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3.83MB ,
资源ID:1219230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2192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为本站会员(eveningprove23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

1、1第 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轻 巧 识 记 1.三 省 六 部 制 的 运 行 机 制22.君主专制的演进思 维 升 华 有 关 选 官 制 度 的 古 语 解 读(1)“大人世及以为礼”:原始社会末期,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被破坏后,出现了世袭制,此制度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2)“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察举制实行初期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来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起来,官宦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

2、族”:魏晋之际,大小中正官均被“著姓士族”所垄断,故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出现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易 错 提 醒 内 朝 官 向 外 朝 官 的 演 化内廷(中朝)原本是政府正式官署的下属机构,后来内廷的地位越来越高,内廷的首领是大司马,当大司马奉命领导尚书时,他在政府里的实际权力就超过了丞相。尚书原本只是负责掌管宫廷文书的小吏,随着内廷权力的扩大,作为皇帝私人秘书的尚书也就成了国家政府的正式官员。这种转化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史论术语填后背诵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历史特征是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日益得到巩固和加强。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

3、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同时也是实现皇权专制的重要手段。古代中国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3专 制 时 代 晚 期 的 政 治 形 态辨 析 比 较 宰 相 制 与 内 阁 制宰相和内阁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但二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别。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地位巩固,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 。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虽然也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来自于

4、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与支持。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思 维 升 华 君 主 专 制 中 央 集 权 制 度(1)构成: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军事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法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2)产生根源:法家思想、封建小农经济。(3)矛盾与趋势: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间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评价: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史论术语填后背诵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至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君权的绝对胜利而告终。4明成祖设内阁制,作为顾问内侍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

5、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内阁体制取代丞相体制,军机处逐渐成为中枢机构是明清时期政治中枢权力机构变化的具体表现,体现了皇权的空前加强。1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喻显贵)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由此可知该制度( )A打破了贵族特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C提高了官员素养 D实现了社会平等解析:选 A 材料说明科举制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故 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养,故 B、C 两项错误;科举制主要是打击了世家大族,有利于中小地主阶层的崛起,并未实现社会的平等,故 D项错误。2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

6、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由此可见( )A中书省是审议机构 B门下省是决策机构C旨在避免决策失误 D行政效率大大下降解析:选 C 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说明其目的是相互监督,避免决策失误,故 C项正确。3元朝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等路行省。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 )A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B

7、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解析:选 C 材料说明行省的设置有效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故 C项正确;行省制并未削弱中央政府权力,故 A项错误;行省隶属于中书省,故 B项错误;行省是中书省的外派机构,故 D项错误。4 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人说“富甲天下” ,有人说“功成名就” ,有人说“高官厚禄” 。朱元璋听罢一一摇头,直至大臣万钢说“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朱元璋“点头称是”是因为万钢的回答迎合了他( )5A裁撤宰相的意图 B设置内阁的需要C依法治国的主张 D皇权至上的理念解析:选

8、D 材料中并未涉及裁撤宰相和设置内阁的信息,故 A、B 两项错误;我国古代并非实行依法治国,故 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畏法度者最快活” ,而皇帝是法律的制定者,所以体现的是皇权至上的思想,故 D项正确。5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有着“四不”规定,即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独立发文,不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一切重要的文件必须以“军机大臣奉上谕”等形式下达。据此可知军机处( )A办事严谨而且保密 B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C等同于以往的宰相 D位卑职低但权力较大解析:选 B 根据材料中对军机处的描述可知当时军机处仅仅是负责对皇帝命令的“上传下达” ,并无实权,故 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军机处的机

9、密性,故 A项错误;军机处仅仅是皇帝的辅助机构,并无实权,故 C、D 两项错误,故选 B项。主题一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史料 隋唐以前的各朝,宰相的权力是佐天子, 总百官, 治万事。但隋唐以后的历代,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熟,相权开始逐步削落,皇权逐渐强化。宰相职位, 尽管历代名称不尽相同,但几乎始终存在宰相设置的演进规律由实位宰相演进到虚位宰相。在同一机构中, 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 这又形成了宰相官员的分权。为了弥补分权的弊端, 实行事权相对集中的首长负责制就势在必然。教你读史史料共三段话,每一段话的最后一句是其核心。第一段的主旨是“相权”和“皇权”的消长演变

10、,说明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第二段的主旨是宰相职位的变化,说明宰相设置由实位向虚位转化。第三段的主旨是相权权力特点,反映了既分权又集中的特点。史论形成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宰相在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中不可缺少, 且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3)宰相既实行分权,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主题二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日趋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6史料一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史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

11、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史料三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 元史地理志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是指“推恩令” 。史料二反映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表明地方的政权、军权、财权收归于中央。史料三反映了元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说明元朝推行行省制,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史论形成汉至元中央对地方加强管辖的基本特点(1)分化事

12、权,相互牵制,如北宋。(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加强监察制度,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主题三 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与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史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史料二 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

13、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教你读史史料一中省略号前为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省略号后为选官标准“出身” 。史料二中“扩大了” 、 “冲破了”指出了选官的范围、标准的变化。“开放性”指的是选官原则的变化,也反映了官吏的来源基础扩大。史料三中处信息表明不论贫富贵贱,均可参加科举考试。史论形成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7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史料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国史新论(3)选官原则:逐

14、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 ,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探究 依据史料,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提示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

15、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明朝内阁的职责史料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主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探究 据史料,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提示 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

16、领六部。3元朝行省制史料一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8史料二 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常责令各行省“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 ,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 。元典章卷四朝纲一政纪外省不许泛滥咨禀探究 据史料和所学,元朝行省的权力构成的特点是什么?行省制的实行有什么意义?提示 特点: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

17、方最高官府;行省具有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意义:有利于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4科举制史料一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史料二 就官僚政治而言,科举制度通过“学而优则仕” ,使文化知识阶层与官僚阶层有机结合,提高了官僚阶层的文化构成,维护了封建统治。科举制的文化意义探论探究 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及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提示

18、标准: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来选拔人才。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2中央集权: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3官僚政治: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以及对官员的监察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

19、统一的。二、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9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等。三、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就地位而言,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就作用而言

20、,各种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3就选拔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是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题组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8江苏高考)如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 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 “爵”相通, “猴” “侯”

21、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解析:选 B 据图文信息, “雀”与“爵”相通, “猴”与“侯”同音,该画像石体现的“射爵射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显贵地位的追求,B 项正确;这里的“射爵射侯”反映的是人们的理想追求,不能反映出当时人们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也不能反映关注自10然和谐的生态理念和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A、C、D 三项错误。2(2018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

22、;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选 D 题干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尚书省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其地位非常重要,故 D项正确;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没有剥夺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A 项错误;唐代负责起草诏令的是中书省,尚书省是执行机构,B 项错误;唐代三省六部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尚书省不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 项错误。3(2017江苏高

23、考)公元前 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解析:选 A 汉武帝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目的是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A项正确;秦朝时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 B项错误;汉武帝铸造钱币与增加百姓赋税负担关系不大,故 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故 D项错误。4(2017江苏高考)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

24、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选 C 中级官员地位上升,拥有实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 C项正确;唐初三省六部制处于初创阶段,故 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 B项错误;D 项“决策权扩大”无法由材料得出。5(2016江苏高考)“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11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选 A 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使用

25、“糊名法” ,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等都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舞弊,说明考试程序更加公正,A 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取士科目、进士地位和录取人数均无关,排除 B、C、D 三项。6(2013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选 A 材料中“政事堂议决”说明了皇帝与政事堂之间的权力关系,而能体现此关系的是 A项;B、C、

26、D 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所以不符合题意。7(2011江苏高考)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选 D 科举制度下,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均得以跻身进士,可见科举制度兼顾了社会多个阶层;由士族子弟占据了 71%,而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仅占 29%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D 项正确。A、B、C 三项显然不符合该统计图,均可以排除。8(2011江苏高考)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

27、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解析:选 B 由“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可知元初江浙行省凡事皆需要上报朝廷,由“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知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B 项正确;A、C、D 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均可以排除。9(2010江苏高考)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12C九

28、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 C 题干材料反映了世族依仗门第垄断高官。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故选 C项;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A 项不符合题意;察举制是汉朝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的制度,B 项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 D项不符合题意。题组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0(2013江苏高考)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

29、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解析:选 B 题目材料中“议大政” “得旨则与”说明了军机大臣参与政务,秉旨办事,故答案为 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军务问题,故 A项不符合题意;C、D 两项都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错误。11(2012江苏高考)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解析:选 D 入内阁者本身即是文官,入阁属于晋级而非开辟入仕做官的新途径,排除 A项;明代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而非内阁下属机构,排除 C项;从题干可以看出明代内阁地位虽有提高,但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排除 B项,答案为 D项。13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