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地下森林断想,C,2选出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 A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 B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C人们不知道地球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的脾气?或许仅仅是因为它喜欢运动。 D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B,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仿照例句试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例: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1)_ (2)_(3)_,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
2、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几生修得到梅花 李榕桦 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她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走进梅
3、花,你会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梅,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浸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得梅花的脱俗。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她是那么婉约和内敛。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
4、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范成大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那一树。,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
5、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得好啊,“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林和靖:林逋(968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 4作者在梅园赏梅时感到了诗意,梅花的哪些特点富有诗意?请结合第段概括。 _,梅花颜色缤纷多彩;梅花气质超凡脱俗;梅花香气清逸幽雅、婉约内敛;梅花枝干姿态极美。,5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_,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梅花不畏
6、严寒,独自开放在漫天飞雪中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仰慕和赞美之情。,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将叙述经历、描摹梅花、抒发情感、表达意趣融为一体。 B文章第段通过梅花与桃花、杏花、梨花、水仙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美好,也流露出作者对那些“俗常”之花的厌恶。 C文章第段中“有道的君子”是指那些仰慕梅花的人们,他们有着高尚的志趣,视梅花为修养的典范。 D文章引用大量诗句,既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语言典雅,令人回味。,B,7文章第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 _,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再次点明梅花特立独行的风骨;内容上,深化主题,将梅花的精神升华为华夏民族的心魂和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8(张家界中考)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 _ 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 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 A B C D,C,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