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3.85MB ,
资源ID:1224595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2245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为本站会员(jobexamine33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1、- 1 -求谏后世史学家的榜样吴兢吴兢(约 669749),唐朝史学家。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仕历大部分时间是在京城做史官。武则天当政时,吴兢以“有史才”之名,被荐入史馆修国史。他除能秉笔直书,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政事。吴兢从事修史工作长达 40 余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纪传体唐书 、编年体唐春秋 。吴兢后因与刘知几撰写武后实录时,不替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而被贬官荆州司马,后在天宝年间才得以返朝。晚年还执著于修史工作。吴兢修史有两大特色:一为尚简,即简明扼要;二为直笔,努力保留历史真相。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 ,后来成了各朝皇帝推崇和必修的功课。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生,他的高

2、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学习的榜样。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 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珍视。贞观政要全书 10 卷 40 篇,8 万余言,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 2 -议和劝谏奏疏。贞观政要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

3、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该书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求谏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的广开言路、虚己纳谏和任贤用能的品质。李世民广泛征求大臣的意见,并善于采纳意见,从中找到了许多治国良策,明白了自己的许多过失,成为一个从谏如流、具有雄才大略的治世明君。章节 主要内

4、容第一段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和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唐太宗希望忠臣发现君主过失就“极言规谏”第二段阐述君正臣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唐太宗以“天下太平”为目标,愿意得正臣事己,希望听取诤谏,匡救政教过失,并能够付诸行动,真正虚心地采纳谏言第三段希望臣下能正确对待劝谏。唐太宗的话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第四段阐述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 ,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第五段从人性的弱点和自身经验阐述纳谏的必要性。认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第六段阐述劝谏要及时。唐太宗认为“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即使不能防微杜渐

5、,也要做到亡羊补牢太 宗 威 容 俨 肃 , 百 僚 进 见 者 , 皆唐 太 宗 容 貌 威 武 严 肃 , 百 官 中 进 见 的 人 , 见 到 他 都 失 其 举 措 。会 紧 张 得 举 止 失 常 不 知 所 措 。者 : 的 人 。 举 措 : 举 止 。 太 宗 知 其 若 此 , 每 见 人 奏 事 , 必 假 颜太 宗 知 道 情 况 后 , 每 当 见 到 有 人 奏 事 时 , 总 是 表 现 出 和 颜 悦色 , 冀 闻 谏 诤 , 知 政 教 得 失 。色 的 样 子 , 希 望 能 够 听 到 劝 谏 的 话 , 知 道 政 治 教 化 的 得 失 。- 3 -贞

6、 观 初 , 尝 谓 公 卿 曰 : “人 欲 自 照 , 必 须 明 镜 ;贞 观 初 年 , 太 宗 曾 对 公 卿 们 说 : “人 要 想 照 见 自 己 , 一 定 要 有 明 镜 ;主 欲 知 过 , 必 藉 忠 臣 。一 国 之 主 要 想 知 道 自 己 的 过 失 , 一 定 要 借 助 于 忠 臣 。 冀 : 希 望 。 藉 ji : 借 助 。 主 若 自 贤 , 臣 不 匡 正 , 欲 不 危 败 ,君 主 假 如 自 以 为 圣 明 , 臣 下 又 不 去 纠 正 , 要 想 国 家 不 倾 危 败 亡 ,岂 可 得 乎 ? 故 君 失 其 国 , 臣 亦 不 能 独

7、 全能 办 得 到 吗 ? 于 是 君 主 失 掉 他 的 国 家 , 臣 下 也 不 能 独 自 保 全其 家 。 至 于 隋 炀 帝 暴 虐 , 臣 下 钳 口 ,他 们 的 家 。 至 于 像 隋 炀 帝 残 暴 淫 虐 , 臣 下 都 把 嘴 闭 起 来 不 讲 话 ,卒 令 不 闻 其 过 , 遂 至 灭 亡 , 虞 世 基 等 ,最 后 终 于 因 为 听 不 到 自 己 的 过 失 , 而 导 致 灭 亡 , 虞 世 基 等 人 ,寻 亦 诛 死 。不 久 也 被 诛 杀 。 全 : 保 全 , 使 动 用 法 。 自 贤 : 自 以 为 贤 明 。 寻 : 不 久 。 诛 :

8、被 杀 。 前 事 不前 事 不远 , 公 等 每 看 事 有 不 利 于 人 , 必 须 极 言 规 谏 。 ”远 , 你 们 每 当 看 到 事 情 有 不 利 于 百 姓 的 , 必 须 直 言 规 劝 谏 诤 。 ”极 言 : 竭 力 陈 说 。 贞 观 元 年 , 太 宗 谓 侍 臣 曰 : “正 主 任贞 观 元 年 , 唐 太 宗 对 侍 从 的 大 臣 们 说 : “正 直 的 君 主 任邪 臣 , 不 能 致 理 ; 正 臣 事 邪 主 ,用 了 奸 臣 , 就 不 可 能 治 理 好 国 家 ; 忠 直 的 臣 子 侍 奉 昏 庸 的 君 主 ,亦 不 能 致 理 。 惟

9、君 臣 相 遇 ,也 不 可 能 治 理 好 国 家 。 只 有 正 直 的 君 主 和 忠 直 的 大 臣 相 处 共 事 ,有 同 鱼 水 , 则 海 内 可 安 。 朕 虽 不 明 ,如 鱼 得 水 , 那 么 天 下 就 可 以 平 安 无 事 了 。 我 虽 然 不 算 明 君 ,幸 诸 公 数 相 匡 救 , 冀 凭 直 言 鲠 议 , 致幸 亏 你 们 多 次 匡 正 补 救 过 失 , 希 望 凭 借 你 们 直 言 鲠 议 , 以 实 现天 下 太 平 。 ”天 下 太 平 。 ”数 shu : 多 次 。 相 遇 : 相 互 对 待 。 遇 , 对 待 。 鲠 : 直 爽

10、、 正 直 。 谏 议 大 夫 王 珪谏 议 大 夫 王 珪对 曰 : “臣 闻 , 木 从 绳 则 正 , 后 从 谏回 答 说 : “我 听 说 , 木 材 依 照 墨 线 就 能 锯 得 笔 直 , 君 主 听 从 规 谏 就 能 成则 圣 。为 圣 明 的 人 。 后 : 君 主 。 是 故 古 者 圣 主 必 有 争 臣 七 人 ,所 以 古 代 圣 明 的 君 主 必 须 安 排 几 个 敢 于 直 言 谏言 而 不 用 , 则 相 继 以 死 。诤 的 大 臣 , 说 的 话 如 不 被 接 受 , 就 一 个 接 一 个 地 以 死 相 谏 。 争 : 谏 诤 。 而 : 如

11、果 。 陛 下 开 圣 虑 , 纳 刍 荛 , 愚 臣 处 不 讳皇 上 您 开 启 圣 明 的 思 虑 , 采 纳 粗 野 之 人 的 意 见 , 我 等 处 在 不 避 忌 讳Error!之 朝 , 实 愿 罄 其 狂 瞽 。 ”的 圣 朝 , 实 在 愿 意 把 愚 昧 之 见 都 讲 出 来 。 ”Error!太 宗 称 善 , 诏 令 自 是 宰 相太 宗 称 赞 说 得 好 , 下 诏 规 定 今 后 宰 相- 4 -入 内 平 章 国 计 , 必 使 谏 官 随 入 , 预 闻 政 事 。入 宫 商 量 处 理 国 家 大 事 , 必 须 让 谏 官 跟 着 进 来 , 听 一

12、听 如 何 处 理 。有 所 开 说 , 必 虚 己 纳 之 。有 话 敞 开 说 , 一 定 虚 心 采 纳 呢 。 平 章 国 计 : 商 议 国 家 大 事 。 预 闻 : 参 与 其 事 并 知 其 内 情 。 贞 观 五 年 , 太 宗 谓 房 玄 龄 等 曰 : “自 古 帝 王贞 观 五 年 , 唐 太 宗 对 房 玄 龄 等 人 说 : “自 古 以 来 帝 王多 任 情 喜 怒 , 喜 则 滥 赏 无 功 , 怒 则 滥 杀 无 罪 。大 多 喜 怒 无 常 , 高 兴 就 胡 乱 奖 赏 无 功 之 人 , 愤 怒 就 滥 杀 无 辜 。是 以 天 下 丧 乱 , 莫 不

13、由 此 。 朕 今 夙 夜 未 尝 不 以 此 为 心 ,因 此 天 下 大 乱 , 无 不 由 此 引 起 。 我 现 在 日 夜 都 把 这 放 在 心 上 ,恒 欲 公 等 尽 情 极 谏 。 公 等 亦 须 受 人 谏 语 ,常 常 希 望 你 们 尽 力 进 谏 。 你 们 也 要 接 受 别 人 的 劝 谏 , 怎 能 因岂 得 以 人 言 不 同 己 意 , 便 即 护 短 不 纳 ? 若为 别 人 话 语 不 符 合 自 己 的 心 意 , 就 立 即 护 短 不 予 采 纳 呢 ? 如 果不 能 受 谏 , 安 能 谏 人 ? ”不 能 接 受 别 人 的 劝 谏 , 又 怎

14、 能 劝 谏 别 人 ? ”恒 : 常 常 。 以 : 因 为 。 安 : 怎 么 。 贞 观 八 年 , 太 宗 谓 侍 臣 曰 : “朕 每 闲 居 静 坐 ,贞 观 八 年 , 唐 太 宗 对 侍 从 的 大 臣 们 说 : “我 每 当 无 事 静 坐 ,则 自 内 省 , 恒 恐 上 不 称 天 心 , 下 为 百就 自 我 反 省 , 常 常 害 怕 对 上 不 能 使 上 天 称 心 如 意 , 对 下 被 百姓 所 怨 。 但 思 正 人 匡 谏 , 欲 令 耳 目姓 怨 恨 。 只 想 得 到 正 直 忠 诚 的 人 匡 救 劝 谏 , 好 让 我 的 视 听 能 和外 通

15、, 下 无 怨 滞 。 又 比 见 人 来 奏 事 者 , 多 有外 边 相 通 , 使 下 面 没 有 积 怨 。 此 外 近 来 见 到 来 奏 事 的 人 , 大 多Error!怖 慑 , 言 语 致 失 次 第 。显 得 心 怀 恐 惧 , 连 讲 话 也 变 得 语 无 伦 次 。Error!寻 常 奏 事 , 情 犹 如 此 , 况 欲 谏 诤 ,平 时 奏 事 , 情 况 尚 且 如 此 , 何 况 要 折 面 谏 诤 ,必 当 畏 犯 逆 鳞 。必 然 害 怕 触 犯 君 主 威 严 。 犯 逆 鳞 : 喻 指 触 犯 君 主 威 严 。 所 以 每 有 谏所 以 每 当 有

16、人 谏者 , 纵 不 合 朕 心 , 朕 亦 不 以 为 忤 。 若 即 嗔 责 ,诤 时 , 纵 然 不 合 我 的 心 意 , 我 也 不 见 怪 。 假 如 立 刻 发 怒 斥 责 ,深 恐 人 怀 战 惧 , 岂 肯 更 言 ! ”恐 怕 人 人 心 怀 恐 惧 , 怎 敢 再 说 话 ! ”忤 w : 冒 犯 , 触 犯 。 更 : 再 。 贞 观 十 六 年 , 太 宗 谓 房 玄 龄 等 曰 : “自贞 观 十 六 年 , 唐 太 宗 对 房 玄 龄 等 人 说 : “能 正 确 对 待 自知 者 明 , 信 为 难 矣 。 如 属 文 之 士 ,己 的 人 是 明 智 的 ,

17、但 要 做 到 实 在 困 难 。 这 像 会 写 文 章 的 人 ,伎 巧 之 徒 , 皆 自 谓 己 长 , 他 人 不 及 。 若 名有 技 巧 的 工 匠 , 都 自 夸 有 本 领 , 别 人 比 不 上 。 如 果 遇 上 著 名工 文 匠 , 商 略 诋 诃 , 芜 词 拙 迹 , 于 是工 匠 、 文 士 来 评 量 指 责 , 杂 乱 无 章 的 文 辞 和 拙 劣 的 技 艺 就 会- 5 -乃 见 。显 现 出 来 。 商 略 诋 诃 d h : 商 讨 品 评 , 呵 斥 指 责 。 信 : 确 实 。 伎 : 各 种 技 艺 。 见 xin : 显 现 。 由 是 言

18、 之 , 人 君 须 得 匡 谏 之 臣 , 举 其 愆 过 。 一 日这 样 说 来 , 君 主 须 有 匡 救 谏 诤 的 臣 子 , 来 指 出 他 的 过 错 。 每 天 有万 机 , 一 人 听 断 , 虽 复 忧 劳 ,成 千 上 万 的 事 情 , 若 单 靠 一 个 人 来 了 解 判 断 , 即 使 再 辛 苦 劳 累 ,安 能 尽 善 ?怎 能 把 每 件 事 都 处 理 得 尽 善 尽 美 呢 ? 愆 qin : 过 失 。 常我 常念 魏 徵 随 事 谏 正 , 多 中 朕 失 , 如想 念 魏 徵 遇 到 问 题 时 随 事 谏 诤 匡 正 , 多 次 切 中 我 的

19、 过 失 , 这 好 像明 镜 鉴 形 , 美 恶 必 见 。 ”因 举 觞 赐用 明 镜 来 照 形 体 , 美 丑 都 会 显 现 出 来 。 ”因 而 举 起 杯 子 给玄 龄 等 数 人 勖 之 。房 玄 龄 等 几 位 敬 酒 , 勉 励 他 们 也 应 这 样 做 。 勖 x : 勉 励 。 贞 观 十 七 年 , 太 宗 问 谏 议 大 夫 褚 遂 良 曰 : “昔 舜贞 观 十 七 年 , 唐 太 宗 问 谏 议 大 夫 褚 遂 良 说 : “从 前 虞 舜造 漆 器 , 禹 雕 其 俎 , 当 时 谏 者 十 有 余 人 。制 作 漆 器 , 夏 禹 雕 饰 祭 器 , 当

20、时 劝 谏 的 有 十 多 人 。 俎 z : 案 板 。 食 器 之 间 , 何 须 苦 谏 ? ”遂 良 对 曰 : “雕饮 食 器 皿 一 类 的 小 事 , 何 必 苦 谏 ? ”褚 遂 良 回 答 说 : “精 雕琢 害 农 事 , 纂 组 伤 女 工 。细 琢 会 妨 害 农 耕 , 纺 织 五 颜 六 色 的 彩 带 会 妨 碍 妇 女 的 正 常 事 务 。Error!Error!首 创 奢 淫 , 危 亡 之 渐 。首 创 奢 侈 淫 逸 , 就 是 危 亡 的 开 端 。漆 器 不 已 , 必 金 为 之 ; 金 器 不 已 , 必有 了 漆 器 不 满 足 , 必 然 要

21、 用 黄 金 来 做 ; 金 器 还 不 满 足 , 必 然玉 为 之 。 所 以 诤 臣 必 谏 其 渐 ,要 用 玉 石 来 做 。 所 以 谏 诤 之 臣 必 须 在 事 情 的 开 端 就 进 谏 ,及 其 满 盈 , 无 所 复 谏 。 ”等 到 已 做 完 再 劝 谏 也 不 起 作 用 了 。 ”及 : 等 到 。 太 宗 曰 :太 宗 说 :“卿 言 是 矣 。 朕 所 为 事 , 若 有 不 当 , 或 在 其 渐 ,“你 讲 得 很 对 。 我 所 做 的 事 情 , 如 有 不 当 , 不 论 是 在 刚 开 始 ,或 已 将 终 , 皆 宜 进 谏 。 比 见 前 史

22、,或 者 是 将 做 完 , 都 应 当 及 时 进 谏 。 近 来 我 翻 阅 前 朝 史 书或 有 人 臣 谏 事 , 遂 答 云 业 已 为 之 , 或 道 业的 记 载 , 有 时 有 臣 下 进 谏 , 君 主 就 回 答 说 已 经 做 了 , 或 者 说 已已 许 之 , 竟 不 为 停 改 。 此 则 危 亡 之 祸 ,经 同 意 做 了 , 终 究 不 肯 停 止 改 正 。 这 样 下 去 危 亡 的 灾 祸 ,可 反 手 而 待 也 。 ”在 一 反 手 之 间 就 会 到 来 。 ”是 : 正 确 。 业 已 : 已 经 。 竟 : 终 究 。 反 手 : 形 容 时

23、间 短 。 而 : 表 修 饰 。 - 6 -对应学生用书 P49诵读第一段,完成以下各题。突 破 词 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皆失其举措(举止)(2)必假颜色 ,冀 闻谏诤 (脸色) (希望)(3)主欲知过 ,必藉 忠臣 (过失) (借助)(4)臣亦不能独全其家(保全)(5)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竭力陈说)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译文:一个人要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人欲照自” 。(2)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译文: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句式:被动句,无被动标志,语句本身有被动之意。要 义 探 究 3唐

24、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明确 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陈意见。于是,太宗就改变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摆出一副虚心请教的神态,希望听到属下的谏诤之词。4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明确 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统治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深深地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同时他任贤使能,实行了开明政策,采取利国利民措施,从而出现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诵读第二段,完成以下各题。突 破 词 句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

25、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顺,指天下太平)(2)惟君臣相遇(对待)(3)幸诸公数 相匡 救 (shu 屡次,多次) (救,帮助)- 7 -(4)冀 凭直言鲠 议 (希望) (耿直)(5)后从谏则圣(君主)(6)实愿罄 其狂瞽 (竭尽) (愚妄无知,自谦之词)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译文:大臣说的话如果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句式:省略句, “相继以死”后省略中心词“谏诤” 。(2)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译文: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句式:省略句,省略代词“其” ,在“凭”之后加上“其” ,即“你们” 。要 义 探 究 7请赏析“正主任

26、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一句。明确 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正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正直的君主和正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贤臣、良主共同治理国家,才是天下的大幸!唐太宗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出现了贞观之治,历史上才有了赫赫声威的大唐王朝的空前盛世。因此,领导者只有和群众搞好关系,团结一致,才能把局面开创好。由此看来,干群之间的和谐共事在今天显得尤其重要。8王珪的对策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 (1)运用比兴。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一句运用比兴,道理浅显易懂,让人容易接受。(

27、2)运用类比。讲古代圣主与诤臣相处类比太宗与臣下互相信任,语气委婉,说理中肯。(3)扬彼抑己。对太宗恭敬严谨,称彼“圣虑”称己“狂瞽” ,语气谦恭有度,说理透彻。诵读第三、四段,完成以下各题。突 破 词 句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常常)(2)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因为)(3)又比见人来奏事者(近来)(4)必当畏犯逆鳞(喻指触犯君主威严)(5)朕亦不以为 忤 (认为) (触犯,冒犯)- 8 -10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译文:因此,天下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是天下丧乱” 。

28、(2)下为百姓所怨。译文:对下被百姓怨恨。句式:被动句, “为所”表被动。(3)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译文: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句式:定语后置句, “来奏事”应在“人”前,为“人”的定语。要 义 探 究 11第四段中,唐太宗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求谏的渴望的?明确 他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是说他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 “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因此时刻想着要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使自己能够知道外界对于政事的看法,在百姓心有怨滞之前就弥补自己的过失。12第四段中,为了得到“正人匡谏” ,唐太

29、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明确 唐太宗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 ,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如果马上就大声斥责,就怕臣僚心里战战兢兢,钳口不言了,这样反而堵塞了言路。从前面“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到“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诵读第五、六段,完成以下各题。突 破 词 句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如属 文之士,伎巧之徒 (写作) (一类人)(2)商略诋诃 ,芜词 拙迹(呵斥指责) (杂乱无章、没有条理的言辞)(3)举其愆过(过失)(4)因举觞 赐玄龄等数人勖 之(酒杯) (勉励)(5)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案板)(6

30、)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开端,开始)- 9 -(7)比 见前史,或 有人臣谏事(近来) (有时)(8)可反手而待也(形容时间短)14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译文: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就是明智,但要做到实在困难。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知自者明” 。(2)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译文:每天要处理成千上万的事情,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句式:省略句, “一日”之后省略中心词“理” 。要 义 探 究 15在第五段中,唐太宗是如何阐发“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这一观点的? 明确 开头唐太宗引用论证,借

31、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句来引出“求谏”之需要。然后又运用举例论证,以“属文之士、伎巧之徒”和“名工文匠”为例,得出“求谏”的观点。最后又从反面论证观点, “一人听断” “安能尽善?”说明“求谏”是“天下太平”的前提。唐太宗的论证观点,思路清晰而严谨,语言婉转而中肯。16第六段记录的是一次君臣的对论,唐太宗有何不满?提出了什么样的更高要求?明确 对褚遂良的回答,唐太宗表示了肯定,但对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又对自己的大臣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就是说不管刚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

32、到亡羊补牢。而皇帝本人,面对这种情况,也决不能以“业已为之”“业已许之”为借口搪塞大臣,而应该立即“停改” ,否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亡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体现了他的谨慎细致。对应学生用书 P109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必须极言规谏 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忤:冒犯,触犯C如属文之士 属文:写文章D危亡之渐 渐:浸,浸染- 10 -解析:渐:开始。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B雕琢害农事C寻常奏事,情犹如此 D皆失其举措解析:D 项,举措:古

33、义,举止;今义,措施。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A 项, “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B 项, “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 项, “则”都是连词。就。D 项, “以” ,相当于“而” ,表修饰;介词,把。答案:D4下列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下为百姓所怨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B 项,为被动句, “为所”表被动。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分别是:A 项,进见的百僚;C 项,来奏事之人;D 项,可使报秦之人。答案:B5默写名句

34、名篇。(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2)惟君臣相遇,_,则海内可安。(3)木从绳则正,_。(4)首创奢淫,_。答案:(1)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 (2)有同鱼水 (3)后从谏则圣 (4)危亡之渐6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译文:_- 11 -(2)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译文:_(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译文:_答案:(1)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2)假若当即对他呵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3)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

35、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 79 题。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

36、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禇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 ,或道业已许之 ,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7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 )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自知

37、者明,信为难矣。 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A BC D解析:是说太宗的做法。是说进谏的时间。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 12 -答案:A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从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有时神情惊慌、语无伦次的情况推测,臣子们“奏事”尚且惶恐, “进谏”更应畏惧。B太宗以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如果让名家来品评,就能发现杂乱无章的文辞与低劣的技艺来类比,说明人君也须纳谏。C魏徵在发现太宗的错误后,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太宗曾在朝臣面前赐酒给如魏徵一样敢谏的房玄龄等以示勉励。D太宗曾问褚遂

38、良有关舜、禹的谏臣对装饰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规谏的原因,褚遂良说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渐。解析:C 项,魏徵“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理解错误,原文是“随事谏正” ,即不分时机。答案:C9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答:_参考答案:(1)比喻论证。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以“明镜鉴形”来形象阐述魏徵随事谏正的意义。(2)对比论证。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以“自谓己长”和他人“商略诋诃”相对比,论述自知者之难。(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贞观元年,太宗谓

39、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 ,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 13 -

40、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

41、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 ,略有删节)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B宫中卑湿 卑:低下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解析:怜:爱怜。答案:C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B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C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D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

42、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解析:“遂” “亦”前应断开。答案:A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 23 年。B 礼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C台榭,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它是宫室、宗庙中常用的建筑形式。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帝王的敬称。陛,指帝王宫殿。解析: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答案:D- 14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

43、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绝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D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解析:魏徵认为,隋炀帝喜欢奢侈,他为了奢侈而滥施刑罚,导致亡国。并非“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 。答案:D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译文:_(2)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译文:_答案:(1)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所花费的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关键字:“逮” “过” “为人父母”)(2)我确实能自我节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关键字:“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