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检测(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45 分钟 满分:6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1(2019昆山中学月考)史记田齐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之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这说明当时“士阶层”的主要作用是( )A宣传了本学派政治主张 B扩大了本学派的社会影响C改变了社会的统治基础 D提升了诸侯国实力和影响解析:选 D “士阶层”被统治阶级重用,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良策,从根本上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增强国力的需求,故 D 项正确。2以黄老之学为官学的稷下学宫,是齐国
2、君主问政及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孟子曾两次来齐,在稷下治学, “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后来,荀子却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学宫之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孟子秉持性善学说 B黄老之学退出历史舞台C荀子忠实儒学正宗 D儒学在争鸣融合中发展解析:选 D 以黄老之学为官学的稷下学宫,由儒家的代表人物担任祭酒,说明了儒学在争鸣融合中得到发展,故 D 项正确。3(2019苏北四市调研)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为此,该思想家主张 ( )A “知行合一” 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C实行“仁政” D以“兼爱”消除亲疏、
3、贵贱解析:选 C A 项是明朝王阳明提出的,故 A 项错误;B 项是荀子的主张,他主张“性本恶” ,故 B 项错误;孟子主张“性本善” ,故 C 项正确;D 项是墨子的主张,与题干强调的内容不符,故 D 项错误。4(2019泰州中学期中)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孟子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这反映当时学者 (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解析:选 D 材料中“礼、规矩、道、法”等概念反映了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 D 项正
4、确。5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 )2A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C统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D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解析:选 B 荀子是儒家学者,不是法家学派的开创者,故 A 项错误;材料说明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故 B 项正确;当时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儒法并用是汉代形成的,故 C 项错误;荀子仍以儒家为主,二者并未融合为一体,故 D 项错误。6 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
5、的是( )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解析:选 B 材料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最能反映战国墨家“兼爱”的思想。7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 ,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 ”该思想家应是( )A孟子 B董仲舒C朱熹 D王阳明解析:选 A 首先通过题干中的“承其教而发为仁心 仁政之论” “仁、义、礼、智四德” ,就可以判断出是孟子“仁政”的思想,是对孔子“仁”的思想主张的继承。8(2019东台中学月考)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
6、,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 )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解析:选 C 材料不仅强调建立学校,也有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的信息,A、B、D 三项只是体现了其中的部分,故 A、B、D 三项错误;董仲舒的这些主张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故 C 项正确。9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这说明程朱理学( )A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3B确立
7、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C破除了宗教的精神束缚D改变了传统的治学方式解析:选 A 材料强调程朱理学对人们思维观念的影响,A 项表述全面,故 A 项正确;B 项材料未体现,C、D 两项只体现了其部分影响,故排除。10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 ”由此可知,该理学家( )A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B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C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D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解析:选 C 题干是说治国之道的根本在于“君心” ,即君王的德行,君心正则天下安,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故 C 项正确。11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
8、,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 “皆所当理会”。这体现了理学( )A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B形成了精密的体系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解析:选 D 据材料可知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承认人类属于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合理对待万物,故 D 项正确。12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A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B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C反省内心恢复良知 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解析:选 C 题干中“吾心自有
9、” “赏心何必”可知是陆王心学。A 项是西汉董仲舒,B 项是程朱理学,C 项是心学王阳明的主张,D 项是明代李贽的主张。故选 C 项。1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 )A主权在民 B君民平等C反对君主专制 D实行君主立宪解析:选 C 题干中“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早期的民主思想,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故 C 项正确。414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 ,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
10、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 。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解析:选 C 材料以“君”在古代的代指说明“君”并非天子专用,并非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其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故 C 项正确。15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 ,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 ;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C综合多人评价即
11、可还原历史人物D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解析:选 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统一的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不同的时代对李贽的评价是不同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故 B 项正确;还原历史人物要根据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史料来进行,而不是根据参与评价的人数多少,故 C 项错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信性的程度要根据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所处时代远近,故 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 分)16(2018江苏高考)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2、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5
13、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6 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
14、通畅;280 字左右。)(9 分)解析:第(1)问,注意题目的限定信息“文化区域的角度” 。根据材料一“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一次融合”可以得出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根据材料一“第二次是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可知第二次融合属于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根据材料一“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第三次融合的开始”可以判断第三次融合属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第(2)问,注意题目的限定信息“以宋明理学为例” 。 “包容力”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融合来论述, “生命力”可以从中国未中断的文化发展历程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散发出的新魅力来论述。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
15、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两千多年演进过程中,尽管有时式微,却因其能顺势而为,适时包容其他流派思想的合理内核而生生不息。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这标志着儒家思想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因其“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五常”等理念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在南宋以后被奉为官方哲学;因其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在培养社会责任感、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6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