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群诗通练四 莲女情思主题解说 中国女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地位极其低下,也很少能被古代文人歌咏。但有这么一群人采莲少女,她们天生的丽质、劳动的勤奋、青春的活力、爱情的娇羞是永远无法遮蔽的。下面一群诗,就是文人用优美的语言写给她们的赞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答: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越女词(其三)李 白耶溪 注 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注 耶溪: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3.诗中的
2、采莲女有什么特点?试作简析。答: 24.“佯羞”的意思是“假装害羞”呢,还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或别的意思?试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答: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南曲于 鹄偶向江边采白 ,还随女伴赛江神。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采莲子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5.比较两首诗主人公的不同形象。答: 6.前人评价江南曲 “一片心情只自知, 偶向 还随 暗掷妙极形容” ,请作简要分析。答: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 注 ,荷
3、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注 飐(zhn)风:在风中摇摆。7.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答: 8.诗人通过对采莲少女形象的塑造,各表达出怎样的感情?答: 9.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是怎样刻画采莲女形象的。答: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词张 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10.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答: 411.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答: 5答案精析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
4、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3.勤劳。采莲归来,自己挥棹驾驭小船,自如熟练。机灵。见到陌生人,掉头回避避免尴尬,感觉到客没走而迟迟不露头。美丽可爱。挥棹、唱歌、再入荷花丛中,清新可爱,有劳动之美、环境衬托下的青春之美。纯朴羞涩。羞涩不见陌生人,宁可回避、久久不出来,也不跟陌生人碰面。4.(示例)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的意思。采莲女回避陌生人,却若无其事地挥棹、唱歌、重入荷花深处,都是掩饰害羞,而不是忸怩作态。采莲女“笑入荷花去”久久未出,作者或“客”主观猜想其“(假装)采莲,实属害羞
5、” ,自然、合理、有趣,与诗作整体意味更和谐协调。5.江南曲中刻画了一位神情恍惚、含蓄深情的思妇;采莲子中刻画了一位情窦初开、大胆纯真的采莲少女。6.“偶向” “还随”表现女子在欢快热闹的活动中只是无意识地跟随女伴信手摘花、祭神祈福;“暗掷”摹写出女子切盼远人归来而又不欲人知的微妙心理。7.相同点: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不同点:王诗中的采莲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采莲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8.王诗:欢悦。白诗:惊喜。9.王诗采用了映衬手法。并不正面描写采莲女,而是用荷叶和罗裙一样绿、荷花和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而闻歌声加以衬托,巧妙地将采莲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这份和谐中使人感受到采莲女的快乐与活力。白诗着重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来表现采莲女。作者抓住采莲姑娘“逢郎”欲言又止,羞涩的低头浅笑,玉簪掉入水中等神情和动作精心刻画,活画出一个含羞带笑的采莲女子。10.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勇敢的采莲姑娘。11.相同点: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 ,也可写成“衬托” ;或“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做铺垫”)不同点:白诗后两句采用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或“动作描写”)勾画人物形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