析:(1)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取样器

17、进行取样,然后再统计并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2)观察表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也逐渐减弱。(3)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量越多,平均每株可利用的资源就越少。分析表中信息还可以发现,8随大豆种植密度的增加,每株所结的荚果减少或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答案:(1)较强 微小 取样器 (2)越远 越低 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3)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每株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