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05 古代诗词鉴赏【高考考纲】1.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主要是为了突出唐宋诗歌的“霸主”地位,而宋代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2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3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真题感悟】 例 1、 (2017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
2、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 ,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名师点睛】步骤 1,理形象,明特点“那因远适更沾巾” ,面对“远适” ,作者“那因更沾巾” ,即不“沾巾” ,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旷达之情。步骤 2,找手法,细赏析“云海相望”运用夸张手法,强调兄弟天各一方, “远适
3、”是指苏辙将远赴契丹。步骤 3,联情感,深探究2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对兄弟的担忧以及诗人旷达的性格。【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名师点睛】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诗歌创作的目的在于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三大类。一、巧审题常考题型设问方式 审题方向人物形象(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4、?请加以分析。(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1)题干中有“形象” “性格”字样,包含诗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性格)。(2)概括或分析的人物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3事物形象(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特点?)有何作用?(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1)分析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般出现在托物言志类诗歌中,题目中一般含有“”事物。(2)诗歌或正面或侧面有对事物具体刻画的语句。景物形象(1)这首诗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3)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1)题干中有“画面”
5、“景象” “意境”等字样;(2)题干中有两问时,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画面”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情感”的。二、准解答(一)鉴赏形象“三步骤”步骤 1:理形象,明特点结合注释和作者,弄清诗词中具体形象的表面意义并分析形象自身的特点,如果有象征意义则阐释其象征意义,如是人物形象就要体会其性格特点及其所传达出的气质品格。步骤 2:找手法,细赏析指出作者塑造诗歌形象所使用的手法并进行具体赏析。塑造形象常用的手法有烘托渲染、对比衬托、细节刻画等。步骤 3:联情感,深探究从诗歌“景” “情” “理”的角度进行深度探究,体会形象中诗人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和哲理内涵。(二)形象题常考四大角度解题提醒分析人物形象类抓
6、住人物的动作、肖像、神态等细节描写,体悟感情,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事物形象类应抓住诗中对物象及其所处环境的描述,概括物象的外在特点,挖掘其内在品格,再由物及人,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描绘图景 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在忠于原诗的基础4画面类 上运用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摹景物不可直译,要把景物特点概括出来。分析诗歌意境类要抓住三方面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情感。【变式探究】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晚书山家屋壁贯 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 注 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
7、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注】 (x ch):水鸟名。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 分)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典型意象。接着从内容、结构和情感角度答题。【答案】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作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例 2、 (2018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寄和州刘使君 张
8、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5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 分)【满分策略】这道题考查诗人含蓄、复杂的思想感情, “尾联”指明了思考的方向, “什么样”从分值来看应为三点。解答此题,要抓住分析情感“四途径” ,从整体出发来规范答案。抓角度 巧分析,找出应答要点从时间角度“别离已久犹为郡”中一个“久”字,表达出作者对刘禹锡目前“犹为郡”这种境况的同情之感。从关键词角度尾联中的“更”字既能看出刘禹锡“诗情”勃发的才华
9、,也能体现出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从描述对象角度从诗中所写的“刘使君”来看,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因而常常纵情于山水。从作者的角度来看, “醉中高咏有谁听” ,表达出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宽慰。从意象角度作者在颈联选取“江气” “山光”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江边山城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尾联展现刘禹锡的才华作铺垫。【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名师点睛】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准确把握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古代诗歌的目的和前提。此类试题的考查已经不只停留在情感的表
10、面上、类型上,而是越来越深入到诗人情感的更深层。6一、巧审题设问方式 审题方向(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某一句(某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4)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题干中有“情感” “人生情趣” “人生追求”等字样。二、准解答(一)鉴赏情感“三步骤”第一步,初断题材知倾向人们常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题材,同类题材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致相同。可审读诗歌的题目、诗中的典型意象、注释中的典故,来确定诗歌题材,初步断定诗歌的思想情感倾向。第二步,再看背景定基调知人论世是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捷径。看作者,看时代,看创作缘由,这些背景信息能暗示诗人的创作
11、动机或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基调。第三步,析语句明情感根据诗歌中的有关诗句来具体分析,进一步明确诗歌的思想情感,并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二)分析情感“四途径”【变式探究】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 题。(9 分)感 旧 陆 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7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 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B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
12、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相关。【解析】选 B。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而是表达了对当年抗金生活的回忆。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 分)答: 【解析】从诗歌中“当年”的志向和现在“一簪华发醉秋风” ,可见壮志未酬;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可见诗人的不得志和年老迟暮之感;从“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可见对友人的怀念和自己孤独寂寞之情
13、。【答案】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例 2、(2018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 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8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
14、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 ,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铜鞮陌:代指襄阳。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6 分)【满分策略】第一步,明特色题干要求中已经明确这首词的语言风格为“龙吟虎啸” “和缓” ,只须通读这首词,弄清楚其实这正是指词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第二步,列例证这首词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 ,运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之事;而“西南更草相如檄”则选用司马相如作喻巴蜀檄 ,有安抚巴蜀百姓之意。两则典故的运用,大气磅礴。词中的“中年多病”
15、 “儿女泪”更是感慨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令人不胜感怀。第三步,析效果对于用典,作者主要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而言说自身“中年多病” “须相忆”既有对自身遭遇的伤感,同时也表达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答案】 “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词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和“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 “儿女泪” “须相忆”等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 例 3、(2017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9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
16、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满分策略】第一步,明大意这首诗写出作者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第四句紧承前句“无哗战士衔枚勇” ,整句话意思是: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第二步,明特色,析意蕴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 ,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17、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表现手法)生动贴切;(作用)动中见静,(表现手法)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作用)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作用)【变式探究】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一、鉴赏诗歌的语言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一、巧审题10常考题型设问方式 审题方向炼字(1)诗中的某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诗中的“
18、诗眼”是哪一个?为什么?(1)题干中有明确的“”字(词)字样;(2)题干中有“诗眼”或“关键”字样。炼句(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首句(或承上启下句或结句)。(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句子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可以规定赏析角度,也可以自选角度。题干一般会带有“赏析”二字。语言风格(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有人说这首诗有某特点,请从语言角度分析。题干中有“语言风格” “语言特色” “语言特点”等字样。二、准解答(一)炼字题答题三步骤1明观点:你认为哪个字(
19、词)好。(直接鉴赏某字的,此步骤省略)2释义明法: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若运用了手法,须点出所运用的手法。3说作用:点出该字(词)在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二)炼句题答题两步骤1明大意: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112明特色,析意蕴: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三)风格题答题三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2列例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析效果:指出这一特色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一、巧审题常考题型设问方式 审题方向修辞手法(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1)题干中一般有“修辞”二字;(2)题干中一般有“诗句” “某句”“一句”等字眼,修辞是针对语句而言。表达方式(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
21、方法?请加以赏析。(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1)题干中有“表达方式”字样;(2)题干中有“描写”(描绘)“抒情”字样。表现手法(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2)试分析“”诗句运用(1)就整首诗而言,常考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象征等;(2)题干中一般有“表现手法”12的艺术手法。(3)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请简析。“表现方式”等字眼。结构章法(1)分析诗歌的结构方面的技巧。(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1)题干中一般有“结构” “布局”“线索”等字样
22、;(2)题干中一般有“某句” “运用”“技巧”等字样。二、准解答(一)修辞手法题答题三步骤1明技巧: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重点关注比喻、拟人、借代和夸张)2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3析作用: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对形象刻画、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的作用)(二)表达方式题答题三步骤1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重点关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2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3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三)表现手法题答题三步骤1明技巧:明确指
23、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重点关注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2释运用: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3析作用: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对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的作用)(四)结构章法题答题三步骤1明技巧: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铺垫、照应、以景作结、先抑后扬、卒章显志)2释运用: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133析作用: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变式探究】【例 1】 (修辞手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宋韩元吉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
24、,远烟碧。【注】 宋史孝宗本纪载,隆兴二年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动,酝酿向金求和。这就是作此词的政治背景。上阕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 分)【满分策略】第一步,明技巧这首词上阕中的“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写绝壁陡峭、直插云霄,运用夸张手法;“天际两蛾凝黛”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第二步,释运用开头两句,作者抬头仰视,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低头俯瞰,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接下来,作者骋目四望,由近及远,又见东、西梁山(亦名天门山)似两弯蛾眉,横亘西南天际。第三步,析
25、作用作者写“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 ,意在表达天地间山川的雄奇壮美之景;而写“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则突出远山的秀美,表达词人内心的悲苦。【答案】夸张,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壮美之景;拟人, “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青山似女子蛾眉不展,凝愁带恨,寄寓了词人内心的愁苦;比喻, “天际两蛾凝黛”句将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比作女子的蛾眉,突出了远山的秀美。【变式探究】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楚江怀古(其一)马 戴 注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26、。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注】 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 分)答: 【解析】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渲染” “衬托”“白描”等方面。结合题干提问角度,先答出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广泽生明月” ,广阔的洞庭湖是静的, “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的生命,写出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该句以动写静,表现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苍山夹乱流” , “苍山
27、”是静的, “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广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黄金押题】1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边晚望刘秉忠 沙白江青落照红,沧波老树动秋风。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千古周郎余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东南几许繁华地,长在元戎指画中 。【注】 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随忽必烈南征北讨,这首15诗歌应写于长江边。元戎,指忽必烈,当时还未即位当皇帝。画,通“划”筹划。(1)(综合选择题)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由晚望江景,引出对历史和现实的评说
28、,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B三、四两句描写天光、山形,由山如人面各不相同暗喻了英雄人物功业不同的感慨。C最后两句写如何攻打偏居东南的南宋,早就已经在忽必烈的准备和谋划之中。D后四句,把千古公认的英雄与现实的豪杰两相对照,表达了对忽必烈的赞美之情。(2)本诗首联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 【答案】(1)B B 项, “暗喻了英雄人物功业不同的感慨”错,三、四两句描写的是水天相接、山峰如人面的千般不同的山水之美。(2)首句用“白” “青” “红”等颜色词,抓住景物特征,细致生动地描绘了秋日傍晚景色的灿烂多姿;第二句用一动词“动” ,准确传神地刻画了老树、沧波在秋风中的飘摇动荡
29、之态,境界苍茫雄壮。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辛弃疾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地融为一体。B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 ,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C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
30、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16抒情真切动人。【解析】D 项,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答案】D(2)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答: 【答案】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咏怀二首(其一) 李贺长卿 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惟留一简书,金泥 泰山顶。【
31、注】 此诗是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吕谷家中所作。长卿,即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官场一直不得意,最终弃官而去,与其妻卓文君一起闲居茂林家中。金泥:水银和金子搅拌用于涂封封口。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时用的封禅书。相如死后,他的封禅书被汉武帝奉为至宝。(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二句写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这里远离尘嚣,虽安谧静寂,但也萧条荒凉。B颔联写司马相如用琴声向妻子卓文君倾诉心曲,望着她那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晃动的美丽鬓影,陶然欲醉。C诗歌前四句描绘了司马相如居住的茂陵的周边环境,以及司马相如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D颈联写梁王和武帝都没有重用
32、才气纵横的司马相如,而是把他当成断残的草梗一样弃置不用。17【解析】A 项, “但也萧条荒凉”说法错误, “绿草”一句勾勒出一幅形态逼真、情趣盎然的画面。【答案】A(2)本诗在抒发诗人的情感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答: 【答案】借史抒怀。诗人借司马相如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欲抑先扬。本诗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从描写司马相如的闲适生活入手,前后表达的感情不同,先扬后抑。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杜甫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鳣发发 ,春草鹿呦呦。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注】 鳣,即鳣鲔(zhn wi
33、),一种鲤鱼。发发(b b),拟声词。杜酒,即杜康酒。张梨,见闲居赋 “张公大谷之梨” 。(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鹿吃着青草,呦呦鸣叫颔联化用诗句虚写张氏居所景象,寓情于景。B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含蓄蕴藉,又不失风趣、轻灵。C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要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极言主人的情重。D本诗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诗歌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密合无间。【解析】A 项,颔联化用前人诗句,实写了张氏居所景象。【答案】A(2)后人评鉴此诗时,认为最后一句“
34、归醉每无愁”应改为“归醉每应愁”你怎么看?18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原诗句更胜一筹。前村山路很险,诗人醉酒回家, “应愁”更符合现实,“无愁”虽非实感,却能深刻地表现出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若改为“应” ,则诗意全失。结构上, “无愁”与首联“邀人晚兴留”遥相呼应,轻灵自然,浑然天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渔家傲朱敦儒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一、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叙写了
35、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B “征尘万里”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 “伤怀抱”一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C “客散黄昏庭院悄”写出了客人聚会离开后庭院静谧的情形,给人孤单落寞之感。D “只恐莺啼春又老”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解析】A 项, “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分析错误,这里应是听觉,并无视听结合。【答案】A(2)有人说词的下片充满了悲惋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答: 【答案】从“韶光虚过” “多情人已非年少” “只恐莺啼春又老”可看出词人内心那份韶华已逝,年老体衰的无奈与忧愁;从“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可以看出词人因人海茫茫,知音难找,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相守,流
36、露出的孤独失意之感。6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月夜泛舟刘著 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传邮 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 老却人。19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 作逸民。【注】 刘著:安徽皖城人,北宋遗民,后仕于金。传邮:上传下达的文件、书牍。区区:庸庸碌碌。尧封:相传尧划天下为十二州,每州表封一山,以作祭祀。后以“尧封”称中国的疆域,或故国。(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取陶渊明笔下“无心以出岫的云”的意象,寄寓作者遭逢宋金易代的感慨:世事变迁,人世浮沉就如白云苍狗变幻无定。B第二句使用典故,以出使北朝被扣留,终生不能南
37、归的南朝诗人庾信自比, “南朝”“北朝”两词对比起到了强化情感的作用。C颔联描述作者的公务活动状况和内心感受, “扰扰” “区区”的使用不仅有叠词的音韵效果,更有描述真切、表意强烈之功。D颈联由远及近写泛舟所见的优美景象:两岸青山绵延流转,身侧白鹭傍船翩飞。但从诗歌抒情的角度看,应是以乐景衬哀情。【解析】A 项,陶渊明笔下的“出岫”云蕴含着无心无意、自然自在的意味,而本诗首句中“出岫云”则是无根无倚、漂浮不定的意象,寄寓作者对浮世变迁的感慨,二者大异其趣。【答案】A(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 【答案】国家破亡,人世漂泊的悲痛。首联写祖国灭亡、异朝为臣的屈辱,
38、悲叹自身如孤云漂泊,无依无凭。对公务烦冗、官场庸俗的厌烦。颔联写文书繁多终日碌碌,应对庸俗僚吏让人心灰意懒。暂得摆脱公务、陶醉于自然美景的轻松愉悦。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绘了月光照耀的优美山景,傍船飞掠的白鹭轻姿,表达了诗人暂时摆脱俗务的喜悦心情。对故国的眷恋,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尾句“暂向尧封作逸民” ,诗人特称早已沦陷的中原为“尧封”之地,宁做故土的隐逸之民,而不愿仕宦金朝。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和范舍人 书怀陆游20岁月如奔不可遮,即今杨柳已藏鸦。客中常欠尊中酒,马上时看檐上花。末路凄凉老巴蜀,少年豪举动京华。天魔 久矣先成佛,多病维摩 尚在家。【注】 范舍人:范成大,曾
39、任中书舍人。天魔: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维摩:维摩诘, 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1)下列对本诗的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岁月如奔马不可阻挡,而今杨柳已枝叶繁茂来写出时光易逝,抒发时不我待的急切心理。B颔联的“客中” “马上”生动描绘了诗人为了实现抗金理想而到处奔波忙碌、鞍马劳顿的形象。C颈联以巴蜀和京华对举,初入仕途与贬谪远荒,意气风发与失意彷徨,通过地名抒发强烈情感。D当年是少年豪举名动京华,现如今末路凄凉终老巴蜀,今昔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得世事难料。【解析】D 项, “世事难料”说法错误,并非抒发世事难料的感慨,而是
40、早岁不知世事艰难,豪气干云,自许塞上长城,如今鬓已先斑的伤感与愤懑。【答案】D(2)(赏析情感)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联系全诗简要分析。答: 【答案】时光飞逝、英雄老去的伤感。 “岁月如奔不可遮,即今杨柳已藏鸦” 写出时光易逝,抒发时不我待的急切心理,以及英雄老去的伤感之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末路凄凉老巴蜀,少年豪举动京华”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不随波逐流、坚守节操。 “天魔久矣先成佛,多病维摩尚在家”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坚守节操的情怀。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21佳辰强饮食犹寒 ,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
41、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 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鹖(h)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强饮”句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B “鹖冠”句运用典故,点明了诗人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刻画了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C “天上坐” “雾中看”写诗人舟中所见所感,非常切合年迈舟居观景的实际,也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复杂的心绪,笔触细腻含蓄。D颈联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运用叠词,韵律优美,且语含比兴,向尾联作了十分自
42、然的过渡。【解析】D 项,应为“由近及远” 。【答案】D(2)(鉴赏意象)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蝶、鸥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特点:往来自如或自在轻快。作用:以乐景衬哀情。像布幔闲卷,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诗人描绘了一幅蝶、鸥自由往来的美好画面,反衬出诗人年老体衰,漂泊异地的困苦,如此情境下仍思虑朝廷,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困苦中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悲悯情怀。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暮步至江上 吕本中客事久输鹦鹉杯,春愁如接凤凰台 。树阴不碍帆影过,雨气却随潮信来。22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雪
43、篱风榭年年事,辜负风光取次回。【注】 本诗是诗人早年的作品。北宋“崇宁党争”兴起,诗人在弱冠之年受累于党争。凤凰台:源自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客事”与“春愁”点出人生经历坎坷、前途暗淡无光的悲情。B第二句“凤凰台”化用李白诗句,抒发繁华依然、人事已非的强烈感慨。C第三句, “树阴”是静景, “帆影过”是动态,动静结合使江景圆活流动。D全诗包含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愁绪,诗人只能在无可奈何中“辜负风光” 。【解析】B 项, “抒发繁华依然、人事已非的强烈感慨”错,根据原典“凤去台空江自流” ,应为“抒发繁华不再
44、、往昔难久的强烈感慨” 。【答案】B(2)(鉴赏语言)本诗颈联“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非常精妙,请简要赏析。答: 【答案】颈联以“山”喻“故人” ,以“花”比遗恨,想象奇特,形象生动。诗人只能与山对饮,说明身边并无友人可供倾诉,未尽的心愿像不能重开的花,永远无法实现。此联连用两个比喻,表现了党争给诗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及寂寞萧索的愁绪,委婉深沉。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春 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 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 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 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 ,何时返旆勒燕然。【注】 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层城:因京城
45、分内外两层,故称。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2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
46、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解析】B 项,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而来,讲述京城离边关的遥远, “皇宫奢靡的生活”和“愤懑之情”都是曲解。【答案】B(2)(赏析手法)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拟人。 “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对比。 “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 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关,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
47、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注杜甫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注】 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描写月亮, “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 “飞”字富有动态美。24B “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C “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D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解析】C 项,不是把“霜露”比喻成“雪” ,而是把“月光”比喻成“霜雪” 。【答案】C(2)(鉴赏语言)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答: 【答案】 “林栖见羽毛” ,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 ,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客中闻雁黄仲则山明落日水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