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闻访谈微点突破一把握访谈内容设问方式1概述的过程和结论。2这篇访谈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3围绕,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作了倡导?解题技法解答“概述访谈内容”类题“四步法”典题演示(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
2、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 ,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 ,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主持人:2003 年,您在 80 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
3、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2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当时丝绸
4、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 60 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
5、,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
6、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选自大家 ,商务印书馆,2005 年,有删改)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 分)答: 剖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先从文本中找到罗哲文先生讲述研究汉长城的过程的语段。梳理之后,发现应从主持人询问罗哲文先生在
7、80 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开始,直到询问遇到过的危险,这其中既有罗先生研究的过程,也有3研究结论,对此加以整理即可。答案 过程:(1)几十年前从书上了解到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2)2003 年,罗哲文先生在 80 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3)探寻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危险;(4)考察和探寻长城近 60 年,去过 100 多次。结论:(1)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2)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即学即练(2019辽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演好自己的偶像剧专访方文山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
8、,另一个是“相貌” 。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 ”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最损的莫过于吴宗宪“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他便是方文山,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从双截棍 东风破 七里香 ,直到今天感人肺腑的菊花台 ,方文山用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一次又一次冲击我们的感官,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 。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 。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
9、色彩?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每到寒暑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记者:电影和写作曾经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方文山: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回
10、了我的电话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可造之才。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你自己认为呢?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曲是架构,词是衣服。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
11、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4就吗?方文山:我想不会。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 “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更有观点认为:这个年代,如果没有周杰伦,音乐将会很寂寞;如果没有方文山,周杰伦也会很寂寞。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方文山:风格。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前有着很好的体现。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
12、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否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1方文山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下列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3 分)( )A面对生活的苦难,意志坚强,将磨砺转化为锲而不舍的忘我创作。B认为做人先要做好自己。甘心先做一只“麻雀” ,踏踏实实做事。C有幸获得吴宗宪提供机会,能与周杰伦搭档,强强
13、联手,使他能一朝成名。D懂得“转弯”:当电影行业不景气时,他退而求其次,以写歌词的形式靠近电影圈。答案 C解析 解答时,先在文中筛选出“方文山取得成功的因素” ,然后在选项中筛选出不属于同一类的。C 项,是外部原因,A、B、D 三项属于内部原因。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方文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他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 。B方文山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人生经历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让方文山懂得惜福。C方文山对周杰伦的评价很高,他认为若不是和周杰伦合作,他的歌词不会有今天的成就。D方文山的歌词能从浩若烟海的
14、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写作歌词的风格与众不同,他强调一种整体感觉,不强调段落之间的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答案 A解析 A 项对应原文第二段“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 ,选项为“包办” ,混淆范围。3.从吴宗宪到周杰伦,方文山拥有两次令人艳羡的机会,因此很多人把方文山的成功归为“幸运”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6 分)答: 5答案 (1)方文山的成功有其幸运的因素,如有吴宗宪的赏识,还能与周杰伦搭档,强强联手,使他能一朝成名。(2)但最终促使他抓住机会走向成功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坚强的意志:普通的家境与苦难的成长历程,磨砺了他的意志。锲而不
15、舍的忘我写作:在工作之时,坚持写作。懂得“转弯”:当电影行业不景气时,他退而求其次,以写歌词的形式靠近电影圈。有谦虚谨慎的人品:赞赏搭档,认为自己的成功与跟周杰伦的搭档有关。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甘心先做一只“麻雀” ,认为做人先要做好自己。有出众的才华:有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解析 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两个方向作答: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这种方式要求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第二,从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得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合用第二种,明确观点后结合原文列举相关的内容进行论证,论证可从“坚强的意志” “锲而不舍的忘我写作” “有谦虚谨慎的人品”
16、 “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 “有出众的才华”等方面入手。微点突破二把握访谈观点设问方式1在问题上,(访谈对象)持哪些看法?2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3怎样评价的这一观点?4怎样理解这句话?解题技法解答把握访谈观点题“三步骤”第一步,弄清要求,找出对应区域。题干中往往有认识或评价某种观点的明确要求,要根据具体要求找到文本对应内容。第二步,审读内容,多个角度体会。读文本时,应该从以下五个角度体会访谈的观点:从访谈发生的背景以及文本能体现背景的语句中体会;从访问者有明显情感倾向的提问中体会;从受访者直接表示赞成或反对某种看法的语句中体会;从文本陈述的事实中体会(尤其要注意体会其中的典型细节);从
17、谈话中对社会现实的评述语句中体会。第三步,归纳整合,组织规范答案。若题目要求指出文本观点,分条列举体会的结果即可。若题目要求评价某种观点,则须先亮明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文本信息和体会的结果分条列举理由。典题演示(文本见本微案“微点突破”一 把握访谈内容 典题演示)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 分)答: 剖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文本中主持人和罗哲文的对话中,找出与古建筑保护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如罗哲文对梁先生带给他的“中而新”的观点的进6一步阐释,再如“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 “最担
18、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 “另外就是材料”等。答案 (1)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2)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3)要重视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4)要重视材料问题。即学即练(2018榆树一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韩少功舒晋瑜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因为他总能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的深层动因,并以文字的形式、极端艺术化的手法诉诸作品。与 20 世纪 80 年代贴着“先锋”标签的作家不同,韩少功算不得先锋派作家,却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保持着先锋
19、的姿态。中华读书报:孤独中有无尽繁华和夜深人静 ,收入了一些旧作,但是阅读时,不论翻到哪一页都能迅速吸引我看下去。我觉得这才是好小说。您对小说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韩少功:文无定法,很难有个好小说的行业标准。不过有些基础标准绕不过,比如标准之一,我归结为八个字:始于情感,终于人物。什么叫“始于情感”?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来哗众。什么叫“终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富,不能成为一些华丽的影子和流行的标签。没有这一条,玩结构、堆情节、秀文体,就都成了空中楼阁,画鬼容易画人难。中华读书报:您是最重视文体探索的中国
20、作家之一。是什么原因使您具有这样的探索精神?韩少功:西方文学是他山之石,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 20 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几乎都在学外语,都在做翻译,因此 30 年代至 80 年代的翻译质量总体上最高,使中国文学创作受益匪浅。但后来的情况有些变化。一是出版社热衷于抢档期、拼市场,粗制滥造者多;二是外语教学的应试化和功利化。我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才子,词汇量不算小,语法点都精确,肯定能考出高分,但一旦离开课本,对很多寻常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常常是一脸茫然。有一次我说到自己的知青经历,说“农村就是我的大学” ,一个学西班牙语的博士竟然拒绝翻译,似乎觉得这句话不通。这样的人来做文学翻译,岂
21、不可怕?我这里的意思是说,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眼下很多外语人才的文化修养不够。当年梁实秋建议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来翻译一本外国文学,支了一招,但眼下实行起来太难。中华读书报:在您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无论是马桥词典 山南水北或是日夜书这种思考,在不同的年代是否也有一些变化?韩少功:当然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社会变化在产生逼压,也是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在促成变焦。两种变化交错,差不多就是古人所说“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爸爸爸加上语言哲学,才会有马桥词典 。 马桥词典加上中国的城镇化,才会有山南水北 。正常的作家都在不断地做这种加法。写作就是吸
22、收各种变化的过7程,以便把感受积累做成一些“有意味的形式” ,做出各种文字的形式感。中华读书报:您曾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对中国的文学评奖怎么看?会不会觉得遗憾?韩少功:我没把获奖的作品读全,但相信大多数是实至名归,受奖无愧的。即便有的写得不够好,但得到一些鼓励也不是坏事。在这个圈子里混,得有平常心。同行们都不容易,这是第一条。不用太多时间,哪怕只有一二十年,人们记忆中就没有奖不奖了,只会看作品好不好,这是第二条。我也得过奖。得奖时多想想第二条,没获奖时多想想第一条,这就比较好办。中华读书报:如果请韩老师自我评价在文坛中的地位,您会将哪个点确定为自己的坐标?在中国文坛中,您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何
23、独特的价值?韩少功:文学生态需要多样性,大家各干各的事,不必要互相看齐。中国是一个世俗化传统很强的社会,文学从来不缺烟火气,拿电视遥控器摁上一圈,你会发现一个个频道都充满着高分贝的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纸媒和网络上也差不多。这大概算不上什么错。但能不能更多关注精神的“上半部” ,面对人和人性的一些难点,可能是我更有兴趣的工作。上要着天,要有哲学和美学的远望;下要着地,有老百姓真情实感的和泥带水我最喜欢读的作品就是这种。至于写作,自己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谈不上什么“坐标”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韩少功在创作上不喜欢那些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的内容,他敏感地抓住社会
24、动荡、变革的深层动因,并诉诸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B韩少功认为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学习西方文学,不只是要有西方的知识,更要理解西方的文化,提高文化修养。C韩少功的作品在不同时代是有变化的,是一个循环过程,如他的马桥词典是在爸爸爸上产生的, 山南水北又是在马桥词典上产生的。D韩少功虽然并没有贴着“先锋”标签,但他不断地努力,在进行文体、内容等方面的探索,很长时间都保持着先锋姿态。答案 C 解析 “是一个循环过程”错,原文只是说创作在变化,不断地做加法。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是一篇人物访谈,访谈问题的设置符合被采访的人知名作家的身份,针对性
25、强,围绕作品创作等展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B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长于思考,善于探索,他认为西方文学给他很多启发,是因为 20 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C韩少功从未停止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他认为本身知识与感受的变化,和古人所说的“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D韩少功对获奖抱有一颗平常心,对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并不在意,认为作家要有平常心,且获不获奖并不重要,时间长了,人们只会关心作品本身。答案 D 解析 A 项, “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错,本篇访谈问题设置针对性强,问题直接明了。B 项,强加因果, “20 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
26、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不8是“他认为西方文学给他很多启发”的原因。C 项,原文意思是韩少功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的变化是受社会变化以及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促成的,而社会的变化和自己的变化交错与“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即社会的变化相当于“文料” ,自己的变化相当于“文意” ,而非单指自己的知识与感受的变化。 6.韩少功认为,小说应该是“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6 分)答: 答案 “始于情感”指作者写作时要有某种冲动或情感, “终于人物”就是指要把人物写得鲜活丰富。韩少功认为这应该是好小说的基础。只有作者在写作时有某种冲动或融入情感,读者才可
27、能被感动或产生共鸣;只有人物鲜活丰满了,读者才会从中感受到一个立体的人物,而不是空有华丽的文字和流行的标签等。也就是说,作者需要用饱蘸感情之笔创造鲜活而立体的人物。解析 从原文第三段“什么叫始于情感?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来哗众。什么叫终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富画鬼容易画人难”可以把握其具体含义,这里主要是说明写作应该融入一种情感态度,创造一种鲜活的人物个性。微点突破三把握访谈技巧设问方式1这篇访谈,记者在提问时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简要分析。2请简要分析这篇访谈提问上的技巧。3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28、解题技法访谈的提问技巧1一般提问方法:(1)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2)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4)旁问: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者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1)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2)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3)对比:在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
29、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解答访谈技巧类题“两步走”9典题演示(上海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
30、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 ”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会很痛苦。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
31、,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的?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 ”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
32、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10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 ,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 ”剪彩仪
33、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第、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6 分)答: 剖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直接分析记者提问的文字:“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就非常容易得出答案。答案 提问方式是运用比较法,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这样发问的目的: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阅读是一个民族持久的功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访谈录记者:全民阅读今天已经成为一股热潮。从 2006 年中宣部等八部
34、委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至今已近 10 年。今天回过头来看,您认为我们做得怎么样?邬书林:我认为现在态势很好,中央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活动健全,经过 10年努力,全民阅读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现在全国 31 个省 700 多个市都已开展了形式多样、民众广泛参与的阅读活动。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阅读已经走进学校、社区、军营、农村甚至高墙。江苏、湖北、深圳、辽宁等地先后完成了全民阅读的地方立法工作,确定了全民阅读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法律地位,把全民阅读上升为法律法规,我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重大进展。对一个民族而言,阅读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作,绝不是一时的。如何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
35、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需要好好总结前 10 年的经验。记者: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邬书林:把全民阅读作为中华民族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重要工作长期不懈地抓下去,需要总结过去 10 年的经验。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认识,要对阅读的功能、意义,阅读的本质给予进一步的认识。阅读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去借鉴、吸收和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修养,我觉得这不是阅读行为的本质。阅读的本质是要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之上有了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这两者并行不悖。今天我们要很好地用阅读这个工具来提升国民素质,用全人类的图书把中华民族武装起来,为中华民族
36、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基础。记者:对于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现在社会和民众已有共识,那么国家、政府层面还11需要做好哪些工作?邬书林:我们不是一般地提倡全民阅读,而是要把全民阅读持久深入、实打实地推进下去,这就需要做很多工作。这几年的两会,我都联合政协委员上交关于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提案,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0 到 6 岁是阅读的启蒙阶段,使儿童通过阅读养成阅读兴趣,从阅读中找到快乐;6 到 12 岁小学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使孩子基本掌握阅读的方法
37、;12 到18 岁是巩固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水平的关键阶段。打好这三个基础,终身阅读才有可能,活到老、学到老才有坚实的阅读习惯基础。专家学者要为整个国家提升阅读水平做好表率,同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记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说到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 1/10。从近年调查情况来看,国民阅读率虽然在上升,但速度比较慢。您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邬书林:对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地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的文盲率是 80%,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文盲率是 34%,最近这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文盲率是 4%。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文盲,我国的文盲问题才刚刚解决,国民阅读率不可能有多高。我坚
38、信孩子的阅读率会越来越高。其次,现有的阅读率的统计指标还要进一步完善。要把图书馆的数据和其他形式的阅读数据也纳入其中。最后,我国的国民阅读率的确亟待提升。不过,现在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我们阅读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阅读的人数大增。我最近反复强调这个观点,不要以为通过手机阅读就不是阅读,不要以为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就不好。相反,新技术极大提升了阅读效能。根据美国所做的一项统计,网络时代科学家的阅读量比原来增长了 25%,普通民众也增加了 5%。因为不需要跑图书馆了,买书便宜了,看书更方便了。所以,既要重视传统阅读,更要关注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两者并行不
39、悖。我相信,随着阅读意识的提高,阅读设施的完善,阅读氛围的浓厚,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赶上先进国家的。(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把全民阅读上升为法律法规,是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一个标志性的重大进展。B记者由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说的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 1/10 切入问题,准确恰当,并且突出了时效性和针对性,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重视。C养成阅读习惯要打好三个基础,即通过阅读养成阅读兴趣,基本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水平。D网络时代科学家、普通民众的阅读量增加,是因为不需要跑图书馆了,买书便宜了,看书更方便了。答案 B解析 “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重视”与
40、文意不符。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邬书林认为全民阅读经过 10 年的努力有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国家重视程度,还是全民参与程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12B邬书林在总结经验时主要从对阅读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上做出了总结,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人的修养的。C邬书林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新技术极大提升了阅读效能,随着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赶上先进国家的。D记者与被采访者邬书林就全民阅读的情况以及经验等问题展开了访答,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引人深思。答案 B解析 “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人的修养的”理解错误,原
41、文中邬书林说“阅读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去借鉴、吸收和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修养,我觉得这不是阅读行为的本质” 。9.综合文中记者的提问,概括记者提问的技巧并简析其作用。(6 分)答: 答案 综观全文,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问十年来我们提倡全民阅读做得怎么样,接着问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再问国家、政府层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最后问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层层递进,将谈话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增加了访谈的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访谈的提问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前面所讲“访谈提问技巧” ,然后再对记者的问题所用技巧加以判断,并从文本内容、主旨等方面分析其作用。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