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2.45MB ,
资源ID:1214305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2143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浙江选考)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课时检测(三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wealthynice10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浙江选考)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十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课时检测(三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doc

1、1课时检测(三十三)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30分)1(2018绍兴测试)说苑政理中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与这一说法相一致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子 D韩非解析:选 D 从“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认为应该论功行赏,赏罚分明,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 D项;A、B 两项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C 项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有学派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上之所非必皆非之” ,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要求集中统一到中央,该学派的代表

2、人物是( )A孔子 B韩非C老子 D墨子解析:选 B 依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故 B项正确。3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该思想家还提倡( )A “事异则备变” B “无为而治”C “仁政” D “制天命而用之”解析:选 D 依据材料“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要求建立相应的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是荀子的思想。A 项是法家韩非的思想,B 项是 道家思想,C 项是孟子主张

3、,均排除;D 项为荀子主张,故选 D项。4(2018镇海中学月考)在君臣关系上,孔子 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韩非则认为君臣之间“非父子之亲” “君操之(指 赏罚)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礼乐秩序趋于瓦解 B儒家学派受到压制C君主专制体制形成 D儒法思想走向融合解析:选 A 依据材料可知,孔子、韩非的主张体现了君臣的关系符合礼的规范,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因此二人提出的治国救世主张,对君臣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秩序趋于瓦解,故 A项正确。5冯友兰评论某一学派时说:“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害,躲开入世的危险。

4、谨慎地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 ”下列属于2该学派思想的是( )A “天行有常” “知天命而用之”B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C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 “兼相爱,交相利”解析:选 B 由材料可知该学派为道家学派,A 项是儒家思想,B 项为道家思想,C 项为法家思想,D 项为墨家思想,故选 B项。6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由此可见,儒家思想( )A对天人关系有所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注重于现实政治诉求 D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

5、解析:选 C 材料中将道家、墨家、 儒家进行比较,儒家不信鬼神,讲人道,主张运用伦理道德维持社会秩序,主张积极入世、注重与现实政治的联系,故 C项正确。7墨子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 )A打倒封建阶级 B加速社会流动C推动士阶层兴起 D保障社会平等解析:选 B 材料的意思是官吏和百姓的地位贵贱不应该长久保持不变,有能力的就举荐为官,没有能力的就被免官为民,墨子的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加速社会流动,故 B项正确;A、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8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

6、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 )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B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解析:选 D 孟子主张父子、君臣的秩序和仁义观念,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 D项正确。9(2018温州九校联考)董仲舒被历代称为“醇儒” 。下列言论属于他的是( )A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B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D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3解析:选 D A 项是王阳明的观点,B 项是老子的言论,C

7、项是黄宗羲的言论,D 项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故 D项正确。10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 “故一则治,异 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解析:选 B 材料主张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材料主旨相符,故 B项正确。11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C儒学由此得以发

8、扬光大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解析:选 C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这与材料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相符,故 C项正确。12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这反映出董仲舒( )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 思想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解析:选 A 材料体现的 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故 A项正确。13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 五行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

9、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解析:选 C 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防止暴政,故 C项正确。14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4汉武帝( )A实行察举制 B “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 D兴办太学解析:选 D 察举制是汉代 的选官制度,是从汉文帝开始的,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和

10、等第,故 A项错误;“独尊儒术”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不是“养士” ,故 B项错误;“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故 C项错误;太学是 董仲舒为了培养统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 D项正确。15易中天说:“从_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_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_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_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横线处依次应为( )A孔子 墨子 孟子 韩非子B孔子 孟子 墨子 韩非子C墨子 韩非子 孔子 孟子D墨子 孔子 韩非子 孟子解析:选 B 据材料“爱心”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正气”依据所学,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 ;“热血”依据

11、所学,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 ,强调无等级差别的爱;“冷眼”依据所学,法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坚持以法治国。故 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 10分)16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摘编自孟子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

12、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摘编自荀子材 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5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摘编自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3 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 观点的共同之处。(2 分)(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

13、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得出人们都有恻 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反映了孟子“人性善”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仁政;根据材料二信息得出人们生而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主张,反映了荀子“人性恶”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第(2)问,从人性论与政治主张两方面概括即可。第(3)问,依据第(1)、(2)问综合回答。答案:(1)不同之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2)共同之处: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3)看法: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见解: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扬善,保护公众利益。 6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