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29.240 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GDW 110582013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综合监测单元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unit for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of transformation equipment 2014 - 09 - 01 发布 2014 - 09 - 01 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Q/GDW 110582013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缩略语 3 5 功能要求 3
2、6 技术要求 4 7 试验项目及要求 9 8 检验规则 12 9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3 编制说明 15 Q/GDW 110582013 II 前 言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综合监测单元以被监测设备为对象, 负责被监测设备所有在线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以及与站端监测单元的标准化通信。为确定此类装置的相关技术指标,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杭州博凡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峰、阎春雨、毕建刚、是艳杰、刘明、彭
3、江、焦飞、袁帅、杨圆、弓艳朋、杨宁、陈建斌、王林青、高强、任雁铭、吴立远、谢建江、耿宝宏、孟楠、邓彦国、张维、王鸿杰。 本标准首次发布。 Q/GDW 110582013 1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综合监测单元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综合监测单元需要满足的功能要求、技术条件、试验项目及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各单位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综合监测单元, 并作为综合监测单元设计、生产、检验过程中的产品技术标准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4、。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A:低温 GB/T 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A:高温 GB/T 2423.3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部分 : 试验方法 试验 Cab:恒定湿热方法 GB/T 2423.4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 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 GB/T 2887-2011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 IP代码) GB 9254-200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
5、1287-2000 电气继电器 第 21部分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振动、冲击、碰撞和地震试验 第 1篇:振动实验(正弦) GB/T 14537-199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 GB/T 17626.2-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8-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6、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9-2011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0-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1-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DL/T 621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DL/T 86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DL/T 860.10-2006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 10部分:一致性测试 Q/GDW 534-2010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Q/GDW 739-2012 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主站系统变电设备在线监测 I1接口
7、网络通信规范 IEC 61588 网络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精密时钟同步协议 Q/GDW 110582013 2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在线监测 on-line monitoring 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对电力设备状况进行连续或周期性地自动监视检测。 Q/GDW 534-2010,定义 3.1 3.2 在线监测装置 on-line monitoring device 通常安装在被监测设备上或附近,用以自动采集、处理和发送被监测设备状态信息的监测装置(含传感器)。监测装置能通过现场总线、以太网、无线等通信方式与综合监测单元或直接与站端监测单元通信。 3.3 综合监测单元
8、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unit (CMU) 以被监测设备为对象, 接收与被监测设备相关的在线监测装置发送的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实现与站端监测单元进行标准化数据通信的装置。 Q/GDW 534-2010,定义 3.2 3.4 站端监测单元 substation side monitoring unit (SMU) 以变电站为对象,承担站内全部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对监测装置、综合监测单元的管理。实现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预警功能,以及对监测装置和综合监测单元设置参数、数据召唤、对时、强制重启等控制功能,并能与主站进行标准化通信。 Q/GDW 534-2010,定义
9、 3.3 3.5 在线监测系统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主要由监测装置、综合监测单元和站端监测单元组成,实现在线监测状态数据的采集、传输、后台处理及存储转发功能。 Q/GDW 534-2010,定义 3.4 3.6 I1 接口 interface I1 综合监测单元或符合 DL/T860通信协议的在线监测装置和站端监测单元之间的通信接口,应满足DL/T 860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的要求。 Q/GDW 739-2012,定义 3.5 Q/GDW 110582013 3 3.7 I0 接口 interface I0 综合监测单元和在线监测装置之间的通信接口。 4 缩略语
10、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IRIG-B(DC): InterRange Instrumentation Group 美国靶场仪器组时间码标准 SNTP: Simple Network Time Protocal 简单网络时间协议 UT:设备的额定工作电压 5 功能要求 5.1 功能定位 按照 Q GDW 534 的要求,对于未采用 I1 接口通信规范的在线监测装置,应在间隔层配置综合监测单元,实现被监测设备所有相关监测装置的标准化数据通信代理、监测数据汇集、数据加工处理、阈值比较、监测预警等功能。 若过程层的监测装置均符合 I1 接口通信规范,应直接与站端监测单元通信。 5.2 数据接入与转
11、发功能 数据接入与转发功能满足如下要求: a) 标准化数据通信代理:接入不同厂商、不同通信接口、不同通信协议的在线监测装置,统一转换为 I1接口通信规范与站端监测单元通信。 b) 数据接入:汇聚被监测设备所有相关监测装置发送的数据,结合计算模型生成站端监测单元可以直接利用的格式化数据。 c) 缓存和转发: 作为在线监测装置和站端监测单元的数据交互和控制节点,实现现场缓存和转发功能。能存储至少最近 30天的数据;转发功能包括上传综合监测单元的格式化数据,下传站端监测单元发出的控制命令,如计算模型参数下装、数据召唤、对时、强制重启命令等。 5.3 管理功能 管理功能满足如下要求: a) 注册在线监
12、测装置: 符合综合监测单元接入标准的在线监测装置在与综合监测单元正确连接并经过配置后,综合监测单元应能够将发现的在线监测装置标识信息发送给上层系统进行注册。 b) 读取在线监测装置配置信息:综合监测单元应能命令在线监测装置上传带自描述的配置信息。 在线监测装置可被读取的配置信息包括采集方式、时间、通信参数、采样参数、模型参数、报警阈值、铭牌信息等。上层直接从综合监测单元读取在线监测装置的配置信息。 c) 配置在线监测装置:综合监测单元应能转发上层单元对在线监测装置的控制命令,例如在线监测装置的采集方式,设置在线监测装置的配置信息,如通信参数、模型参数、报警阈值等。 Q/GDW 11058201
13、3 4 d) 对在线监测装置对时:综合监测单元应能转发站端监测单元的对时命令,使在线监测装置更改自身时间与站端监测单元的时间保持一致。 e) 自身对时:具备与变电站授时系统或站端监测单元对时的功能。 5.4 自检功能 综合监测单元应具备自检功能,发生异常时应能就地指示,并能上传异常信息。 6 技术要求 6.1 一般要求 6.1.1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如下: a) 网络接口数量及类型:支持至少两路兼容 100M 及以上网络接口 ; b) 串口数量及类型:支持四路以上带光电隔离的 RS485/RS232 兼容串口,每个串口可独立配置规约; c) 装置尺寸:宜采用 48.26cm( 19 英寸)机架
14、式安装; d) 调试接口:应配置调试接口,具备计算机本地提取数据的功能,宜采用 RJ45/USB/RS485/RS232调试接口。 6.1.2 信息交换与通信网络功能要求 综合监测单元的通信包含与在线监测装置、站端监测单元之间的通信。与在线监测装置的通信支持多种接口和多种协议(包括 I0接口通信规范)的转换;与站端监测单元通信遵循 Q/GDW 739-2012。具体功能满足以下要求: a) 综合监测单元建模和信息交换应遵循 Q/GDW 739-2012 第 5 章的要求; b) 综合监测单元通信服务应遵循 Q/GDW 739-2012 第 7 章的要求; c) 综合监测单元配置应遵循 Q/GD
15、W 739-2012 第 8 章的要求; d) 网络拓扑应符合实际工程需求,宜采用星型或环形结构; e) 综合监测单元应具备通信告警功能,在通信中断、接收的报文内容异常等情况下,上送告警信息。 6.1.3 自检和维护 自检和维护功能满足以下要求: a) 自检 监测自身、所辖在线监测装置和通信接口的工作状态,将告警信息上报站端监测单元,并具有就地指示功能; b) 维护 具有远程维护和诊断功能,可以通过维护工具远程维护综合监测单元,实现远程配置更新、复位、调试、升级、故障诊断和排除等工作; c) 自恢复 当判断自身出现运行故障时,能启动相应措施恢复装置的正常运行状态。 Q/GDW 11058201
16、3 5 6.1.4 接地 接地满足以下要求: a) 与外部连接的通信接地、信号接地、电源接地以及机箱接地宜独立设置; b) 如采用屏蔽电缆与外部信号源或电源连接,电缆屏蔽端宜与机箱接地端连接,有且仅有一个接地点; c) 如采用屏蔽电缆进行数字通信,同一通信总线的屏蔽线宜连接在一起,有且仅有一个接地点。此接地点应设置在总回路端,如通信总线的首端或末端,且应与一次设备接地点有一定的电气距离; d) 其它接地应按 DL/T 621 要求执行,且接地电阻应遵循 GB/T 2887-2011 中的第 4.4 条的规定。 6.1.5 对时 对时满足以下要求: a) 具备与变电站授时系统的校时功能,采用 I
17、RIG-B( DC)或 SNTP或 IEEE 61588对时,对时精度应符合表 1的要求; b) 当对时失效时,综合监测单元自身的时钟守时能力不应低于 1s/24h; c) 支持综合监测单元或符合 I1接口通信规范的在线监测装置设置可调整的对时周期,周期为1m 1d,默认为 1h。 表1 三种对时方式精度要求 对时方式 精度 SNTP 100ms IRIG-B( DC) 4s IEEE 61588 1s 6.2 环境条件 6.2.1 正常工作条件 正常工作条件为: a)环境温度: -25 +55; b)环境相对湿度: 5%95%; c)大气压力: 80kPa110kPa。 6.2.2 电源适应
18、性 电源适应性满足以下要求: a) 80%110%额定电压下,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正常工作; b) 应能承受不大于 12%的交流纹波。 6.2.3 安装方式 安装方式满足以下要求: Q/GDW 110582013 6 安装在柜体内,柜体防护等级满足 Q/GDW 410 标准中对智能组件柜的要求。 6.3 绝缘性能 6.3.1 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满足以下要求: a) 在试验条件下(见本标准 7.1条),综合监测单元的独立回路与外露的可导电部件之间、带电部分及机箱之间、电气上无联系的各回路之间(见表 2被试回路),应有良好绝缘,绝缘电阻应符合表 2的要求; b) 在温度为 +40 2、相对湿度( 93
19、 3) %恒定湿热条件下,综合监测单元的被试回路应保持良好绝缘状态,绝缘电阻应符合表 3的要求。 表2 正常试验条件下绝缘电阻要求 (Un 为额定电压 ) 试验项目 被试回路 绝缘电阻( R/兆欧表电压) 工频耐压(耐压值 /时间) 雷电冲击(波形 -峰值)电源正、负极 -外壳地 100M /500V 2000V/1min 1.2/50us-5000V(正、负极各3 次 ) 无电气联系的各回路之间( 63Un250V) 100M /500V 2000V/1min 1.2/50us-5000V(正、负极各3 次 ) 无电气联系的各回路之间( Un 63V) 100M /500V 500V/1mi
20、n 1.2/50us-1000V(正、负极各3 次 ) 电源线接地 -外壳地 100M /500V / / 表3 恒定湿热条件下绝缘电阻要求 (Un 为额定电压 ) 试验项目 被试回路 绝缘电阻( R/兆欧表电压) 电源正、负极 -外壳地 10M /500V 无电气联系的各回路之间( 63Un250V) 10M /500V 无电气联系的各回路之间( Un 63V) 10M /500V 电源线接地 -外壳地 10M /500V 6.3.2 工频电压耐受性能 Q/GDW 110582013 7 在试验条件下(见本标准 7.1 条) ,综合监测单元的被试回路(见表 2)应能耐受表 2 所示的工频电压
21、值并持续 1min,要求无绝缘击穿、闪络及元件损坏现象。 6.3.3 雷电冲击电压耐受性能 在试验条件下(见本标准 7.1 条) ,综合监测单元的独立回路(见表 2)应能耐受表 2 所示的雷电冲击电压,要求无绝缘损坏和元件损坏现象。 6.4 电磁兼容性能 6.4.1 静电放电抗干扰度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 17626.2-2006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4 级的静电放电抗干扰试验。试验期间网络通信功能正常,不误(漏)收、误(漏)发信息。 6.4.2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干扰度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 17626.3-2006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3 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干扰度试验。试验
22、期间网络通信功能正常,不误(漏)收、误(漏)发信息。 6.4.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 17626.4-2008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4 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试验期间网络通信功能正常,不误(漏)收、误(漏)发信息。 6.4.4 浪涌(冲击)抗扰度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 17626.5-2008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4 级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试验期间网络通信功能正常,不误(漏)收、误(漏)发信息。 6.4.5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度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 17626.6-2008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3 级的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度
23、试验。试验期间网络通信功能正常,不误(漏)收、误(漏)发信息。 6.4.6 工频磁场抗扰度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 17626.8-2006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5 级的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试验期间网络通信功能正常,不误(漏)收、误(漏)发信息。 6.4.7 脉冲磁场抗扰度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 17626.9-2011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5 级的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试验期间网络通信功能正常,不误(漏)收、误(漏)发信息。 6.4.8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 17626.10-1998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5 级的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试验期间网
24、络通信功能正常,不误(漏)收、误(漏)发信息。 6.4.9 辐射发射限值 综合监测单元应按 GB 9254-2008 进行辐射发射限值试验,应符合 A 类要求。 6.4.10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抗扰度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17626.11-2008 规定的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为 60 UT,持续时间 10 个Q/GDW 110582013 8 周波的电压暂降和 20ms 的短时电源中断干扰。 6.5 环境适应性能 6.5.1 低温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 2423.1 规定的低温试验,试验温度为 -40,试验时间为 2h。如果试验温度不为 -40,应在其说明书中明确低温试验温度
25、。试验期间网络通信功能正常,不误(漏)收、误(漏)发信息。 6.5.2 高温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 2423.2 规定的高温试验,试验温度为 70,试验时间为 2h,如果试验温度不为 70,应在其说明书中明确高温试验温度。试验期间网络通信功能正常,不误(漏)收、误(漏)发信息。 6.5.3 恒定湿热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 2423.3 规定的恒定湿热试验,试验温度为 40 2、相对湿度( 93 3) %,试验时间至少为 48h。试验期间网络通信功能正常,不误(漏)收、误(漏)发信息。试验后,绝缘电阻应满足表 3 要求。 6.5.4 交变湿热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
26、2423.4 规定的交变湿热试验,试验温度为 2540、相对湿度大于93%, 3 24h 的循环试验试验期间网络通信功能正常,不误(漏)收、误(漏)发信息。 6.6 机械性能 6.6.1 振动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 11287-2000 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I 级的振动耐久能力试验。试验后应无机械变形,无零部件脱落,无插件松动,通电能正常运行。 6.6.2 冲击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 14537-1993 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I 级的冲击耐久能力试验。试验后应无机械变形,无零部件脱落,无插件松动,通电能正常运行。 6.6.3 碰撞 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承受 GB/T 14537
27、-1993 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I 级的碰撞试验。试验后应无机械变形,无零部件脱落,无插件松动,通电能正常运行。 6.7 可靠性 在本标准 6.2 条规定的工作条件下,应满足以下规定: a) 系统运行正常情况下 CPU 占用应小于 30%,高峰处理段 CPU 占用应小于 80%; b) 系统满载运行后,应至少保持 30%的空闲内存余量; c) 综合监测单元的使用寿命不应少于 20y; d)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MTBF)不应低于 80000h; e) 年均数据缺失率不应大于 1%; f) 具有断电保护功能。 Q/GDW 110582013 9 6.8 连续通电 应进行 72h(不低于 40)
28、连续通电试验。要求试验期间,综合监测单元性能应满足技术要求的规定。 6.9 结构与外观 结构与外观满足以下要求: a) 机箱应采用必要的防电磁骚扰的措施, 机箱外露的导电部分应在电器上连成一体, 并可靠接地; b) 机箱应满足发热元器件的通风散热要求; c) 机箱表面油漆涂层应光洁美观、均匀一致,不应有气泡、龟裂、脱落、划痕等缺陷; d) 机箱在尺寸上应适宜于在就地控制柜内放置; e) 应在显著位置设有运行状态指示灯,以便于巡视; f) 综合监测单元能承受 GB 4208 中规定的外壳防护等级 IP20 的要求; g) 操作件布局合理、牢固可靠、操作灵活。 6.10 通信网络性能 通信网络性能
29、满足以下要求: a) 应具备通信恢复能力, 当物理故障消除后, 综合监测单元网络通信应恢复正常, 信息传送正确; b) 在网络流量异常增加,大量突发报文冲击情况下,综合监测单元不应死机,无异常动作。 7 试验项目及要求 7.1 试验条件 试验条件如下: a) 环境温度: +15 +35; b) 相对湿度: 45%75%; c) 大气压力: 80kPa110kPa。 除本标准另有规定的情形外,所有试验应在上述试验条件下进行,试验时将相应的大气条件记录到检验报告中。 7.2 绝缘性能试验 7.2.1 绝缘电阻 采用 500V 兆欧表按表 2 要求对各被试回路进行绝缘电阻( R60)测试。测试前应断
30、开被试回路与外部的电气连接。测试结果应满足本标准 6.3.1 条的要求。 7.2.2 工频电压耐受试验 按表 2 要求对各被试回路进行工频电压耐受试验。试验前,除被试回路外,其余回路应等电位互联并接地。试验过程中,不应有绝缘击穿、闪络或元件损坏。 7.2.3 雷电冲击电压耐受试验 按表 2 要求对各被试回路进行标准雷电冲击耐受试验。试验前,被试回路外,其余回路应等电位互Q/GDW 110582013 10 联并接地。 试验过程中, 不应有绝缘击穿或元件损坏, 但允许出现未导致绝缘损坏的闪络。 如果出现这类闪络,应再次核查绝缘电阻及交流耐压,此时交流耐压值为规定值的 75%。 7.3 电磁兼容试
31、验 7.3.1 静电放电抗干扰度 按照 GB/T 17626.2 中规定进行,严酷等级及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6.4.1 条的要求。 7.3.2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干扰度 按照 GB/T 17626.3 种规定进行,严酷等级及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6.4.2 条的要求。 7.3.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按照 GB/T 17626.4 中规定进行,严酷等级及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6.4.3 条的要求。 7.3.4 浪涌(冲击)抗扰度 按照 GB/T 17626.5 中规定进行,严酷等级及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6.5.4 条的要求。 7.3.5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度 按照 GB/T 17626.6 中规定进行
32、,严酷等级及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6.4.5 条的要求。 7.3.6 工频磁场抗扰度 按照 GB/T 17626.8 中规定进行,严酷等级及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6.4.6 条的要求。 7.3.7 脉冲磁场抗扰度 按照 GB/T 17626.9 中规定进行,严酷等级及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6.4.7 条的要求。 7.3.8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 按照 GB/T 17626.10 中规定进行,严酷等级及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6.4.8 条的要求。 7.3.9 辐射发射限值试验 按照 GB 9254 中规定进行。 7.3.10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抗扰度试验 按照 GB/T17626.11中规定,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
33、 a) 综合监测单元在正常工作状态; b) 暂降电压: 60 UT; c) 持续时间: 10 个周波; d) 在施加干扰的情况下,综合监测单元应能正常工作。 7.4 环境适应性能试验 7.4.1 低温试验 按照 GB/T 2423.1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严酷等级及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6.5.1 条的要求,试验持续时间为 2h。 Q/GDW 110582013 11 7.4.2 高温试验 按照 GB/T 2423.2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严酷等级及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6.5.2 条的要求,试验持续时间为 2h。 7.4.3 恒定湿热试验 按照 GB/T 2423.3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严酷等级及要求应
34、符合第本标准 6.5.3 条的要求,试验持续时间至少为 48h。 7.4.4 交变湿热试验 按照 GB/T 2423.4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严酷等级及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6.5.4 条的要求,试验持续时间 3 24h 的循环试验。 7.5 机械性能试验 7.5.1 振动试验 按照 GB/T 11287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严酷等级及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6.6.1 条的要求。 7.5.2 冲击试验 按照 GB/T 14537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严酷等级及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6.6.2 条的要求。 7.5.3 碰撞试验 按照 GB/T 14537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严酷等级及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6.6.3
35、条的要求。 7.6 连续通电试验 综合监测单元应进行不小于 40、通电时间不小于 72h 连续通电试验,通电试验期间不发生死机和重启现象。 7.7 对时精度试验 按照 DL/T 860.10-2006 中第 7.3 条规定的方法进行。 7.8 外观与结构检查 按本标准 6.9 条,逐项进行检查。 7.9 防护性能试验 根据本标准 6.9 条规定的防护等级要求, 按 GB 4208 中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分别对综合监测单元进行防尘、防水试验。 7.10 通信网络试验 通信网络试验满足以下要求: a) 对综合监测单元进行一致性测试,满足 Q/GDW 739-2012 要求。 b) 对综合监测单
36、元进行一致性测试,满足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站内接口规范要求。 c) 模拟各类网络物理故障并延续 10s 后恢复,检查综合监测单元,其网络通信功能应自动恢复。 d) 模拟发送网络报文,数据传输速率 50100Mbit/s,持续 1min,综合监测单元不应死机或异常动作。 Q/GDW 110582013 12 7.11 功能检验 按本标准 5 章,逐项进行检查。 8 检验规则 综合监测单元检验分为出厂试验、型式试验、现场试验、入网检测试验和特殊试验五类。试验项目按表 4 的规定进行。 表 4 试验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型式试验 出厂试验 入网检测试验 现场试验1 绝缘电阻试验
37、 5.3.1 6.2.1 2 工频电压耐受试验 5.3.2 6.2.2 3 雷电冲击电压耐受试验 5.3.3 6.2.3 4 电磁兼容性能试验 5.4 6.3 5 环境适应性能试验 5.5 6.4 6 机械性能试验 5.6 6.5 7 连续通电试验 5.8 6.6 8 结构和外观检查 5.9 6.8 9 外壳防护性能试验 5.9 6.9 10 通信网络试验 5.10 6.10 11 功能检验 4 6.11 注:表示应做的项目;表示可不做的项目;表示现场交接验收增加的应做项目。 8.1 型式试验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试验: a) 新产品定型,投产前; b) 连续批量生产的产品每四年一
38、次; c) 正式投产后,如设计、工艺材料、元器件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 d) 产品停产一年以上又重新恢复生产; e) 出厂试验结果与型式试验有较大差异; f) 国家技术监督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技术检验部门提出型式试验要求; g) 合同规定进行型式试验。 8.2 出厂试验 Q/GDW 110582013 13 每个产品出厂前在正常试验条件下逐个按规定进行例行检验,检验合格后,附有合格证,方可允许出厂。 8.3 入网检测试验 入网检测是对待挂网运行的产品进行的检测,装置试验合格后,方可入网运行。 8.4 现场试验 现场试验是现场运行单位或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现场待测产品进行检验。 现场试验一般
39、分四种情况: a) 正式投运前; b) 现场交接验收; c) 对产品进行的例行检验; d) 怀疑产品有故障时。 8.5 特殊试验 根据应用需求,需要增补的试验项目。 9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9.1 标志 9.1.1 设备标志 在综合监测单元的显著位置应有下列标志: a) 产品型号、名称; b) 生产厂名、商标; c) 出厂年月及编号。 9.1.2 包装标志 在包装箱的适当位置,应标有显著、牢固的包装标志,内容包括: a) 生产企业名称、地址; b) 产品名称、型号; c) 设备数量; d) 包装箱外形尺寸及毛重; e) 包装箱外面书写 “防潮 ”、 “小心轻放 ”、 “不可倒置 ”等字样;
40、 f) 到站(港)及收货单位; g) 发站(港)及发货单位。 9.2 包装 9.2.1 产品包装前的检查 Q/GDW 110582013 14 产品包装前的检查满足以下要求: a) 产品的合格证书和产品说明书、出厂检测报告、装箱清单、附件、备品备件齐全; b) 产品外观无损伤; c) 产品表面无灰尘。 9.2.2 包装的一般要求 产品应有内包装和外包装,包装应有防尘、防雨、防水、防潮、防振等措施。 9.3 运输 产品应适用于陆运、空运、水(海)运,运输装卸按包装箱上的标准进行操作。运输允许的环境温度为 40 +70,相对湿度不大于 85%。 9.4 贮存 包装好的装置应存贮在环境温度为 25
41、+55、湿度不大于 85%的库房内,室内无酸、碱、盐及腐蚀性、爆炸性气体,不受灰尘雨雪的侵蚀。 Q/GDW 110582013 15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综合监测单元技术规范 编 制 说 明 Q/GDW 110582013 16 目 次 1 编制背景 17 2 编制主要 原则 17 3 与其它标 准文件的关系 17 4 主要工作 过程 17 5 标准结构 和内容 . .17 6 条文说明 17 Q/GDW 110582013 17 1 编制背景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及生产精益化管理工作要求, 将依托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推广覆盖总部、网省和地市三级应用的统一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变
42、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综合监测单元以被监测设备为对象,负责被监测设备所有在线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以及与站端监测单元的标准化通信。为了确定此类装置的相关技术指标,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对综合监测单元需要满足的功能要求、技术条件、试验项目以及试验方法等内容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本标准的编制工作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完成。 本标准依据关于下达 2012 年度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国家电网科【 2012】66 号)文的要求编写。 2 编制主要原则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综合监测单元技术规范遵循全面性、适用性和前瞻性的原则,在总结以往在线监测技术应用经验的基础上,从公司生产运行部门的实际出发,对变
43、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综合监测单元需要满足的功能要求、技术条件、试验项目及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要求。综合监测单元设计、生产、购置、检验、验收和运行管理等均应依据本标准。 3 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综合监测单元技术规范是“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标准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实际工程实施,应在参考本标准的基础上,还应结合 Q/GDW 534、 Q/GDW 561、 Q/GDW 678、Q/GDW 739 等相关标准使用。 4 主要工作过程 2012 年 2 月 10 日,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印发的关于下达 2012 年度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
44、的通知 (国家电网科【 2012】 66 号) ,成立了标准编写组。 2012 年 7 月 18 日,邀请华北电力大学、辽宁电科院、北京四方继保、宁波理工、上海思源、西安金源、杭州博凡等单位在北京召开了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综合监测单元技术规范标准技术内容的研讨会,同时吸取了有关专家的意见,编制了本标准的初稿。 2012 年 8 月 14 日,由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标准初稿评审会。 2012 年 11 月 30 日,由国家电网公司运检技术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标准送审稿审查会,邀请了国调、运行单位、电科院、生产厂家等业内专家,对中国电科院牵头编写的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综合监测单元技术规范送审稿进行了评审。评审顺利通过。 2012 年 12 月 10 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修改,形成了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综合监测单元技术规范报批稿。 5 标准结构和内容 本标准主题章共 8 章: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功能要求、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及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6 条文说明 无 _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