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 2019 届高三语文下学期 3 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 ,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 ,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 ,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 。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 ,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 “得”是儒家“孝”伦理
2、逻辑运行的目的。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在儒家“孝”伦理中, “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第一, “得”必颓有“德” 。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闾、载入史书,其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第二, “德”必然能“得” 。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
3、 。 “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所以, “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在进行价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所以,在主观动机上, “德”并非为了“得” ;但在客观效果上, “德”却必然“得” 。第三,有“德”就是“得” 。孝的根本是对父母的血缘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不是出于机心和利益,那种对自然本真的背离会导致孝的矫揉造作。特别是汉代以来,越来越多外在的物质利益附加在孝上面,使孝越来越远离人性的自然。而孝本该是为人子女良善本性的流露和自然天性的表达,有
4、父母可以供养就是福气,就是大“得” 。孝是道德的始源,是源自人的真性情。这种发自内心的亲爱父母之情是时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和追思,是儒家“孝”伦理深刻的情感基础。人们为了孝敬父母而孝敬父母,不掺杂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由“德”至“得”的逻辑运行过程解决的是孝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也即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此,儒家“孝”伦理逐步形成由现实的亲子血缘关系出发,最后又回归现实生活的逻辑运行路径。(王健崭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得”必须有“德”是指孝子具有孝行,能够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嘉奖。B儒家“孝”伦理中,
5、 “得”是伦理观念下的生活世界,直接指向现实社会生活。C “孝”源于对父母的真实情感,不能有外在的功利目的,这是儒家伦理所推崇的。D “德”与“得”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都是儒家“孝”伦理的显示外化过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采用对比、举例、比喻等方法,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B文帝从三个方面充分论证了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的相互映射关系。C文章从人性的角度论证“孝”的本质,论证视角较为独特,将论证推向了深处。D文章以孝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为前提,论证了推行“孝”伦理的必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道德的完满
6、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B “得”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但必须运用合“德”的方式去“得” 。C舜不为“得”而行孝德,但客观上却能“得” ,可见“德”必然有“得”的报答。D要真正落实儒家“孝”伦理,就要注重“得” ,更要强化“德” ,二者缺一不可。- 2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大师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 13 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 “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
7、”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 16 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1925 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 ”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梁有点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
8、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多教授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
9、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窥见一斑。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竟有 64 本之多。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这些笔记内容之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陈寅恪在 1929 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42 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
10、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5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一生历经忧患,遭遇世变、家变和个人病变。他
11、先是眼盲,晚年又膑足,在“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但即使这样,他晚年还完成了 90 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 。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出这样的长篇巨制,真是让人惊叹。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著的讲述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所轻蔑,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书稿完成于 1964 年,当时陈寅恪已 74 岁。五年后,1969 年 10 月 7 日,陈寅恪走完了他 79 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
12、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毫无疑问,陈寅恪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 3 -学术文化界的骄傲。(选自国学,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本文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手法,充分表现了传主陈寅恪勤勉为学、独立自由等精神和人格追求。B.本文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传主形象。如选取陈寅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这一材料,既表现了他对柳如是的崇敬和褒扬,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C.本文在叙述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一事时,直接引用了梁、曹的对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记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陈寅恪学问的高深。D.本文灵活地运
13、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留学 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B.陈寅恪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C.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既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更是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座右铭。D. 陈寅恪先生一生经历多次磨难,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危难而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作品及人
14、品都值得我们敬仰。6.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请结合文本说说大师陈寅恪在哪些方面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米缸山下播绿记白莹每年初夏的育苗工作,对于我们护林员来说,是一件大事。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已经到达离场部十多公里的二台苗圃地。山谷里晨风清凉宜人,天空蓝得像是刚刚被擦洗过;此起彼伏的鸟语,清澈如露珠;岩生忍冬小小的淡紫色的花朵正在吐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米缸山是六盘山的主峰,南北走势,巍峨高耸,山的东坡落叶松林浩瀚如海,那是西峡林场的前辈们历尽艰辛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营造起来的。如今站在山
15、下仰望,峰峦苍翠,林海茫茫,针叶林与天然林林相迥异,林界清晰,却又融接为一体,像穿在大山身上一件裁剪合体而又别致的绿罗裙。山谷幽深宁静,除了清脆的鸟叫声,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音。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育苗工作最能检验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这个作业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却又井井有条:开沟、撒种、覆土,各司其职。这里是近几年新开辟出来的一块山地,土质并不好,属石块较多的杂质土壤,要把这样的一块地整饬成平整松软的苗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要把土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用耙子细细搂出来,还要把它们彻底从地里清理出去。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这三言两语就
16、能说清的活,实际干起来,若不是亲自劳作,真的是没法理解个中的艰辛。另有人员正在紧锣密鼓接微喷水管,育苗一经结束,浇水要马上跟上,经过催芽的种子大多已经露白,若在干土里经过长时间暴晒,会导致种子回芽而影响出苗率。大家心里都鼓着一把劲,所以育苗进度也很快。西边的山头上飘过来几朵闲云,朝忙忙碌碌的我们张望了一会儿,又悄无声息地飘走了。日影一点一点朝我们的头顶移过来,长时间重复弯腰的动作,大家的腰都有点受不住了,但育苗工作向来是一件辛苦又开心的事,接踵而来的笑声又冲淡- 4 -了疲惫。腰疼,那就忍着,谁让你不把腰放家里呢?相互之间的调侃和打趣是最能解乏的。午餐很简单,蒸馍就榨菜,还有白开水。开水是二台
17、护林点供应,驻点护林员马连成是一个行将退休的老牌护林员,在这个点上已经十多年,由于管护人员紧缺,他是这个点上唯一的一名护林员,独自守护着这片林区。看到我拍照,便乐呵呵地说,多给我拍几张。我知道,在大家心里,自己的工作太过平凡,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是,正是这一个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岗位,支撑并筑牢了六盘山区的森林资源安全屏障。风来了,一阵吹得紧似一阵,唤醒了阵阵林涛,草木们也随风舞动,像在普天狂欢。日影在移动,时光在奔走,地塄上一株株白色的绣线菊热烈地播曳着花球;山洼里地埂上像繁星一样缀满白色的野草莓花和黄色的蕨麻花,每一丛叶子都在合力擎起一朵朵小花,每一朵小花的脸庞,都在灿然仰望着太阳。风来,
18、它们欢舞;风去,它们静默。像是听到了风的召唤,云也渐渐聚拢了过来,太阳躲进了云层,山谷里变得阴凉起来。育苗进行了一多半,我们停了下来,开始给育好的苗床盖遮阴网。桦树种子的顶土能力比较弱,种子播撒下去之后,只覆盖了薄薄一层土,容不得暴晒。盖好遮阴网,浇上水,种子们就可以在这张舒适的“席梦思”上美美地睡上一觉了,待哪天睡醒了,睁开惺忪的眼睛,伸一伸懒腰,然后相互招呼上一声,就纷纷把小小的脑袋从土里探出来了,然后一天天长大,一天天长出叶瓣,待它们有了直面风雨阳光的能力,我们就会掀去遮阴网。那时,它们一定会惊呼着,舒展小小的叶片,来拥抱这个世界。下午,育苗工作早早结束。风慢下了脚步,太阳也钻出了云缝。
19、微喷管已接好,细雨般喷洒的水滴迎着西斜的阳光开始滋润这块土地。我爬上山洼,坐在树荫下,眺望我们的苗圃地。清凉的风从米缸山上吹过来,吹动绿波荡漾,吹来了丝丝的寒意。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长成小树苗,会被栽植到有待绿化的山川峁梁,或是被移植到一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在那里扎根、成长,撑起一片绿荫,携送一缕清凉,而每一片随风而舞的叶子,是否都套保留着一份最初的记忆?(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多处穿插了对风、云以及太阳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这样处理既有利于交待育苗工作的时间变化,又丰富了文章的审美崽蕴。B将茫茫林海比喻成“绿罗裙” ,形象生动, “裁剪合
20、体而又别致”写出了针叶林与天然林既“融接为一体”又“林相迥异”的状态。C “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独句成段,颇具匠心, “热闹”既是对上文山谷“宁静”的回应,也开启了对下文育苗工作的叙写。D文章明暗线交织,育苗工作是明线 “我”的情感变化是暗线,一明一暗双线并行,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结构思路,挖掘文章内涵。8文章把育苗工作写得如此详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9文章结尾写到的“一份最初的记忆”有哪些意蕴?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 1013 题。王珣,字元琳,琅
21、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 。皆难得之才也。 ”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 5 -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
22、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 ”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 ”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 ”于是直前哭之
23、甚恸。法护,珣小字也。(晋书王珣传 ,有删节)【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
24、众/谁谓非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C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D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B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
25、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C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D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5 分)(2)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
26、唐诗,完成 1415 题。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6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3 分)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坠,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
27、,暮景处处,寒冷凄绝。15.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 , ”两句凸显出小石潭环境清冷使人内心忧伤凄凉的特点。(2)杜牧阿房宫赋在描写阿房宫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后,紧接着分别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宫殿之多的两句是“ , ”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中“ ”以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形象,下片写如果能完成功业,就会“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28、完成完成 1719 题。站在古镇谯楼,我不禁抚今追昔。古镇作为交通要隘的功能已成历史,但黄峭遣子孙秉承家训到各地创业传承家风的故事,至今让人 。黄峭子孙们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第二代或第三代又分出一支到外地打拼,成家创业,周而复始。多年的迁徒,不仅是地理上的变动,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扬。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 ,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家训家风为何能显示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第四十四代子孙黄子曦娓娓道来:黄峭弃官归乡后创建和平书院,培养栋梁人才,撰写家训十七款;当代古镇人则 ,把古代家训家风沐浴于时代新风中,赋予其新的内容。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家风
29、传承的国度,家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国家的根基, ( ) ,会对子孙后代优良品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在令人 且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我们多想想先辈的谆谆教诲,回忆先辈们 的创业艰辛,定能从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前行的路上行稳致远。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津津乐道 革故鼎新 目不暇接 筚路蓝缕D乐此不疲 继往开来 目不暇接 栉风沐雨C津津乐道 继往开来 眼花缭乱 筚路蓝缕D乐此不疲 革故鼎新 眼花缭乱 栉风淋雨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 ,它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
30、神风貌。B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 ,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C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 ,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 7 -D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 ,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的表现。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B祖先创造了作为永恒的精神能源的辉煌文明C文明的辉煌由祖先创造,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D永恒的精神能源,是由祖先创造的一种辉煌文明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
31、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要全面;不超过 50 字。(5 分)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生物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21在某次“中国好网民”公益广告作品网上评选活动中,小马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了下面这幅作品,请你帮小马配上一段文字,描述作品内容,阐述推选理由,以便得到更多朋友的支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
32、言连贯,不超过 100 字。 (6 分)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如何在“公德”面前“做好自己”?有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一是“弱德说”。叶嘉莹曾感叹:“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二是“群德说”。梁启超说:“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对于一群,常肯绌身而就群。”在他看来,缺少“群德”是国家衰落的一大本源,“今吾中国所以日即衰落者,岂有他哉,束身寡过之善士太多,享权力而不尽义务,人人视其所负于群者如无有焉”。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8
33、 -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 3 月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1 【理解筛选】选 D。 (结合第一段可知,由“德”至“得”是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得”至“德”是儒家“孝”伦理的内化过程。所以,D 选项表述有误) 2 【论证分析】选 A。 (文章主要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采用了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但没有采用比喻的论证方法)3 【内容分析】选 C。 (A 选项,原文“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 ,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 ,可见,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复杂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是道德的
34、本质。B 选项,结合第一段可知, “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结合第三段可知, “得”并非最终目的。因此, “得”并非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D 选项,从全文来看, “得”与“德”同等重要,都是落实儒家“孝”伦理的路径。所以,ABD 选项表述有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4. 参考答案:选 D。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D 项错误,文中没有心理描写。 )5. 参考答案:选 A。 (A 项,“虽留学 16 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与“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6. 参考答案:他在学术上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35、他游学各国,留学 16 年,学贯中西,治学广博;在留学期间,写下了数量巨大、内容庞杂的读书笔记;晚年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 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 。他在学术和人格上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追求值得学习。他留学不为获得文凭,而为求得真知;拒绝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不愿学术研究受到政治的影响。他对民族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坚守值得学习。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的爱国情怀值得学习。他拒绝到被日军占领的上海授课,作诗讽刺某些“御用文人”发起的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活动。(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7 【分析鉴赏】
36、(3 分)选 D。 (“文章明暗线交织” “我的情感变化是暗线” ,理解错误。文章并没有采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我”的情感也没有发生变化)8 【鉴赏评价】 照应标题,标题为“米缸山下播绿记” ,详写育苗工作符合作品写作的内容;突出护林工作的艰辛,表现护林员默默付出和乐观的品质;详写育苗工作,提醒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珍爱人类的大家园。 (每点 2 分,共 6 分)9 【探究意蕴】 从生长的环境来看,指的是对所生长的山谷和土地的记忆;从与人的关系来看,指的是护林员艰辛育苗、细心呵护的记忆;从情感的表达来看,指的是与护林员彼此之间的真挚情感;从主旨的揭示来看,指的是人与自然共筑家园的记忆。 (每
37、点 2分,任意三点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9 -10 【文言断句】 (3 分)选 B。 (“而发”应该属于前句, “今便先事而发”是一个整体,意为“现在就事先发起进攻” ;“窃发”属于后句, “窃发于京辇”是一个整体,意为“私白发兵至京城” 。综合以上分析,故答案选 B)11 【文化常识】选 D。 (晏驾,旧为帝王驾崩的隐讳说法)12 【归纳概括】选 C。 (“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错误,原文“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 ”意为“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期望法护这样做。 ”所以王献之是理解和支持的)13 (1)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办
38、理。 (答出“经略” “竞” “委”意各 1 分,句意 2 分)(2)皇帝非常(向来)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答出“雅” “以” “见于”意各 1 分,句意 2 分)参考译文:王珣,字元琳,是琅琊临沂人。二十岁时与陈郡人谢玄共为桓温的属吏,一起被桓温敬重。桓温曾对他们说:“谢掾在四十岁时,一定拥有使臣所执的旄节。王掾应当作身居高位的青年人。都是难得的人才。 ”王珣转任主簿。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办理。文臣武将数万人,王珣全都能认识他们的面孔。王珣跟随桓温征讨袁真,被封为东亭侯,转任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
39、王珣兄弟都是谢氏的女婿,因为猜忌而产生了嫌隙。太傅谢安与王珣断绝婚姻关系,因此两个家族结成冤家。当时的人为了迎合谢安的意旨,于是外任王珣为豫章太守,王珣不去就职。任他为散骑常侍,王珣不接受任命。谢安死后,王珣升任侍中,孝武帝十分信赖他。转任王珣为辅国将军、吴国内史,王珣在郡中受到士人庶族的爱戴。朝廷征召王珣为尚书右仆射,兼领吏部。皇帝非常(向来)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王国宝向会稽王谄媚,而与王珣等人不和,孝武帝考虑到自己辞世后诸人必定会产生仇怨,因而派遣王恭、郗恢出京担任一方之长,而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给他如椽大笔,梦醒后,他对人说:“这预示着将
40、有大手笔之事。 ”不久,孝武帝去世,哀册谥议等所有文章,都由王珣起草。隆安初年,王国宝掌握实权,谋议废黜旧臣。王恭赴帝陵谒墓,想杀掉王国宝,王珣制止说:“王国宝虽然终将酿成祸乱,但关键在于他的罪行尚未显露,如果事先发起进攻,一定会使朝野大失所望,不是好的计谋。况且我们拥有强兵,私自发兵至京城,调动军队惊动百姓,谁会说这种举动不是叛逆呢?王国宝如果顽固不改,罪恶遍布天下,这之后我们顺应时人的愿望而除掉他,无须忧虑不会成功。 ”王恭便打消了原来的想法。隆安四年,王珣因病解职。一年多后,死去,当年五十二岁。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王珣神情开朗聪颖,精通经史,具有公私都有所寄望的风流之美。时势艰
41、难,他历经坎坷,饱经风霜。迫于嫌隙诽谤,没有充分发挥才用。当初,王珣与谢安有矛盾,在东都听说谢安逝世,就出都城,到了族弟王献之处,说:“我想去为谢安哭灵。 ”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期望法护这样做。 ”于是王珣径直去为谢安哭灵且十分悲痛。法护,是王珣的小字。14.选 C。(“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15.参考答案:后四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
42、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后四句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之悲。(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16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蜂房水涡 矗不知乎(其)几千万落(3)醉里挑灯看剑 赢得生前身后名(每个句子 1 分,共 6 分,若有错字,该句子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 【成语使用】选 C。 (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这里根据语境,应用“津津乐道” 。革故鼎新: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继往开
43、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 10 -来的道路。这里根据语境,应用“继往开来”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这里根据语境,应用“眼花缭乱” 。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筚路蓝缕”专指开创的艰苦, “栉风沐雨”侧重形容辛苦。这里根据语境,应用“筚路蓝缕” )18 【辨析病句】选 B。 (A 项,搭配不当, “发展”与“基因”不能搭配。C 项,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的精神风貌” 。D 项,
44、搭配不当, “发展”与“基因”不能搭配;句式杂糅, “体现了”和“的表现”杂糅)19 【表达连贯】选 A。 (根据后文的“会对子孙后代优良品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主语应该是“辉煌文明” ,所以 A 项最恰当)20 【答案】志愿服务能够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使人获得精神满足。21 【表达准确连贯】参考答案:面面中三人团结协作,共骑一辆白行车,一路搭载着“文明、网络、和谐”三个醒目标语。整幅作品构图形象,设计简洁,生动表达了中国网民“网络文明,你我同行”的心声。支持优秀公益广告,希望你也能转发!(内容完整 2 分,阐述理由 2 分,呼吁支持 2 分;表述欠准确,语言欠连贯,酌情扣分)- 11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