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河北省沧州盐山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周测试题(3.25-3.31,无答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共 26 题,每题 3 分,共 78 分)1.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可见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的祭祀活动,商王室成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据此可知 ( )A.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C.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 D.该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2.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
2、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 ( )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3.2018江西新余检测 周代分封制是“本大而末小”,“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以构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隶属关系。据材料可知( )A.周代国家地方自治政权普遍建立 B.王权至上、强本弱末是根本原则C.分封地域覆盖了中华民族发祥地 D.受封诸侯有“以供王职”等义务4.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
3、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 (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5.2018安徽合肥质检 礼记记载,“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 “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据此可知( )A.小宗不能进行祭祀 B.祭祀制度开始形成 C.王室贵族间关系融洽 D.大宗拥有祭祀特权6.“家国同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位学者绘制了下图所示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血缘关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 B.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C.儒家
4、思想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 D.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延伸7.2018山西太原期中 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 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说明礼乐制度 ( )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 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与宗法制、分封制互为表里 D.促使社会风俗同一化8.2018山东菏泽一模 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被授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D.世袭贵
5、族势力干政严重9.2018河北唐山期末 “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种政治现象应该是 ( )A.秦代垂直管理的特征 B.汉代中外朝的体制 C.唐代三省分工的具体化 D.宋代机构臃肿的写照 10.秦始皇始置某一官职,权重而秩尊。西汉沿置该官职,以监察、执法为主要执掌,位上卿。此官职应该是( - 2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11.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 )A.巩固君主专制集
6、权需要 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 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 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12.秦简语书中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13.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秦始皇请群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 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
7、县制 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 D.战国时各国已实行郡县制14.秦代效律中规定:凡是出现调动或离职的官员,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这一做法 ( )A.杜绝了国家权力滥用、误用 B.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C.有利于督促官员廉洁从政 D.增强了民众监督意识15.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和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和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 )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削
8、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16.2018山东枣庄检测 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 ( )A.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17.2018山西太原检测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 )秦朝 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 中(尚书、常侍等)外(三公九卿)朝制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元 中书省一省制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B.体现了制度
9、的传承性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18.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这一规定 ( )A.打破了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 B.体现了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C.彰显了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 D.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19.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宰相,宰相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 ( )A.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B.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 C.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 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独断专行20.2018福建厦门期
10、末 洪武年间,朱元璋罢御史台,在中央设都察院,与六部同级;罢谏官,设置独立的机构六科给事中,长官为正七品。二者分别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这些举措 ( )A.表明当时官员贪腐严重 B.有利于分割六部的行政权 C.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 D.有助于全面监察官僚机构21.2018湖北黄冈调研 下图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 3 -A.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B.“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C.“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的目的具有背离性
11、D.“推恩令”体现出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22.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这表明宋代 (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23.元代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 ( )A.元代行省长官权力独大 B.行省制加强
12、了中央集权 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 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24.明初,朱元璋在废除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25.1572 年,年仅 10 岁的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依仗皇太后的信任,侵夺六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六部演变为内阁下属机构 B.内阁权力扩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C.内阁成为国家法定决策机构 D.内阁
13、首辅成为实质上的宰相26.2018河北衡水模拟 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权限逐渐被削弱。由此可知 ( )A.清朝初年,君主权力受到较大制约 B.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权力C.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免了决策失误 D.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力二、非选择题27.(2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22 分)- 4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