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吕叔湘中学 2018 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代戏曲的语言很有特色,鉴赏时要注意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进行_ _。窦娥冤被誉为世界悲剧的“千古绝唱” ,被认为是悲剧抒情艺术的_。戏剧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因此鉴赏它_要理解戏剧语言的语意,更要体会其情味。A. 品味 典型 不是 B. 品味 典范 不仅C. 品位 典范 不是 D. 品位 典型 不仅【答案】B【解析】【详解】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此题注意“品位”指档次、格调;“品味”是体会、鉴赏的意思
2、。根据句意,应选“品味” 。即可排除 C、D 两项。第三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要选择“不仅” 。因此答案选 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和警示教育,加深了我对法制观念重要性的认识,促使我对过错进行反省,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事不能冲动。B. 未来几年,国家将切实加大生态补偿,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体系,加快出台生态补偿政策法规,提升全社会生态补偿意识。C. 中文版舞台剧战马的演出成功,关键在于表演能否进入事物的细节深处,挖掘其中的文化含量,把握其中与人心人情的契合。D. 此次内地奥运精英代表团访港,引起香港舆论的热烈反响,电视台直播示范表演及文艺汇演等主要活动,社会各界
3、好评如潮。【答案】D【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 项,成分残缺。整个句子缺少- 2 -主语,应删去“通过” 。B 项,搭配不当, “提升.意识”改为“增强.意识” 。C 项,不合逻辑。 “演出成功,关键在于表演能否进入”两面对一面,删去“否” 。故选 D 项。3.下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嫩绿和墨绿的植
4、被编织出硕大无边的毡毯,一直铺展到天边。B. 二孩时代到来,让 03 岁的幼托需求不断增长,曾经没人想办的托儿所成了一块肥肉,都想来插一脚。C. 共享单车很好用,但耐不住一夜泛滥,像蝗虫一样占领街道,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D. 教育关系到孩子们的前途,为了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学业焦虑”已经普遍成为家长们的不良社会心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辨析,考查的是比喻修辞。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A 项,将“植被”比作“毡毯” 。B 项,将“托儿所”比作“肥肉” 。C 项,将“共享单车
5、”比作“蝗虫” 。D 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停止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 。 。 。 。 。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远山凹处,红日正沉,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由“水已成冰”可知,下句应为,排除CD 项, “桔梗上漾着绮辉” , “绮辉”二字暗示后面应
6、为写红日之光,接,排除 A 项。- 3 -写“画框”按照逻辑顺序应相连,中“这时却全呈黛青色” ,与中“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相连也合情理,因此可得出顺序为 B 项。5.下面有关红楼梦的评论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盛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反映政治礼教、社会生活、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等等层面,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B. 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惯用权术的人。贾母介绍她叫“凤辣子” 。这种戏谑的称谓,既表明贾母对她的宠爱,也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C. 探春在贾家虽为庶出。但非常聪明能干,曾以出色的能力管理过偌大的贾府。 “海棠诗社”是在她的提议下组织起来的
7、。D. 大观园中的怡红院“一带粉垣,数盈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黛玉即住在这里。黛玉爱竹,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黛玉交融、叠印,成了黛玉绝妙的象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考生对江苏高考的必考篇目要熟悉,明确每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文章的主旨。分清小说的人物及其相关事件,把握其性格命运,了解名著的各种写作手法。D 项, “大观园中的怡红院黛玉即住在这里”分析有误。黛玉住的是“潇湘馆” 。故选 D 项。【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高考名著面广量大,考生要坚持看完、看透。阅读时要作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旨。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
8、特色、表现手法等进行理解、分析,全面把握内容,力求吃透所读小说的内容。读完后能对作品进行评价。答题时要全面审题,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文言文阅读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 4 -邪
9、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6.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 (洪亮)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以.为耻)C. 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纵然)D
10、. 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 ( 施人恩惠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 盘庚之迁/不任区区向往之至B.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C.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膏泽斯民D. 不恤国事/今日当一切不事事8. 下列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盘庚西迁”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假设复句,措辞委婉而坚决。B. 文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C. 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态度。D.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
11、马光见面的歉意。9. 翻译下列句子:(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6. C 7. D 8. D 9. (1)抨击不正确的言论,排斥了巧辩的小人,不能说是拒谏。(2)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岛上捕鱼砍柴,把鱼虾当做伴侣,把麋鹿当做朋友。- 5 -(3)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解析】【6 题详解】该题考查文言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
12、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C 项,纵,是放任,听凭的意思,不是纵然的意思。故选 C 项。【7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
13、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 项,之,前一个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一个是动词,到。B 项,度,前一个是名词,计划;后一个是动词,考虑。C 项,以,介词,用;后一个是表目的连词。D 项,事,都是名词,事情。故选 D 项。【8 题详解】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 项, “表明
14、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分析有误。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意思是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表达的是仰慕之情。故选 D 项。【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辟,抨击;难,排斥;壬人,巧辩的小人。第二句中,渔樵,捕鱼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于江渚之上渔樵;侣,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 6 -以为伴侣;朋,名词作动词,意思用法,以为朋友。第三句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
15、置句,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用,因为;一,专一。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
16、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10.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江湖伟观刘黻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注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1)诗人在秋风萧瑟的季节登高望远,请从首联中找出能反映季节特征的意象。(2)赏析第三联的艺术手法。(3)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 (1)残柳、老荷。(2)第
17、三联:动静结合。上句选取了西湖、古塔、寒屿等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动静结合,画面开阔辽远。(3) 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孤独凄凉之情;诗人北望中原,收复无望的哀痛之情;诗人屡遭贬斥,半生潦倒,报国无门的沉郁哀伤之情。【解析】- 7 -【详解】 (1)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赏析意象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从首联中找出能反映季节特征的意象。首联“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能表现反映季节特征的意象是残柳、老荷,还有西风。注意,意象是名词,不能答柳残,荷老。(2)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
18、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该题要求赏析第三联的艺术手法。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前一句是静景,后一句是动景。动静相结合。这一联中,上句选取了能表现静谧的阔大之景的意象,西湖、古塔、寒屿等;下句描绘的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是通过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表现出来的。(3)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 “客凄凉” ,直接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孤独凄凉之情。 “北望中
19、原在何所” ,表达了诗人北望中原,深感收复无望的哀伤和痛苦。 “半生赢得鬓毛霜” ,结合诗下注解写作背景,可理解出,诗人因屡遭贬斥,半生潦倒,报国无门而沉闷哀伤。【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
20、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
21、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11.名句名篇默写- 8 -(1)曾子曰:“_,任重而道远。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_,悠悠我心。(3)_,池鱼思故渊。(4)子曰:“见贤思齐焉,_。 ”(5)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生乎吾后,_,吾从而师之。(7)_,渺沧海之一粟。 (8)舞幽壑之潜蛟,_。【答案】 (1).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 (2)青青子衿 (3). (3)羁鸟恋旧林 (4). ( 4)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 (5)不积跬步 (6). (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7). (7)哀吾生之
22、须臾 (8). (8)泣孤舟之嫠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 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弘、衿、羁、省、跬、固、须臾、嫠等词,都要格外留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家乡水卫建民东西方创世纪的神话,都以水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开端。中国哲学“天一生水”的表达,西方文化“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的描述,都是从柔弱的水获得天启。不过,要追问一汪清泉从什么
23、时候开始涌流,一条长河从哪个世纪开始奔流?任何历史地理著作都难以找到上限。远古的记载,都是美丽的神话。我的家乡山西洪洞广胜寺的霍泉,从三国时的水经就有记载,成书于公元 6 世纪的水经注 ,更有详细的记载:“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经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这是把霍泉作为汾河支流的记载,是科学著述,也是经典美文,证明在千年以前霍泉已成深潭形状,与民间俗称“海场”相近。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外景地就采自这里,外地观众不知道,影片里的大山,是霍山;奔流的小河水,源自霍泉。电影插曲唱道:“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 9 -太行山,右手一指
24、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 ”词作者的灵感,来自清澈长流的霍泉水。历史上,霍泉水是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水的流量能浇灌二三十万亩土地。晚清民国时,为解决洪洞、赵城两县在用水上的争端,合理分配泉水,地方政府在水源地建分水亭,从源头治理,解决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时常发生的械斗。分水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实际功能是均水。前人的智慧和审美眼光总是能把功用和审美融为一体,如燕园未名湖畔的水塔。霍泉之西的分水亭,有一条木制廊桥穿过,成为观赏山景塔影、泉水奔流的驻足点,又是移步换景的空间处理,水与亭构成一个园林小品。分水亭边
25、,还有砖结构的三角形门洞,其中一道门上镌刻的联语是 “分三分七分隔数柱,水滑水秀水成银涛” ,横额是“梅花逊雪” 。这是分与合的哲学思考,是对水德水姿的诗情赞美。如果是夏天,你从 30 里地外的洪洞县城来到这里,立即会感到凉飕飕的逼人之气:澄碧的一池泉水,从山底几株老柏树根下怒放的泉眼,巍峨的霍山,高指蓝天的飞虹宝塔,满山的森森古柏,分水亭四周的绿荫,湿润宜人,真是清凉世界,人间仙境。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这里举行传统庙会,毗邻数县的人都来赶会,是朝山礼佛,更是民间贸易、文化盛会。幼年时,我坐着牛车来赶会,凌晨来到这里,睡梦中睁开眼,看见一池碧绿,如看见蓝色夜空的一颗亮星星,堪称人生的“洗礼”
26、。几十年间,我在外奔波,足迹几遍全国。每到一个城市或乡村,当地的河流湖泊、盛地名泉,总是影响我的观感和心情。在一些繁华热闹的城市,高楼林立,穿过城市的河流却经年浑浊,使人扫兴。那一年,我去陕西安康开会,看到清澈的汉江水,多年难忘。我知道,由于过度开采、人口膨胀,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泉水河流已经枯竭断流。北京玉泉山,我去勘查过,早已是徒具其名,滴水全无。湖南韶山,毛主席住过的滴水洞,倒还有一线泉水;游人掬水而饮,表达对领袖的感情。泉城济南,趵突泉水的升降,已成人们关注的新闻。水资源严重短缺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点应成为国人的共识。有一个宣传节水的公益广告说: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话虽说得
27、极端,却是水危机的口号,如同棒喝,叫人一惊。尽管家乡已面目全非,霍泉却依旧。我心里总是惦记霍泉,像惦记一位高寿的亲人。每次回家乡,时间充裕的话,我总要去亲近霍泉,尝一口千年不断流的家乡水,然后掬水擦把脸,洗净俗世的尘垢,浇灌干枯的怀抱人和水,竟是如此亲密!东西方的哲人都以“逝水”解释物质的运动。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赫拉- 10 -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面对长流不息的泉水河流,我们不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且关注人类的命运。水,生命的基本元素,蕴含朴素的真理。12.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对霍泉水的记载,来自远古的美丽神话,而后来的水经和水
28、经注又作了详细的记载。B. 分水亭的建造,不仅避免了两县农民因争水而发生的械斗,还使泉水发挥了更大的功用。C. 霍泉和趵突泉的水资源丰富,不会像其他名泉那样枯竭断流,因而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闻。D. 作者总是惦记着霍泉,既有对泉水枯竭的担忧,又有对泉水养育生命和启迪精神的感恩。13.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为明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既是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又是山水散文的汇集。B.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优美动听,其中押韵是原因之一,所引歌词的韵脚为“光、香、梁、望、旁” 。C. “天一生水”一语源自易经 。 易经为“五经”之一,是华夏哲思与
29、才情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D. 横额也叫横批,指挂贴在对联上方的横幅。 “批” ,含有揭示、评论之意,对对联的旨意起补充、概括或提升作用。14.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家乡的霍泉水?试简要概括。15. 文章最后一段没有直接写“家乡水” ,可否删去?为什么?【答案】12. D 13. A 14. (1)霍泉,有史料记载,历史悠久;(2)霍泉水是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对当地人的生活起着巨大作用;(3)霍泉周边环境优美,湿润宜人;(4)霍泉水资源丰富,千年不断流。 15. (1)可以删去。文章题目为“家乡水” ,主体内容紧紧围绕霍泉展开,既表达了对家乡水的热爱之情,又从水德水姿中领悟到朴
30、素的真理,引发出哲学思考。删去这一段,不会太影响内容的完整,主题的表现。- 11 -(2)不可删去。收尾呼应。文章从东西方神话起笔,以东西方哲人对水的阐释作结,收尾呼应,结构完整。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文章不仅表达对家乡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更从人类命运、人类文明的角度阐释水对人类生命的作用,对人类精神的滋养与启迪,对人类文明的巨大作用。最后一段在上文描述的基础上点明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不可删去。【解析】【12 题详解】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
31、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 项,前半句无中生有,后半句水经没有详细记载。B 项,说泉水发挥更大作用,无中生有。C 项,趵突泉的水资源并不丰富,泉水的升降才成关注的新闻。故选 D 项。【13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 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A项, “为明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分析有错,郦道元为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家。故选 A 项。【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
32、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本题要求概括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了家乡的霍泉水。第二、三节是从霍泉历史悠久的角度来写的,因为有史料记载,“我的家乡山西洪洞广胜寺的霍泉,从三国时的水经就有记载,更有详细的记载” 。第四节“历史上,霍泉水是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水的流量能浇灌二三十万亩土地” ,表明是从霍泉水对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方面来写的。第五节“分水亭四周的绿荫,湿润宜人,真是清凉世界,人间仙境”是突出霍泉周边环境优美,湿润宜人。第七两节, “每次回家乡,时间充裕的话,
33、我总要去亲近霍泉,尝一口千年不断流的家乡水” 。是从水资源丰富,千年不断流的角度写霍泉。【15 题详解】-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 F。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题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没有直接写“家乡水” ,可否删去。无论哪种观点,都要言之成理,都要结合文本分析,不可泛泛而谈。持删去的观点的,可从内容及主题的表现分析。持不可删去的观点,可从结构及主题的表现上。如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假如认为可以删去,则可以这样分析,本
34、文写作的主体对象是霍泉,内容紧扣霍泉展开。霍泉是作者的家乡水,作者借写霍泉水,表达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而作者又不仅仅是要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要从对水的描写中,从水德水姿中领悟到朴素的真理,引发出哲学思考。而最后一段又没有直接写“家乡水” ,删去不影响主题的表达。如果答不可以删去,则着力分析这段的作用。结尾以东西方哲人对水的阐释作结,呼应开头写东西方神话的内容,结构完整。而且,文章除表达对家乡水的情感外,还从更高的角度阐释了水对人类的作用,水滋养人类的生命,也滋养了人类精神。这样,尾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点睛】从近几年命题的情况看,试题一般是半开放的,可以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是漫无边际。提
35、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包括:该文本与同类其他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往往成为阅读理解中需要探究的问题;首先要结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表现,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证。也可以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优劣;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
36、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价。具体答题技巧为:(1)选定目标,确定特色,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评价的对象,被选定对象包括材料选择、主题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2)分析提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捕捉主要材料,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对其中蕴涵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一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对文本反映出来的人生态度与时代精神要进行思考,要有自己的看法。(3)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看法,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1)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一- 13 -个
37、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回到国内,一条纬线就像是没有,连尊严这个字眼也感到陌生了。提到尊严,英文是dignity,这个词不仅有尊严之义,还有体面、身份的意思。(2)中国历史上有过皇上对大臣施廷杖的事,无论是多大的官,都可能受到如此当众羞辱,高官尚且如此,遑论百姓。除了皇上一人,没有一个人能有尊严。有一件最怪的事是,按照传统道德,挨皇帝的板子倒是一种光荣,文死谏嘛。说白了就是:无尊严就是有尊严。此话如有任何古怪之处,罪不在我。到了现在,已经不用见官下跪,也不会在屁股上挨板子,但还是缺少个人的尊严。(3)每到春运高潮,大家就会在传媒上看
38、到一辆硬座车厢里挤满了人,厕所里也挤了人。谈到这件事,大家会说国家的铁路需要建设,说到铁路工人的工作难做,提到安全问题,提到所有的方面,就是不提这些民工这样挤在一起,好像一个团,完全没有了个人的尊严仿佛这件事很不重要似的。当然,只要民工都在过年时回家,火车总是要挤的;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但个人的尊严毕竟大受损害;这件事总该有人提一提才对。(4)另一件事现在已是老生常谈,人走在街上感到内急,就不得不上公共厕所。一进去就觉得自己的尊严一点都没了。现在北京的公厕正在改观,这是因为外国人到了中国也会内急。假如外国人不来,厕所就要臭下去;而且大街上改了,小胡同里还没有改。北京的某些街道很脏很乱,总要到某个
39、国际会议时才能改观。不雅的景象外人看了丢脸,没有外人时,自己住在里面也不体面这后一点总是被人忘掉。(5)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发现自己曾有一种特别的虚伪之处,假如我看到火车上特别挤,就感慨一声道:这种事居然可以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假如我看到厕所特脏,又长叹一声:唉!北京市这是怎么搞的嘛!这其中有点幽默的成份,也有点当真。我的确觉得国家和政府的尊严受到了损失,并为此焦虑着。当然,我自己也想要点个人尊严,但以个人名义提出就过于直露,不够体面言必称天下,不以个人面目出现,是知识分子的尊严所在。当然,现在我把这作为虚伪提出,已经自外于知识分子。但也有种好处,我找到了自己的个人面目。但中国忽视个
40、人尊严,却不是我的新发现。从大智者到通俗作家,有不少人注意到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象:罗素说,中国文化里只重家族内的私德,不重社会的公德公益,这一点造成了很要命的景象;费孝通说,中国社会里有所谓差序格局,与己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从来就没人关心。龙应台为这类事而愤怒过,三毛也大发过一通感慨。指出这个现象的人,或是外国人,或曾在国外生活过,又回到了国内。没有这层关系的中国人,对此浑然不觉。环境脏乱的问题,火车拥挤的问题,- 14 -社会秩序的问题,人们倒是看到了。但总从总体方面提出问题,讲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其实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削我们每个人的面子对此能够浑然
41、无觉,倒是咄咄怪事。(6)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作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挤火车和上公共厕所时,人只被当身体来看待。这里既有其一的成份,也有其二的成份;而且归根结蒂,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7)说来也奇怪,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就是没有个人的位置。我的想法是:一个人独处荒岛而且谁也不代表,就像鲁滨孙那样,也有尊严,可以很好的活着。这就是说,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知道了这一点,火车上太挤了之后,我就不会再挤进去而且浑然无觉。16. 从
42、全文来看,以下对文章内容与结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作者阐明对时事作出价值评判的两个方面既有国家和社会尊严,也有个人的尊严。以此明确个人的尊严在价值判断中应有的位置。B. 作者列举的现代中国社会缺少个人尊严现象多是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例,这些事例不仅论证国人缺少个人尊严的观点,也具有唤醒国人正视问题的启蒙作用。C. 作者通过比较一些学者和作家评价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论断,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造成国人认识个人尊严问题的阻碍。D. 文章最后,作者强调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所谓“基本” ,指的是一切尊严的定义除了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还必须从个人上定义。17. 下列表述
43、不符合作者看法的一项是( )A. 作者以春运高峰民工在车厢内拥挤处境为例,指出完全没有个人尊严是很重要的事。B. 作者认为北京公厕与街道景观的改善是管理者顾及城市和国家在外人眼中的印象,而不是国人个体的尊严。C. 作者说“找到自己的个人面目”的意思是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虚伪。D. “人”和“东西”是区分有无个人尊严的判断依据。18. 阅读第(4)段,请概括“一个中国特色现象”的实质。19. 结合全文,阐述第(2)段中作者论说古代中国的内容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6. D 17. C 18. 一个有中国特色现象的实质是体面是给外国人的,国人有尊严的生活被轻视。 - 15 -19. 作者以古代中国大
44、臣当众受廷杖羞辱,丧失个人尊严和“文死谏”的无尊严反是有尊严的政治现象,论证中国人不论贵贱都少有个人尊严的观点。结构上,自然引出现代社会的问题,古今形成比较,从而说明缺少个人尊严是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影响深远,致使国人习以为常,对待个人尊严麻木无觉。【解析】【16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分析。D 项, “所谓“基本” ,指的是一切尊严的定义除了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还必须从个人上定义。 ”表达不妥,这是中华礼仪之邦一般意义上的尊严,并不是作者认为的“基本”含义。故选 D 项。【17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阅
45、读文意理解作者观点主张的能力。C 项,作者说“找到自己的个人面目”的意思是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虚伪。说法不妥, “找到自己的个人面目”不并是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虚伪,而是指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也想要点个人尊严,但又不想以个人的名义提出。寿故选 C 项。【1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本题要求概括“一个中国特色现象”的实质。答题区间限制在第 4 段。通读第 4 段,仔细理解内容,主要阐述了北京公厕,无论是
46、大街上的,还是小胡同里的,首先考虑假如外国人来了,会丢中国人的脸,因此要搞好。说明一个有中国特色现象的实质国人有尊严的生活被轻视,是体面是给外国人的。【19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中段落材料的作用。解答该题,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先概括文段内容,然后概括段落结构上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第(2)段中作者论说古代中国的内容是,古代中国大臣当众受廷杖羞辱,丧失个人尊严和“文死谏”的无尊严反是有尊严的政治现象,以此来证明中国人不论贵贱都少有个人尊严的观点这一观点。在论证结构上的作用,引出下文关于现代社会的问题,这样古代和现代的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
47、比的作用是,说明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影响是少个人尊严,因而国人对待个人尊严也是无觉状态。- 16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中材料的作用,答题前,要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的答题思路,分析论述的层次,把握文中引用的材料,并能分析材料的作用。材料的作用,通常可以从,概括材料内容,分析材料本身的作用,分析材料对表现论点或分论点的作用,分析材料在结构上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人生路上,我们常常要负重前行,然而有一种行囊却让我们的生命因她而灿烂,也许是一本书、一份情感、一种信念请以“你是我最美的行囊”为题,写一篇
48、记叙文,不少于 800 字。【答案】你是我最美的行囊友情也许会褪色,誓言也许会遗忘,但亲情将永存人间。 “根叶相连,血浓于水” ,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改变,但骨肉亲情是改变不了的。亲情,你是我最美的行囊不管我们的父母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是贫穷还是富有,是处于社会的上层还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都希望你能有出息有作为;不管你情愿不情愿读书,学得好与不好,也不管你将来做什么工作以什么方式谋生,但是在你的内心深处,在你的骨子里面都一直渴望着做一个在别人面前能让别人看得起的人!做一个让你父母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人!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政权如何更替,也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只要人还是由父母所生,天下的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人成才;天下的孩子都希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人世间这种最原始和朴素的信念和感情,是人类之所以一直能进化和发展的最永恒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时间总在手边流逝,在我似乎什么都没有抓到的时候,父亲已经苍老了。父亲那双经常光着脚板的脚,一双从来都不知道皮鞋是什么滋味的脚,一双结着厚厚的老蚕就是踩玻璃都没什么感觉的脚就是那双脚,那双几乎踏遍了人世间沟沟作文http:/Www.ZuoWen8.coM/坑坑的脚,支撑了全家人的生活,支撑了儿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正是父亲的那种毅力使我一直坚强地富于拼搏,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