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阶段质量检测(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1949 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样做的目的是( )A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C实现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既定目标D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解析:选 C 根据材料“不打烂旧机构” “保持原职 原薪原制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需要稳定企业原来的 生产秩序,故 C 项正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
2、19531956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B 项是三大改造的目的,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而是强调新中国需要稳定企业原来的生产秩序,恢复和发展经济,排除 D 项。21960 年 9 月 7 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淮河以南直到珠江流域地区,应当维持平均每人每年原粮三百六十斤,遭灾的地方应当更低些;淮河以北地区口粮标准应当压低到平均每人每年原粮三百斤左右,东北等一部分严寒地区可以稍高一点。这种普遍降低口粮标准的指示意在( )A最大限度地缓解经济困难压力B优先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C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市场压力D为恢复农业提供充足劳动力解析:选 A 1959
3、1961 年中国遭遇三年严重经济困难,这种普遍降低口粮标准的指示意在最大限度地缓解经济困难压力,故 A 项正确;材料的指示意在缓解经济困难压力,与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粮食供应的压力主要是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导致的,故 C 项错误;材料的指示不利于提供充足劳动力,故 D 项错误。3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这表明“一五”计划时期( )产品名称 1952 年产量 1957 年计划产量 增长百分比(%)棉纱 361.8 万吨 500 万吨 138棉布 11 163.4 万匹 16 372.1 万匹 147食用植物油 72.4 万吨 155.2 万吨 21
4、4面粉 299 万吨 467 万吨 156盐 346 万吨 593.2 万吨 1712A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势头良好B经济建设侧重于改善民生C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 “左”倾冒进思想已开始滋生解析:选 C 材料只反映出轻工业部门的发展,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其他方面的表现,看不出侧重于改善民生,故 B 项错误;材料轻工业产量指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民生,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 C 项正确;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左”倾冒进思想无关,故 D 项错误。4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项目 总计 工业农业水利林业运输邮电
5、贸易银行物资仓储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建设其他总额(亿元)427.49 248.5 32.69 82.1 12.8 30.8 16.0 4.6比重(%) 100 58.2 7.6 19.2 3.0 7.2 3.7 1.1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C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D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解析:选 C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表格中工业建设投资所占比例高达 58.2%,说明当时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故 C 项正确;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表格主旨,故 A 项错误;表格体现出优先发展工业,农业等其他部门发展明显不协调,故 B 项错误;表格说
6、明的是基本建设的投入,并不能说明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故 D 项错误。5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对我国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B这表明人民对于经济落后的现状极为不满C这一论断得到了认可并长期执行3D这一论断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解决主
7、要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故 A 项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提出解决办法,没有涉及人民的表现态度,无法推断出人民对于经济落后的现状极为不满,排除 B 项;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未能长期贯彻执行,排除 C 项;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法,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 D 项。61959 年至 1961 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 60 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甚至出现以“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的现象。这表明( )
8、A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B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C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D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解析:选 B 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分配由政府计划决定,而刚刚经历过严重经济困难的人们无法承担和消化计划的生产量,导致材料中猪肉积压的情况出现,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 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7下图是 1954 年漫画家韦启美创作的幻想变成现实 。该漫画表明( )A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B农业合作社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C人民公社有效集中了农业生产资源D国有经济较个体经济优势更加明显解析:选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
9、产合作社将生产资料集中起来,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故 B 项正确;“社”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国家正在推行三大改造,并不是土地改革,排除 A 项;人民公社是在1958 年才出现的,排除 C 项;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集体经济,并不是国有经济,排除 D 项。81962 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4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 ”中央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 )A打破“大锅饭” ,实行按劳分配B减轻农民负担C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D改革经济体制解析:选 C 1962 年,中
10、共中央开始在农村进行经济调整,意在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C 项正确;1962 年只是调整而未打破“大锅饭” ,A 项排除;材料是调整经济而非减轻农民负担,B 项排除;材料并非改革经济体制,D 项排除。9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计划经济模式尚未确立 B公私合营已经全面展开C土地革命任务业已完成 D工业化已具备初步基础解析:选 A 中国计划
11、经济模式建立是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故 A 项正确。101953 年 2 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 ”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析:选 A “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表明“组织起来”是为了满足工业化的需要,故 A 项正确。11下图为建国初期某地发行的一张股票。作为史料,该股票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
12、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解析:选 A 根据材料中股票上的“农村合作社” “发展农业机械化”等字眼,可得知此股票可直接用于研究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故 A 项正确。12经济学家顾准认为新中国在某次大饥荒之后,由于“贯彻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5施1963 年各地蔬菜供应大增,1964 年肉蛋鱼供应大增,油菜籽和蔗糖成倍增产。 ”这里“正确的政策措施”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B “农业合作化”的政策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 C 材料体现的是“大跃进”后中国进入三年经济困难后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后的结果, “八字”方
13、针的提出,推动了 60 年代初国家经济的恢复,故 C 项正确。131978 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生产资料销售收入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 92%、100%和 97%。到 1990 年,国家定价占 30%,国家指导价占 25%,市场调节价占 45%。这种变化表明( )A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确立C计划指导不再成为经济生活主导D传统经济体制发生一定改变解析:选 D 从 1978 年到 1990 年,政府定价比重明显下降,表明传统经济体制发生一定改变,故 D 项正确。141984 年 10 月,中国国家计委(计划经济委员会)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原材
14、料、能源的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 ”这项规定的出台表明( )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国家给企业以一定的自主权利D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充满活力解析:选 C “企业可以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 ,这说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企业生产自主权,故 C 项正确;1984 年,计划仍然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故 A 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标志是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B 项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1984年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趋于僵化。15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15、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1979 1984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农村(家庭收入) 17.6%收入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6农村 8.9%消费水平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 显著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解析:选 B 1992 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符合题干表格时间,故 A 项错误;表格反映农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高于城市,结合时间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故 B 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是 1984 年,时间不符,故C 项错误;通过对比城乡居民收入与消
16、费水平年均增长率,不能得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故 D 项错误。16下表为我国部分年度的 GDP 增长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年度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GDP 增长率 11.6% 11.2% 4.1% 3.84% 9.3%AGDP 下降是国家政策失误造成的B经济发展速度取决于国际环境C市场经济最能促进经济的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解析:选 D 从 1988 年到 1990 年 GDP 增长率变化是改革开放遇到阻力的结果,故 A项错误;从 1987 年到 1991 年国际环境没有太大变化,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1991 年之前,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故
17、 C 项错误;根据所学,从 1987 年到 1991 年,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故 D 项正确。1720 世纪 80 年代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一包则灵”的现象。这是因为“包字进城”的做法( )A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C促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D发展了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解析:选 A 本题主要考查国有企业改革。从题干信息“包字进城,一包则灵”可知是城市国企改革,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从而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故 A 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故 B 项错误;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促成了
18、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包字进城,一包则7灵” ,与乡镇企业无关,故 D 项错误。18如图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指数的变化情况。图中 19921997 年我国市场化指数迅速提高,这主要得益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公有制主体地位得到改变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D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解析:选 D 1984 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19921997 年”不符,故 A 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主体未变,故 B 项错误;到 21 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与“19921997
19、年”不符,故 C 项错误;“19921997 年” ,市场经济体制是在“逐步确立” ,故 D 项正确。19下面是 19702012 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B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C对外开放逐步深入 D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解析:选 D 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两个高峰期分别是 1980 年和 90 年代中期,1980年我国刚刚实行对外开放,因此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说法错误,故 A 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市场经济并未发挥主体作用,故 B 项错误;1980 年我国的对外开放刚刚起步,因此逐步深入的说法错误,故 C 项错误;1980 年
20、我国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到 90年代中期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故 D 项正确。20下图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某份文件的内容片段。据此判断,该文件针对的是( )8A农村经营方式变革 B首批经济特区创建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对外开放体系完善解析:选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国有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可以适当利用外资,扩大外资权限,扩大地方自主权 ,故 C 项正确。211993 年我国加大了价格改革力度,放开了大部分钢材及部分统配煤炭的出厂价格;放开了统配水泥的出厂价格;继续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这些价格调整措施( )A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B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发展C推动了外向型经
21、济模式的建立D实现了商品资源的市场配置解析:选 B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材料中“放开了的价格”的价格改革就是由市场进行调节,故 B 项正确。22下图为 1980 年 10 月 16 日,我国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 业执照。它反映出当时我国( )A单一所有制结构已发生变化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D公有制经济逐步失去主体地位解析:选 A 题干中“1980 年 10 月 16 日” ,此时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被打破,故 A 项正确。23 “走向世界丛书”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出版,
22、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 、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9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A BC D解析:选 C 容闳的西学东渐记 、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故正确;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是被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的,故错误;近代学者文人了解世界的历程对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是有借鉴意义的,故正确;新中国从成立开始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
23、70 年代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外交新局面的到来,故错误。故 C 项符合题意。241993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533 4 万亿元,首次突破 3 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 14%。这主要得益于( )A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B当时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落实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解析:选 D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25下列某城市人口变化示意材料紧扣研究性学习主题。据此推断,该研究主题应是( )A经济特区发展迅速B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C对外开放格局形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解析
24、:选 A 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从图中可知,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并超过本地人口,表明经济特区发展迅速,故 A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从 1953 年我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10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的发展战略。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材料二 在这岁月更新的时候,回顾过去一年的巨大成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我们的事业永远是前进的。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某些曲折
25、,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伟大的艰巨的新事业。人民日报社论(1957 年元旦)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10 分)(2)据材料二,指出人民日报社论体现出的心态。结合 1956 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 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1953 年我国完成经济恢复”可从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的角度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角度概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经济发
26、展战略的作用。第(2)问,据材料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乐观自信的角度指出人民日报社论体现出的心态。再结合 1956 年的国 内政治、经济形势可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共八大等方面简析其形成的主要 因素。答案:(1)前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作用: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2)心态:乐观自信。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中共八大的召开。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小康”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良好的社会状态。 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表达了不堪周厉王暴政的国人对安逸、自由生活的祈求。 礼记礼运篇则将“小康”描述为“天下为家”
27、“礼义以为纪”的社会状态。后人在语言的演化中逐渐赋予“小康”以小有资产、足以自安的含义。近代以来,康有为将传统的“三世说”和“乱国、小康、大同”来比附西方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一方面提出经小康之世臻于大同的理想,另一方面又指出“今方为据乱之世,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言则陷天下于洪水猛兽” 。摘编自孙力“小康”含义之历史变迁材料二 1979 年,邓小平把过去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称为“开了大口” ,很难顺利完成。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后来,11邓小平进一步对小康社会作了阐释:“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
28、好过。 ”1987 年,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正式形成。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建设历程,基本上按照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和总体规划进行,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总体小康水平已经基本实现,为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摘编自肖贵清、李永进邓小平小康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追求的“小康”状态的内涵, 并分析康有为政治主张的特点。(10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目标的背景。(8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人对安逸、
29、自由生活的祈求” “天下为家”“礼义以为纪”等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康有为将来比附西方”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来回答。第(2)问,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思想路线的确立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等方面回答。答案:(1)内涵:生活比较安宁自由;“天下为家”的礼治社会;家境相对宽裕。特点: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循序渐进;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以“中西汇通”来冲破“中体西用” 。(2)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我国处于社会
30、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传统文化的借鉴。28(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必修 2 历史图册材料二 长三角在经济上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存在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起到巨大促进作用。19852003 年,长三角实际利用外12商直接投资增长了 288 倍,年均增长率达 37%,占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由1985 年的 5.46%上升到 2003 年的 49%。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综述(1)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
31、概括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这一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9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历程。(7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从工业结构上、地域上来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国际等因素考虑。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外商直接投资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可知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该地区快速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所学,1984 年沿海开放城市涉及该地区,1985 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及1990 年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其相关。答案:(1)特点: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沿江沿海城市。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民国政府发展实业;“二十一条”引发国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原因:外商直接投资。历程:1984 年南通、上海、宁波成为沿海开放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能列举两个城市即可);1985 年长三角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90 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13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