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6 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对细菌和真菌广泛分布的内容并没有直接讲述,而是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不再注重细菌和真菌主要特征知识的识记效果,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价值,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细菌和真菌,个体微小,用肉眼难以看见。但在其大量繁殖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合体菌落,通过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地区分细菌和真菌。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可形成一个菌落,通过菌落的数目可知单位面积内细菌或 真菌的数量。因此,通过菌落 的数量,可知各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本节内容计划 2
2、课时完成。第 1 课时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以及菌落的有关知识并制订探究方案;第 2 课时主要进行探究实验的展示与交流。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 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4. 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5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及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通过细菌和真菌培养熟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之间的讨论,归纳出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23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中 探究方案的制定,经验交流后能够正确地得出结论。教学难点1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观察记录;2.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课时安排2 课时。课前准备培养的不同形态的菌落、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实物投影仪、培育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等 )。【教学设计】 第 1 课时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变质的牛奶、米饭,长 “毛”的馒
4、头、长有木耳的树枝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下列问题:(1)馒头存放时间久了为什么会长“毛”?(2)腐烂的树枝怎么会长有木耳呢?(3)营养丰富的牛奶和米饭为什么变质了?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尝试回答:(1)存放久了的馒头会长出“毛”,这是真菌中的霉菌;(2)腐烂树枝上长出的木耳实际是真菌;(3)牛奶和米饭变质了,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在作怪。师生达成共识: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由此导入新课。2问题导入: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同学们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吗?” 通过提出问题,了
5、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新课3学习目标一: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方案一:教师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该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由此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自然导入“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步骤并小组内讨论,达成共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中培养。教师 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并强调注意事项:
6、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同时使用的培养皿(或者试管等)也要进行高温灭菌。培养基经过高 温灭菌,一定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将少量细菌或者真菌接种在培养基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再次污染;一般要将培养皿放在保持温度恒定的培养箱中进行恒温培养(如果没有培养箱,必须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培养)。方案二: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 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怎么样才能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细菌呢?引导学生要想肉眼看到细菌,必须培养细菌的菌落。教师播放录像,学生通过录像观察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提问:(1)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
7、般方法和步骤有哪些?(2)什么叫接种?(3)配制培养基时为什么必须加入营养物质?(4) 配制好的培养基为什么一定要进行高温处理?学生观看完录像后, 阅读教材“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步骤并小组内讨论,达成共识。回答:(1)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中培养。(2)将少量细菌或者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做接种。(3)配制培养基时必须加入营养物质,是因为细菌和真菌中的绝大多数自己不能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4(4)配制好的培养基一定要进行高温灭菌的处理,因为经过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基内混有的其它细
8、菌或真菌等杀死,只培养接种的细菌或者真菌,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因素的干扰。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质疑:我们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大量繁殖后的情景将会怎么样呢?由此进入菌落知识的学习。学习目标二:观察菌落教师为同学们分发 3 天前培养的细菌和霉菌菌落(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组培养皿),并多媒体展示不同形态的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回答: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提问:(1)什么是菌落?(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点?教师 指导学生看书,学生根 据课本中的描述,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得出
9、结论:(1)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表列如下: 类别 大小 形态特点 颜色细菌菌落 菌落较小 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多呈白色真菌菌落 菌落较大 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呈现出红色、褐色、绿色等不同的颜色。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要求学生能够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以进一步加深对不同菌落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5质疑:菌落是同一种细菌或真菌的集合体吗?学生积极思考,先小组内讨论,再班内展示,最后达成共识。总结: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
10、变质或发霉的现象,这实际是细菌或真菌不断增殖的结果,我们肉眼看到的“变质”和“发霉”斑点就是菌落。不同的菌落具有不同的形态,其大小和颜色也不相同,以此可以区分细菌或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形态。学习目标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课前准备: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 、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等2创设探究情景: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些环境中更多一些?哪些环境中少一些?哪些环境中没有?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进入探究状态。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这一节课,你们想探究哪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你能作出哪些假设?你能否自行设计你们的探究方案?3设计
11、探究方案:指导学生依据教 材中的提示,完成下面的探究题目:(1)你将选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你将怎样采集细菌和真菌?(2)为什么要有两套装 有培养基的培养皿?请讨论它们各有什么作用?(3)培养皿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养吗?(4)设计观察记录的表格。(5)展示并交流你们的探究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教材中的“提示”部分,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提示” ,先进行独立思考,小组成员之间再进行合作讨论,讨论设计实验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在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达成共识后教师创设交流平台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在制定计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要及时评价和表扬。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总结出有关实验的注意事项,为实施实验做下铺垫。鼓励学生质疑并补充学生分组设计的具体方案,最后形成切实可行的实 验方案。4合作探究,学生实施探究方案: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以下事项:(1)采集到细菌或真菌后,一定要将培养皿的盖再盖上,并且尽量地密封。(2)注意设置对照实验,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必须放在同一环境中培养。6(3)接种后的培养皿尽量放在实验室的培养箱 内,为了观察和记录的方便,也可自己带回培养,但要放在较温暖的室内。(4)认真记录观察结果,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