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2.58MB ,
资源ID:1210357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2103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单元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roleaisle1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单元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含解析).doc

1、1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分封制 VS宗法制1.据记载,公元前 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解析:选 A 材料中孝王和夷王的继位均反映了血缘宗法制在权力继承中的地位,故A项正确;B、C 两项本身说法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 D项错误。2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

2、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由此可知分封制( )A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解析:选 D A 项与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矛盾,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故 B项错误;分封制是在周灭商以后实行的,故 C项错误;根据“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故 D项正确。深化提能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按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庶子分封的原则进行。宗法制则为分

3、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分封的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实施和国家的稳定。分封制体现了权力的分配,是政治生活等级化的表现,而宗法制体现了权力的继承,是家庭生活政治化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诸子百家的思想3.(2019滨州调研)礼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这反映当时学者(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2解析:选 D 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相互竞争百家争鸣,故 A项错误

4、;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基本主张,题干中没有法家,故 B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秦朝才建立,故 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 D项正确。4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 “守静” ,韩非子主张“孔窍虚” ,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 ,孟子提倡“浩然之气” “反身而诚” 。这说明诸子学派(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 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 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解析:选 B 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但没有涉及具体的道德偶像,故 A项错误;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故 B项正确;材料中

5、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但没有反映出对各不相同修养方式的认同,故 C项错误;传统礼制只符合儒家道德要求,材料中老子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代表的法家没有突破传统礼制束缚的要求,故 D项错误。深化提能诸子百家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理论、道德理念。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对于诸子百家思想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并做出新的诠释和表述,由此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体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先秦诸子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 “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

6、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社会变革 百家争鸣5.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

7、,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以“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3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解析:选 D 材料很明显并不仅仅是对单纯的学术氛围的提及,故 A项错误;百家争鸣同样是表面而非本质现象,故 B项错误;士的崛起以及养士风气虽然在材料也有所涉及,但并不是材料的重点,故 C项错误;根据材料“各家都以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可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故 D项正确。6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 ;在孔

8、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 。这一变化反映了( )A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 B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C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 D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解析:选 C 材料中书籍称呼的变化与礼乐制度无关,故 A项错误;经书本身就是儒家经典,故 B项错误;孔子后称“子书” ,反映出经书经过了孔子创办的私学的传播,体现了春秋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转变,故 C项正确;材料中书籍的称呼变化与商品经济兴起无直接关联,故 D项错误。深化提能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经济转型: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

9、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2)政治转型: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郡县制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走向封建的官僚政治。(3)思想转型: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学说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文化转型: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

10、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对分封制影响的争鸣观点一:学者李山认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使华夏大地众多人群走上了统一化的文明进程,中华民族的基础由此而得以生成。观点二:学者杨宁一认为: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4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典题印证7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奭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

11、形成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解析:选 A 两次分封都有利于加强周人与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加速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故 A项正确;宗法制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故 B项错误;第二次分封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第一次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故 C项错误;根据“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可知第一次分封并未有效防止殷商旧族的叛乱,故 D项错误。8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 ,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 ,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 ,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

12、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解析:选 C 材料阐述的是分封制的内容和实施效果,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故 A项错误;根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得出分封制下,导致统治阶级下层对家国的认识出现差别,一定程度导致地方离心力增强,不利于周天子的统治,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士、庶阶层“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增强了地方离心力从而威胁到国家统治,即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 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分封标准也没有涉及世卿世禄制度,且根据所学可知,周代血缘政治保证了贵族对政权

13、的垄断,强化了贵族特权地位,故 D项错误。深化提能多角度分析分封制对西周的历史作用(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5(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4)分封制加

14、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5)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考法(一) 纵向贯通视角考“我国的官僚制度的演变”为何考高考命题新趋势:高考试题设计注重素材选取的普遍性,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试题情境深入思考,整合所学知识得出观点和结论;史学研究新成果:如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目前中国政治制度改革要以史为鉴,深化当前政治体制改革要深刻探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的可取之处,并把这些可取之处运用于当前的改革中,破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什么古代官僚体制的演变;古代中央机构、地方机构的演变

15、;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近代中央和地方机构改革。必备知识分封制、宗法制及世卿世禄制;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革,近代行政制度的改革;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的变革;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谏议制度、监察制度。典例 历史上的任官制度和官僚机构的变化反映并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材料一 世卿世禄制是氏族贵族特权的残余,亦是对君主任免官吏权力的限制。由国君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一大批没落中小贵族离开其原来的宗族,凭借其个人才能,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与其投靠的卿大夫家族没有血缘宗法关系,仅仅是凭着对新家主的忠心而受新主人的豢养。战国时期,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

16、得发展。其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6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摘编自沈长云等著战国史与战国文明材料二 唐朝三省制度若给予充分的运作,尤其门下省封驳权的发挥,对皇权的确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制衡作用。但唐玄宗即位后,仍延续武则天以来的政策,侧重中书省权责,开元十一年(723 年),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 ,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无形中使相权更加弱化,相对的有利于皇权的运作。摘编自高明士等著隋唐五代史等材料三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外交事务主要由礼部和理藩

17、院兼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 ,由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兼任,专门管理对外通商、交涉事宜。1862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总理大臣由皇帝指派,其职权范围主要是管理外交,并经管通商、海防、军务、关税等事务。其下属的南洋大臣、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任。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制为外务部。19031905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打破了自隋唐以来传统的六部建置。19061911 年,进行官制调整,设吏、学、民政、度支、农工商、陆军、法部、礼部等部,后增设海军部。以上各部成为以后北洋政府国务院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部下设司,司下设科,完成了近代体制

18、的改革。(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6 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对三省制的改变及其原因。明朝三省和六部机构的存废沿革状况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8 分)(3)以“近代社会变迁与政治变革”为视角,解读晚清时期政府机构演变的趋势。(11分)析题要全面第(1)问,联系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相互战争,统治者招揽人才,士阶层崛起;根据材料一“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 “其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

19、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开元十一年(723 年),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 ”归纳;第二小问,由材料二“无形中使相权更加弱化,相对的有利于皇权的运作”归纳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裁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第四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有利于皇权的运作”可得出君主专制的强化。第(3)问,解读该历史现象,首先要说明中国近代外交机构演变的背景,再指出其影响;最后要有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和7概括。答题要规范(1)条件: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1 分)各诸侯国相互战争(或争霸、兼并),(1 分)统治者招揽人才(养士之风),士阶层崛起;(1 分)各诸侯国变法

20、,(1 分)君主权力加强,废除世卿世禄制;(1 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1 分)(2)改变:设置“中书门下”机构,(1 分)削弱了门下省的审核职能。(1 分)原因:削弱三省体制对皇权的制约,加强皇权。(2 分)明朝存废沿革状况:裁撤中书省,(1 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1 分)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2 分)(3)解读: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扩张, “天朝上国”局面被打破(“朝贡体制”无法维持)。(2 分)洋务运动期间,对外交往日益扩大。(1 分)清朝中央机构中设立近代外交机构并不断完善。(1 分)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有利于推动近代化进程。(1 分)清末,西方近代制度

21、传入,民族危机加深,社会改革呼声增强。(1 分)清朝中央机构设置由传统体制逐渐向近代政府部门转变。(1 分)有利于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形成民国时期的政府体制的基本格局。(2 分)总之,晚清时期政府机构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增强和社会变革的需要,(1分)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1 分)考法(二) 横向关联视角考“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为何考高考命题新趋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史学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届的世界儒学大会围绕着“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研究,认为儒学强调大

22、公无私、天下大公、克己,通过重新复兴儒家思想可以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平等和腐败现象;认为以儒家智慧为底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圆融,使中国方案、中国声音为世界人民所认同。考什么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儒家思想与时俱进,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理论化、思辨化;古代儒学和近代儒学的发展比较。8必备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典例 (2015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

23、,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材料二 公元前 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

24、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析题要全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透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孟子的法制观念结合材料“抓起来” “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概括归纳;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结合材料“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

25、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城邦将无法存在”等信息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要从两位哲人所处时代的特征入手,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其实是要找出两位哲人的法制观念的影响及价值。答题要规范(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2 分)权力不能干预执法;(2 分)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1 分)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2 分)法制关乎城邦存亡;(2 分)法律至上,严格守法。9(1分)(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2 分)宗法观念的影响;(1 分)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2 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2 分)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1 分)各种

26、社会思潮活跃;(1 分)法律作用突出。(1 分)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3 分)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2 分)热点聚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非常关心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希望青年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国家民族未来命运与个人命运一线相系;树立正确责任观,将世界眼光与中国情怀共埋于心,做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时代青年。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时期 人物活动或主张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

27、志 , “开眼看世界”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 “宪法乃维新之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 ,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12 分)析 题 从 哪 些 角 度 入 题 本题是自拟论题类题目,答题要遵循以下三个环节:第一要精析材料,提炼观点,找准适合自己的论证角度;第二要回归教材,联系所学,依据观点检索所需史实;第三步要亮明观点,规范作答。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春秋战国、明清之际、晚清时期均是历史变革之际,三个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知识分子为救世提出了不同的主张。结合这些表象信息,可知不同时期儒家思想所

28、形成的心怀天10下的情怀,从而得出论题“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时势造英雄。从材料中的人物活动和主张,可知不同时期的知识分子具有时代的鲜明特色,从而概括得出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 。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在时代变革中,知识分子往往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在此新思维指导下,可结合材料信息“孔子奔走列国” “顾炎武实地考察” “林则徐主持编译”得出论题“经世致用思想与社会转型” 。答 题 如 何 组 织 史 实 论 证 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论题 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2 分)阐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

29、,矛盾丛生。孔子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8 分)总结 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鼓与呼,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2 分)点评 中国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为古代知识分子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道德担当,近代知识分子上下求索、救亡图存的民族担当,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报

30、效祖国的时代担当。二、唯物史观角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论题 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2 分)阐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仁政、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末,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了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8 分)总结 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

31、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2 分)11点评 中国古代和近代知识分子,都会密切地关注于社会的进步,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实践。尽管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但是这种优良的传统,却一直在为历代知识分子所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对人类文明做出积极贡献。三、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论题 经世致用思想与社会转型。(2 分)阐述 春秋时代,孔子周游列国,主张仁政、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明清之际,顾炎武等早期启蒙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表达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批判,要求限制君权的强烈愿望,主张工商皆本和学以致用,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工商业阶层壮大的需求。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8 分)总结 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经世致用”的思想指导下,设计和宣传了各种社会改革方案,推动了社会转型。(2 分)点评 作为中国文化价值核心的“经世致用”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发展时期中都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扬“经世致用”传统,继续在今天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12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