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09 Q/GDW 243 2010ICS 29.240 ICS P 备案号: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 GDW 243 2010输电线路气象监测装置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forweathermonitoring deviceonoverheadtransmissionlines2010-12-27 发布 2010-12-27 实施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Q/GDW2 009 Q/GDW 243 2010I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监测对象及装置组成 25 功能要求 26 技术要求 37 试验项目及方法 68 安装、
2、 调试与验收 10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采样和算法 12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气象监测装置数据输出接口 13编制说明 15Q / GDW 243 2010II前 言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是智能电网建设输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输电线路状态运行检修管理,提升生产运行管理精益化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 为科学规范地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确保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技术标准和平台统一,装置数据有效、 稳定可靠、 先进适用,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 A、 B 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提出并解释。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3、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华北电网有限公司、 华中电网有限公司、 重庆市电力公司、 山西省电力公司、安徽省电力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钦刚、 李红云、 郭志广、 李红旗、 刘亚新、 张予、 徐韬、 罗永勤、 程登峰、张帆、 裴冠荣。2 009 Q/GDW 243 20101输电线路气象监测装置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架空输电线路气象监测装置的系统组成、 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试验方法等。本标准适用于交流 66kV 1000kV、 直流 400kV 800kV 架空输电线路。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
4、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887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 IP 代码)GB 9361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 11463 电子测量仪器可靠性试验GB 50545 110kV 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T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A:低温GB/T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A:高温GB/T2423.4 199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 Db: 交变湿热试验方法GB/
5、T2423.5 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二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Ea 和导则:冲击GB/T2423.10 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二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Fc 和导则:振动(正弦)GB/T3482 1983 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GB/T6587.6 电子测量仪器 运输试验GB/T6587.8 电子测量仪器 电源频率与电压试验GB/T6593 电子测量仪器质量检验规则GB/T14436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 总则GB/T16927.1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一部分:一般试验要求GB/T17626.2 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 1998
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8 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9 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JB/T5750 1991 气象仪器防盐雾、 防潮湿、 防霉菌工艺技术要求QX/T1 2000 型自动气象站YD/T799 1996 通信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DL/T741 2010 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QJ/T815.2 94 产品公路运输加速模拟试验方法Q/GDW242 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Q/GDW561 2010 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技术
7、导则Q / GDW 243 201023 术语和定义“ Q/GDW 242 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 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气象监测装置 weathermonitoring device指满足测量数字化、 输出标准化、 通信网络化特征,具备自检、 自恢复功能,对架空输电线路走廊的微气象进行在线监测的一种测量装置,监测的气象参数主要包括风速、 风向、 气温、 湿度、 气压、 雨量和光辐射等。3.2粗大误差 parasiticerror在规定时段内,某一人工观测值与气象监测装置测量值的差值与该时段的平均值之差的绝对值大于3 倍标准差( 3),则认为出现一次
8、粗大误差。3.3粗大误差率 parasitic errorrate在规定时间段内,某一气象要素出现粗大误差的次数与该时段内观测总数之比,用百分数表示。4 监测对象及装置组成4.1 监测对象a) 应监测的气象参数为:风速、 风向、 气温、 湿度;b) 可选的监测参数为:气压、 雨量、 光辐射等。 在输电线路动态增容时,应同时采集光辐射。4.2 装置组成一般由一体化气象监测装置组成,主要包括:a) 传感器部分:包括风速、 风向、 气温、 湿度、 气压、 雨量和光辐射等传感器;b) 数据采集和处理部分:包括接口单元、 中央处理单元、 存储单元等;c) 数据传输部分:指把监测数据发送至状态监测代理装置
9、或状态监测主站的通讯模块;d) 电源部分:包括太阳电池组件或风机、 蓄电池和充放电控制器等。5 功能要求5.1 数据采集要求a) 能传感、 采集气象数据,进行相应存储,并将测量结果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状态监测代理装置或状态监测主站;b) 应具备自动采集功能,按设定时间间隔自动采集和发送气象参数。 默认情况下气象数据按照每小时 10 分、 20 分、 30 分、 40 分、 50 分、 60 分时发送六次数据,数据采样和算法参见附录 A;c) 宜具备电源电压等采集功能。5.2 数据处理与判别a) 应具备数据合理性检查分析功能,对采集数据进行预处理,自动识别并剔除干扰数据;b) 具备对原始采集量的计
10、算功能,得出反映各气象参数特性的数据。5.3 数据存储应能循环存储至少 30 天的气象数据。5.4 数据输出输出的信息包括:风速、 风向、 气温、 湿度等气象参数,及电源电压、 装置心跳包等工作状态数据。数据输出要求符合附录 B。2 009 Q/GDW 243 201035.5 通信功能通信接口和应用层数据传输规约应满足“ Q/GDW242 2010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相关要求。5.6 硬件与软件a) 应具备对装置自身工作状态包括采集、 存储、 处理、 通信等的管理与自检测功能;b) 当判断装置出现运行故障时,能启动相应措施恢复装置的正常运行状态。5.7 远程更新、 配置与调试a
11、) 应具备身份认证、 远程更新程序的功能,具备完善的更新机制与方式;b) 应具备按远程指令修改采集频率、 采样时间间隔、 网络适配器地址等参数的功能;c) 应具备动态响应远程时间查询 /设置、 数据请求、 复位等指令的功能;d) 宜能按远程指令进入远程调试模式,并输出相关调试信息。6 技术要求6.1 气象监测装置6.1.1 使用环境条件a) 环境温度: 25 45 (普通型)或 40 45 (低温型);b) 相对湿度: 5 RH 100 RH;c) 大气压力: 550hPa 1060hPa。6.1.2 工作温度25 70 (工业级)或 40 85 (扩展工业级)。6.1.3 一般要求6.1.3
12、.1 外观、 结构和工艺要求a) 外观应整洁,无损伤和变形,表面涂层无开裂、 脱落现象;b) 外壳的防护性能应符合 GB 4208 规定的 IP65 级要求;c) 气温、 湿度、 气压传感器应采用防辐射罩的方式,避免传感器受到太阳直射、 金属辐射的影响,并保证防辐射罩内的空气流动速度不低于罩外风速的 1/3。d) 各零部件应安装正确,牢固可靠,操作部分不应有迟滞、 卡死、 松脱等现象;e) 各零部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防盐雾、 防潮湿、 防霉菌的处理;f) 装置上应有型号、 名称、 出厂编号、 出厂日期、 制造厂名等标记。6.1.3.2 传感器选型6.1.3.2.1 温度a) 铂电阻,0R =10
13、0 ;b) 高精度热敏电阻;c) 数字温度传感器或智能传感器。6.1.3.2.2 相对湿度a) 通风干湿表;b) 电容式;c) 数字湿度传感器或智能传感器。6.1.3.2.3 风速风向传感器a) 风向标式探头;b) 三杯式风速传感器,脉冲计数;c) 超声波风速风向传感器。6.1.3.2.4 气压Q / GDW 243 20104a) 振筒式;b) 压阻式。6.1.3.2.5 雨量a) 超声波式;b) 翻斗式。6.1.3.2.6 光辐射全辐射传感器。6.1.4 测量技术参数6.1.4.1 气温a) 测量范围: 40 50 ;b) 分辨力: 0.1 ;c) 准确度: 0.5 。6.1.4.2 相对
14、湿度a) 测量范围: 0 100;b) 分辨力: 1;c) 准确度: 4%(电容式湿度传感器, 80%时); 8%(电容式湿度传感器, 80%时)。6.1.4.3 风向a) 测量范围: 0 360;b) 分辨力: 3;c) 准确度: 5;d) 风向起动风速: 0.5m/s;e) 抗风强度: 75m/s。6.1.4.4 风速a) 测量范围: 0 60m/s;b) 分辨力: 0.1m/s;c) 准确度: ( 0.5 0.03V) m/s, V 为标准风速值;d) 起动风速: 0.5m/s;e) 抗风强度: 75m/s。6.1.4.5 气压a) 测量范围: 550hPa 1060hPa;b) 分辨力
15、: 0.1hPa;c) 准确度: 0.3hPa。6.1.4.6 雨量a) 降水强度: 0 4mm/min;b) 分辨力: 0.2mm;c) 准确度: 0.4mm( 10mm 时); 4( 10mm 时)。6.1.4.7 光辐射a) 测量范围: 0 1400W/m2;b) 分辨力: 1W/m2;c) 准确度: 5;d) 非线性误差: 3。6.1.5 采样和算法2 009 Q/GDW 243 20105见附录 A。6.1.6 数据通讯满足“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 通信接口技术要求。6.1.7 电源适应性在蓄电池单独工作情况下,应保证气象监测装置正常工作至少 30 天。6.1.8 电磁
16、兼容性能6.1.8.1 静电放电抗扰度应能承受“ GB/T17626.2 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中第 5 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 4 级的静电放电试验。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装置应能正常工作。6.1.8.2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应能承受“ GB/T 17626.3 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中第 5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 3 级的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装置应能正常工作。6.1.8.3 脉冲磁场抗扰度应能承受“ GB/T17626.9 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中第 5 章规定的
17、试验等级为 5 级的脉冲磁场干扰试验。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装置应能正常工作。6.1.8.4 工频磁场抗扰度应能承受“ GB/T 17626.8 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中第 5 章表1 和表 2 规定的试验等级为 5 级的工频磁场干扰试验。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装置应能正常工作。6.1.9 气候防护性能6.1.9.1 高温性能应能承受 GB/T 2423.2 试验 Bb 中严酷等级为:温度 70 或 85 、 持续时间 16h 的高温试验。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装置应能正常工作。6.1.9.2 低温性能应能承受 GB/T 2423.1 试验 Ab 中严酷等级为
18、:温度 25 或 40 、 持续时间 16h 的低温试验。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装置应能正常工作。6.1.9.3 交变湿热性能按 GB/T2423.4 的有关规定进行,高温温度为 55 ,试验周期 1d,原地恢复 2h。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装置应能正常工作。6.1.10 机械性能6.1.10.1 振动性能在非工作状态下,非包装状态的产品应能通过如下严酷等级的正弦振动试验:a) 频率范围: 10 55Hz;b) 峰值加速度: 10m/s2;c) 扫频循环次数: 5 次;d) 危险频率持续时间: 10min 0.5min。试验后,装置应能正常工作。6.1.10.2 运输性能a) 产品包装后应按“
19、 GB/T 6587.6 86 电子测量仪器 运输试验” 中规定进行试验,能承受该标准表 1 中等级为的运输试验(包括自由跌落、 翻滚试验)。 试验后,装置应能正常工作;b) 产品包装后应按“ QJ/T 815.2 94 产品公路运输加速模拟试验方法” 中规定进行试验,能承受该标准中等级为三级公路中级路面的运输试验。 经过 2h 试验时间后,装置应能正常工作。6.1.11 监测数据质量Q / GDW 243 20106a) 粗大误差率 2;b) 缺失率 1。6.1.12 可靠性平均无故障连续工作时间( MTBF)应不低于 25000h。6.2 信息的表示a) 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取 1
20、位小数;b) 湿度:百分数表示,取整数;c) 风速:以米 /秒( m/s)为单位,取一位小数;d) 风向:风向以度( )为单位,表示为整数;e) 降水量:降水量是指某一时段内的未经蒸发、 渗透、 流失的降水,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 以毫米( mm)为单位,取一位小数;f) 气压:以百帕( hPa)为单位,取 1 位小数;g) 光辐射:在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即观测到的瞬时值。 单位为瓦 /平方米( W/m2),取整数。7 试验项目及方法a) 表 7-1 列出了对气象监测装置的检验项目,包括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和现场检验。 有关通用检验方法详见 “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
21、范 ” ,本专项标准仅列出了气象监测装置专用检验方法。b) 表 7-2 列出了气象监测装置测量准确性相关试验项目。表 7-1 气象监测装置的检验项目序号 检验项目 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 现场检验1 结构和外观 2 准确度 3 基本功能 4 电源适应性 5 雷电冲击 6 静电放电抗扰度 7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8 脉冲磁场抗扰度 9 工频磁场抗扰度 10 高温 11 低温 12 交变湿热 13 防护等级 14 振动 15 运输 16 可靠性 * 备注 表示规定必须做的项目; 表示规定可不做的项目; * 表示根据客户要求做。2 009 Q/GDW 243 20107表 7-2 气象监测装置测量准确
22、性相关试验项目序号 检验项目 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 试验方法条文1 传感器选型 7.3.22 气温 7.4.13 相对湿度 7.4.24 风向 7.4.35 风速 7.4.46 气压 7.4.57 雨量 7.4.68 光辐射 7.4.79 粗大率误差 7.6.110 缺失率 7.6.2备注 表示规定必须做的项目; 表示规定可不做的项目。7.1 试验环境条件除另有规定外,各项检验宜在如下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进行:a) 环境温度: 15 35 ;b) 相对湿度: 25 RH 75 RH;c) 大气压力: 860hPa 1060hPa。7.2 试验仪器仪表所用仪器仪表和设备应满足本产品检验要求并在计量检
23、定有效期内。7.3 一般检查7.3.1 外观、 结构和工艺目测检查,必要时可采用计量器具,应符合技术要求。7.3.2 传感器选型与互换性任选两台测试合格的气象监测装置,将其同种传感器互换,采用静态准确度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分别在下面规定的各点上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气象监测装置的技术指标。a) 气温: 40 、 0 、 50 ;b) 相对湿度: 30 RH, 70 RH 和 98 RH;c) 风向: 0、 120、 240;d) 风速: 2m/s、 15m/s、 30m/s;e) 气压: 550hPa、 850hPa、 1060hPa;f) 雨量: 10mm、 30mm。1) 10mm 时,
24、降水强度分别为 0.5mm/min 和 4mm/min;2) 30mm 时,降水强度分别为 1mm/min 和 4mm/min;g) 光辐射: 600W/m2。7.4 准确度检验7.4.1 气温7.4.1.1 测试装置a) 铂电阻标准温度计,测量范围: 60 80 ,准确度 0.06 ;b) 低温恒温槽,调温范围: 60 80 ,温度波动度: 0.01 ( 15min),温度均匀度:水平方向 0.01 ;垂直方向 0.02 ;Q / GDW 243 20108c) 冰点槽。7.4.1.2 测试方法a) 测试点根据每个传感器相应的测量范围选取,但至少应包含以下五个点:量程下限、 量程上限、20
25、、 0 和 30 ;b) 当槽内温度到达测试点并达到设备规定的稳定时间后方可读数;c) 在每个测试点上,每分钟读一次标准器和气象监测装置上相应的温度示值,连续读取四次;d) 用标准器四次示值的平均值加上修正值作为标准值,用被测温度传感器四次示值的平均值减去标准值作为该测试点的示值误差;e) 给出各测试点上的各示值误差值;f) 用被测温度传感器在全量程各测试点的示值误差的最大值作为该被测温度传感器测量准确度的评定依据,气温应符合要求。7.4.2 相对湿度7.4.2.1 测试装置a) 二等数字式标准通风干湿表,测量范围: 10 100,准确度: 2;b) 湿度检定箱,湿度调节范围: 20 100,
26、湿度场的不均匀性: 1,湿度控制的不稳定性: 1.5。7.4.2.2 测试方法a) 通风干湿表的测试点为 30、 50、 70、 80、 90、 98;b) 电容式温湿度传感器的测试点及顺序为: 30、 50、 70、 80、 90、 98、 90、80、 70、 50、 30;c) 在升湿过程中不能有降湿趋势、 在降湿过程中不能有升湿趋势;d) 当湿度点调好并经过 10min 的稳定后读数;e) 用气象监测装置的测量值减去标准器的示值得出示值误差,计算出各测试点上正反行程时的示值误差平均值;f) 用全量程中各测试点上示值误差平均值中的最大值,作为被测湿度传感器测量准确度的评定依据,应符合技术
27、要求。7.4.3 风向测试7.4.3.1 测试装置a) 0 360度盘,分辨力: 1;b) 二等标准微差压计,准确度: 0.8Pa;c) 皮托管, 1.005;d) 风洞;e) 气压表、 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表。7.4.3.2 风向准确度测试将风向传感器安放在 0 360度盘上,先对准 0,然后每转动 10 测试一点,读取度盘指示值和气象监测装置的测试值,并计算出示值误差,取示值误差最大值作为风向准确度的评定依据,应符合技术要求。7.4.3.3 风向起动风速测试将风速传感器安装在风洞内,使风标与风洞轴线夹角先后成 20和 340,从静止状态开始启动风速并缓慢增加风速,使风标起动并向 0方向转动,记
28、录下当夹角 5时的风速值,按以上方法每个角度重复测试二次,取其最大值作为风向传感器起动风速的评定依据,应符合技术要求。7.4.4 风速测试7.4.4.1 测试装置2 009 Q/GDW 243 20109a) 二等标准微差压计,准确度: 0.8Pa;b) 皮托管, 1.005;c) 风洞;d) 气压表、 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表。7.4.4.2 起动风速测试将风速传感器安装在风洞内,在风杯处于任一静止状态下,启动风机,使风速缓慢增大,记录下当风杯开始起动并连续旋转时的最低风速值,按以上方法测重复测试次,取其中的最大值作为风速传感器起动风速的评定依据。 应符合技术要求。7.4.4.3 型式检验用风速准
29、确度测试a) 测试点及顺序为: 2、 5、 10、 20、 30、 40、 50、 60m/s;b) 每个测试点调好后,稳定 2min;c) 根据微差压计的实测风压值( Pa)和流场温度、 气压及相对湿度值,计算出风洞内的标准风速值;d) 将气象监测装置的风速测量值与标准风速值进行比较,计算出示值误差,取各测试点示值误差的最大值作为风速准确值的评定依据,应符合技术要求。7.4.4.4 质量一致性检验用风速准确性测试a) 测试点及顺序为: 2、 5、 10、 20、 30m/s;b) 测试方法与 7.4.4.3 相同,测试结果应符合技术要求。7.4.5 气压测试7.4.5.1 测试装置a) 二等
30、数字式标准气压计,准确度: 0.2hPa;b) 可调试气源, 800hPa 时漏气率应小于 0.05hPa。7.4.5.2 测试方法a) 将标准气压计与被测气压传感器用真空管与可调式气源连接;b) 测试点及顺序为: 1060、 1000、 950、 900、 850、 750、 650、 550、 650、 750、 850、 900、 950、1000、 1060hPa;c) 在降压过程中不能有升压趋势,在升压过程中不能有降压趋势;d) 按要求调整好压力点,示值稳定后方可读数;e) 用气象监测装置的气压测量值减去标准气压计的示值,得到被测气压传感器在该测试点上的示值误差,计算各测试点上正反行
31、程时的示值误差的平均值,取各点平均示值误差中的最大值作为气压测量准确度的评定依据,应符合技术要求。7.4.6 雨量测试7.4.6.1 测试装置a) 314.16mL 标准球,准确度: 0.05mL;b) 942.48mL 标准球,准确度: 0.16mL;c) 计时器。7.4.6.2 测试方法测试在 10mm和 30mm两种降雨量上进行。 10mm时,降水强度分别为 0.5mm/min和 4mm/min; 30mm时,降水强度分别为 1mm/min 和 4mm/min。7.4.6.2.1 10mm 雨量的测试a) 用 314.16mL 的标准球向雨量传感器承水口注水,注水速度分别按两种降水强度进
32、行,记录数据采集器上的雨量示值;b) 每种降水强度分别测试三次,用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减标准球的标准值作为该降水强度时的示Q / GDW 243 201010值误差,用二种降水强度示值误差较大的值作为雨量传感器准确度的评价依据,应符合技术要求。7.4.6.2.2 30mm 雨量的测试用 942.48mL 的标准球测试,测试方法与 7.4.6.2.1 相同,测试结果应符合技术要求。7.4.7 光辐射测试7.4.7.1 测式装置0.05 级、 分辨率为 1 V 的数字多用表或辐射数据采集器,室内测试设备。7.4.7.2 测试方法a) 在符合室内测试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测试。 要求入射光线与仪器感应面垂直
33、时的辐照度分别为250W/m2、 500W/m2、 750W/m2、 1000W/m2,测定各辐照度下的仪器灵敏度。b) 以 500W/m2辐照度时仪器的灵敏度为准,计算各辐照度下的非线性i :5001iiKK 100式中:iK 为各测试点上的灵敏度;500K 为辐照度为 500W/m2时的灵敏度。测试结果应符合技术要求。7.5 电源适应性试验停止太阳能等供电,气象监测装置能依靠蓄电池供电正常工作 30 天,期间数据都能完整的获得。7.6 监测数据质量试验7.6.1 粗大误差率试验在现场考核试验后,根据观测报表计算统计期间内的粗大误差率,应符合技术要求。7.6.2 缺失率试验在现场考核试验后,
34、根据观测报表计算统计期内的缺失率,应符合技术要求。7.7 可靠性试验a) 按 GB 11463 89 中表 1 定时定数截尾试验方案 1-1 的规定进行。 依据可靠性试验方案主要失效判据的规定,做出可靠性试验判决;b) 也可以在监测装置运行时进行统计,统计方法参见“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 附录 B。8 安装、 调试与验收8.1 设备安装8.1.1 基本要求按照 “ Q/GDW242 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 ” 的规定进行。8.1.2 气象a) 输电线路气象监测装置宜安装在杆塔顶部或横担端部,测量的气象数据应根据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 GB 50009)有关条款
35、进行换算;b) 温度、 湿度、 风向、 风速、 雨量、 光辐射及气压传感器安装在横担上的监测装置内或相邻的位置。 温湿度传感器应有措施避免阳光及其它辐射。 风速风向感应器应安装在牢固的高杆或塔架上,考虑避免塔材的遮蔽,并附设避雷装置,感应器中轴应垂直,方位指南杆指向正南;c) 雨量器安装在横担的固定支架上。 器口保持水平;d) 辐射传感器应牢固安装在横担上并保证既使杆塔受到严重冲击振动(如大风等),也不改变仪2 009 Q/GDW 243 201011器的水平状态;e) 传感器和监测装置用专用电缆连接,避免电磁干扰。8.1.3 电缆的安装与连接a) 为了防雷、 防水和安装、 维修方便,气象监测
36、装置的电缆应穿入电缆管内;b) 电缆管沿杆塔杆件布线,固定间隔 0.5m;c) 电缆不能架空架设。8.1.4 避雷装置a) 风向、 风速传感器应在防雷设施的有效保护范围内;b) 气象监测装置的机壳应通过杆塔接地。8.2 装置调试观察气象参数在一天中随外部气候环境的变化情况。8.3 验收按照“ Q/GDW242 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 的规定进行。Q / GDW 243 201012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采 样 和 算 法A.1 采样a) 数据采样在气象监测装置中完成,采样顺序:风速、 风向、 气温、 湿度、 气压、 降水量、 光辐射;b) 气温、 湿度、 气压、 辐
37、射的采样速率为每分钟 6 次,去掉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余下的 4次采样值求算术平均。 1 分钟平均值为瞬时值;c) 风速、 风向的采样速率为每秒钟 1 次,求 3 秒钟、 10 分钟的滑动平均值。 3 秒钟的平均值为瞬时值;d) 监测装置每隔两分钟采样一次风速的瞬时值,每小时采样一次 10 分钟平均风速,采集时间为整点前的 10 分钟。 每小时需统计一次极大风速的值,每天统计一次最大风速的值;e) 降水量的采样速率为每分钟 1 次。A.2 算法A.2.1 平均值a) 气温、 湿度、 气压、 辐射均为 1 分钟内有效采样值的算术平均;b) 风速以 1 秒钟为步长,求 3 秒钟的滑动平均值;以
38、 1 秒钟为步长,求 1 分钟滑动平均风速;以1 分钟为步长,求 10 分钟滑动平均风速;c) 风向、 风速采用滑动平均方法,计算公式为:11( ) nn n nY K y Y Y ( A.1)K=3t/T ( A.2)式中:nY n 个样本值的平均值;1nY n1 个样本值的平均值;yn 第 n 个样本值;t 采样间隔( s);T 平均区间( s)。d) 风向过零处理算法:计算 yn 1nY =E,若 E 180,则从 E 中减去 360;若 E 180,则在 E上加 360。 再用此 E 值重新计算nY 。 若新计算的nY 360,则减去 360;若新计算的nY 0,则加上 360。A.2
39、.2 极值选取a) 最大风速从 10 分钟平均风速值中选取;b) 其他要素的极值(含极大风速)均从瞬时值中选取。2 009 Q/GDW 243 201013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气象监测装置数据输出接口序号 参数名称 参数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计量单位值域 备 注1 监测装置标识 CMD_ID 字符 17Byte 17位设备编码2 被监测设备标识 Component_Id 字符 17Byte 17位设备编码3 采集时间 Time_Stamp 日期 4Byte 世纪秒( 4字节)4 10分钟平均风速 Average_WindSpeed_10min 数字 4Byte m/s 精确到小数点后 1
40、位5 10分钟平均风向 Average_WindDirection_10min 数字 2Byte 0 360 精确到个位6 最大风速 Max_WindSpeed 数字 4Byte m/s 精确到小数点后 1位7 极大风速 Extreme_WindSpeed 数字 4Byte m/s 精确到小数点后 1位8 标准风速 Standard_WindSpeed 数字 4Byte m/s 精确到小数点后 1位9 气温 Air_Temperature 数字 4Byte 40 50 精确到小数点后 1位10 湿度 Humidity 数字 2Byte %RH 0 100 精确到个位11 气压 Air_Pres
41、sure 数字 4Byte hPa 550 1060 精确到小数点后 1位12 降雨量 Precipitation 数字 4Byte mm 精确到小数点后 1位13 降水强度 Precipitation_Intensity 数字 4Byte mm/min 0 4 精确到小数点后 1位14 光辐射强度 Radiation_Intensity 数字 2Byte W/m20 1400 精确到个位Q / GDW 243 2010142 009 Q/GDW 243 201015 输电线路气象监测装置技术规范编 制 说 明Q / GDW 243 201016目 次一、 编制背景 17二、 编制主要原则 17三、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17四、 主要工作过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