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讲 改 革 开 放 的 新 局 面 形成体系 把握要点1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 2个关键点 (1)一个顺序:先农村,后城市。(2)四个转变: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均分配按劳分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2有关对外开放的 4个关键点(1)一个特征:渐进性。(2)两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3)两个步骤:从沿海到内地;从政策到制度。(4)三个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课题(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回扣教材知识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及“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处
2、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2召开:1978 年 12月,北京。3内容2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伟大决策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揭开了
3、改革开放的序幕。(3)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 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转变。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 年)(1)原因现实原因: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缺乏自主权,搞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主要内容经营方式 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管理体制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购销体制 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为农产品自由买卖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
4、乡镇企业(3)意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经济大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城市的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 年)(1)开展:1984 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内容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体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20世纪 80年代末到
5、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2)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过程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完善理论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初步建立到 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3建设成就(1)经济增长:年均 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
6、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进补课程知识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4产承包责任制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行分户经营
7、,自负盈亏 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二、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1 “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制约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发展。2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条件。4在农村进行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企业,风险大。5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6在党中央确定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就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改革先锋。探究重难知识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材料 1979 年 12月 1日,万里说:“包产到户不同于分田单干。包产到户仍然
8、是一种责任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是搞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 ” 根据万里的指示,一篇名为“联产计酬好处多”的文章在 1980年 4月 9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上全文刊登。文章登出之后,反响十分强烈,大部分是赞成的,但是,很多人仍对包产到户怀有疑虑。1980 年春天,内部刊物农村工作通讯第 2期上发表的分田单干必须纠正一文,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 ,违背了党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摘编自葛福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轨迹与未来走向解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在推行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社会一片质疑声中推行的,但事实证明它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万里明确肯定包产到户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生产责任制,没有改
9、变我国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 ,带来社会问题。史论形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发展及其实质(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5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3)发展: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
10、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4)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材料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解读 材料主要讲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总结信息时应有所侧重,概括归纳。由“经济体
11、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可知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由“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可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要转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史论形成 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者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出现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三、社会
12、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材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再到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摘编自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问题 据材料,概括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信息获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20 世纪 80
13、年代,在强调计划为主的同时又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认识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史论形成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 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
14、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
15、富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研高考知命题趋向7 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1(2018全国卷)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
16、业结构趋于合理解析:选 A 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域多元化,农业类企业减少,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类增长很快,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故 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城市与乡镇的联系,故 B项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 21世纪初初步确立,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没有反映工业结构的变化,故 D项错误。2(2016全国卷)1980 年与 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 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 53万亩,总产量增加 652万担;油料作
17、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 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 70%和 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解析:选 A 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 项符合题意。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 B、C、D 三项。题 后 启 智 第 1题中的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
18、在乡镇举办的各类企业。20 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83(2017全国卷)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解析:选
19、 C 由题中关键信息“1990 年” “计划与市场”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故 C项正确。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肯定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排除 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 B项;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D 项不是该报告的主旨,排除。4(2013全国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世纪 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选 B 本题考查新
20、经济政策与中国 20世纪 80年代改革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A 项表述明显有误,排除;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整经济,20 世纪 80年代我国的改革是在计划经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故选择 B项;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执行于 1978年,苏联农业集体化出现于斯大林时代,故排除 C项;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并未达到 D项所表述的结果,故排除。题 后 启 智 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具有以下相同点:都是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
21、预 宏观调控 ;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5(2018海南高考)20 世纪 5090 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 。2001 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9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解析:选 C 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 ,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 ,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
22、经济体制,故 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无关,均排除。6(2017北京高考)据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解析:选 C 从柱状图可以看出,从 1959年到 1977年,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不增反降,反映了当时“左”倾错误对北京市百货零售业的冲击;1987 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大幅增长。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北京市场的活力,C 项正确。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 19531956
2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发生于 19531957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 2001年,A、B、D 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题 后 启 智 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断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才能创新和调整,只有不断的因势改革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于,它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在于,它是民族性的。这都将成为将来高考命题的首选素材。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1977 年 11月,安徽省委第一书
24、记万里明确提出:“农村中心问题就是要把农业生10产搞好,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着眼于发展农业生产” , “我们是一个方针以生产为中心” 。1978 年 4月,中共中央文件特别提到:“企业是生产单位,必须以生产为中心。”这些主张( )A利于全面贯彻“八字”方针以恢复国民经济B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形成C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D标志着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解析:选 C 材料中提出以生产为中心,实际上是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主张和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张相似,有力地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变,故 C项正确;A项是 1961年实行;B 项是 1982年中共十二大;D
25、 项是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219781991 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 )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B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C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D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解析:选 A 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说明国家对电视媒体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了变革,故 A项正确;题干只是涉及中国电视媒体一个行业,并不能证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束,况且到目前为止
26、,国家对经济的运行还是以宏观调控为主,故 B项错误;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 C项错误;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故 D项错误。31984 年,邓小平在与中央有关负责人谈话时说道:“农村政策很有效,农村状况确实很好,我们需继续采取措施,使形势更好”1990 年,邓小平提出:“从长远的观点,农村要有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 ”这表明邓小平主张(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C坚持家庭联产承包 D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解析:选 D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
27、容,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 A项错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1992年,故 B项错误;据材料“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可知坚持家庭联产承包不合题意,故 C项错误;根据邓小平在 1984年和 1990年的谈话内容的变化可以得出邓小平主张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故 D项正确。114邱家洪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30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一文中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目标探索、框架构建和完善体制三个阶段,19781992 年是目标探索阶段;19922002 年是框架构建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改革( )A实现了革命重心向城市转移B完成了全面建设总目标C厘清了计划与市场之间关
28、系D开辟了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解析:选 C 实现了革命重心向城市转移是七届二中全会,故 A项错误;完成了全面建设总目标材料体现不了,故 B项错误;“南方谈话”之后,到 21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 C项正确;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是 80年代开放的,故 D项错误。5(2019厦门一模)如图为上海发行的最后一套长期流通粮票,实际使用至 1993年。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上海( )A经济改革审慎前行 B农业改革步伐放缓C市场经济调控失灵 D浦东开发效果显著解析:选 A 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上海发行的最后一套长期流通粮票是在 1990年,实际使用至 1993年,1992 年我国就已经确立
29、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 A项正确;农业改革步伐放缓不符合史实,故 B项错误;市场经济调控失灵不合题意,故 C项错误;浦东开发效果显著在材料中未体现,故 D项错误。61985 年, 羊城晚报记者刘婉玲以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文章,报道了许多工程师周末下乡镇企业“走穴”的情况。材料中的“走穴”现象说明( )A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 B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C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D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解析:选 C 材料中“许多工程师周末下乡镇企业走穴 ”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表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故 C项正确。课题(二) 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12回扣教材知识一、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 197
30、8年底到 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第二阶段1992年到 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第三阶段从 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二、具体形式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三、对外开放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1)设立: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作为经济特区。(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
31、节为主。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 年,国家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 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5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 年决定开发,浦东新区成为中国 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四、对外开放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对外开放格局,具体特点可概括为“点、线、面、全、多、宽”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办产
32、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 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13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
33、化等领域对外开放。2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进补课程知识一、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近代对外开放 现代对外开放背景 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开放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内容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34、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性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二、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 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 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14(2)开始改革:中国是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3)改革结果:中国改革成功,形
35、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4)结果不同的原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苏联经济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探究重难知识一、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原因材料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
36、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解读 从材料信息“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得出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另外从材料我们也很容易看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是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主动对外开放的,这与近代史上中国被迫开放是不一样的。史论形成 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
37、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15二、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意义材料一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材料二 中国移民国外人数统计表年份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福建1982 56 930 12 565 5 457 2 950 9971990 234 800 70 100 54 900 16 400 32 5001995 236 800 21 700 36 000 7 200 66 200解读 材料一反映了改革开放推动了中
38、国经济腾飞、推动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材料二从移民的角度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外交流,这一交流既有经贸交流,也有人员交往,还有伴随着的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史论形成 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意义经济上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政治上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科学文化上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研高考知命题趋向 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1(2016北京高考)“走向世界丛书”于
39、20世纪 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 、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16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A BC D解析:选 C 根据“走向世界丛书”的内容可以判断这套丛书讲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正确;根据时间“20 世纪 80年代”可知该丛书开始出版于改革开放初期,这套丛书的出版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错误,正确;夸大了该丛书的作用,排除。故选 C项。2(2018海南高考)1949 年后
40、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 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 2017年出境游超过 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解析:选 B 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 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 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减少,故 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 D项错
41、误。题后启智常规角度 对外开放的原因、过程、意义创新角度 国家立法保障对外开放、人们对对外开放的接受程度等技法点拨解答此类创新角度题目,关键是抓住新情境中隐含的历史概念、历史时间等关键信息,联系我国对外开放的具体进程,然后对选项进行对应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3(2015天津高考)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 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A B17C D解析:选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图片信息。由 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到 2013年兵马俑巡展广告灯箱在马德里街头出现可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以
42、及国际性交流的范围扩大,故正确,选择 D项。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错误。东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但并没有融为一体,故错误。4(2014安徽高考)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解析:选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材料中 H点所对应的时间是 2001年,可以运用排除法。A 项是在 1971年;B 项发生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C项是在 2001年;D
43、项是在 2010年。故 C项正确。题 后 启 智 “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今世界,贫富分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全球化呼声不时涌动的当下,中国方案得到全世界的广泛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将是今后命题的一个热点。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2019日照一模)1984 年,美国科幻大片超人登陆中国大陆,但上演没几天就被禁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该片又获准在全国放映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中美关系起
44、伏制约文化交流B思想解放影响对外开放步伐18C国人对西方文化持警惕态度D中国人对科幻文化认识不一解析:选 B 仅凭一部影片的放映,不能反映中美关系的起伏变化,故 A项错误;根据材料“1984 年,美国科幻大片超人上演没几天就被禁了一段时间以后,该片又获准在全国放映了” ,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保守思想,导致影片放映的反复,故 B项正确;材料确实能够反映国家对西方文化警惕的一面,但最后还是采取了接受的态度,秉承了开放的理念,故 C项错误;国人对科幻文化的认识差别在材料中未体现,故 D项错误。2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农村人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资本主义地界去打工;截至 2012
45、年底,深圳拥有 1 000多万人口,综合经济实力、人均 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内地大中城市前列。出现这一显著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实行对内改革 B深圳紧靠香港C深圳人民吃苦耐劳 D深圳最早成为经济特区解析:选 D 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变化很大,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具体表现为深圳最早成为经济特区,这极大地促进了深圳的发展,故 D项正确。深圳辉煌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改革开放,单靠对内改革是无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排除A项。B、C 两项在改革开放前也存在,排除。3 “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
46、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B深圳作为 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C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解析:选 C 邓小平的上述讲话是在 1992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 1984年,故A项错误;上海浦东是 20世纪 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故 B项错误;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故 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是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 D项错误。41990 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
47、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建立上海经济特区B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19C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解析:选 D 上海没有设立经济特区,故 A项错误;上海属于第一批开放的沿海城市,是在 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项错误;上海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80年代已经开始,故 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90 年代上海开放的具体表现为浦东的开发开放,故 D项正确。加练 42 题强论证能力材料 下面是 1979200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48、比上年增长)曲线图。问题 对上述曲线图提出你的认识,并用史实进行说明。点拨 针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曲线图,从常规角度分析,认为其始终较快增长,但是 1992年之前增速变化较大,1992 年之后增速总体持续稳定。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则认为 1979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参考答案 认识(一):从 1979200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曲线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以 1992年为基点,呈现出前期增速起伏不定,后期总体持续稳定增长的特征。说明:1992 年以前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不稳定,原因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阶段,人们的思想大部分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靠、要” ;1989年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使经济增速下降;以深圳为代表的四大经济特区建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1992 年以后增速总体持续稳定,主要原因在于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 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扩大刺激国内生产。可见经济增速快慢和稳定与否和国家的政策有关,与改革开放的程度关系密切。认识(二):1979 年以后,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说明:1979 年以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总体发展,GDP 总体呈增长发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