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1有学者指出,周代的中央行政体制应是君主制,分封制只是建立在君主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体制,因此周代的国家政体,准确地说应是“君主制+分封制” 。据此可推知,周代A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实现了统治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建立起“多元一体”的民族 D协调了中央权威和地方分权关系2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西周政治统治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血缘政治有利
2、于稳定统治秩序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决策失误3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 ,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有利于巩固统治 B认为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D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4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544 年) ,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季札观后皆能“尽知其意” ,并一一作了恰当的评论,博得了鲁人的敬佩。据此推断合理的是A华夏文化影响扩大 B经
3、济区域差异缩小C民族融合现象出现 D诸侯结盟成为常态5 礼记王制云:“丰年不者,四年不位,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材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D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 、 “恒产论”和“轻徭薄赋” ,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2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7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
4、设,建立统一的度量衡体制、货币和文字,对各种农具实行规范化,使车轴长度标准化,以及监督公路和运河的建设等。这些措施的推行主要得益于A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C垂直管理的控制模式 D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8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 “百家争鸣”局面结束9 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天子正式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候。司马光认为这是真正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周室衰落的关键
5、, “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 。司马光此举意在A对周天子的分封表示不满 B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C说明维护纲常伦理的必要 D承认“三家分晋”的合法性10 “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据此推论,这些官员A拥有所辖区域的行政管理权 B可以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C分管国家和皇室的各种事务 D是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各级官员11封泥是中国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秦汉时期广泛使用,形式类似于西方的火漆。2014 年 12 月,陕西出土的“右丞相印” 、 “廷尉之印” 、 “泗川太守”等 5 枚封泥,被专家鉴
6、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批封泥印证了秦汉时期A郡国并行的制度 B中央集权空前强化C官僚政治的推行 D国家实力日益增强12 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正确的是A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 B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3 -13下面是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质犁具、起土农具出土情况(部分) 。据此可以得出两汉时期A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C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D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14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食谓
7、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由此可知,班固A推崇重农抑商政策 B有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C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D主张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15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 ,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A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D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16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
8、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 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7土地兼并往往导致社会矛盾频发,统治者虽然采取措施,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但始终不能阻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在于A封建土地私有制 B社会动荡不安 C豪强地主势力阻挠 D重农抑商政策18下图是某教师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做出的脉络图。其中处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仁政民本思想备受重视B焚书坑儒受到沉重打击C三教融合趋势不断强化- 4 -D三教并立丧失正统地位19汉、魏时,州郡
9、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协助办事的官吏) ;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归吏部选授,隋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这说明A官员素质日渐提升 B行政效率日益提高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僚机构渐趋膨胀20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C阶级矛盾彻底消失 D中华帝国长期繁荣21唐代在土地管理方面出现了立契、申牒或过割制度,规定土地买来必须通过官府,进行书面申报和登记,才算有效,否则要受到处罚。唐朝政府此举的目的是A杜绝土地兼井 B保证财政收入 C调整赋
10、役制度 D推广租佃经营22唐代独异志 (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 ”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C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 D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23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这反映唐诗A是研究唐朝政治的主要史料 B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需要C促进了文化逐渐向平民转移 D是中华文化辉煌的重要象征24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
11、、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B皇权至上的后果C “家国一体”观念的影响 D君主专制被颠覆25北宋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这一做法A有利于中央决策的制度化 B意在避免唐末五代藩镇之弊C促成了宋代大一统的局面 D推动宋代科举制发展到顶峰26宋仁宗曾说,天下之事若都由君主决定,有错误都很难更正。不如众人商议,亦宰相执- 5 -行,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台谏可以指出,改正起来也容易。据此可推知A君主专制下也有理性精神 B宰相掌握国
12、家的最高行政权C宋代政治上实行集体决策 D古代政治制度开始出现转型27在宋代,官僚士大夫与富人联姻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文人进士及第还未做官,就选择富有者为妻;更有甚者,真宗年间有朝廷命官居然为娶一有钱妇人而发生争执。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经济发展引起价值观念变化 B文人的道德水平滑坡C冗官局面导致官员待遇下降 D官员的自身素质低下28有人在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 。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此材料意在说明宋明理学A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B实现世俗化、生活化C主张“格物致知” D
13、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29唐中叶以来,三教鼎力的局面逐渐走向融合。到北宋时期,寺院也开始倡导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 ,有的寺院则称“报国寺” 。这说明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佛教融合儒学伦理观念C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30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 ”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儒者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的理想 B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C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 D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二、非
14、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31 题 25 分,32 题 15 分,33 题 15 分,共 40 分。说明:32 题与 33 题为选做题,学生可在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如果两题都做,则以选择第一题为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节选)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隋、唐前期 府、州(郡) 县- 6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府、州 县宋 路 府、州 县材料二贞观元年,按山川形便分全国为十道,形式上虽然是地理区划,其中暗含监察区的意味。开元二十二年在分十道为十五道的同时,在“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并让采访使兼各道要州的刺史,定下正式的监察区体制。
15、但地方行政的基本权力仍在州和县。宋初设转运使,以之经度和转输地方财赋,“节次以天下土地形势,俾之分路而治”。在转运使之后,负责监察、司法之职的提点刑狱使,负责治安边防的安抚使,负责储备粮食平抑物价的提举常平使等官员也相应设置。这些官员的衙门通称诸监司,行政管辖地域都称为路,但各监司的路并不尽一致。例如西北地区以转运使而言先仅设一路(后分为两路),而以提点刑狱使而言则分为两路,若以安抚使而言又分成六路。此外,即使有两司的路一致,治所有时也不在一地。州的长官由中央委派朝官担任,多用文人,并且经常调换。与知州同领州事的通判,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的官员,甚至举发知州不法。州县不但可直接向朝廷奏事,
16、亦可监察监司。摘编周振鹤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在地方管理上的策略及其主要影响。(16分)(2)根据材料,概括唐前期与北宋初期在地方管理上的共同点。 (9分)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宋史- 7 -材料二庆历七年初,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当年即出巡视水利修建情况,在任时期,“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又曾“贷谷与民,以激奔竞之风,俾新陈相易,邑民便之”。嘉
17、祐三年,王安石归朝任度支判官,针对当时弊端,向宋仁宗上言事书,极陈当世之务,全面阐述改革的思想,未被宋仁宗采纳。熙宁二年,宋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揭开了变法序幕。神宗还特命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即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的专门机构,由王安石和陈升之主持。在这个机构中,神宗听从王安石的推荐,进一步起用了一批新人,协助王安石拟定和贯彻新法。摘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1)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北宋前期财政状况的?为实践“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6 分)(2)根据材料,概括新法得以推行的条件。(9分)3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贞观初年,唐军大败东突厥,将
18、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吐谷浑多次侵扰兰州、凉州等地,阻碍唐与西域的交通。贞观九年,太宗派大军在库山击溃吐谷浑精锐,解除了吐谷浑对河西走廊的威胁。平定吐谷浑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用兵高昌。贞观十四年,以高昌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此后,又相继平定焉耆、龟兹,设置龟兹、焉耆、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克什)四镇,有效地控制了广大的西部边疆。贞观十五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不仅带去了大量的金银、绸帛、珍宝,还带去了内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精美的手工业品,内地的菜种、蚕种以及各种药物和典籍,以及大批工匠和乐队
19、。摘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8分)- 8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上述举措的意义。(7分)- 9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D B C A D D A B B A C A A C C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A A C C B B D D B B A A B B D二、非选择题31.(1)策略:实行路、州、县三级制;路一级组织事权分散,区划交叉,
20、中心分离;重用文官;上下监督,相互牵制。 (12分)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4分)(2)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相似:调整地方层级;分化事权;重视并加强监督。地方区划以山川形便为原则。(9分)32.(1)他认为北宋国用不足是因为缺乏善于理财者。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等。 (6分)(2)王安石为变法积累实际经验,具有变革精神。宋神宗大力支持变法,设立专门机构,起用人才。 (9分)33.(1)降族内迁,保留传统,任用部族首领管理部众;武力反击少数民族侵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和亲;经济文化交流。(8 分)(2)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扩大疆域,加强对边疆的有效控制,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7分)- 10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