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 21 DB14 山西省 地方标准 DB 14/ T687 2012 马铃薯 脱毒 原种 和 良 种 生产 技术规程 2012 - 12 - 20 发布 2013 - 01 - 20 实施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4/ T687 2012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4 有害生物 2 5 原种生产技术 3 6 良种生产技术 7 7 预贮和贮藏 8 8 质量要求及检验 9 9 产地检疫 9 10 包装、运输 . 9 DB14/ T687 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按 照 GB/T 1.1-
2、2009给出的规则 起草 。 本标准由山西 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薯类脱毒中心、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等单位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姬青云、杜珍 、 冯 耀 斌、 杜国亮、姚鹏、 齐海英、 张东红、 卢志俊、 杨春、 石维山、 陈学文、 邱海杰 、王明江。DB14/ T687 2012 1 马铃薯 脱毒 原种 和 良 种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脱毒 原种和 良 种生产 的术语 、 定义 和 缩略语 、有害生物、原种 和 良 种生产 技术 、预贮和 贮藏、质量 要求及 检验 、产地检疫 和包装 、 运输等相关 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脱毒马铃薯
3、原 种 和 良 种的生产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7331 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 GB/T 8321(所有部分 )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8133 马铃薯脱毒种薯 GB 20464 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NY/T 401 脱毒马铃薯种薯(苗)病毒检测技术规程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DB 14/T 596 无公害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
4、、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 3.1.1 原原种 用脱毒试管苗、 脱毒试管薯在 防虫 生产设施的 严格隔离条件下,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的、经检验质量达到 GB 18133的相应规定 , 用于原种生产的 单个块茎重量在 1g 20g的 微型薯 。 3.1.2 原种 用 原原种 作种薯, 在良好隔离环境中生产的, 经检验 质量达到 GB 18133相应 要求 的 ,用于 良 种生产的 种薯 。 3.1.3 DB14/ T687 2012 2 良 种 用原种作种薯,在相对隔离环境中生产的, 经检验 质量达到 GB 18133相应 要求 的,用于生产商品薯的种薯
5、。 3.1.4 有害生物 任何对植物或植物产品 有害的植物 、 动物或病原物的种、株(品)系或生物型。 3.1.5 检疫性有害生物 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不广并进行官方防治的有害生物。 3.1.6 非检疫性 限定 有害生物 在 栽种 的植物中存在, 影响这些植物本来的用途,在经济上造成不可接受的影响 ,因而在输入 缔约方境内受到限制 的 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 文件 。 PVX: 马铃薯 X病毒 ( Potato virus X、 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毒) PVY: 马铃薯 Y病毒 ( Potato virus Y
6、、 马铃薯重花叶病毒) PVS: 马铃薯 S病毒 ( Potato virus S、 马铃薯潜隐花叶病毒) PVM: 马铃薯 M病毒 ( Potato virus M、 马铃薯副皱缩花叶病毒 ) PVA: 马铃薯 A病毒 ( Potato virus A、 马铃薯轻花叶病毒 ) PLRV: 马铃薯卷叶病毒 ( Potato leafroll virus) PSTVd: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 ( 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 4 有害生物 4.1 检疫性 有害生物 4.1.1 病毒和类病毒 PSTVd PVA 马铃薯黄矮病毒 Potato yellow dwarf v
7、irus, PVDV 马铃薯帚顶病毒 Potato mop-top virus, PMTV 4.1.2 真菌 马铃薯癌肿病菌 Synchytrium endobioticum 马铃薯坏疽病菌 Phoma exigua Desmazieres var. foveata DB14/ T687 2012 3 马铃薯黑粉病菌 Thecaphora solani 4.1.3 植 原体 马铃薯丛枝植原体 Potato witches broom phytoplasma, PWB 4.1.4 线虫 马铃薯白线虫 Globodera pallida 马铃薯金线虫 Globodera rostochiensis
8、 4.1.5 昆虫 马铃薯甲虫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马铃薯块茎蛾 Phthorimaea operculella 4.2 非检疫性 限定 有害生物 4.2.1 病毒 PVX、 PVY、 PVS、 PVM、 PLRV。 4.2.2 细菌 马铃薯青枯病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 马铃薯环腐病菌 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ecies sepedonicus 马铃薯黑胫病和软腐病菌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ecies carotovora,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9、ecies atroseptica 马铃薯普通疮痂病菌 Streptomyces scabies 4.2.3 卵 菌 马铃薯晚疫病菌 Phytophthora infestans 4.2.4 真菌 马铃薯黑痣病菌 Rhizoctonia solani 马铃薯干腐病菌 Fusarium 马铃薯湿腐病菌 Pythium ultimum 5 原种 生产技术 5.1 生产方式 开放式生产应有 良好的自 然隔离条件,低海拔区应选择网棚设施生产。 5.2 产地环境 5.2.1 种薯基地的 选择 5.2.1.1 基地选择 5.2.1.1.1 种薯产地应符合 GB 7331的 规定,应选择在无检疫性有害生物发
10、生的地区,或非疫生产点。 DB14/ T687 2012 4 5.2.1.1.2 种薯 基地应选择年平均气温在 4 6 , 风速大 ,有翅蚜虫不易迁飞、难以栖息的高纬度或高 海拔、气候冷凉的地区。 5.2.1.1.3 开放式生产,海拔高度应在 1300m以上 。 5.2.1.2 地块选择 5.2.1.2.1 选择三年以上无马铃薯、番茄、辣椒、茄子、烟叶等茄科作物种植的地块。 5.2.1.2.2 种薯田周围自 然隔离条件良好,与马铃薯不同级别种薯或商品薯、茄科及十字花科、桃 园 、杏 园 、苜蓿 田 等易引诱蚜虫的作物地块有适当的隔离距离。开放式繁种田 在无自然隔离 条件下, 隔离距离应 符合
11、GB 7331的规定 。 5.2.1.2.3 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和施过长效除草剂的地块不 应 作种薯 田 。 5.2.1.2.4 应具备灌溉条件,排水方便。 5.2.1.3 土壤选择 选择 耕作层深厚 ,疏松、透气性良好、 土壤肥 力较好、 酸碱度适宜 的轻质壤土 、沙 壤土 。 5.3 准备 种 薯 5.3.1 种源 选用脱毒原原种作种源, 质量符合 GB 18133的相应 规定 5.3.2 种薯用量 根据 微型薯 大小 及 品种、种植条件等确定种薯 数 量 ,可 依 表 1确定。 表 1 原种田 用种量 微型薯重量 (g) 1.0 2.9 3.0 5.0 5.1 10.0 10.1 播种量
12、 (粒 /667m2) 8000 6000 5000 4000 5.3.3 种薯处理 5.3.3.1 种薯催芽 播种前 15d 20d将种薯出窖 , 首先淘汰烂薯、畸形薯。 将种薯 摊薄 ,置于具有散射光、 16 20的 条件 下 。幼芽萌发后,每隔 3d 5d小心 翻动一次,并随时淘汰烂薯。经晒种 催芽,使种芽 粗壮 呈紫色,长 0.5cm左右 。 5.3.3.2 药剂 拌种 针对生产实际情况确定预防对象,选择适宜的药剂和用量进行干拌种或湿 拌种 ,然后将种薯 摊薄放在通风阴凉处 3d 5d。 摊晾 条件 宜 保持 在温度 17 18 、 空气相对湿度 80% 85%。 5.4 栽培技术 5
13、.4.1 深耕整地 秋季 深耕土壤 30cm 35cm; 早春顶凌耙耱 ; 播 种 前 整 地 , 达到地平 、 土细、 上虚下实。 5.4.2 施 用 肥 料 DB14/ T687 2012 5 5.4.2.1 施肥原则 平衡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 农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 适当补充微量元素。 5.4.2.2 施肥数量 按 NY/T 496要求合理施用肥料。 应用 测土配方施 肥技术, 根据目标产量、土壤肥力和肥料效应等因素确定 施肥种类和数量 。一般每生产 1000kg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 (N)5.0kg,磷素 (P2O5)2.0kg,钾素(K2O)11.0k
14、g。氮肥总用量的 70%做基肥, 30%做追肥;全部磷肥做基肥;钾肥总用量的 50% 70%做基肥,剩余的做追肥。 5.4.2.3 施用基肥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禁止施用茄科植物残株沤制的肥料。有机 肥结合秋深耕或春季翻整 土 地 时施入 。专用肥和化肥做种肥,播种时穴施 或沟施 ,不可与种薯接触。 5.4.3 播种 5.4.3.1 播种时间 播 种 期 应 根据气侯条件 和 品种特性 确定 ,应晚于商品薯的播 种 。一般当气温达到 12 左右 , 10cm地温稳定在 10时即可播种。晚熟品种宜在 5 月上旬播种;中熟品种 可 适期晚播 ; 早熟品种 可适当早播或晚播 。 5.4.3.2 种植密
15、度 种植密度 与 种薯 用量 (见 5.3.2表 1) 相同 , 采用宽行密植栽培方式 。 5.4.3.3 播种方法 机械或人工播种。 机播时, 开沟、点种、施肥、 起垄 一次完成 。人工平播时,以畜力开沟、人工点播、 耱平 、 适当镇压 。 5.4.3.4 播种深度 5g以下的微型薯 播种深度 6cm 8cm; 5g以上的微型薯 播种深度 8cm 10cm, 视土壤墒情作适当调整 ,以 播种在 湿土 层 为宜 ,必 要时应采取措施促进出苗 。 5.4.4 田间管理 5.4.4.1 中耕 除草 中耕 除草 一 般 进行 2 3次,当马铃薯齐苗后浅中耕一次, 现蕾期 进行第二 次 ,封垄前进行第
16、三次。 5.4.4.2 培土 培土与 第二次 中耕除草结合进行 , 培土高度 以 距种薯 15cm 20cm为宜。 5.4.4.3 灌溉、排水 DB14/ T687 2012 6 灌溉水质 应 符合 GB 5084的要求 ,不宜采用地表集水灌溉 。 适时适量进行 灌溉, 土壤含水量 在 苗期 达到 田间 最大 持水量 的 60%左右 ;现蕾 至 开花 期 达到 70% 80%;收获时 达到 60%左右 。 生长中后期降雨量多时,应注意田间排水。 5.4.4.4 追肥 追肥一般在现蕾期进行 , 采用沟施 、 或穴施 、或用 可溶性肥料 进行 水肥一体化 追 施。 每 667m2可 追施尿素 8k
17、g 15kg, 适量追施 钾肥 。 适量补充 硫酸 镁、 硫酸 锌、硼 酸 等微量元素 肥料 。壮苗酌情少施,偏旺苗可不施。追肥应结合灌溉 或降雨 进行。生长中后期若植株早衰 , 可叶面喷施 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5.4.4.5 去杂去劣 去杂去劣 分别在苗期、开花期及收获前 二 周 进行。 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对种薯田进行全面检查,拔除 病株、 杂株、劣株和疑似株,将 拔除 株 的茎叶和块茎全部小心放入袋中,带出田间处理。如发现病毒植 株上有蚜虫时,应先用药剂灭 蚜,然后再拔除病株 带出田间 。 5.4.4.6 病虫害 综合 防 控 5.4.4.6.1 主要预防和控制 检疫性和非检疫性限
18、定有害生物 PVX、 PVY、 PVS、 PLRV、 PVA、 PVM病毒病和 PSTVd类病毒病、环腐病、疮痂病、黑胫病、晚疫病、黑痣病等种传病害和 传播病毒的 蚜虫。 5.4.4.6.2 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 治”原则进行 病虫害 防控。 5.4.4.6.3 药剂保护应严格执行 GB 4285和 GB/T 8321(所有部分 )的规定 ,合理使用杀菌剂和杀虫剂防治病虫害。 化学药剂的选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严禁施用国家禁用和限用 的高 毒高 残留农药。 5.4.4.6.4 出苗 后,每 7d 10d交替喷施一次 广谱性的保护性杀菌剂,直到收获。在主要病虫害易发生期或初发生期进行重点防
19、治 。病虫害防治 可按 DB14/T 596的规定执行 。 5.4.4.7 化学 调节 现蕾期,对徒长田 可喷施多效唑溶液 150mg/L 180mg/L。 5.4.4.8 操作管理 田间作业工具应专用,使用前 严格 进行消毒。作业时,应由高级别种薯田向低级别种薯田依次进行。操作人员作业时应穿消过毒的工作服,严禁吸烟。 5.5 收获 5.5.1 收获 时间 根据 品种 生育期 适期提早 收获 ,或发现 蚜虫迁 入时及时收获。 5.5.2 灭秧 收获前一周,应先 用杀秧机割 除茎叶和杂草。 5.5.3 收获 机械化收获时,应选择适宜的收获机 。 在收获过程中, 应 避免 块茎 被 损 伤 、 曝
20、晒、 雨淋、 霜冻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应 及时装袋(车)和运输。 DB14/ T687 2012 7 6 良 种生产 技术 6.1 生产方式 选择开放式生产方 式。 6.2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同 5.2。 良 种生产基地的海拔高度应在 1100m以上 , 在蚜虫迁飞高峰期,繁种田诱蚜总量不超过 100头 /黄皿,单日有翅蚜不超过 20头。 宜 选择有 灌溉条件 的地块 。 6.3 准备种薯 6.3.1 种源 选用脱毒原种作种源, 质量符合 GB 18133的 规定 。 6.3.2 种薯处理 6.3.2.1 种薯催芽 晒种催芽同 5.3.3.1。催芽时, 汰 除 不具备该品种典型 性状 的块
21、茎,淘汰病薯、烂薯、畸形薯、表皮粗糙老化以及芽眼凸出、皮色暗淡的块茎。 出芽后, 汰 除 幼芽纤细、丛生的种薯。 6.3.2.2 种薯切块 种薯切块前应 对 场地和器具进行消毒。 种薯 应选择 30g 50g的整薯 。大 于 50g的种薯可在播前 3d5d进行切块。切块大小以 30g 50g为宜 , 每个切块带 1 3个芽眼。 大种薯先从顶芽一切为二,然后切为楔型。切块时, 每切到病薯、烂薯时, 切刀 可用 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 75%的 乙醇 溶液浸泡 1min 2min,2 3把切刀交替消毒使用。 6.3.2.3 药剂 拌种 药剂拌种同 5.3.3.2。 6.3.3 种薯用量 根据品种
22、、 薯块大小、 种植 密度等确定种薯用量 。 播种量 应适当高于商品薯生产田 ,一般每 667m2用种 150kg左右 。 计算公式见式( 1) : 种薯用量 =切块重量 /1000种植密 度 /( 1-自然损耗率) (1) 式中: 种薯用量 单位为 kg/667m2; 切块重量 每块种薯的重量,单位为 g/块; 种植密度 每 667m2种植的株 数; 自然损耗率 一般按 5%计算。 6.4 栽培技术 6.4.1 深耕整地 同 5.4.1。 DB14/ T687 2012 8 6.4.2 施 用 肥 料 同 5.4.2。 6.4.3 播种 6.4.3.1 播种时间 同 5.4.3.1。 6.4
23、.3.2 种植密度 采用 单 垄单行种植,行距 70cm 90cm, 株距视品种 类型 确定 。一般种植密度见 表 2。 表 2 良 种生产 田 种植密度 品种类型 早熟品种 中晚熟品种 晚熟品种 种植密度 (株 /667m2) 5000 5500 4500 5000 4000 4500 6.4.3.3 播种方法 旱地以平播为主,播后及时耱平和适当镇压 ; 有灌溉条件的起垄播种。 6.4.3.4 播种深度 旱地播种深度 10cm 12cm, 水浇地、下湿地播种深度 8cm 10cm, 视土壤墒情作适当调整。 6.4.4 田间管理 同 5.4.4。 6.5 收获 收获同 5.5。 7 预贮 和
24、贮藏 7.1 准备种薯库 入 库 前 30d, 应把旧 库 彻底打扫干净,土窖需刮去墙体污土层,然后用药剂进行喷雾或熏蒸消毒。可选用 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均匀喷洒窖壁、地面及器具。熏蒸时,每 1m3空间可用 40%甲醛20ml和高锰酸钾 10g, 先将高锰酸钾置于容器内,再注入甲醛溶液,密闭熏 蒸 1d 2d, 然后进行通风换气 , 待 空气质量安全后方 可入 库 贮藏。 7.2 预贮 马铃薯收获后,在 15 18、 散射 光条件下预贮 二 周 。 预 贮 结束时, 应 剔 除 病薯 、 烂 薯 。 7.3 贮藏 7.3.1 包装 DB14/ T687 2012 9 带包装贮
25、藏时,可 用麻袋等包装袋、包装箱进行分装,装袋(箱)不宜太满。 7.3.2 标签 按 GB 20464的要求书写 种薯标签,标明品 种 名 称 、级别、重量、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等相关质量信息,标签用材及书写格式执行 GB 18133的 有关 规定 ,拴挂于袋(箱)内外,并在库内标识。 7.3.3 入库 入库时,应按品种和级别等分 别 贮藏 , 严禁不同级别的种薯混贮,尤其 不应 与商品薯 同窖贮存 。 7.3.4 贮量 薯堆高度应为 有效空间高度的 1/2 2/3,种薯的容积不超过库容积的 60%, 应 留有通道 。 7.3.5 管理 长期 贮藏 的 适宜温度为 2 4 、 空气相对湿度为
26、 85% 90%。 种薯库 应由专人 管理, 注意通风换气 、防病、 防虫 、 防鼠 、防冻 。 8 质量 要求及 检验 原 种 和 良 种的 质量要求达到 GB 18133的相关规定。质量检验方法按照 GB 18133和 NY/T 401的相关规定执行。 9 产地检疫 按 GB 7331相关条款 进行 产地检疫 。 10 包装、运 输 10.1 包装 材料 包装材料可选 用 无毒、无害、洁净的麻袋、网袋、纸箱 。 10.2 运输 运输 工具 应 清洁 ,可用 有效氯含量 5% 6%的 NaClO溶液 500mg/L 1000mg/L,或 50%多菌灵 400倍液等进行消毒处理。不同品种、不同级别的种薯在一起运输时 应 严防混杂。 远途调运中 , 应注意防水、防晒、通风、降温、防止损伤 ,冬季 调运 时 应 注 意防冻。 _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