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鉴赏表达技巧微点突破一鉴赏表达方式散文取材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真心真情的艺术流露,一根主线贯串全篇,主题明确而集中。散文的表达方式自由灵活。在一篇作品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可以使用。设问方式1(2017全国卷)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2016上海高考)本文是抒情散文,第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3分析某段落或全文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并举例。4鉴赏文中某段文字特定的表达方式。5使用这种人称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解题思路熟悉散文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1叙述的人称2描写描写
2、技巧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的描写;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语言描写。续表23抒情和议论用在开头 揭示事物所蕴含的哲理和意义,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用在中间 承上启下,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用在结尾 点明意义,升华思想,收束全文,画龙点睛;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答题模板具体的表达方式名称列举文章内容结合表达方式具体作用和文章内容分析。教材演示速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完成问题。请分析文中综合运用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的妙处。(6 分)答: 剖析 记叙可给抒情和议论作基础;而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可引起读者共鸣,
3、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以事实作根据的议论,则把记叙的内容加以深化和升华。对刘和珍生平和死难时的情况,作者都作了简要的叙述,描绘了刘和珍坚毅英勇、和蔼可亲的形象;对烈士的悲哀与尊敬,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则抒发了非常悲痛、愤怒的感情;对斗争的方法和烈士死难的意义,也有深刻的议论和分析。答案 本文的叙事,简明扼要,扣人心弦;本文的议论,极有说服力;本文的抒情,强烈深沉,极富感染力;本文的描写,精细准确,充满真实感。四者交织渗透,推移起伏。从全文看,哀痛和悲愤之情既渗透在叙事之中又笼罩全篇,写到第五节时,悲愤之情达到高潮。在第二、六节侧重于议论,但和第三、五节的记叙交织结合,抒情的成分又十分浓
4、3烈。但从单个小节来看,描写、叙事、抒情、议论又是相互结合运用的。如第四节开头在记叙之后紧接着议论,以后又接着记叙和议论,到结尾又抒写悲愤到极点的心情。总之,为了悼念死者,需要介绍她们的事迹并揭示惨案的真相,这就离不开记叙和描写;为了抨击敌人,赞颂烈士,总结经验教训,这就离不开议论、抒情。而浓烈的抒情是贯穿全篇始终的一个特色。即学即练(2018张家口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都市里的野菊花罗捷媚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走进
5、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小
6、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 ,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7、。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 ,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笑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十来斤。尽管晒干的野菊花只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几块钱拿到现在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虽小,却清香四溢, “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4长期以来
8、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惑着。小时候,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困扰,却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相反却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这究竟是怎么了?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它虽远不如紫荷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惑不觉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
9、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段写作者以为紫荷苑“没什么好看的”是欲扬先抑,目的是为突出野菊花之美。B第段先写睡莲的娇艳,再写作者和友人对篱笆后面的野菊花感到惊喜,是为衬托野菊花的魅力。C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时采野菊花的情景,主要是因为它曾给困苦的人们带来了帮助。D作者相信野菊花的暖意和清香会融入更多人心里,是说野菊花的精神定会发扬光大。答案 C解析 C 项, “主要是因为它曾给困苦的人们带来了帮助”表达不完整,除了有给生活困苦的人们带来帮助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这种采野菊花的生活中还充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2.文章第段和第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度上有哪些不同,
10、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 分)答: 答案 不同:第段实写眼前的一丛野菊花,从色、形、香等方面采用工笔方式描写其外在美;第段虚写回忆中遍野的野菊花,粗笔勾勒,重点突出其不择地势、随处可生的特点。好处:(1)第段刻画细致,以凸显作者几十年后重见野菊花的惊喜;第段写家乡的野菊花不择地势地生长,为后文歌颂野菊花质朴乐观的品质作铺垫。(2)前后两处描写一近一远,一实一虚,互相补充,由浅而深,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野菊花的形象。解析 此文第段实写近景, “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是从不同角度,如颜
11、色、形态等角度,采用工笔细描的方式描写其外在美,展现出作者几十年后见到时的欣喜之情;第段虚写远景, “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 ,采用粗笔勾勒,表明野菊花不选择生长位置,随处可生,为后文歌颂其品质作铺垫。两处描写一近一远,一实一虚,互相补充,由浅而深,使读者能够了解到野菊花的全貌。3文中的野菊花有怎样的精神品格?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地表现它?(6 分)答: 5答案 精神品格:不畏艰难、乐观向上。野菊花这种精神品格曾在四十年前鼓舞作者,使其少年时光充实而快乐。随着经济发展,很多人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作者认为他们需要这种精神品格的滋养。作者在都市看
12、到野菊花后,受到震撼,希望这种精神品格能在生活中回归。解析 要概括文本中的景物的精神品格,首先要抓住景物的外在特点,还要考虑景物的功用、隐含的象征义来概括,要能透过表象看本质。把握文本的创作意图,即要了解文章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文中的野菊花漫山遍野、不择地势、随处可生,由此可见它的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精神意在表明这种品格曾鼓舞过作者,希望它能滋养更多的人,突出表现出作者希望野菊花的这种精神能够在现代生活中回归并永久传承。微点突破二分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
13、广义的则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义”后“广义”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表现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设问方式1(2016北京高考)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2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3第段中的手法有什么好处,请加以赏析。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解题思路熟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1九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比喻 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 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比拟
14、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具有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对偶 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互补,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设问 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反问 起强化语气的作用。2常见的
15、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抑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白描 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现实为实,想象(梦境)为虚。作用:抓住
16、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衬托或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续表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
17、烘托作用,相得益彰。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答题模板明确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表达效果(结合情感思想)。教材演示速读故都的秋一文,回答问题。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写到“南国之秋”?(6 分)答: 剖析 先指出手法,这是以“南国之秋”来反衬北国之秋;再分析内容,分析如何以“南国之秋”的“淡”来反衬北国之秋的“浓” ;最后概括效果,通过反衬,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答案 作者写“故都的秋”和“南国之秋” ,都是写“秋味” ,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7来反衬北国之秋的“浓” ,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南国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 ,使人“赏玩不到十足” ,相比
18、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总之,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衬托北国之秋,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即学即练(2016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
19、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
20、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 “美得很!” “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
21、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
22、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8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后来
23、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
24、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和了,我顿然
25、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4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答案 C解析 “乡党”一词出现在文章的倒数第一段,指在台上唱老腔的人,应是“乡亲”的意思,与选项中的“志同道合”并无关系。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
26、感。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答案 C(选 A 得 1 分)9解析 A 项, “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是作者产生神秘感的一个原因, “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 “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也是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B 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是说“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 ,而非“演员以木砖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不是“掩盖” ,是观众静下来了;“经常”也不对,原文中并未体现。D 项, “从宋代唱到现在”说法绝对,原文最后一段是“也许从宋代就唱着直到现在” ;
27、且“从宋代唱到现在” ,并不能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文中有提到“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 。6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4 分)答: 答案 要点一: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要点二: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要点三: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要点四: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题干要求,明确筛选范围是“全文” 。然后,从作者与老腔接触时间的先后顺序梳理筛选。关键语句,如“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
28、种” “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 “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 “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等。最后,将这些关键语句整合归纳,分条作答即可。7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4 分)答: 答案 (示例)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老腔的艺术价值。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解析 “侧面描写”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
29、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的一种表现手法。解题时要通过对次要人物、场景等的分析来说明其对所描写的对象的衬托作用。本文所描写、表现的主要对象是老腔表演,赵季平是著名作曲家,他说“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 ,这从侧面写出了老腔的艺术价值;再如第三段中“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 ,这是从现场观众的反应来侧面描写老腔的艺术魅力;又如最后一段中主持人濮存昕“自己在长条板登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的不寻常举动,侧面描写了老腔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8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5 分
30、)答: 答案 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 ,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10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解析 解答此题,应抓住小说白鹿原与老腔的联系来分析。小说白鹿原是描写关中大地的, “老腔”则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韵,题目“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体现了老腔与关中大地的血肉联系,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同时作者曾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本文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9.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31、。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 分)答: 答案 联想。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比喻。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它的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解析 作答本题,可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考虑。如“陷入遐想”后的内容运用了联想和想象;将老腔的腔调比作“
32、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等,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又如“这是抑或是也像是”构成排比,极具气势,写出了作者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具体作答时,可先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微点突破三鉴赏结构技巧对散文思路、构思的整体分析,绝少不了对线索的分析,因为线索之于散文特别重要: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此外,还要看思路特点,在梳理全文内容、层次后,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看文本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特点,如开头的抑扬,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以景结情等。设问方式1(20
33、16天津高考)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2015江苏高考)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3本文主要写了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4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解题思路11教材演示速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完成问题。请分析本文开头段的作用。(6 分)12答: 剖析 题干指出“开头段” ,段落位置已确定,我们先认真阅读该段,明确该段内容为突出梁启超的学识和演讲水平;再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该段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本段重点塑造梁启超能人、高师的形象,从结构上看,塑造能人、高师形象,是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作铺垫。答案 本段运
34、用衬托手法,以政治业绩衬托梁启超在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突出其超人的学识;以“显宦”和“叱咤风云的人物”衬托梁启超,突出其演讲水平高超。从内容上看,本段重点写梁启超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塑造了一位能人、高师的形象。从结构上看,塑造能人、高师形象,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作铺垫。即学即练(2018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门沿龙应台旧年最末一个晚上,十八岁的华飞去和朋友午夜狂欢。我坐在旅店的窗边,泰北冬季的天空洁净,尤其当城市的灯火因贫穷而黯淡,星星就大胆放肆了,一颗一颗堂堂出现。但是星星虽亮,却极度沉默,下面的街头人声鼎沸,乐鼓翻腾。刚从街上的人流里撤回,我知道,像河水般涌动的是情绪
35、激越的观光客,但是暗巷里骑楼下,疲惫的女人正开始收摊,她们赤脚的幼儿蜷在一旁,用破毯子裹着,早睡着了。烟火冲向天空轰然炸开,瞬间的璀璨,极致的炫美,人们雀跃欢呼。这是跨年之夜。可是,这不是神明的生日,不是英雄的诞辰,不是神话中某一个伟大的时刻,不是民族史里某一个壮烈的发生,那么,人们庆祝的究竟是什么呢?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间?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有时候,我们用眼睛看得见的“坏”去量时间。一栋每天路过的熟悉的房子,从围墙的斑驳剥落到门柱的腐蚀倾倒,然后看着它的屋顶一寸寸扩大“垮陷” ,有
36、一天野树爬藤从屋中“昂然窜出” ,宣告完成需要多少时间?有时候,我们用非常细微的“动”去量时间。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日影的长短,不都是时间的量器?在香港的海滨,我看每天金星出现在海平线的点,冬天和夏天不同。在台北的阳明山上,我看夕阳下沉时碰到观音山脊的那一刹那,春天和秋天也不同。你是否也用过别的量法?孩子小时,我在他们卧房的门沿挂上一个一米半高的木板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让他们站在门沿背对着尺,把他们的高度用小刀刻下。于是刻度一节一节高升,时间也就一节一节地流走。南美洲有一家人,夫妻俩加五个孩子,每一年的同一天,一家七口一人拍一张大头照,三十年不曾间断。三十年中,红颜夫妻变成老夫老媪,可
37、爱纯真的婴儿变成心事重重的中年人。还有那疯狂的艺术家,突然决定写数字。醒来一睁开眼就写,连续累积数字,吃饭、坐车、走路、如厕、洗头时不断地写;搭飞机出国时,在飞机的座位上写;到医院看病打针时,在病床上写;到教堂做礼拜时,在教堂的长板凳上写。每分每刻每时写,每天每月13每年写,数字愈来愈大,字符串愈来愈长,艺术家这个人,是的,愈来愈老。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时候,杜甫不是在记录时间吗?唱“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人,不是在记录时间吗?伦勃朗一年一年画自画像,从少年轻狂画到满目苍凉他不是在记录时间吗?农业社会的人们认真地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难道不也是在一个看不见的门沿上,秘密地、一
38、刀一刀刻下时间的印记?所以跨年的狂欢,恐怕也是一种记录时间的集体仪式吧?都市里的人,灯火太亮,已经不再习惯看星星的移动和潮汐的涨落,他们只能抓住一个日期,在那一个晚上,用美酒、音乐和烟火,借着人群的吆喝彼此壮胆,在那看不见的门沿量尺上,刻下一刀。凌晨四时,整个清迈小城在宁静的沉睡中,新的一年悄悄开始。我们行装齐整,离开了旅店,在黑夜中上路,往泰寮边界出发。五个小时的蜿蜒山道,两天的慢船河路,冷冽的空气使人清醒。我在想,在古老的湄公河上啊,时间用什么测量?(本文有删改)10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段描写璀璨炫美的烟火之后,又连用了四个否定式排
39、比句,从而引出下文“人们庆祝的究竟是什么呢”的发问。B作者借写不同身份、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各有自己记录时间的方式,推出跨年的狂欢是记录时间的集体仪式的结论。C第段写野树爬藤从“垮陷”的屋顶“昂然窜出” ,用野树爬藤的旺盛衬托了房屋的颓败,突出了野树爬藤的生命力。D第 段“借着人群的吆喝彼此壮胆”一句体现了人们的复杂心情:对时间悄然流逝的恐惧,对记录时间、认真地把握时间的渴望。答案 C解析 “突出了野树爬藤的生命力”错,写野树爬藤是为了和颓败的房屋形成对比,体现时间的流逝。11文章大部分内容写测量时间,作者却以“门沿”为题,为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答: 答案 “我”曾以“门沿”做量器记
40、录孩子的成长, “门沿”与时间有密切关系。文中作者把“门沿”作为一种时间量尺,这把“看得见的时间量尺”和“看不见的时间量尺”把文中有关时间记录的内容统一在一起。以“门沿”为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耐人寻味。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答出“门沿”的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 “门沿”是测量时间的特殊量器,人们在有形的门沿上刻下时间记号,记录孩子的成长;人们又在无形的“门沿”上做记号记录时间,记录人们的慢慢老去与生命的历程。 “门沿”作为一种时间量尺,把文中有关时间记录的内容统一在一起。以“门沿”为题,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了,生动形象,吸引读者,耐人寻味。12.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41、答: 14答案 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旧年最末一个晚上” ,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借写新年伊始往泰寮边界出发的行程,写出了作者对时间的感悟,意在表明对时间的测量和思考无处不在。效果上,以疑问句结尾,引发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启迪人们把握生命。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结构、内容和效果上作答。结构上,照应开头,开头说了“旧年最末一个晚上” ,结尾写“凌晨四时,整个清迈小城在宁静的沉睡中,新的一年悄悄开始”。内容上,作者一直写对于时间的感悟,结尾借行程继续写出了作者对时间的感悟,表明对时间的测量和思考无处不在。效果上,以疑问句结尾,能引发人们对时间的思考。微点突破四探究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探究内容多为对材
42、料与材料、材料与主旨、标题与文本等关系的处理意图或原因。答题时,应对两方关系从文章结构思路角度、表现主旨角度、创作意图角度、表达技巧角度等多个层面做出理解和分析。设问方式1(2018天津高考)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2(2018浙江高考)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3(2017北京高考)文章叙写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4(2017天津高考)题目为“挺拔之姿” ,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5这篇文章在安排材料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6文章
43、前面这样说,后面又那样说,是不是矛盾?请对此加以探究。7本文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解题思路艺术构思类探究题“三步走”1明确考查特点。艺术构思探究是散文艺术特色探究中的重要内容,其题干多表述为:题为,文章却写了,请对此进行探究。2明确思考方向。这种题型是基于全文主旨、结构思路、艺术手法之间的关系判断来设问的,其探究内容多为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旨、标题与文本等关系的处理意图或原因。3明确答题要求。答题的核心是联系文本,对二者关系从多个角度做出准确的理解与分析。教材演示速读荷塘月色一文,回答问题。荷塘月色一文既有外部的行踪线索,又有内部的心理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形成一种完美
44、的圆合状态,请简要分析这一行文结构。(6 分)答: 剖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思路的分析,既直接考查行文思路,也考查心理变化。首先明确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其行文线索主要是作者的行踪(空间变化),另有心理线15索。针对行踪线索,我们先勾画关键句,如“带上门出去” “一条幽僻的路”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再概括段意,文脉便显示出来,也就把握了文章结构。针对心理线索,我们先注意勾画标示心理变化的关键句,如“心里颇不宁静” “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是个自由的人” “我什么也没有” ;再从中提炼心理词,加以组合即可。答案 从外部结构看,本文从作者出家
45、门经过小径到荷塘,赏完荷塘月色之景又回到家里,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呈现圆形结构;从内部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到失宁静,也呈现一个圆形结构;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即学即练(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
46、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
47、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 “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竹子从
48、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16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 ,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