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一语文(共 120 分,时间 120 分钟)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宵柝 tu 膏腴 y 厢庑 w 余勇可贾 gB巉岩 chn 琵琶 b 匙箸 chzh 敛声屏气 bngC潦倒 lio 盥沐 un 悯然 mn 穿红着绿 zhuD甬路 yng 思忖 cn 颦蹙 png c 冠冕堂皇 gun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3 分)A赦造 懵懂 钿头银蓖 做客他乡 转轴拔弦B膏粱 丫鬟 娇生惯养 疯疯颠颠 浑世魔王C撕混 玷辱 一愁莫展 不经之
2、谈 诞皮赖脸D阑干 粘惹 丽姝淑女 金碧辉煌 轩峻壮丽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A人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一些事情。B连续几个春节期间的暖冬效应,让我们徜徉在四季不分的温顺的阳光底下,逐渐学会了安逸和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C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时自带的食品、矿泉水、方便面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很多队员出现拉肚子、发烧等症状。D要顺利完成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4.下列各句所含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3 分) A柳妈的打皱
3、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个核桃。B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C两面坟墓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D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5. 下面三句是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三个人的描写。所写人物及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2 -)(3 分)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A. 林黛玉 贾探春 贾惜春 B. 林黛玉 贾迎春 贾探春C.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D.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4、 6.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顺着眼 乌裙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眼角上带些泪痕 蓝夹袄 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A. B C D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 分)A. 我国的旧体诗有古体和近体的分别。古体诗亦称“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九百九十余首。其诗风格飘逸、豪放。C. 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
5、苦生活,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二、阅读部分(共 33 分)(一)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下列各题。(12 分,每小题 3 分)(甲)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
6、还要存在,- 3 -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乙)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
7、人们以无限的幸福。8.画线“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3 分)A.鲁镇所有的人 B “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9.画线“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3 分)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一桩心事。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D祥林嫂终于死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10.画线中“惊醒”的含义是( )(3 分)A. 从沉思中惊醒 B从睡梦中惊醒C从麻木中惊醒 D从迷惘中惊醒11.上面两段话都提到雪花的描写,
8、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为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B突出雪下得大,时间又很长。C以有声衬托无声,表现冷寂凄凉的气氛,衬托“我”心境的孤寂沉重。D衬托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化小说的主题。(二)阅读下面诗段,回答问题。(共 7 分)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 -12以下对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9、分)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13.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对描写音乐的作用。(4 分)(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题(共 14 分)寡人之
10、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
11、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5 -A河东凶亦然 填然鼓之,兵刃相接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邻国之民不加少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寡人之于国也15.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
12、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6.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 分)译文: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 分)译文:_三、默写(10 分)17.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3、。(每空 1 分,共 10 分)(1)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2)庄生晓梦迷蝴蝶, 。 ,蓝田日暖玉生烟。(3)丛菊两开他日泪, 。(4)画图省识春风面, 。(5)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6) ,犹抱琵琶半遮面。(7) ,以手抚膺坐长叹。四、语言运用(共 11 分)- 6 -18.将下面一句话扩写成一段不少于 80 字的文段,至少要用上两种修辞手法(6 分)读书是孤独的,但又并不孤独19: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欢庆佳节之际,中国人喜欢草拟对联来渲染节日氛围,表达喜悦心境。请把下面八句话分别组合成适应中秋节和元宵节的两副对联,要求上下联的组合符合
14、对联的基本要求,答案只填序号不得分,必须写出对联内容。(5 分)欢歌笑靥 十分相思百分念 三秋桂子 万户当门观瑞雪 千重山远 一轮明月两地心 玉树银花 千家把酒赏花灯中秋节:_ 元宵节:_五、作文(45 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秋天到了,蚂蚁忙着储备粮食准备过冬,而蟋蟀却大声地在草丛里歌唱。当冬天来临时,蚂蚁可以美美地藏在洞穴里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而蟋蟀却会渐渐地被冻死在野外,它们的寿命往往只有三个月。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从一个侧面或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 -高一语文月考答案
15、1.A B 琵琶 p C 潦倒 lio D 颦蹙 pn c 冠冕堂皇 gun2D A 敕造 钿头银篦 作客他乡 转轴拨弦 B 疯疯癫癫 混世魔王 C 厮混 一筹莫展 涎皮赖脸 D 沾惹3A B“逐渐学会了安逸和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句式杂糅,应改为“逐渐学会了享受安逸,造成了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C“食品”与“方便面”等不能并列;D“完成”后缺宾语。4.B 5. B 6. C 7. D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8.D 9.D 10.A 11.B 12B(“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陶醉在乐声之中,解说不当。) 13.最后诗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通过周围环境的侧面烘
16、托,(2分)说明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陶醉在琵琶弹奏所造的艺术氛围中。(2 分)(共 4 分)14.C ( A 项,这样,用在词尾;B 项,表转折关系,表递进关系;C 项,均为结构助词“的”;D 项,给,对于)15.D (D 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16.(8 分)(1)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了。(4 分)(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4 分)17、默写:(每空 1 分,共 10 分)(1)枯松倒挂倚绝壁。砯崖转石
17、万壑雷。(2)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3)孤舟一系故园心。(4)环佩空归夜月魂。(5)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6)千呼万唤始出来,(7)扪参历井仰胁息18、(6 分)答案要点,一要用两种以上的修辞,二注意字数,三看语言是否通顺有文采。示例:读书是孤独的,常常只是一盏孤灯,一杯香茗相伴左右,就像独自旅行一般,只能依- 8 -靠自己的力量前行,读书又并不独孤,因为你看到孙悟空腾云驾雾,感慨梁山好汉义薄云天为民除害,赞叹诸葛亮机智多谋胸怀宽广,悲叹宝黛爱情无奈结局。19(5 分)试题分析:注意时令的特点和节日的情景。“三秋桂子”写的是中秋节。“玉树庭花”写的是元宵节。先归好类,然
18、后再根据对联的要求确定上下联。(只写序号不写内容不得分)中秋节: 千重山远,十分相思百分念;三秋桂子,一轮明月两地心元宵节: 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20.作文(45 分)(田建红、李亚琼、陈晓菲、李红梅、刘世旺、张生平、张燕芳)【作文审题指导】(1)对材料进行总体上的把握。本则材料从总体上看,体现的是有备无患和有患无备,勤劳与懒惰,这是一般的解读分析。其次,还应当从积极的意义上进行分析,蚂蚁和蟋蟀,寿命长短不一,蟋蟀只有三个月,也就是说,面对生命的短暂,无论你是如何的勤劳,三个月后,照样死去;因此,蟋蟀采取的生活态度应该是积极的,它用歌唱迎接生命尾声的到来。因此,从
19、总体上我们可以立意为:1、为生命未雨绸缪 2、人应当有忧患意识 3、勤劳与懒惰 4、生命的价值不同 5、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2)从个体角度进行解析。分析新材料,就要抓住不同角度的关键词,例如上述材料中可以从蚂蚁和蟋蟀的角度立意:蚂蚁的角度:关键词是“忙着储备粮食准备过冬”“美美地藏在洞穴里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其中“忙”和“美美”体现了付出劳动和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从这个角度进行立意,体现了人们正确的劳动观,那就是只有付出艰苦劳动,才能享受成功的果实;换句话说,那就是只有付出劳动的人才配享受生活;为生命储备能量。蟋蟀的角度:关键词是“大声地在草丛里歌唱”“渐渐地被冻死在野外”,其中“大声”
20、“冻死”,体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及时行乐是在浪费生命,如果我们联想到人类,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也就是那么几十年,与个体的蟋蟀也很相似。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也像蟋蟀一般及时行乐,最终穷困潦倒寂寞死去,人活着的意义是不同的,虽然都是一辈子,但是生命的质量不同。- 9 -因此我们就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立意。1.及时行乐不是积极的人生观 2.没有忧患意识的人生是悲剧 3.生命短暂还需积极进取(3)创新思维蚂蚁的角度可以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才能创造,也就是说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生活的本质在于参与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人应该不断创造价值才能享受生活,人生的所有质量都是自己设计的。蟋蟀的角度可以联想到,即使生命短暂,也要歌唱着去生活,面临绝境,也要乐观地歌唱,让生活焕发光彩。这个角度实际上也在思考,短暂的生命应该怎样取度过,人生韶华易逝,稍纵即逝,怎样积极面对,就是材料要告诉我们的。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