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固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开学考试生 物 试 题1.纤维素、胃蛋白酶和 DNA 中都含有的元素是( )A. C H O B. C H O N C. C H O N P D. C H O N P S【答案】A【解析】【分析】糖类的组成元素是 C、H、O,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 C、H、O、N,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据此答题。【详解】纤维素是糖类,元素组成为 C、H、O;胃蛋白酶为蛋白质,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 等;DNA 的元素组成是 C、H、O、N、P;故纤维素、胃蛋白酶和 DNA 中共有的元素为 C、H、O,所以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2
2、.糖类和脂质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动物细胞膜上的脂质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等B. 淀粉和油脂水解的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C.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D. 糖类可以在叶绿体、高尔基体、肝脏及肌肉中合成【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膜的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糖类,动物细胞膜上的脂质包括磷脂和胆固醇,细胞膜上的糖类分别和蛋白质、脂质构成糖蛋白和糖脂。大分子物质水解的产物是其组成单位。【详解】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动物细胞膜上的脂质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等,A 正确;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脂肪水解的最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二氧化碳和
3、水是他们氧化分解的终产物而不是水解的终产物,B 错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多糖,均由葡萄糖缩合而成,C 正确;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可合成淀粉,葡萄糖在高尔基体中可以形成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纤维素,肝脏和肌肉细胞中可以将葡萄糖聚合2形成糖原,D 正确。故选 B。3. 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图表示人体体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分别表示( )A. 血浆、组织液、淋巴 B. 组织液、血浆、淋巴C. 淋巴、血浆、组织液 D. 血浆、淋巴、组织液【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可以与细胞内液和相互交换物质,说明是血浆,是组织液,则是淋巴,故选 D。【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
4、睛】据图分析,可以与细胞内液和相互交换物质,说明是血浆,是组织液,则是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4.有丝分裂期间,染色体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分裂期的( )A. 前期 B. 中期 C. 后期 D. 末期【答案】C【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有丝分裂期间,染色体复制
5、形成姐妹染色单体,在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均含有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离后的姐妹染色体被纺锤丝牵引移向两极,在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细胞中重新形成核膜、核仁,综上分析,C 正确,ABD 错误。3故选 C。5. 观察紫色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证明质壁分离现象的是( )A. 液泡由小变大,紫色变浅 B. 液泡由小变大,紫色变深C. 液泡由大变小,紫色变浅 D. 液泡由大变小,紫色变深【答案】D【解析】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细胞会发生渗透作用失水,此时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会分离,即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在质壁分离过程中,由于细胞失水,原
6、生质层逐渐收缩,所以液泡体积越来越小,而液泡中的紫色色素数量不变,所以液泡中的紫色会加深【考点定位】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6.瘦牛肉和瘦羊肉、胰岛素和促甲状腺素之间有差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A. 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B.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C. 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D.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1、直接原因: (1)氨基酸分子的种类不同; (2)氨基酸分子的数量不同; (3)氨基酸分子的排列顺序不同; (4)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2、根本原因:DNA 分子的多样性。【详解】瘦牛肉和瘦羊肉、胰岛素和促甲状腺素均是由氨
7、基酸形成的多肽类或蛋白质类,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肽键结构均为-CO-NH-,所以组成它们的肽键的化学元素相同,A 错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可构成蛋白质的多样性,B 正确;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可构成蛋白质的多样性,C 正确;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可构成蛋白质的多样性,D 正确。4故选 A。7.在水稻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分别是( )A. 二氧化碳、丙酮酸、葡萄糖 B. 丙酮酸、葡萄糖、二氧化碳C. 丙酮酸、二氧化碳、葡萄糖 D. 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答案】C【解析】【分析】1、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
8、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 ATP 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 C5固定形成 C3,C 3在光反应提供的 ATP 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
9、成葡萄糖等有机物。【详解】细胞质基质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反应式: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产生丙酮酸;线粒体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 6 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 20 个H,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叶绿体基质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物质变化为:CO 2+C5 2C3,C 3 C6H12O6+C5,产生糖类等有机物,综上分析,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8.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其中不具有膜结构的是A. 5B. C. D. 【答案】D【解析】为具有单层膜结构的液泡,A 项
10、错误;为具有单层膜结构的内质网,B 项错误;为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线粒体,C 项错误; 为不具有膜结构的核糖体,D 项正确。9.细胞分化是指后代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下列过程属于细胞分化的是A. 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血细胞 B.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C.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 D. 蝌蚪尾部的逐渐消失【答案】A【解析】造血干细胞经过细胞分化形成多种血细胞,A 项正确;植物细胞因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B项错误;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属于受精作用,C 项错误;蝌蚪尾部的逐渐消失属于细胞凋亡,D 项错误。10.为探究细胞内化学反应高效有序进行的原因,取四支试管,分别加
11、入 2mL 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如下实验:试管编号 1 2 3 4反应条件 常温下 加热 滴入 2 滴 FeCl3 滴入 2 滴肝脏研磨液实验现象 几乎无气泡 少量气泡 很多气泡 大量气泡且快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出( )A. 在细胞内,能通过加热来提高反应速率B. 活细胞以 Fe3+为催化剂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 活细胞合成酶提高反应的活化能,反应速率快D. 活细胞合成酶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反应速率快【答案】D6【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 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 107 1013倍;
12、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 pH 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 pH 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分析题干:1 号试管加入 2mL 过氧化氢后没有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其试管内的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产生氧气较缓慢;2 号试管加入 2mL 过氧化氢后给予加热处理,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较 1 号常温下快,说明加热可以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3 号试管加入 2mL过氧化氢后再滴入 2 滴 FeCI3溶液(无机催化剂) ,过氧化氢的分解较 3 号试管快,说明无机催化剂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13、;4 号试管加入 2mL 过氧化氢后再滴加 2 滴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 ,产生大量气泡,说明过氧化氢的分解最快,说明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详解】加热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度,使用无机催化剂也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度,但生物体的细胞代谢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加热可能会使酶失活或破坏细胞结构,FeCl 3过多也会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正是因为细胞不能通过加温、加压以及使用无机催化剂来增加反应速率,所以必须要有酶的催化才能保障反应快速高效的进行,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所以活细胞通过合成酶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综上分析,D正确,ABC 错误。故选 D。11.牛奶中含
14、有乳球蛋白和酪蛋白等,在奶牛的乳腺细胞中与上述物质合成及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是( )A. 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染色体、细胞膜B. 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膜、细胞膜C. 核糖体、线粒体、原生质体、高尔基体、中心体D.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答案】D7【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氨基酸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中进行加工,形成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分类和包装,由囊泡运输到细胞膜细胞膜将成熟的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乳球蛋白和酪蛋白属于分泌蛋白,
15、据此答题。【详解】由分析可知,中心体、染色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无直接关系,A 错误;由分析可知,核膜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无直接关系,B 错误;原生质体是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后的结构,中心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无关,C 错误;乳球蛋白和酪蛋白属于分泌蛋白,由分析内容可知,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经过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该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掌握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明确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2. 同株水
16、毛茛在水中的叶形呈丝状,而露出水面的叶形呈扁平状,这表明水毛茛的不同叶形( )A. 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B. 是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C. 所对应的基因型一定不相同D. 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D【解析】同一植株的不同叶片呈现不同表现的现象是由于环境的影响,性状分离应该发生在后代中,而不是其本身,A 错误;只有一种相对性状,不存在基因的自由组合,B 错误;同一植株的不同体细胞含有相同的基因组成,即扁平状叶和丝状叶的基因型相同,但两者的表现型不同,说明表现型是基因型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 错误、D 正确。【考点定位】基因型与表现型13. 玉米的紫粒和黄粒是一对相对性状。某一品系 X
17、为黄粒玉米,若自花传粉,后代全为8黄粒;若接受另一紫粒玉米品系 Y 的花粉,后代既有黄粒,也有紫粒。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紫粒是显性性状 B. 黄粒是显性性状C. 品系 X 是杂种 D. 品系 Y 是纯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黄粒玉米接受另一紫粒玉米品系 Y 的花粉,后代既有黄粒,也有紫粒,说明紫粒是显性性状,A 正确,B 错误。品系 X 是纯种,C 错误。品系 Y 是杂种,D 错误。本题选A。考点:基因分裂定律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1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B
18、.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 二次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由记忆细胞产生D. HIV 侵染人体 T 细胞只影响细胞免疫过程【答案】B【解析】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不属于体液免疫,A 错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 正确。二次免疫反应中,记忆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由浆细胞产生抗体,C 错误。HIV 侵染人体 T 细胞,导致 T 细胞减少,从而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 错误。【点睛】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理解不清体液免疫9细胞免疫15.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基因的表达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
19、基因的表达过程一般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C. 不同生物基因的表达过程中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 不同生物基因的表达过程中利用完全不同的遗传密码【答案】D【解析】基因的表达一般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和翻译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B 正确;不同生物中的蛋白质都是由 20 种氨基酸组成,都是由一套遗传密码决定的,因而有相同的密码子,C 正确;不同生物基因的表达过程中,可能合成相同的蛋白质或合成的蛋白质中有相同的氨基酸,会利用相同的遗传密码,D 错误。16. 下列各项措施中,能够产生新基因的是( )A. 高杆抗病小麦与矮杆不抗病小麦杂交B.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四倍体C. 用花药离体培养得
20、到小麦植株D. 用 X 射线处理得到青霉素高产菌株【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高秆抗锈病小麦和矮秆易染锈病小麦杂交获得矮秆抗锈病优质品种,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A 错误;B、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四倍体西瓜,育种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B 错误;C、用花药离体培育出单倍体小麦植株,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不能产生新基因,C 错误;D、用 X 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D 正确故选:D1017.下列关于科学发现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
21、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B.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 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解释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D.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 RNA 是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3、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 DNA 的结构。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沃森、克里克等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发现了 DNA 分子的
22、双螺旋结构,A 正确;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推断染色体与基因有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 正确;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解释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发现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C 正确;赫尔希和蔡斯所用噬菌体只含 DNA 一种核酸,所作实验的过程为:分别用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 错误。故选 D。18.下列关于基因、DNA、遗传信息和染色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
23、要载体C. 遗传信息是指脱氧核甘酸的排列顺序D. 每条染色体只含有 1 个 DNA 分子【答案】D【解析】11【分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染色体是 DNA 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 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A 正确;基因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少数分布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故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 正确;遗传信息是指基因的脱氧核甘酸的排列顺序,C
24、 正确;复制后的染色体含 2 个 DNA 分子,故每条染色体可能含有 1 个或 2 个 DNA 分子,D 错误。 故选 D。19.工人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作业,感觉口渴的原因是( )A. 血浆中的乳酸浓度升高 B. 血糖浓度升高C. 血浆中的 CO2浓度升高 D. 血浆渗透压升高【答案】D【解析】【分析】在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中,当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而产生渴觉,因此,渴觉产生说明血浆渗透压升高了,在运动中,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的主要因素是大量出汗而失水过多造成的。【详解】血浆中 CO2浓度升高和乳酸浓度升高都不会直接引起口渴的感觉
25、,A、C 错误;长时间运动血糖应该降低,不会使血糖升高,B 错误;人长时间运动会大量排汗,造成体内水分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会产生口渴的感觉,D 正确。故选 D。20.下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 DNA 含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12A. 若是人体细胞,则 DE 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只有 46 条B. 若是植物细胞,在 BC 时期会出现赤道板,在 CD 时期会出现细胞板C. 该细胞在 BC 段中始终有染色单体存在D. 用电镜观察马蛔虫受精卵细胞,会发现中心粒复制和移向细胞两极发生在 AB 段【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
26、表示每条染色体上 DNA 含量变化规律。AB 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由 1 个变成 2 个,这是由于 DNA 复制导致的;BC 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 2 个DNA,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 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由 2 个变成 1 个,这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的;DE 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只含一个 DN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详解】由分析可知,DE 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若是人体细胞,则 DE 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是 46 条或 92 条,A 错误;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B 错误;BC 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 2 个 DNA,故该细胞在 BC 段中始终有染色
27、单体存在,C 正确;马蛔虫受精卵的分裂装片中细胞已经死亡,故不能在显微镜下看到中心粒复制和移向细胞两极,D 错误。故选 C。21.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B. d 点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 该反射弧的传递方式只有电信号D. c 结构决定了神经冲动只能从 a 处传导到 b 处13【答案】D【解析】【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图
28、中与 a 相连的神经上有神经节,所以a 是感受器、d 是传出神经、c 是突触、b 是效应器。【详解】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A 错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d 点受刺激时,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膜电位,B 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处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所以该反射弧的传递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C 错误;c 为突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故 c 结构决定了神经冲动只能从 a 处传导到 b 处,D 正确。故选 D。22.某小岛上原有果蝇 20000 只,其中基因型 M
29、M、Mm 和 mm 的果蝇分别占 15%、55%和 30%。若从岛外入侵了 2000 只基因型为 MM 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 F1代中 m 的基因频率约是( )A. 43% B. 48% C. 52% D. 57%【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是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先根据题意计算出迁入后,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和种群的数量,然后根据种群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的数量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详解】果蝇迁入后,不同基因型果蝇的个体数是:MM=2000015%+2000=5000 只,Mm=2000055%=11000 只,mm=6000 只,该种群的总数是 20000+
30、2000=22000 只;该种群中m 的基因频率是:m=m(M+m)100%=(11000+26000)(220002)100%52%,根据题意可知,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自然环境没有进行选择,若不考虑突变,基因频率在 F1代中不变,即 m 的基因频率仍为 52%,综上分析,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 C。1423.下图所代表的有机小分子的名称是( )A. 胸腺嘧啶核苷酸B. 胸腺嘧啶核糖核酸C.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酸【答案】C【解析】【分析】T 是 DNA 特有的碱基,组成 DNA 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组成 DNA 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详解】DNA 和 R
31、NA 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 DNA 特有的碱基是 T,RNA 特有的碱基是 U,组成 DNA 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组成 RNA 的五碳糖是核糖,根据图示中含有碱基为 T,说明图示所连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该物质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碱基 T组成,故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综上分析,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2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A.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B. 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C. 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 D. 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答案】B【解析】【分析】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
32、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详解】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组成生物体的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在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再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到无机环境中,综上分析,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25.ATP 在人体细胞内的含量及其生成速度是( )15A. 多、很快 B. 少、很快 C. 多、很慢 D. 少、很慢【答案】B【解析】【分析】ATP 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 ATP 与 ADP 之间的转化很快,以保证细胞中的能量供应。【详解】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
33、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TP 在细胞内含量少而稳定,转化快,这些特点有利于能量的迅速提供、转化。综上所述,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26.游客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时,往往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该生理现象的发生主要受( )A. 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 B. 体液调节和环境影响C.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免疫调节和环境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使各器官、系统协调起作用。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 ,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
34、并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2、人在受到惊吓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使得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肺的通气量加大,同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详解】游客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时,会通过神经调节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肾上腺素能促进代谢,从而使心跳加快;此时有氧呼吸增强后产生的 CO2会增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 由题意可知,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过程主要是神经调节,同时激素分泌增多属于体液调节,所以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综上分析,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162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正确的是( )A. 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处理黄瓜,可防止落果B. 喷洒一定
35、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可促进番茄的果实发育C. 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可使植株增高D. 喷洒一定浓度的 2,4 -D 溶液,可解除棉花的顶端优势【答案】C【解析】【分析】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 (3)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详解】脱落酸可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处理黄瓜,可促进落果,A
36、 错误;乙烯利溶液是乙烯的类似物,具有催熟的作用,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可促进番茄果实的成熟,B 错误;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故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可使植株增高,C 正确;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并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优先生长的现象,2,4 -D 溶液是生长素的类似物,喷洒一定浓度的 2,4 -D 溶液,不能解除棉花的顶端优势,可通过打尖的方式降低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从而解除顶端优势,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
37、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8.下列情况中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A. 第 5 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B. 用花药培育出的单倍体植株C. 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出现绿色皱粒豌豆17D. 第 21 号染色体多一条引起的唐氏综合症【答案】C【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重复、缺失、易位和倒位。【详解】第 5 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遗传病,A 不符合题意;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培育出了单倍体植株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B 不符合题意;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出现绿色皱粒豌豆,属于基
38、因重组,C 符合题意;第 21 号染色体多一条引起的唐氏综合症,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29.下列选项中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 年龄组成 B. 信息传递 C. 物种丰富度 D. 种间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详解】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属于种群的特征,A 符合题意;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不属于种群的特征,B 不符合题意;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是群落的特征,不属于种群的特征,C 不符合题意;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是群落的特征,不是种群的
39、特征,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30.松材线虫原产北美洲,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引发松树病害。松材线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相继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等地成灾,导致松树大面积死亡。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松材线虫在北美洲的危害不严重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然天敌存在B. 人工松林中的松树大面积死亡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 利用松墨天牛天敌防治天牛,有利于控制松材线虫的扩散传播D. 丰富度大的森林不易发生松材线虫的爆发18【答案】B【解析】【分析】一般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详解】
40、松材线虫在北美洲的危害不严重可能是有大量的天敌存在,控制其数量发展,A正确;人工松林中的松树大面积死亡,在恢复到原来的程度比较困难,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B 错误;利用天敌防治松墨天牛,是利用了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有利于控制松材线虫的扩散传播,C 正确;物种丰富度大的森林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不易发生松材线虫的爆发,D 正确。故选 B。31.下图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物质代谢过程,图中一为反应过程,AN 为物质,a 与 b 为结构。请据图作答。(1)E 物质是_,弱光下过程缓慢,这是因为_所致。(2)a 结构内发生的能量代谢是:_。b 结构内发生的能量代谢是_。
41、(3)叶肉细胞在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_。(4)当这个细胞的有机物积累量为零时,在单位时间内 AN 物质中产生量与消耗量相等的有_。(5)在强光下,b 结构产生的 M 物质会迅速扩散到_结构中,原因是_。【答案】 (1). C3(三碳化合物) (2). 光反应的产物H和 ATP 过少,限制了暗反应19的进行 (3). 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 (4). 稳定的化学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 (5). (6). G=N、M=H (7). a (8). 光合作用强,需要大量 CO2【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 a 为叶绿体,是光反应,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是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 是 ATP,B 是
42、ADP、Pi,C 是 NADPH,D 是 NADP+,G 是氧气,F 是 C5,H 是二氧化碳,E 是 C3。b 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I 是丙酮酸,M是二氧化碳,N 是氧气,据此答题。【详解】 (1)E 物质在光反应产生的 NADPH 和 ATP 作用下生成有机物和 F,则 F 是 C5、H 是二氧化碳、E 是 C3。根据分析可知,过程为暗反应阶段,由于弱光下光反应的产物H和 ATP 过少,限制了暗反应的进行,所以弱光下过程缓慢。(2)a 结构内进行的是光合作用,过程是光反应,光反应发生的能
43、量变化为:光能转变成 ATP 和 NADPH 中活跃的化学能。b 结构为线粒体,可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即将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形成 ATP,故线粒体内发生的能量代谢是稳定的化学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3)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故叶肉细胞在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4)当这个细胞的有机物积累量为零时,说明该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量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和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相等,根据分析可知,G、N 是氧气,M、H 是二氧化碳,所以在单位时间
44、内 AN 物质中产生量与消耗量相等的有 G=N、M=H。(5)由于强光条件下,植物细胞的光合速率较大,需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迅速扩散到叶绿体中被利用。【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及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32.图中的甲、乙、丙为某雄性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回答:20(1)从染色体形态来分析,细胞甲内有_对同源染色体,细胞内的染色体与核 DNA数量比是_。
45、(2)从染色体行为分析,细胞乙处于减数第_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正在发生_的分离、_的自由组合。(3)细胞丙的名称是_,该细胞含有_个染色体组。(4)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甲、乙、丙出现的先后顺序为_。【答案】 (1). 两 (2). 1:2 (3). 一 (4). 同源染色体 (5). 非同源染色体 (6). 精细胞 (7). 1(一) (8). 甲 乙 丙【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染色体组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围绕图示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特点和行为变化,准确判断图示细胞所处的时期,进而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1) 细胞甲内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各有 2 对,
46、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有 2 个 DNA 分子,因此细胞甲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细胞内的染色体与核DNA 数量比是 1:2,细胞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2) 细胞乙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3) 细胞丙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没有染色单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后形成的精细胞,该细胞含有 1 个染色体组。(4)综上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甲、乙、丙出现的先后顺序为甲、乙、丙。【点睛】解决此类问题,应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图甲、乙细胞中均有染色单体且同源染色体依次排列在赤道板上、分离” 和“图丙中无同源染色体和染
47、色单体” ,以此为切入点,将其与所学减数分裂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33.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花色有紫色、蓝色和白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 和21B、b)控制。现用该植物的紫花品种和白化品种进行杂交实验,得到的 F1表现为紫花,F 1自交获得的 F2中紫花:蓝花:白花=9:3:4。请回答:(1)F 2紫花植株中各种基因型及其所占的比例分別是_。(2)单株收获某一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请利用株系的合理设计实验,证明 F2紫花植株中各种基因型及其所占的比例。实验思路:_。预期结果:理论上,在所有株系中,有 1/9
48、株系花色全为紫色;有_的株系花色为紫花:白花=3:1;有 2/9 的株系花色为_;有_的株系花色为_。【答案】 (1). l/9AABB、 2/9AABb、2/9AaBB、4/9AaBb (2). 将 F2中的紫花植株自交,单株收获紫花植株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并统计多个这样的株系中植株的花色及比例 (3). 2/9 (4). 紫花:蓝花=3:1 (5). 4/9 (6). 紫花:蓝花:白花=9:3:4【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F 2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9:3:4,9:3:4 是 9:3:3:1 的变式,可以判断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花色,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进一步可推出,白色花植物的基因型可表示为 A_bb(aaB_)和 aabb,紫色花植物的基因型可表示为 A_B_,蓝色花植物的基因型可表示为 aaB_(A_bb) 。(1)由试题分析可知,F 1的基因型为 AaBb,F 1自交,产生的 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