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本内容,神权与王权结合,国家制度受到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秦国统一全国后,逐步建立起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其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从汉至元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调整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具体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并逐步发展到顶峰。第 1 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轻 巧 识 记 由 宗 法 制 度 产 生 的 宗 法 观 念史论术语填
2、后背诵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2制度的主要内容。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疆域管理的一种行政制度。它利用血缘关系实行分封,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在周王室衰微后造成分裂割据。西周的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君臣隶属关系。走 向 “大 一 统 ”的 秦 汉 政 治轻 巧 识 记 夏 、 商 、 西 周 和 秦 朝 政 治 制 度易 误 指 正 “君 主 专 制 ”与 “中 央 集 权 ”3“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两个概念,两者不能完全对等。“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
3、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核心是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秦朝中央官制的完备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11978 年,
4、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 。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B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D分封制的秩序遭到破坏解析:选 D 材料体现的是在战国时期诸侯的墓葬中发现了九鼎和编钟等随葬品,而在西周时期,九鼎是天子的象征,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 D 项。2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在谈及西周的政治制度时指出:“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其始祖被全疆域大众供奉,
5、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在领域内不仅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世袭,主持国政的卿及大夫也由指定的世系所把持。 ”他认为( )A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疆域C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 D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解析:选 C 材料中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故 C 项正确。43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不仅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这说明分封制( )A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导致诸侯国离心力的不断增强C推动国家由分散走向统一 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
6、认同解析:选 D 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西周各诸侯国的青铜器物的纹饰等表现出一致性,说明分封制下,加强了各地的交流以及对西周文化的认同,故 D 项正确。4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由此可见,秦朝( )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解析:选 C 根据材料“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并结合所学,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任免,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
7、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C 项正确;A 项表述太绝对,且与材料不符;秦朝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可信度相对较高的资料是( )A 史记记载 B秦简记载C研究论文 D民间传说解析:选 B 史记是后人对于秦朝的记载,不属于当时或当事人的记录,可信度不高,故 A 项错误;秦简是出土文物,且为秦朝当时之人所记载,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故 B 项正确;研究论文是基于史料记载所作的个人性质的学术评论,带有主观因素,有一定可信度,故 C 项错误;民间传说口口相传,带
8、有大量的主观因素,可信度很低,故 D 项错误。主 题 一 以 血 缘 关 系 为 纽 带 形 成 的 国 家 政 治 结 构中 国 早 期 政 治 制 度5史料一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中国历史先秦卷史料二 (西周)国家政权是由“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选自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史料三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9、,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教你读史史料一以第一个句号分为两层,分别反映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纵向联系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体现了“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 。史料二中“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表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史料三体现了商周政治制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抓住关键词“因于”体会其含义。史论形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
10、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主题二 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一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 ,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 ,主管监察。史料二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教你读史史料一中划线部分三公中丞相“助理万机” “太尉掌军事” ,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体现了秦朝中枢权力体系的运行特点是“权力三分” 。史料二中九卿的职责,反映了“国”与“家”的关系。划线部分说明了秦朝中央6海池泽
11、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史料三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以上均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集权的官僚政治的特征。史料三中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 “皆受命于皇帝”等归纳得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特点。史论形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2)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且三公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
12、全操纵在一个人手中。(3)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是世袭,抛弃了宗法关系,促进了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1分封制的实质史料 师服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少,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左传桓公二年探究 史料反映了分封制的实质是什么?提示 史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的实质是一种等级制度。史料中“本大而末少”是指限制诸侯势力,维护周天子的权威。2宗法制的影响史料 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红楼梦第九十回探究 用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解读这
13、一现象。提示 史料反映了贾母具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观念。表现在:以“贾母”为代表的宗族内封建家长的权威。先给宗族内人员操办婚事,后给宗族外的人员操办。3郡县制史料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7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示 看法: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度为历朝所沿用。4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史料
14、中国在公元前 221 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统一为职责),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秦始皇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秦代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意义。提示 加强了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一、分封制与郡县制1.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2不同点分封制 郡县制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15、 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不世袭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8责范围 无管理权历史作用 巩固了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形成条件(1)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2)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2确立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
16、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郡县直接向中央负责,三公九卿向皇帝负责,从而保证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实现。4基本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主要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三、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不同之处比较项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权力来源 世官世禄 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权力运作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权力机构 比较简单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关庞大臃肿收入来源 来源于他的领地 来源于俸禄;
17、贪污受贿官吏选拔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科举制等题组一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6江苏高考)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解析:选 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题干中的“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 ,是受到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影响,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选D 项。92(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
18、县制 D郡国并行制解析:选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材料大意为: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 由此可知,周代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故 A 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代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B、C、D 三项。题组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 ,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
19、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解析:选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秦琅邪石刻和淮南子关于国土何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在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故 C 项正确。 淮南子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 A 项错误。B 项陈述了“差异” ,没有说明题目主旨,故排除。石刻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 D 项错误。4(2016上海高考)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
20、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解析:选 B 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故 B 项正确。5(2018全国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 “乃去其三面” ,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10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选 A 材料中,商汤把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 ,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 ,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故 A 项正确;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故 B 项错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故 D 项错误。11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