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2.60MB ,
资源ID:1210352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2103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rimleave22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1、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分封制 VS 郡县制 VS 行省制1.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郡县制(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扩大了疆域C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 D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解析:选 D 郡县制主要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是民族融合,故 A 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扩大了疆域,故 B 项错误;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不能限制朝中大臣的权力,故C 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因此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 D 项正确。2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 ,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

2、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解析:选 B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犬牙交错”原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深化提能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盛行时代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几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并盛行于元朝,为后世所继承和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相对独立,权力与地位可以世袭,在地方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受中央政府

3、直接管辖,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异作用与影响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后期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同 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2自然经济、重“士”氛围 封建政治体制3.(2019青岛检测)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A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C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4、 D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解析:选 C 士人受到重视,但并不会导致士人掌控国政,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士人受到国君赏识,提拔为重臣,但并没有涉及天下局势的分裂与统一,故 B 项错误;士人受到赏识并得到重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贵族政治,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此时期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故 D 项错误。4 “法自君出,权尊于法”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解析:选 A 根据政治

5、经济学原理不难得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我国古代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必然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故 A 项正确。深化提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

6、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角度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5.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正式批准台湾设置与内地完全相同的地方军政机构,连衙署建筑也改变了台湾坐东向西的习惯,而如内地“衙门口,朝南开” 。材料说明( )A康熙完成了统一大业 B清政府对台湾有效管理C台湾与大陆同步发展 D台湾开始归属中央管辖解析:选 B 在台湾设置与内地完全相同的地方军政机构以及所发生的变化,表明清政府已实现对台湾的有效管理,故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项说法太绝对,3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

7、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排除 D 项。6在封建社会,权力监督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缺乏独立性及对监督权本身的制约。材料表明了( )A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实际效能有限B中国古代监督权力处于权力的核心C中国古代监督权力没有受到制约D中国古代监督权的职能混淆不清解析:选 A 由题干中“缺乏独立性及对监督权本身的制约”说明其实际效能有限和不完善,故 A 项正确;古代权力的核心是皇权而非监督权,故 B 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监督权也是要受到皇权制约的,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古代监督权缺乏独立性,而没有体现监督权的职能混淆不清,故 D 项错

8、误。深化提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而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突显。具体表现在:1积极作用(1)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作用(1)政治上: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人民没有政治权利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长期的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

9、现象。(2)经济上:到封建社会后期,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3)思想文化上: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随着统治者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阻碍。弘扬传统文化 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7.(2019日照一模)宋真宗(9971022 年在位)说:“群臣敢言者,亦甚难得,其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置之。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 ”这有利于( )A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B激发文人的责任担当意识4C革除前代武人乱政的时弊 D提高官员的政治文化素质解析:选 B 官员的建言,不能根本上约束皇权的至高无上权威,故 A 项错误;“若必加罪,

10、后复谁敢有言者”的举措有利于官员踊跃建言,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故 B 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官员建言问题,故 C 项错误;建言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无直接的关联,故 D 项错误。8遣使巡行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监察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推行视察地方的制度,到汉朝刺史的派遣,遣使巡行成为中央监察地方的固定形式。遣使巡行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据此可知( )A遣使巡行的对象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贪赃、枉法等违法乱纪行为B遣使巡行是民众对国家事务及其官员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渠道C吏民检举揭发是监察机关监督地方官员的唯一途径和手段D遣使巡行维护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从根本

11、上杜绝了腐败解析:选 B “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可得出民众对国家事务及其官员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故 B 项正确。深化提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对我们今天建立起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自秦以来的古代政治并不仅仅只有君主专制,并不能仅用“黑暗专制”四字来抹杀,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这就

12、是古代政治中的开明性。1相权制约下君主专制统治的开明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皇帝实际上不能管理全国的一切事务,便要宰相来协助管理,即宰相负政治上的实际责任。这一种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开明,最明显的体现是在唐朝。2谏议制度下君主专制统治的开明在中国古代政府官职中,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叫作谏官。在汉代,谏官有谏议大夫之属。谏议大夫的职责是追随皇帝,专门在皇帝身边谏诤和讽议皇帝的言行。因此在这种谏议制度之下,皇帝是不可为所欲为的。如果皇帝想要做臣民眼中的明君,对这些谏议意见是不可不理会的。3中国古代选官任官制度中体现的开明在中国的选官制度下,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

13、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这便是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无论是汉代5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标准都是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出一种开明性。4儒家思想广泛影响下君主专制统治中的开明民本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历代君主统治的基本治国方略。国以民为本,君以安民为道,治国应爱民、重民、保民、足民、富民,这是君主实施“德治”和“仁政”的核心政治诉求。如轻徭薄赋、抑制土地兼并、改革赋税土地制度、放松对人口的控制、兴修水利等等。这种重视民意,以民为本的统治应该是君主专制下开明统治的最好体现。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比较观

14、点一 分封制优于郡县制魏晋时陆机(西晋文学家)认为分封“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 ,而认为郡县制下,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观点二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唐朝争论则一边倒,皆主张郡县制,如柳宗元“有叛国无叛郡” “有叛将无叛州”等。观点三 两种制度没有绝对的优劣宋元时期,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决定选用哪一种制度。李纲(抗金名臣)提出两制应因地制宜选用其一超脱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观点四 两种制度各有利弊明代,有些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各有利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不把分权和集权放到绝对对立的两极。黄宗羲认为应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长处,使其并存互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顾炎武提

15、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典题印证9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解析:选 D A 项与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矛盾,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故 B 项错误;分封制是在周灭商以后实行的,故 C 项错误;根据“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分

16、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故 D 项正确。10柳宗元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 “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黄宗羲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6A柳宗元肯定了帝制的合理性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解析:选 C 材料“以郡县取代封建”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表明柳宗元肯定的是郡县制的优点,并非帝制,故 A 项错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与柳宗元肯定帝国的成就的观点相矛盾,故 B 项错误;柳宗元通过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对比,指明郡县制的优点,而黄宗羲结合明清时

17、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批判君主专制,二者的内涵不同,但都有其合理性,故 C 项正确;二者的观点是相矛盾的,但柳宗元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性,不能只强调黄宗羲思想的正确性,故 D 项错误。深化提能“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秦朝、唐朝、明清之际对这一命题探讨较多,这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秦朝处于封建社会初期,需要通过郡县制来建立集权统治,巩固统一。唐朝时藩镇割据威胁集权统治,需要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之际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以郡县制为基石的君主专制的弊端愈益显现,极大阻碍社会进步。总体看来,这一命题围绕着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展开,分封制的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

18、的独立性,郡县制的缺陷是中央集权与专制削弱了地方的自主性,使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考法(一) 纵向贯通视角考“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为何考与周年纪念和学术热点结合密切,如,2020 年是科举制废除 115周年。目前,科举制度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论题。对科举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有助于认识考试的利弊得失和考试的发展规律,并为现实高考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依据考试大纲 ,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认识科举制度的公正公平性,在促进社会流动、推动中国教育发展、文化传承和构建民族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考什么从秦汉到隋唐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隋唐以后科举制发展演变及影响;从现实角度反

19、思科举制的现实价值。必备知识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宋元科举制的发展;明清科举制“八股取士”的僵化;清末新政中科举制的废除;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科举制的影响;7当前关注社会公平和教育改革的时政热点。典例 (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 ,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 ,功、能者优

20、先,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21、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处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

22、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 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 “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 “才”的新认识。(10 分)析题要全面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选拔官员(人才)标准的变化。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比较论证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一是注意题目的要求,二是从材料一、8二中分别提取秦朝至南北朝、唐朝选拔官员对“德” “才”的要求,然后总结归纳选拔官员标准的变化,语言要简洁;对于变化的原因,注意对材料信息背后隐含的

23、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与思考,如汉武帝时期选拔官员标准变化的原因要联系儒家思想影响的不断扩大;不同时代采取不同的选官标准,说明选官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适应;唐朝选官标准更加精细,说明对官员要求的提高等等。第(2)问,一要注意对材料三的信息进行认真解读与思考,如近代选官(人才)标准与古代相比的变化的原因等等;二是通过材料的出处,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因素;三是注意题目的要求。答题要规范(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2 分)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2 分)曹操强调“唯才是举” ;(1 分)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2 分)唐代形成一

24、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2 分)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2 分)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2 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2 分)(2)阐述: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5 分)评价: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的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5 分)考法(二) 横向关联视角考“隋唐制度的创新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为何考与现实热点高度关联。十九大报告彰显中国“制度自信” 。中国制度植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制度化的建设是唐朝走向兴盛局面的一个重

25、要因素;从中外关联的角度分析来看,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之间存在差异也存在关联,既存在长处也有不足。探寻和比较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我们从更理性的角度去反观历史,明晰制度存在异同的根本,并取长补短,对共同促进本国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启迪意义。考什么隋唐制度的创新及其对国家治理的作用;中西方制度比较,认识其差异和关联。必备知识隋唐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隋唐的经济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等;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制,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隋唐制度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秦与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作为监察长官,同时又是丞相的副职,受到

26、丞相的统制,因此,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或由丞相决定,或由丞相参预其中。隋代废除(御史台)台主任命御史台官署的制度,改由三省长官推荐。唐高宗永徽年间后,监察御史“多9是敕授” 。到了宋仁宗时,规定宰相所荐举的官吏及宰相的亲故不得出任御史,而由皇帝亲自任命或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上,秦汉时监察官无权处置违法失职的官吏,只有上奏或呈报丞相或州郡长官查处。隋唐时监察官渐次有了部分的直接处分权。宋代御史台有权传讯违法失职官吏,复审大理寺审理案件。明代巡按御史可“小事立断” 。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 (古代希腊的)斯巴达尽管采取奴隶主贵族的专制,但行使司法权的监

27、察官形成了对最高权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约,在任何一个王出征的时候,都有两个监察官跟随着他,监视着他的行踪。监察官有权对“王”进行刑事审判。亚里士多德指出,在雅典,监察官们的权柄如此之大,以至国王也不得不讨好他们。在雅典,司法的权力制约功能就更加明显,高级官吏从选任到离职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摘编自孙永兴论西方早期社会的司法(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影响。(13 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 分)析题要全面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秦汉时期的监察官由“丞相决定” “皇帝亲自任命”

28、 ;但到了唐代监察官“多是敕授” ,再到宋代时,监察官由皇帝亲自任命,表明了监察官由丞相参与认命变为皇帝直接任命这一变化;从监察官的职权由“无权处置违法失职”到“部分的直接处分权”等信息,说明了监察官的职权由无权处置违法官吏到获得部分直接处置权的变化。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监察效率等方面说明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要依据材料二,古希腊的监察官“对最高权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约”“进行刑事审判”等信息和材料一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监察官只有监察官员的权力而没有监督皇帝的权力,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的不同;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方的政治体制和监察的目的性说

29、明不同的原因。答题要规范(1)变化:监察官由丞相参与任命转变到由皇帝直接任命;(4 分)监察官的职权由无权处置违法官吏到获得部分的直接处分权。(4 分)影响: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专制;(2 分)增强了监察权的独立性,有利于监察效率的提高。(3 分)(2)不同:古代希腊监察官可监察最高权力者,而中国古代则是只监察百官;(3 分)古代希腊监察范围广且有刑事审判权,而中国古代监察官无刑事审判权。(3 分)原因: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监察官旨在维护民主体制;(3 分)而中国古代是皇权专制,监察官旨在维护吏治清明和皇权统治。(3 分)10热点聚焦 试题以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

30、相应等级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将汉书古今人表放在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下,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解析汉书古今人表 ,以发掘汉书古今人表在对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地位评判上的意义,理解历史人物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本题充分说明历史学科在试卷结构和考试内容选取上都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考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典例 (2018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表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

31、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 夏桀 商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 分)析 题 从 哪 些 角 度 入 题 本题是自拟论题型论述题,答题思路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认真阅读材料,确定材料的主题。如汉书古今人表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众多的人物分为三等九品,优劣评价寄寓其中。表明其目的,即博采众多人物以“显善昭恶,劝诫后人” ,表达了褒贬人物,微言大义的精神。第二步,在这样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再对材料进行整体分析后,由此提出看法,这是解题的关键;也就是根据题干问题的要求,拟定题目。如汉书古今人表

32、中的人物、汉书古今人表体现出的历史人物观、 汉书古今人表历史人物观形成的原因和汉书古今人表历史人物观对后世的影响等等。第三步,围绕题目,联系材料涉及的史实,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对自己的看法加以说明,具体论证看法,论证时注意史论结合。第四步,总结升华。 汉书古今人表将上自传说中伏羲氏下至秦末五六千年间近两千人总括为一表,分三品九等而排列,通过史表体式来简约地表达他的人物观念。无论是对人物的遴选,对品第的区分,无不体现了班固对人物的价值判断和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从更大的空间看,体现了班固对人物与历史进程关系的思考,开创了中国史学文体一种全新的表体形式,并由此而引起研究者广泛的争论。一、从主流观点

33、求稳的角度1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人物的等级划分为圣人、仁人、智人、愚人等,这体现了以“仁”的思想为指导的划分标准,据此可提出看法: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唯物史观要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客观地分析。材料中秦始皇被列在了中下的位置,说明班固对秦始皇的认识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据此可提出看法:班固把秦始皇列为“中下”不科学。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仔细审读表格中人物顺序的排列,同样作为统治者,尧、舜、周文王等排在了首位,而夏桀、商纣分处末两位,这是道德观的体现。由此可提出看法:汉书古今人表体现了褒善惩恶的道德观。答 题 如 何 组 织 史 实 论

34、 证 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看法 汉代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2 分)说明 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东汉史学家班固受到儒家道德标准的影响,因此把尧、舜、周文王、孔子看作圣人,把孟子、荀子看作仁人。之所以把在春秋争霸中破坏礼乐制度的宋襄公和暴虐无道的夏桀、商纣看作下等人,是因为他们不符合儒家的仁、德、礼的道德标准。(8 分)结论 由此可知,不同时代评价人物的标准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2 分)点

35、评 材料中的人物等级划分比较明晰,从主流价值观的角度分析,稳拿高分。二、唯物史观角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看法 班固把秦始皇列为“中下”不科学。(2 分)说明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驰道,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8 分)总结 把秦始皇评为“中下” ,无法体现秦始皇雄才大略,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2 分)点评 抓住细节,结合秦朝制度创新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的史实,反其道而行之,也可得高

36、分。三、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看法 汉书古今人表体现了褒善惩恶的道德观。(2 分)12说明 在表中,班固以道德、事功来评判历史人物。宣扬“仁” “礼”的孔子,施行“仁政”的尧、舜被列为圣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任用管仲改革, “尊王攘夷” ,但由于晚节不保,仅列“中中” ;秦始皇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施行暴政,仅列“中下” ;暴虐的夏桀、商纣列为“下中”和“下下(属于愚人)” 。(8 分)结论 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排列,可以看出班固褒善惩恶的道德观为核心的治史思想。(2 分)点评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不应只看到表层信息,更应透过现象从本质上去获取信息,这样能独辟蹊径,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3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