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游褒禅山记(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少好读书” ,21 岁登进士第。1058 年提出变法主张,1070 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抨击,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作品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词有名作桂枝香等,诗歌名句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等。评价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称誉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二)人物轶事白吃饭需要智慧王安石小时候, 经常在离家不远的街口面馆吃面。一天,老板有心考考他,就让
2、他自己去厨房端面。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说: “这碗面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如果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并保证不泼一滴汤,我就免费让你吃。 ”王安石灵机一动,用筷子轻轻地把面条挑起来,碗内就只剩下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着汤碗,右手拿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一)背景链接公元 10511054 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 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 7 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四年后(10
3、58 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二)常识整理2.文学常识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平常人家的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
4、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文化常识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是梵语“佛陀”的音译。因为“佛陀”与“浮屠、浮图”的声音相近,所以,翻译成汉语,便转为“浮屠、佛图、蒲图、休屠” 。古代称佛陀为“浮屠氏” ,称佛教为“浮屠教” 。 西晋初年,洛阳一带造立寺塔者不少,达官显贵多有舍宅为寺者。译经三藏竺法护亦于长安青门外营建寺院,精勤行道,教化远近道俗。又有将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故浮图又成为佛寺、佛塔的别名。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 ,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
5、、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3褒之庐冢也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4临川王某记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 ,或在“某”前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褒 禅 山 亦 谓 之 华 山 。 唐 浮 图 慧 褒 始 舍 于 其 址 ,褒 禅 山 也 叫 华 山 。 唐 代 和 尚 慧 褒 当 初 在 山 麓 筑 屋 定 居 ,而 卒 葬 之 ; 以 故 其 后 名 之 曰 “褒 禅 ”。死 后 葬 在 这 里 ; 因 为 这
6、个 缘 故 , 从 那 以 后 人 们 称 这 座 山 为 “褒 禅 ”。今 所 谓 慧 空 禅 院 者 , 褒 之 庐现 在 人 们 所 说 的 慧 空 禅 院 , 就 是 慧 褒 的 弟 子 在 慧 褒 墓 旁 盖冢 也 。的 屋 舍 。 浮 图 : 梵 fn 语 古 代 印 度 语 音 译 , 也 写 做 “浮 屠 ” 或 “佛 图 ”, 本 意 是 佛 或 佛 教 徒 , 这 里 指 和 尚 。 慧 褒 : 唐 代3高 僧 。 舍 : 筑 舍 定 居 。 卒 葬 之 : 死 后 葬 在 那 里 。 以 故 : 因 此 , 因 为 这 个 缘 故 。 名 : 名 词 用 作 动 词 ,
7、命 名 , 称 。 所 谓 : 所 说 的 。 庐 冢 zhn : 也 作 “庐 墓 ”, 古 时 为 了 表 示 孝 顺 父 母 或 尊 敬 师 长 , 在 他 们 死 后 的 服 丧 期 间 , 为 守 护 坟 墓 而 盖 的 屋 舍 , 叫 做 “庐 冢 ”。 这 里指 慧 褒 的 弟 子 在 慧 褒 墓 旁 盖 的 屋 舍 。 庐 , 屋 舍 。 冢 , 坟 墓 。 距 其 院 东 五 里 , 所 谓离 那 禅 院 东 边 五 里 , 是 人 们 所 说华 山 洞 者 , 以 其 乃 华 山 之 阳 名 之 也 。 距 洞 百 余的 华 山 洞 , 因 为 它 在 华 山 的 南 面
8、而 这 样 称 呼 它 。 距 离 山 洞 一 百 多步 , 有 碑 仆 道 , 其 文 漫 灭 ,步 , 有 一 块 石 碑 倒 在 路 旁 , 那 上 面 的 碑 文 已 经 模 糊 不 清 ,独 其 为 文 犹 可 识 , 曰 “花 山 ”。 今 言只 有 从 它 上 面 残 存 的 字 还 可 以 辨 认 出 “花 山 ”的 名 称 。 现 在 把“华 ” 如 “华 实 ”之 “华 ”者 , 盖 音 谬 也 。“华 ”念 作 “华 实 ”的 “华 ”, 大 概 是 读 音 错 了 。 距 : 距 离 。 华 山 洞 : 南 宋 王 象 之 舆 地 纪胜 中 写 做 “华 阳 洞 ”。
9、看 正 文 下 句 , 应 做 “华 阳 洞 ”。 乃 : 表 判 断 , 有 “为 ”“是 ” 的 意 思 。 阳 : 山 南 为 阳 , 山 北 为 阴 ; 水 南 岸 为 阴 , 水 北 岸 为 阳 。 仆 : 倒 。其 文 漫 灭 : 碑 文 模 糊 、 磨 灭 。 文 , 指 碑 文 , “独 其 为 文 ”的 “文 ”指 碑 上 残 存 的 文 字 。 言 : 说 。 盖 : 承 接 上 文 , 解 释 原 因 , 有 “大 概 ”的 意 思 。 谬 : 错 误 。其 下 平 旷 , 有 泉 侧 出 , 而 记 游华 山 洞 下 边 平 坦 空 旷 , 有 泉 水 从 旁 边 涌
10、出 , 题 字 记 游 者 甚 众 , 所 谓 前 洞 也 。的 人 很 多 , 这 是 人 们 所 说 的 “前 洞 ”。 侧 出 : 从 旁 边 涌 出 。 记 游 : 指 在 洞 壁 上 题 诗 文 留 念 。由 山 以 上 五 六 里 , 有 穴 窈 然 , 入 之 甚 寒 ,顺 山 而 上 走 五 六 里 , 有 个 洞 穴 幽 暗 深 远 , 走 进 洞 穴 十 分 寒 冷 ,问 其 深 , 则 其 好 游 者 不 能 穷 也 , 谓问 它 的 深 度 , 就 是 那 些 喜 欢 游 览 的 人 也 不 能 走 到 尽 头 , 人 们 叫 之 后 洞 。它 “后 洞 ”。 窈 然
11、: 深 远 幽 暗 的 样 子 。 穷 : 尽 , 走 到 尽 头 。 余 与 四 人 拥 火 以 入 ,我 和 同 游 的 四 个 人 拿 着 火 把 走 进 去 ,入 之 愈 深 , 其 进 愈 难 , 而 其 见 愈 奇 。 有进 洞 越 深 , 前 进 越 困 难 , 然 而 见 到 的 景 象 也 越 奇 特 。 有怠 而 欲 出 者 , 曰 : “不 出 , 火 且 尽 。 ”懈 怠 想 要 退 出 去 的 伙 伴 说 : “如 果 不 出 去 , 火 把 将 要 烧 完 。 ” 拥 火 : 拿 着 火 把 。 拥 , 拿 、 持 。 以 : 而 。 怠 : 懈 怠 。 且 : 将
12、 要 。 遂 与 之 俱 出 。 盖 余于 是 跟 他 们 一 起 退 出 洞 来 。 大 概 我所 至 , 比 好 游 者 尚 不 能 十 一 , 然 视 其 左走 到 的 地 方 , 比 起 那 些 喜 欢 游 览 的 人 来 说 , 还 不 到 十 分 之 一 , 然 而 看 那 左 右 右 , 来 而 记 之 者 已 少 。的 洞 壁 , 来 到 这 里 题 字 记 游 的 已 经 少 了 。 盖 : 副 词 , 有 “大 概 ”的 意 思 。 不 能 十 一 : 不 及 十 分 之 一 。 不 能 , 不 及 。盖 其 又 深 , 则 其 至 又 加 少 矣 。 方 是大 概 洞 更
13、 深 , 那 么 到 达 那 里 的 人 就 更 少 了 。 当 决 定 从 洞 中 退时 , 余 之 力 尚 足 以 入 , 火 尚 足 以 明 也 。出 来 的 时 候 , 我 的 体 力 还 足 够 继 续 前 进 , 火 把 还 足 够 继 续 照 明 。4既 其 出 , 则 或 咎 其 欲 出 者 , 而 余 亦 悔我 们 已 经 出 洞 了 , 便 有 人 责 怪 那 要 求 退 出 来 的 人 , 我 也 后 悔其 随 之 而 不 得 极 夫 游 之 乐 也 。自 己 跟 从 他 们 , 以 致 不 能 尽 情 享 受 那 游 览 的 乐 趣 。 加 少 : 更 少 。 方 :
14、当 。 是时 : 指 决 定 从 洞 中 退 出 的 时 候 。 明 : 照 明 , 用 做 动 词 。 既 其 出 : 已 经 出 洞 。 其 , 助 词 。 或 : 有 人 。 咎 ji : 责 怪 。 其 : 自 己 。 极 : 尽 ,这 里 有 尽 情 的 意 思 。于 是 余 有 叹 焉 。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 山 川 、对 于 这 种 情 况 , 我 有 感 慨 了 。 古 人 观 察 天 地 、 山 川 、草 木 、 虫 鱼 、 鸟 兽 , 往 往 有 得 , 以 其 求 思 之草 木 、 虫 鱼 、 鸟 兽 的 时 候 , 往 往 有 心 得 , 因 为 他 们 探
15、 究 、 思 考 得深 而 无 不 在 也 。非 常 深 入 而 且 无 处 不 在 。 于 是 : 对 这 种 情 况 。 叹 : 感 慨 。 得 : 心 得 , 收 获 。 以 : 因 为 。 求 思 : 探 究 、 思 考 。无 不 在 : 没 有 不 探 究 、 思 考 到 的 。 夫 夷 以 近 , 则 游 者 众 ; 险地 方 平 坦 , 并 且 路 程 近 , 到 达 的 人 就 多 ; 地 势 险以 远 , 则 至 者 少 。 而 世 之 奇 伟 、 瑰 怪 、峻 并 且 路 程 远 , 到 达 的 人 就 少 。 但 世 上 的 奇 妙 雄 伟 、 珍 贵 奇 特 、非 常
16、之 观 , 常 在 于 险 远 , 而 人 之 所 罕不 同 寻 常 的 景 象 , 常 常 在 那 险 阻 僻 远 的 地 方 , 并 且 是 人 很 少 至 焉 ,到 的 地 方 , 夫 f : 发 语 词 。 夷 : 平 坦 。 以 : 而 。 而 : 但 。 瑰 怪 : 珍 贵 奇 特 。 观 : 景 象 。 故 非 有所 以 , 没 有志 者 不 能 至 也 。 有 志 矣 , 不 随 以 止 也 ,志 向 的 人 是 不 能 到 达 的 。 有 了 志 向 , 也 不 随 从 别 人 而 中 止 ,然 力 不 足 者 , 亦 不 能 至 也 。 有 志 与 力 , 而然 而 力 量
17、 不 足 的 人 , 也 不 能 到 达 。 有 了 志 向 和 力 量 , 而 且又 不 随 以 怠 , 至 于 幽 暗 昏 惑又 不 随 从 别 人 而 松 懈 , 到 了 那 幽 深 昏 暗 、 叫 人 迷 乱 的 地 方 ,而 无 物 以 相 之 , 亦 不 能 至 也 。 然 力 足 以 至 焉 ,却 没 有 外 物 来 辅 助 他 , 也 不 能 到 达 。 但 是 力 量 足 够 到 达 那 里 ,于 人 为 可 讥 , 而 在 己 结 果 却 没 有 到 达 , 在 别 人 看 来 是 可 以 嘲 笑 的 , 在 自 己 看 来为 有 悔 ; 尽 吾 志 也 而 不 能 至 者
18、 , 可 以也 是 有 所 悔 恨 的 ; 尽 了 自 己 的 努 力 却 不 能 到 达 的 人 , 就 可 以无 悔 矣 , 其 孰 能 讥 之 乎 ? 此 余 之 所 得 也 。没 有 悔 恨 了 , 难 道 谁 还 会 讥 笑 他 吗 ? 这 就 是 我 这 次 游 山 的 心 得 。随 以 止 : 随 从 别 人 而 停 止 不 前 。 至 于 : 到 了 昏 惑 : 迷 乱 。 相 xin : 帮 助 。 力 足 以 至 焉 : 下 面 省 去 “而 不 至 ”之 类 的 话 。 意 思是 力 量 足 以 到 达 那 里 却 没 有 到 达 。 焉 , 代 词 , 那 里 。 于
19、人 为 可 讥 : 在 别 人 看 来 是 可 以 嘲 笑 的 。 有 悔 : 有 所 悔 恨 的 。 其 : 岂 , 难 道 。余 于 仆 碑 , 又 以 悲 夫 古 书 之 不 存 ,我 对 于 那 倒 在 地 上 的 石 碑 , 又 因 此 叹 惜 那 古 代 书 籍 的 失 传 ,5后 世 之 谬 其 传 而 莫 能 名 者 ,后 代 人 弄 错 了 它 流 传 的 文 字 , 而 没 有 人 能 够 说 明 白 的 情 况 ,何 可 胜 道 也 哉 ! 此 所 以 学 者 不 可 以 不 深 思 而 慎哪 能 说 得 完 呢 ! 这 就 是 今 天 治 学 的 人 不 可 不 深 入
20、 思 考 、 谨 慎 地 取 之 也 。采 取 资 料 的 缘 故 了 。于 : 对 于 。 以 : “以 之 ”的 省 略 , 因 此 , 由 此 。 悲 : 感 叹 。 谬 : 弄 错 , 使 错 。 其 : 指 古 书 。 名 : 指 识 其 本 名 ,用 做 动 词 。 何 可 胜 道 : 哪 能 说 得 完 。 胜 , 尽 。 学 者 : 治 学 的 人 。 之 : 代 传 闻 材 料 。四 人 者 : 庐 陵 萧 君 圭 君 玉 , 长 乐 王 回 深 父 ,同 游 的 四 个 人 : 庐 陵 人 萧 君 圭 , 字 君 玉 ; 长 乐 人 王 回 , 字 深 父 ;余 弟 安 国
21、 平 父 、 安 上 纯 父 。 至 和 元 年 七 月 某 日 ,我 的 弟 弟 安 国 , 字 平 父 ; 安 上 , 字 纯 父 。 至 和 元 年 七 月 某 日 ,临 川 王 某 记 。临 川 人 王 某 记 。 四 人 者 : 同 游 的 四 个 人 。 庐 陵 : 现 在 江 西 吉 安 。 萧 君 圭 君 玉 : 萧 君 圭 , 字 君 玉 。 长 乐 : 现 在 福 建 长 乐 。王 回 深 父 f : 王 回 , 字 深 父 , 北 宋 理 学 家 。 “父 ”通 “甫 ”, 与 下 文 “平 父 ” “纯 父 ”的 “父 ”同 。 安 国 平 父 : 王 安 国 , 字
22、平 父 。 安 国 、 安 上 都 是 王 安 石的 弟 弟 。 安 上 纯 父 : 王 安 上 , 字 纯 父 。 至 和 : 宋 仁 宗 的 年 号 。学 习 目 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语句。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3学习文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理解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一、阅读课文第 1 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 舍: 2而卒葬之 卒: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 4其文漫灭 漫灭: 5翻译下列句子。(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译文: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
23、之庐冢也。译文: 6(3)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译文: (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译文: 明确:1.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2.古今异义词,死后 3.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4.模糊不清5(1)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山麓筑屋定居。(状语后置句)(2)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判断句)(3)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省略句)(4)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 ,大概是读音错了。(判断句)环节二:把握文意6下列各项属于褒禅山命名原因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
24、冢也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解析:选 A A 项,是褒禅山名字的来历;B 项,是慧空禅院名字的来历;C 项,是华山洞名字的来历;D 项,是介绍褒禅山的本名。7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B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C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这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D本段行文顺
25、序是:别名由来及证明不是本名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解析:选 D D 项,本段行文顺序应是:不是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二、阅读课文第 2 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7环节一:突破词句1有泉侧出 侧: 2而记游者甚众 记游: 3由山以上五六里 上: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 穷: 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见: 6不出,火且尽 且: 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8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 9火尚足以明也 明: 10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 11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 12翻译下列句子。(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译文
26、: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译文: (3)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译文: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文: 8明确:1.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3.名词用作动词,向上走 4.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5.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致 6.将要 7.古今异义词,十分之一 8.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 9.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名词用作动词,责怪 11.副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12(1)华山洞下面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判断句)(2)
27、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3)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4)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环节二:把握文意13下列句子中,属于总结“余亦悔”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解析:选 C A 项,是记叙“余”游览到的位置;B 项,是作者推测洞深处游览人数的情况;C 项,是作者总结“我”有足够的条件进入,是“余亦悔”的根本原因;D 项,是有人责怪要求出来
28、的人,是“余亦悔”的外部原因。14下列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距离华山洞五六里的地方。B略写后洞,较详细地写了前洞的特点以及游前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C本段在记叙游洞时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 “其至又加少”对比,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D本段记游为后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后悔”也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解析:选 B B 项,应为“
29、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三、阅读课文第 3 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91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 叹: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得: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常: 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至于: 幽暗昏惑: 6翻译下列句子。(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译文: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译文: (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译文: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译文: 10(5)
30、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译文: 明确:1.古今异义词, “于” ,介词,对;“是” ,代词,这件事 动词用作名词,感慨 2.平坦 3.动词用作名词,心得 4.古今异义词,不平常 形容词用作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 5.古今异义词,到地方 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6(1)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状语后置句)(2)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3)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前进,然而力量不足的人,也不能到达。(省略句)(4)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省略句
31、)(5)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环节二:把握文意7 “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下列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解析:选 D D 项,不是游览体会,而是对于“仆碑”的感慨。8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先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然后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拿世人的避难
32、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B本段还阐述了宏伟目标和险远的道路与“志” “力” “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 “无悔” 。C作者在本段还揭示了 “志” “力” “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力,虽然力量足,但没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D本段与前文相互照应。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与第 2 自然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照应;“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与第 2 自然段中的“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11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相照应。解析:选 C C 项,应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 。四、阅读课文第 4、5 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 悲: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 传: 名: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 4长乐
34、王回深父 父: 5翻译下列句子。(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文: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译文: 明确:1.“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 感叹 2.名词用作动词,使弄错 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词用作动词,识其本名 3.古今异义词,泛指治学的人 4.通“甫”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此处用作人名5(1)我对于那些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2)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资料的缘故了。(判断句)环节二:把握文意6下列句子中,能体现作者
35、在本文第二个心得体会的一项是(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12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解析:选 C A、B 两项是针对上文碑文文字模糊和“花山”误传而说,D 项是古代游记格式。7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 4 自然段中的“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与第 1 自然段中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相照应。B作者从第 1 自然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联想到“古书之不存” ,从“音谬”的情况联想到“谬其传
36、”的情况不可“胜道” ,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C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D第 5 自然段是插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可使行文简捷紧凑。解析:选 D D 项,第 5 自然段是“补叙”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志向1从教材中积累王安石把治学处事比做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非有志者不
37、能至也”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胸怀大志,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2从历史中积累(1)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念书的时候,曾留诗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为着这一志向,他领导全国人民最终缔造了新中国。 (2)周恩来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12 岁的周恩来到奉天城附近的日俄战场遗址去13参观,看到中国人民受列强欺侮,便在幼小的心灵上种下了救国救民的火种。他喊出了“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为着这一志向,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8、3从现实中积累张瑞敏是海尔集团总裁,他被美国著名的商业周刊杂志评为“亚洲 50 位风云人物”之一,也是该次入选的亚洲家电企业里唯一的一位企业家。张瑞敏早年立志要把名不见经传的海尔做成全球知名的品牌,改变洋电器独霸天下的局面,为国产电器争得荣誉。海尔集团 14 年来以平均年增长 82.3%的速度高速稳定发展,近几年来,其在全球市场的开拓尤为引人关注。海尔集团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抓住机遇,在马来西亚、菲律宾机场竖起的巨幅广告牌,已成为东南亚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4从名言中积累(1)君子志于择天下。刘炎(2)志比精金,心如坚石。冯梦龙(3)生、死、穷、达不易其志。苏轼(4)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秋瑾
39、(5)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王充(6)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 约翰逊(7)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孙中山 (8)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和刀。神童诗(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10)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梁启超(二)这样运用素材精 彩 片 段 有志方能成材王安石,身处高位却以满腔热血矢志改革,尽管“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早在你的预料之中,但你以“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的大无畏的勇气,抒写自己不与保守党同流合污的光辉形象。屈原,你高声吟
40、唱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仕途不顺,求索不到救国之道,你只能投身汨罗江。你被放逐而赋离骚 ,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你用心墙阻隔外界的权位之争,你用高洁的情怀抒发自己高远的志向。那道唯美的心墙,寄托着你高雅的灵魂。汨罗江水,流淌不息,你的正义之气也定能够在天地间永存。人生的“无限风光在险峰” ,可惜,那个地方很少的人能坚持到达,往往中途折返。因此,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一道道心墙,一幅幅画面,筑就一段段传奇,营造出一个个超凡脱俗的人生。领悟 语段确立的中心和对比点是“志向” 。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名句,在14不着痕迹中深化
41、了志向这一主旨,这种课文素材的化用方式灵活自然,值得学习。精 彩 范 文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唯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地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唯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
42、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脱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左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
43、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 佳作赏析散文虽短,却充盈着一种饱满的艺术张力,给人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享受。纵观全文,那纵横奇特的想象就不必赘言了。单说那语言的表现力就让人惊叹不已,例如词性的活用:“道边婆娑着白杨” “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 。自然的人化:山可以“谁也不待见谁” ,可以“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 。比喻的诡谲:张家界如文学作品,可以问鼎诺贝尔文学奖。通篇笔调活泼,文字瑰丽,修辞丰富多彩,使文章显得十分灵动又充满气势,具有一种挡也挡不住的艺术冲击力。 写作借鉴1学开头一开篇,作者就用一个奇兀
44、的暗喻,把张家界比作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作品,其大美就如令其获奖的动人语言。把一个景观比作一部世界顶级的文学作品,这一开篇不仅令人称奇,而且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力量。2学意境美第段转入回忆中的遥看张家界,虽是遥看,那“超尘脱俗的风姿”已尽入“法眼”:山景是那么富有人情味峰与云“识得人情” ,竹与草“清新熟悉” ;山寨是那么奇丽迷幻古道骈峰飞瀑,似真似幻;燃着蹿着飞舞着的火焰火苗火星,犹如山中的精灵;山影是那么森然15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 “啊” ,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 ,原来还有如
45、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做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是日,我乘缆车至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浮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象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力,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气试它一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文字;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诡秘魅力惊人, “魂悸魄悚” 。其中有远景,有近景,有背景,让我们全方位地领略到了那距离之外迷离神奇夺人魂魄的意境之美。3学意蕴第段文字意蕴深刻。作者没有淋漓地宣泄感情,也没有昂扬地疾呼,而是蕴藉地撷取枫叶、卵石作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