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检测(十三)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时间:45 分钟 满分:6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1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解析:选 A 材料说明当时已有测天定位和嗅泥推测船位的方法,故 A 项正确。2西晋傅咸说:“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 ”与此相关的发明是( )
2、A造纸术 B印刷术C指南针 D火药解析:选 A “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可以得出为造纸术,故 A 项正确。3(2019海门中学月考)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这说明( )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解析:选 B 材料叙述了鸟鸣与农作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描写了田间农作的景象,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野人无历日” ,描写得是普通农夫的生活写照,故 C 项错误;材料叙述了农
3、民按时劳作的相关信息,故 D 项错误。4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 ”这说明( )A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B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2解析:选 B 材料中“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说明为了满足民众阅读通俗浅显和礼佛所需的书籍,所以先出现雕版印刷,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故均排除。5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
4、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 ”这可以看出( )A 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B 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C 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 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解析:选 B 题干材料展现的是诗经 “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 ,这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故选 B 项。A 项错在“民主平等” ,C 项错在“浪漫主义” ,D 项错在“大一统” ,皆排除。6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生成受元代“西游戏”的影响,而当小说问世后,在它的影响下民间又产生了大量“西游
5、戏” 。明清时期, “西游戏”在民间的流行实质上反映了( )A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 B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C文学世俗化倾向明显 D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解析:选 B 材料“在它的影响下民间又产生了大量西游戏 ”表明小说影响本身主要局限于社会下层,与统治者重视与否无关,故 A 项错误;“西游戏”在民间的流行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深刻地改变了下层民众价值观念,故 B 项正确;文学世俗化倾向是其表面体现,故 C 项错误;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材料论据不足,故 D 项错误。7(2019南京调研)铜活字印书在明代弘治至万历初年曾经盛极一时,这大体上已经成为海内外学术界高度一致的共识。但
6、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朝铜资源的紧张与铜原料的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朝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中外学术界流行多年的传统看法难以成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研究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B研究者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解释C历史研究的结果无法达成共识D历史研究的史学结论可以争鸣解析:选 D 历史研究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说法错误,因为历史研究要依据客观事实,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中外学术界与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不存在立场不同问题,故 B 项错误;历史研究的结果最终会达成共识,故 C 项错误;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对中外学术界流行多3年的传统看法提出不同意见
7、,表明历史研究的史学结论可以争鸣,故 D 项正确。8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杂剧解析:选 A 题干提到的“文化世俗化倾向”和“高雅文化倾向” ,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理学分别作用的结果,风俗画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文人画是理学发展的结果,故 A 项正确;话本和小说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 B 项错误;汉赋和唐诗不符合时间要求,故 C 项错误;元曲、杂剧都是市民阶层壮大和商品经济发展
8、的结果,故 D 项错误。9宋人苏轼在谈绘画艺术时说:观察事物要“空静” ,创作要“忘我” 。这反映出苏轼的绘画创作主要受到( )A佛、道思想的影响B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C新儒学反专制思想的影响D文化专制强化的影响解析:选 A “空静”体现的是佛教思想, “忘我”体现的是道家思想,故 A 项正确;市民阶层壮大与商品经济有关,与“空静” 、 “忘我”无关,故 B 项错误;新儒学是维护专制,不是反专制,故 C 项错误;文化专制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 D 项错误。10.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A宋代
9、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C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D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解析:选 D 根据题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了注重个人正义、责任的道德修养,体现程朱理学的影响,故 D 项正确。11 “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 ”材料反映了(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4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解析:选 B 百戏之祖是昆曲,不是京剧,故 A 项错误;依
10、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 ,可知京剧是经融合后而推陈出新的,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叙述了京剧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反映其地位,故 C 项错误;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故D 项错误。12(2019兴化一中期初)“扬州八怪”是一群聚集在扬州的画家共同形成的一个画派,也称“扬州画派” 。清朝中期,扬州富裕的盐商喜欢用活泼的、有生命力的绘画来装饰家园,扬州画派就是中国富有的商贾支持绘画的重要见证。扬州的画家们继承了明朝城市市民绘画的传统,把书法、诗歌、绘画与篆刻融合起来,趣味表现更加自由,颜色更加鲜明,有活泼积极的入世精神。据此,可以判断“扬州八怪”的出现( )A标志着绘画开始成
11、为一门独立的艺术B完全摆脱了文人画的影响C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后的市民文化需求D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弱化解析:选 C 根据“扬州富裕的盐商喜欢用活泼的、有生命力的绘画来装饰家园,扬州画派就是中国富有的商贾支持绘画的重要见证” ,可知扬州画派适应了商人对文化的需求,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的文化需求,故 C 项正确;“绘画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材料无从体现,A 项错误;B 项表述过于绝对;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 项错误。13 “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 13 138.4 万,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这段记载应该出现在( )A20 世纪 60
12、年代中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C三大改革完成之后 D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解析:选 A 解答本题注意从题干中了解信息: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形成体系需要时间,因此不可能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三大改造完成之后,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 ,教育处于混乱状态,排除 B、C、D 三项。故选 A 项。14(2019南通中学月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此后,中国政府( )A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B初步建立比较完
13、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D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5解析:选 C “十四大”召开于 1992 年, “教育事业”说明是“科教兴国”战略,故C 项正确;A 项是在 1956 年;B 项是在 1965 年;D 项是在 1983 年。15(2019南京一模)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 5.5 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 80%。到 1978 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 5%。1949 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 2.2 人,1978 年上升为 8.9 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A义务教育的普及 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C希望工程的推动 D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解析:选 B 义务教
14、育的开始普及是在 1986 年,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文盲数量下降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这反映出中国国民教育的发展,故 B 项正确;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了希望工程,故 C 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 1995 年,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 分)16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一代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的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等。材料
15、二 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教育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宋朝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宋代书院呈现出了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材料三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 “公教” “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 6 岁入“小学院” ,11 岁入“中学院” ,16 岁入“大学院” ,20 岁毕业。经过长达 14 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完成下列要求:(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6 分)(2)根据材
16、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3 分)(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6分)解析:第(1)问,可从其思想和实践角度来概括孔子办私学的贡献;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可联系所学的知识,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第(2)问,联系宋代的政治、经济和儒学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第(3)问,据材料三的信息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思想根源可从材料中要达到的“大同之世” “公养” “公教” “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归纳总结。6答案:(1)贡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原因: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诘;诸侯争霸,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2)原因:北宋重文轻武;商品经济发展;理学注重人的内心修养。(3)主张:教育是社会福利(或义务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文化与职业技能并重。思想根源:继承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7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