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群文通练二 传统美学主题解说 中国人在寻求“和谐美”的过程中,无论是人格美、艺术美还是自然美都要考量中国独具特色的审美内外统一、谦谦君子式的心理诉求。 “温柔敦厚”作为这一诉求的突破口,贯穿着中国美学的始终。 “温柔敦厚”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而言,始终伴随着历史长河的洗涤而历久弥新。 “道” “气” “味” “意象”等美学范畴,更多的指向人内心的审美准备,而综合性的美学范畴“温柔敦厚”却将向内、向外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向人的内心世界与更为广阔的美学外部应用世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
2、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在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
3、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诗品、词话、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能分出上中下品,能成为艺术家知音,具备精微的内行品味和深厚的艺术涵养,真的是内行看门道。
4、在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崇尚文治科举取士的中国,文人趣味便成了审美领域的引领者,权贵和百姓均乐于附庸风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文人因本身就是艺术生产者和专业评判者,尽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强势冲击,但长久看来仍始终把握圈内话语权,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传承系统。(摘编自杨岚 当代中国美学精神理论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 )2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美的倾向。B艺术家只有在曲水流觞的雅和渔樵唱晚的俗中才能感悟到艺术的中和之美。C实用艺术以器物形式支撑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却没有在
5、文字系统获得传承。D因为文人始终把握着圈内的话语权,所以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系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士人和僧道追求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是为了更深入体会自然之美。B文章第三段运用丰富的例证,充分说明了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C文章最后两段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中国古典美学产生及传承的独特之处。D文章围绕着中国古典美学这一主题,逐层递进地论述了其主要特征和产生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体系性美学在产生的过程上有极大区别,后者是自上而下的。B如果不读中国古典美学,就无法找到写诗作画的门径,无法成为
6、艺术家的知音。C如果审美领域的引领者因为曲高和寡就改弦更张,就很难形成一种传承系统。D崇尚文治科举取士,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文人趣味成为审美领域的引领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美处于不断地创造之中,时时呈现出恒新恒异的形态。那么,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的创造性,源自对客观现实具有的新鲜感。王羲之所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这个“新”字非常重要,它是创造性的关键。天底下固然没有绝对的新的事物,但也绝对没有两件重复的事物。一切都在变,在时时进行新的创造。美的创造更是如此。人们能否对各种审美现象产生新鲜感,直接关系到美的创造的成败。因此,如果要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就得对现实、人
7、生、自然和艺术始终保持新鲜感,不断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蕴。但是,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创造有所不同,它涉及人类精神世界中独特的高峰体验,还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心理的各种功能,因此,每一次成功的审美创造,都是一次神奇的人生体验。南京的中山陵,一眼望去,气象雄伟,不能不说这是美。这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它是由石级一层层积累而成的。一层一层的石级,向上积累,到了顶上,配上两旁的白墙和孙中山这个人物伟大的历史意义,以及观赏者对这一意义的理解程度等,于是,本来是一些平凡的石级、白墙、青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组合成了崭新的中山陵的形象。旅游中,一个具备了相应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只要进
8、入状态,用心观照,类似的审美创造是不难实现的。实际上,中山陵这样的人文景观,其审美潜能是很大的。人们面对这样的人文景观,不但有愉悦的视觉享受,而且还会萌生深层次的心理发现和文化发现。有了这些不同层次的审美发现,人们才能真正走进审美创造的殿堂,美的形象才能真正被创造出来。人文景观如3此,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也是如此。比如,夏天的晚上,仰望天空,群星灿烂,很美。这个美又是怎样创造的?首先,要有星球群的存在,才能构成满天星斗;其次,要有黑夜的环境,才能使星球的光照射出来;再次,要有文化历史所积累下来的关于星空的种种神话和传说,这些星球的美才富有更多的意蕴;最后,观赏星空的人,各自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个性
9、特征和文化修养,会使他们在观赏同一个星空时,品味出不同的美。而且,即便是同样的星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相同的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美。如杜甫,星空对他,有时是“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有时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有时又是“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些,都随着杜甫的生活经历和心情而变化。因此,星空的美,不仅涉及物质存在的星球群,而且也涉及审美主体的具体处境和精神状态。可见,美的创造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的累积。总之,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积的突创。其基本含义在于: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缔延,相互交错,所形成的时空复合结构;从美的产生和出
10、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面前。(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审美对象始终保持新鲜感,不断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蕴,那么就能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B中山陵的美,是石级、白墙、青瓦等物质材料,人类的文化,观赏者的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C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让人们产生了愉悦的审美享受,萌生了深层次的心理发现和文化发现时,美就慢慢产生了。D观赏同一个星空,不同的人会品味到相同的美,也会因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不同而品味到不同的美。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引出了本文
11、论述的话题“美”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概述了美的创造的特点及其基本含义。B第段先以一个问句引出了本段的内容,启人深思;然后重点阐述了新鲜感对美的创造的重要性。C文中以杜甫为例阐述了同一个人面对同一景象会因时间、地点等因素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美的道理。D文章把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的一般性创造作对比,把人文景观的审美创造和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作对比,体现了两者的不同。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A对客观现实具有新鲜感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的关键,也是一个人能否创造美的关键。B有相应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看到类似中山陵的人文景观就可能获得美的体验。C星空的美的形成,由各种因素和条件积累而
12、成,如星球群、审美主体的相关因素等。D既然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那么人们有时不要固定的实体也能创造美。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审美是人的一种特定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的审美具有共通性也具有民族的相异性。西方人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而中国人则称“生生为美” 。 “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明显地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构成“生生美学”之文化背景。 “
13、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一种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类”的诉求。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天人合一”之“一”就是“生” ,即生命。 “生”有一个中间环节是“气” ,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二气交感诞育万物,成为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 周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之道成为万事万物社会人生包括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善的统一体,也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
14、绘画的线条曲伸、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无不是阴阳相生的体现。“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 “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太极图示” 。宋初周敦颐所谓“太极而无极” ,即指太极无边无极,无所不在。 “太极”是一种阴阳相依、交互施受、互为本根的状态。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饱含生命张力的形态。有学者将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如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线型的艺术特征是“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根据宗白华的论述,中
15、国传统艺术是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而西方古代艺术总体上说是块的艺术,空间的艺术。线型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时间之美,一切艺术内容都在时间与线型中呈现,化空间为时间。 清明上河图在动态的多点近视中呈现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完整的风情画面;书法是时间之流中笔的生命之舞,最能反映线性艺术的特点。以“天人合一”为文化传统的“生生美学”及其艺术呈现,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存与审美方式,是一种活着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与美学。它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特别是当代生态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对发展当代美学,对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有5生命活力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作用。(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 “生生美学
16、” ,2018 年 1 月 7 日光明日报)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与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决定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B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最终这一规律发展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C “太极图示”既描述了生命的形态,也呈现了“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关系。D中国古代传统书画,通过线型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相互转化的生命之美。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审美的民族差异性,从四个方面深入阐述了“生生美学”的基本特点。B文章通过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具体事例,论证了美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C为了论
17、述“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文章先引述阐释,最后举例,条理清晰。D末段强调了“生生美学”对当代美学和中国建设的重要作用,凸显了写作目的。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生美学”与西方美学迥然不同,是因为中西方观察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不同。B不能理解“生生美学”的内涵,就难以感受中国传统书画和戏曲等艺术的魅力。C运用“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就能够创造出圆柔而饱含生命张力的艺术形象。D “生生美学”因为植根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故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生命的态度朱良志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
18、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 ,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
19、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 ,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 ,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6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 ,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20、 ”在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 ,没有被观的“景” ,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 ,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 。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 “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 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
21、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 “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吴历“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
22、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10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答:_11第段画线句中人们对世界的态度依次对应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的哪种态度?答:_12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答:_7_8答案精析1A B 项曲水流觞只是例子,用“只有在”说法过于绝对。C 项原文只是说没有获得传承优势。D 项要想获得传承系统,还有一个条件是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2D 文章的论证结构应该是并列而不是递进。3B 原文说“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 ,并不意味着不读就找不到。4B A 项“就能”过于绝对,保持新鲜感是美的创造的关键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
23、,美的创造需要多种因素的层层积累。C 项“慢慢产生”错,根据最后一段可知,美是突然创造出来的。D 项“不同的人会品味到相同的美”错,不同的人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不同,品味到的一定是不同的美。5D “把人文景观的审美创造和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作对比,体现了两者的不同”错,原文说“人文景观如此,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也是如此” ,意即两者是相同的。6D “有时不要固定的实体也能创造美”错,从中山陵、星空等美的创造来看,固定的实体是形成美的基础,是前提条件。7C A 项“决定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强加因果,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不能决定“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B 项“最终这一规律发展为中国古代生
24、命哲学”错,原文是“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善的统一体,也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并不是由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发展而来。D 项“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相互转化的生命之美”错,原文是“中国传统艺术是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 ,“线型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时间之美,一切艺术内容都在时间与线型中呈现,化空间为时间”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传统书画并没有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相互转化的生命之美。8B “文章通过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具体事例”错,文章只提到中国传统美学对“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类的诉求”和“西方古代艺术总体上说是块的艺术
25、” ,并没有举出西方艺术的具体事例。9C 原文说“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饱含生命张力的形态。有学者将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 ,据此不能得出运用“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就能够创造出圆柔而饱含生命张力的艺术形象”的结论。10首先指出中国传统美学中有三种审美态度,引出第四种态度生命的态度;其次阐述其含义和观照方式,并以王维的诗为例说明;最后阐述生命态度的特点是体验性、浑全性、关联性(或:要达到生命的态度,要有体验性、浑全性、关联性)。11世界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科学的态度;世界是消费的客体功利的态度;世界是被我欣赏的对象审美的态度。12含义:“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9特点:(1)体验性(或“是体验的真实”/“在体验中发现”);(2)浑全性(或“是圆满的世界”);(3)关联性(或“是彼此相关的存在”)。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