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7 ,大小:845.20KB ,
资源ID:1230709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2307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14 T 721-2012 《公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pdf)为本站会员(eventdump27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14 T 721-2012 《公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pdf

1、ICS 93.060 P 21 DB14 山西省 地 方 标 准 DB 14/T 721 2012 公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 2012 - 12 - 31 发布 2013 - 1 - 31 实施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 14/T 721 2012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要求 3 5 地质雷达法 3 6 声波反射法 9 7 回弹法 . 14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 1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 16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 17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 18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 19 附

2、录 F(资料性附录) . 20 附录 G(资料性附录) . 21 附录 H(资料性附录) . 22 附录 I(资料性附录) . 23 参考文献 24 DB 14/T 721 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 由山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 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本 标准主要起草人:武军、李道欣、郝卫国、相兴华、刘国伟、 杨振江、高辉、 郭炳锟。 DB 14/T 721 2012 1 公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方法。 本标准

3、适 用 于 山西省境内 公路隧道衬砌 施工过程 、工程验收及运营维护的质量检测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 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TG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GJ/T 23-2011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3 术语和 定义 3.1 地质雷达法 借助空间探测雷达原理,使用仪器向被探测物体(地质体、建筑物等)发射高频电磁波束,通过观测研究反射电磁波的时间滞后及强弱特征,来研究地质体的电磁勘探法。 3.2 声波反射法 利用激振声波信号

4、,实测加速度或速度响应曲线,依据波动理论进行分析, 评价锚杆锚固质量的无损检测方法。 3.3 介电常数 介质在外加电场时会产生感应电荷而削弱 电场 ,在相同的原电场中某一介质中的电容率与真空中的电容率的比值 即为介电常数。 3.4 相对介电常 数 介质相对于真空的介电常数。 3.5 采样率 DB 14/T 721 2012 2 每个采样周期的采样点数。 3.6 采样间隔 相邻采样点间的采样时间间隔。 3.7 时窗 信号采集的时间范围。 3.8 直达波 由信号发射端直接传播到接收端的波。 3.9 有效异常 检测目标体产生的异常。 3.10 干扰异常 检测目标体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异常。 3.11

5、 二度体 具有一定走向,且沿走向方向变化不明显的目标体。 3.12 三度体 没有明显走向的不规则目标体,是三维空间函数。 3.13 锚杆 锚固岩体、维护围岩稳定的杆系状结构物。本标准中所涉及的锚杆均指系统锚杆。 3.14 频率域 以频率作为变数对振动所进行的研究。 3.15 DB 14/T 721 2012 3 锚固段 通过粘结材料或机械装置将锚杆与周围介质锚固的部分。 3.16 自由段 利用弹性伸长将拉力传递给锚固体,且运行期内能够适应设计范围内的拉力变化以及伸缩和弯曲变形的杆体部分。 3.17 锚固密实度 锚杆孔中填充粘结物的密实程度,一般用锚杆孔中有效锚固长度占锚杆设计长度的百分比来评价

6、。 4 基 本 要求 4.1 仪器 设备 4.1.1 检测仪器、设备应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 的检定机构检定或校准合格。 4.1.2 检测仪器应按规定定期检查、标定和保养。 4.1.3 检测仪器应具有防尘、防潮、防震性能,并应满足现场 测试 环境的要求。 4.2 准备工作 4.2.1 收集隧道工程地质资料、施工图、设计变更资料和施工记录 。 4.2.2 抽检频率参 见 附录 A。 4.2.3 进行现场调查,制定检测计划、检测方案,选定技术参数 ,准备现场记录表格 ,现场记录表样式参 见 附录 B附录 D。 4.2.4 做好测量里程标记。 4.2.5 检测时应 严格 遵守有关安全规定,配备必

7、要的安全防护人员及设备。 4.2.6 从事公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 人员 应 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 相应 检测证书 。 5 地质雷达法 5.1 检测内容 地质雷达法 的主要检测内容包括: 隧 道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厚度、二次衬砌厚度、衬砌缺陷、 钢架及钢筋分布情况。 5.2 设备 要求 5.2.1 地质雷达法所用设备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系统增益不低于 150dB; b) 信噪比不低于 60dB; c) A/D 转换分辨率不低于 16bit; d) 信号迭加次数可选择; DB 14/T 721 2012 4 e) 具有逐点采集、连续采集和测量轮采集功能; f) 实时滤波功能可选择; g

8、) 采样间隔一般不大于 0.5ns; h) 具有手动或自动位置标记功能; i) 具有现场数据处理功能。 5.2.2 地质雷达天线可根据不同探测目标选择不同频率天线组合,天线技术指标应 满足探测内容所要求的探测深度和精度。 5.3 检测流程 图 1 地质雷达法检测流程 5.4 现场检测 5.4.1 探测要点: a) 探测目标类别; b) 探测目标深度; c) 探测目标水平尺度; d) 目标是二度体还是三度体; e) 要求的 精确度 ; f) 目标与环境电磁向值差异的大小 。 5.4.2 测线布置: a) 针对二度体目标,测线应彼此平行且垂直于目标轴向布设;针对三度体目标,测线应按网格状布设。 b

9、)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检测时,二车道隧道 宜 每单洞布设 5 条纵向主测线,必要时可横向布线。纵向测线分别位于隧道拱顶、左右拱腰及左右边墙 ,如图 2 中测线 15 位置 ;横向布线时可按检测内容 和要求布设线距,一般情况线距 10m20m;当需要采用点测时,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cm;检测过程中 如发现不合格位置 , 必要时 采用网格状加密测线。三车道隧道除 满足二车道隧道的测线布置要求外,应在拱顶两侧各增加 1 条测线 ,如 图 3 中 测线 6、 7 位置 。 c) 仰拱检测时,二车道隧道 宜 在仰拱左、右幅各布设 1 条测线 ,如 图 2 中 测线 8、 9 位置 ,三车道隧道 宜 在仰

10、拱左、右幅各布设 2 条测线 ,如 图 3 中 测线 1013 位置 。 d) 沿测线走向,每 5m10m 应有一里程标记。 是 是 隧道开挖 初期支护 无损检测 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二次衬砌 无损检测 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竣工 缺陷处理 缺陷处理 否 否 DB 14/T 721 2012 5 隧道中心线测线 5测线 3测线 4测线 1测线 2测线 8测线 9图 2 二车道隧道 测线布设示意图 隧道中心线测线5测线 3测线 4测线 1测线 2测线 11 测线 10测线 7 测线 6测线 12测线 13图 3 三车道隧道测线布设示意图 5.4.3 天线选择应符合下列 要求 : a) 所选天线应为屏蔽

11、天线; b) 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初期支护检测时,探测深度较小,精度要求较高,宜选择高频天线;对二次衬砌检测时,宜采用中频天线组合; c) 隧道交 /竣工验收检测时,探测深度多在 1m 以内,宜采用中频天线组合。 5.4.4 介电常数标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检测前 应结合隧道长度、 合同段 划分、衬砌材料等因素 对衬砌混凝土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做现场标定,且每座隧道应不少于 1 处,每处实测不少于 3 次,取平均值为该隧道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当隧道长度大于 3km、衬砌材料或 衬砌 含水量变化较大时, 应 视 不同介质分别标定并采用相应的标定值 计算。 b) 标定可采用下列方法: 1) 在已

12、知厚度部位或材料与隧道相同的其他预制件上测量; 2) 钻孔直接测量。 c) 求取参数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 标定部位的厚度一般不小于 15cm,且厚度已知; 2) 标定数据中界面反射信号应清晰、准确。 d) 标定结果应按下式计算: 20.3()2r td( 1) 92 10dv t( 2) DB 14/T 721 2012 6 式中 : r 相对 介电常数 ; v 电磁波速( m/s); t 双程走时( ns); d 标定部位厚度( m) 。 5.4.5 采集参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一般选取探测深度 H 为目标深度的 1.5 倍,即 H 1.5d; 时窗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1/ 2

13、2 ( ) / 0.3( )rt H ns ( 3) 式中: t 时窗长度 ( ns) 。 表 1 时窗设置 参考值 检测项目 天线频率 ( MHz) 待测厚度 ( cm) 时窗( ns) 说明 初期支护厚度检测 8001000 530 1.59 由于隧道掘进过程中常出现 超挖现象,回填不密实,采用 单一中高频 天线,难以发现隐藏在深处的空洞,因此,初支背后回填检测建议采用中低频天线组合。 初支背后回填检 测 400900 30 9 二次衬砌厚度检测 400900 3060 918 隧 道边墙二衬 往往 较隧道其他部位 偏 厚,采用单一频率 天线,较难探测到与初支分界面 。 因此 , 建议采用

14、中低频天线组合。二次衬砌 一般与初期支护 之间结合比较紧密,采集到的雷达图像反射面不明显,加之二衬内钢筋、预埋件等干扰,较难分辨和判 释 二衬与初支之间的分层,更是无法透过二衬进行初支检测。 隔 二衬检测 初支 300500 3590 10.527 钢架、钢筋及预埋件分布和数量 8001000 1060 318 采用 中高频 天线可以清楚的以抛物线形式反映出钢架、钢筋的位置及分布,数据采集时道间距不宜大于 2cm。 注 1: 表 1提供的设置参数仅为理论参考值,检测时可根据现场探测对象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b) 扫描样点数应满足下列关系: S 10-8 t F( 4) 式中: S扫描样点数;

15、 t 时窗长度( ns); F天线中心频率( Hz) 。 c) 扫描速率(扫描 /秒)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自由测量方式下,与扫描 /秒有关的有:发射率、天线移动的测量速度、水平滤波器的类型和宽度。这些参数决定了测量剖面的扫描密 度。 2) 在测量轮方式下,相关的参数有:扫描 /秒、发射频率、扫描 /单位距离。这些参数决定了最大测量速度。 3) 在隧道衬砌表面很不平整的情况下,要采用点测方式采集数据。这时,扫描 /秒参数对数据采集没有影响,可不用设置。 d) 增益设置应 满足 下列 要求 : DB 14/T 721 2012 7 1) 使多数反射信号强度达到满度的 60%-70%;

16、2) 不 出现反射信号削顶现象 。 5.4.6 纵向布线应采用连续测量方式,扫描速度不得小于 30 道 /s;特殊地段或条件不允许时可采用点测方式,测量点距不得大于 20cm。 5.4.7 现场 检测工作 除满足本标准 4.2 的要求外,还 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检测前应检查地质雷达主 机、天线及运行设备,使之均处于正常状态; b) 检测时应确保天线与衬砌表面密贴(空气耦合天线除外); c) 检测时天线移动应平稳、速度均匀, 且移动方向与天线轴向垂直, 移动速度不宜过快; d) 现场记录应包括测线号、文件名、测线方向、标记间隔、检测量程及天线类型; e) 当需要分段检测时,相邻检测段接头重复

17、长度不应小于 1m; f) 把现场 产生反射干扰的异物 记录下来 , 如照明装置、机动车、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等 , 并注明其 与测线的距离及位置关系等 。 5.5 数据处理 5.5.1 数据处理前应对原始数据进行回放检验,数据记录应完整、信号清晰、里程标记准确。不合格的原始 数据不得进行处理与解释。 5.5.2 数据处理应使用仪器设备自带的配套软件或经鉴定合格的软件。 5.5.3 检验合格的原始数据解释前应进行首波位置调整、修 正 介电常数、滤波、反褶积、偏移等基本处理。 5.5.4 数据处理与解释可采用 图 4 所示 流程 。 5.5.5 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 要求 : a) 进行滤波、反褶积

18、及偏移处理时,应合理设置参数,确保信号不失真; b) 确保位置标记 准确 、无误。 5.5.6 数据解释工作应符合下列 要求 : a) 解释前应熟悉隧道 衬砌 结构和介质电磁特性,以利于资料解释; b) 解释工作应在掌握检测范围内物性参数和衬砌结构的基础上,按由已知到未知和定性指导定量的原则进行; c) 根 据现场记录,分析可能存在的干扰源与数据记录中异常的位置关系,准确区分有效异常与干扰异常; d) 找准首波位置,以准确读取电磁波双程走时; e) 解释结果和成果图应 能清晰、准确反映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满足质量评价的需要 。 5.5.7 分析软件不具有厚度自动转换功能时,衬砌厚度由下式确定:

19、 0.32rtd ( 5) 或 91 102d v t ( 6) 式中 d 衬砌厚度( m); r 相对介电常数; t 电磁波双程走时( ns); v 电磁波速( m/s)。 DB 14/T 721 2012 8 图 4 地质雷达数据处理与解释流程 5.5.8 衬砌背后回填密实度的主要 判释 特征: a) 密实:信号反射幅度较弱,甚至没有界面反射信号; b) 不密实:衬砌界面的强反射信号同相轴呈绕射弧形,且不连续,较分散; c) 空洞:电磁波界面反射信号强,三振 相明显,在其下部仍有强反射界面信号,两组信号时程差较大。 5.5.9 衬砌内部钢拱架、钢筋 及预埋管件 的主要 判释 特征: a)

20、钢 架 、预埋管件 : 反射信号较强,呈分散的抛物线型 ; b) 钢筋: 反射信号较强,呈 连续的小抛物线型 。 5.6 结果 判 定 5.6.1 初期支护厚度检测结果 判定 按 JTG F60-2009 中的 8.9.1 执行。 5.6.2 钢架间距检测结果 判定 按 JTG F60-2009 中的 8.9.4 执行。 5.6.3 二次衬砌厚度检测结果 判定 按 JTG F60-2009 中的 8.9.6 执行。 好 不好 原始数据 文件编辑 预处理 数据处理 反褶积 偏 移 各种滤波 分时处理 计算介电常数 速度分析 参数计算 图形分析 图形修饰注释 成图输出 处理效果 DB 14/T 7

21、21 2012 9 5.6.4 衬砌钢筋主筋间距检测结果 判定 按 JTG F60-2009 中的 8.9.8 执行。 注: 交工验收检测时, 二次衬砌厚度检测结果质量 标准 在满足 本标准 5.6.3的基础上, 应以工程划分为单位 ,先对每条测线单独评价,然后进行整体评价。 5.7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内容应包括: 项目概况、检测目的、 检测 内容 、检测方法、采用的仪器和设备、检测原理、检测 工作 量、资料处理和解释、结论及 相关问题处理 建议 、检测结果汇总表格和衬砌厚度纵剖面图 ,表格样式参 见 附录 E附录 H。 6 声波反射 法 6.1 检测内容 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内容应包括 各种

22、全长粘结型 锚杆杆体长度检测和锚固密实度检测。 6.2 设备要求 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 要求 : a) 检测仪器的采集器 应具有现场显示、输入、保存实测波形信号、检测参数的功能,宜具有对现场检测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与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的功能,一屏应能显示不少于三条波形。 b) 采集器模拟放大的频率带宽不宜小于 10Hz,应具有滤波频率可调功能, A/D 不应小于 16 位,采样间隔应小于 25 s。 c) 检测资料的分析软件宜具有数字滤波、幅频谱分析、瞬时相位谱分析、能量计算等信号处理功能,以及锚杆杆长计算、缺陷位置计算和密实度分析功能,可将检测波形、计算参数、分析结果导入相应

23、电子文档。 d) 接收传感器宜采用加速度型,且感应面直径应小于锚杆直径,可通 过强力 磁座或其他方式与杆头耦合。 e) 激振器应具有瞬态激发功能,激发能量能满足检测需要,且应与仪器设备匹配。 6.3 检测流程 图 5 声波反射法 检测流程 争议 合格 现场检测 计算分析 锚固质量评价 成果输出 验证、试验 DB 14/T 721 2012 10 6.4 现场检测 6.4.1 现场检测宜在锚固 7d 后进行,且检测前宜先进行锚杆模拟试验。 6.4.2 待检锚杆应满足下列 要求 : a) 锚杆杆体声波的纵波速宜大于围岩和粘结物的声波纵波速 ; b) 锚杆杆体直径宜均匀 ; c) 锚杆端头应外露,

24、外露端面应平整 , 外露杆体应与锚固段杆体呈直线,外露段不宜过长,当对外露段长度有特殊要求时,应进行相同类型的锚杆模拟试验。 6.4.3 检测工作开始前 除应满足 本标准 4.2 的要求外,还 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a) 声波反射法检测前应对仪器电量、所检工程信息录入、仪器组件装箱等进行检查,并对仪器设备进行调试; b) 熟悉现场环境 , 掌握检测 工作量及相应的工程 设计 信息,确定合理的抽检数量; c) 摸清现场的机械干扰情况,检测现场不得有机械振动、电焊作业等对检测数据有明显干扰的施工作业,对 干扰 检测位置点的障碍进行提前清除; d) 检测前应清除外露端周围浮浆,分离待检锚杆外露端与钢

25、拱架的焊接 ; e) 对被检测锚杆外露自由段的长度和孔口段锚固情况应进行测量记录 ; f) 备好升降机械,以便对位置较高处的锚杆进行检测。 6.4.4 采集参数设定应满足下列 要求 : a) 锚杆记录编号应与图纸锚杆编号一致; b) 时域信号记录长度、采样率应根据杆长、杆系波速及频域分辨率合理设置; c) 同一工程相同规格的锚杆,检测时宜设置相同的仪器参数; d) 锚杆杆体波速应通过与所检测工程锚杆相同材质、直径的自由杆测试取得,锚杆杆系波速应采用锚杆模拟试验结果或类似工程锚杆的波速值。 6.4.5 激振与接收宜采用端发端收或端发侧收方式。 6.4.6 接收传感器安装应符合下列 要求 : a)

26、 接收传感器应使用强磁或其他方式固定,传感器轴心 线 与锚杆轴线应平行; b) 与钢拱架 焊接的锚杆,接收传感器不应直接安装在钢拱架上。 6.4.7 激振器激振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采用瞬态激振方式,激振器激振点与锚杆杆头应充分、紧密接触;应通过现场试验选择合适的激振方式和适度的 激振 力。 b) 激振器激振时应避免触及接收传感器。 c) 实心锚杆的激振点宜选择在锚杆杆头靠近中心的位置,保持激振器的轴线与锚杆轴线基本重合。 d) 中空锚杆的激振点宜紧贴在靠近接收传感器一侧的环状管壁上,保持激振器的轴线与杆轴线平行。 e) 激振点不宜设置在杆头以外的其他连接物体上。 6.4.8 被检锚杆应

27、随机抽样,并应重点检测下列部位: a) 工程的重要部位 ; b) 局部地质 条件较差部位 ; c) 锚杆施工较困难的部位 ; d) 施工质量有疑问的锚杆。 6.5 数据 处理 DB 14/T 721 2012 11 6.5.1 锚杆数据分析时应符合下列 要求 : a) 检测资料应依据波的反射信号、频率、振幅等进行处理分析,计算出锚杆长度、砂浆密实度及缺陷位置。 b) 应对比分析端发端收或侧发侧收的波形,避免将地层结构的反射信号与锚杆底端或不密实砂浆段的反射信号相混淆。 c) 宜比对实测锚杆和试验锚杆的波形信号、频率特征,判断锚杆的锚固质量。 6.5.2 锚杆杆体长度计算应符合下列 要求 : a

28、) 锚杆杆底反射信号识别可采用时域反射波法、幅频域频差法等 。 b) 杆底反射波与杆端入射首波波峰间的时间差即为杆底反 射时差,若有多次杆底反射信号,则应取各次时差的平均值。 c) 时间域杆体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12 meL C t ( 7) 式中: L 锚杆 长度 ( m) ; mC 同类锚杆的波速平均值,若无锚杆模拟试验资料,应按以下原则取值:当锚固密实度小于 30%时,取杆体波速( bC )平均值; 当锚固密实度大于或等于 30%时,取杆系波速( tC )平均值( m/s); et 时域杆底反射波旅行时间。 d) 频率域杆体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2mCL f ( 8) 式中: f 幅频曲线

29、上杆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 Hz) 。 6.5.3 杆体波速与杆系波速平均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以现场锚杆检测同样的方法,在自由状态下检测工程所用各种材质和规格的锚杆杆体波速值,杆体波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平均值: 11 nb biiCCn ( 9) 2bieLC t ( 10) 或 2biC L f ( 11) 式中: bC 相同材质和规格的锚杆杆体波速平均值( m/s); biC 相同材质和规格的第 i 根锚杆的杆体波速值( m/s),且 5%bi b bC C C; L 杆体长度( m); et 杆体反射波旅行时间( s); f 幅频曲线上标底 相邻谐峰间的频差( Hz); n

30、 参加波速平均值计算的相同材质和规格的锚杆数 。 b) 宜在现场锚杆试验中选取不少于 5 根相同材质和规格的同类型锚杆的杆系波速值按下列公式计算平均值: DB 14/T 721 2012 12 11 nt tiiCCn ( 12) 2ti eLC t ( 13) 或 2tiC L f ( 14) 式中: tC 杆系波速的平均值( m/s); tiC 第 i 根试验锚杆的杆系波速值( m/s),且 5%ti t tC C C; L 杆体长度( m); et 杆体反射波旅行时间( s); f 幅频曲线上标底相邻谐峰间的频差( Hz); n 参与波速平均值计算的试验锚杆数( n 5) 。 6.5.4

31、 缺陷判断及缺陷位置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时间域缺陷反射波信号到达时间应小于杆底反射时间;若缺陷反射波信号的相位与杆端入射波信号反 相,二次反射信号的相位与入射波信号同相,依次交替出现,则缺陷界面的波阻抗差值为正;若各次缺陷反射波信号均与杆端入射波信号同相,则缺陷界面的波阻抗差值为负。 b) 频率域缺陷频差值应大于杆底频差值。 c) 锚杆缺陷反射信号识别可采用时域反射波法、幅频域频差法等。 d) 缺陷反射波信号与杆端入射首波信号的时间差即为缺陷反射时差,若同一缺陷有多次反射信号,则应取各次缺陷反射时差的平均值。 e) 缺陷位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2 xmx t C ( 15) 或 12

32、 mxCx f( 16) 式中: x 锚杆杆端至缺陷界面的距离( m); xt 缺陷反射波旅行时间( s); xf 频率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之间的频差( Hz) 。 6.5.5 锚固密实度 宜 根据表 2 进行综合评判 。 表 2 锚固密实度评判标准 质量 等级 波形特征 时域信号特征 幅频信号特征 密实度 D A 波形规则,呈指数快速 衰减,持续时间短。 2L/Cm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杆底反射波信号微弱或没有。 呈单峰形态,或可见微弱的杆底谐振峰,其相邻频差 xf Cm/2L。 90% B 波形较规则,呈较快速 衰减,持续时间较短。 2L/Cm时刻前有较弱的缺陷反射波,或可见较清晰的杆底反射

33、波。 呈单峰或不对称的双峰形态,或可见较弱的谐振峰,其相邻频差xf Cm/2L。 90%80% DB 14/T 721 2012 13 锚固密实度评判标准(续) 质量 等级 波形特征 时域信号特征 幅频信号特征 密实度 D C 波形欠规则,呈逐步衰减或间歇衰减趋势形态,持续时间较长。 2L/Cm时刻前可见明显的缺陷反射波或清晰的杆底反射波,但无杆底多次反射波。 呈不对称多峰形态,可见谐振峰,其相邻频差xf Cm/2L。 80%75% D 波形不规则,呈慢速衰减或间歇增强后衰减形态,持续时间长。 2L/Cm时刻前可见明显的缺陷反射波及多次反射波,或清晰的、多次杆底反射波信号。 呈多峰形态,杆底谐

34、振峰明显、连续,或相邻频差 xf Cm/2L。 75% 6.5.6 锚固密实度 D 可按下列公式进行估算: 1 0 0 % ( ) /r x rD L L L ( 17) 式中: D 锚固密实度; rL 锚杆入岩深度; xL 锚固不密实段长度 。 6.5.7 锚杆锚固密实度应根据标准锚杆图谱进行评判 ,标准图谱可参 见 附录 I。 6.5.8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锚杆锚固质量宜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 a) 实测信号复杂,波动衰减极其缓慢,无法对其进行准确分析与评价。 b) 外露自由段过长、弯曲或杆体截面多变。 6.6 结果判定 6.6.1 现场检测结束后应对每根被检测锚杆的锚固质量进行评 价

35、 。 6.6.2 杆体长度不小于设计长度的 95%的锚杆,可判定为长度合格。 6.6.3 锚杆锚固密实度评定应按本 标准 6.5.5 的规定进行,并应 符合 下列 要求 : a) 当锚杆空浆部位集中在底部或浅部时,应降低一个等级。 b) 当锚固密实 度达到 C 级以上,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时,应评定锚固密实度合格。 6.6.4 单根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分级评判应按表 3 进行。 表 3 单根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分级评价表 锚固质量等级 评价标准 密实度为 A级,且长度合格 密实度为 B级,且长度合格 密实度为 C级,且长度合格 密实度为 D级,或长度不合格 6.6.5 被检 工程锚杆锚固质量全部

36、达到级及以上的应评定为合格,否则应评定为不合格。 6.7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内容应包括: 项目概况、检测目的、 检测 内容 、检测方法、采用的仪器和设备、检测原理、检测数量、资料处理和解释、结论及 相关 问题处理 建议 、检测结果汇总表格 。 DB 14/T 721 2012 14 7 回弹法 二次衬砌 混凝土强度检测按 JGJ/T23-2011相关规定执行。 DB 14/T 721 2012 1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附录 A.1附录 A.5给出了隧道衬砌各检测项目的抽检频率。 A.1 衬砌厚度检测沿隧道纵向每条测线间隔 2m取一抽样点(若最小厚度在两取样点之间,应在检测结论

37、中加以说明) 。 A.2 钢架间距应逐榀测量 。 A.3 衬砌钢筋主筋间距检测,中、短隧道不少于 6 个测段,特长、长隧道不少于 20 个测段,每个测段为 100 米。在满足上述频率要求基础上单洞每间隔 200 米设置 1 个测段,且每单洞不少于 3 个测段。 A.4 锚杆检测应结合隧 道施工进度同步进行,抽检锚杆总数的 3%,且不少于 3 根 。 A.5 衬砌强度检测,中、短隧道测不少于 10 个测区,特长、长隧道不少于 20 个测区。在满足上述频率要求基础上具体规定单洞每 200 米 1 处,每处不少于 5 测区,且每单洞不少于 2 处 。 DB 14/T 721 2012 16 B B

38、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表 B.1给出了二车道隧道地质雷达法现场记录表的格式。 表 B.1 二车道隧道地质雷达法现场记录表格 报告编号: 工程名称 合同段 隧道中心线测线 5测线 3测线 4测线 1测线 2测线 8测线 9图 B.1 测线布置图 检测单位 检测日期 检测 内容 检测 环境 检测依据 /方法 检测仪器 测 线 文件名 检测里程 检测长 度 实测长度 天线频率 备注 检测: 记录: 校核: DB 14/T 721 2012 17 C C 附 录 C ( 资料 性附录) 表 C.1给出了 三 车道隧道地质雷达法现场记录表的格式。 表 C.1 三 车道隧道地质雷达法现场记录表格 报

39、告编号: 工程名称 合同段 隧道中心线测线5测线 3测线 4测线 1测线 2测线 11 测线 10测线 7 测线 6测线 12测线 13图 C.1 测线布置图 检测单位 检 测日期 检测 内容 检测 环境 检测依据 /方法 检测仪器 测 线 文件名 检测里程 检测长度 实测长度 天线频率 备注 检测: 记录: 校核: DB 14/T 721 2012 18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表 D.1给出了锚杆检测现场记录表的格式。 表 D.1 锚 杆检测现场记录表格 工程名称 检测日期 检测项目 检测 环境 检测依据 /方法 检测仪器 文件名 锚杆编号 里程 桩号 位置 自由段长度 锚杆类

40、型 检测: 记录: 校核: DB 14/T 721 2012 19 E E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表 E.1给出了隧道初支 /二衬厚度检测结果统计表格的格式。 表 E.1 隧道 初支 /二衬厚度检测结果统计表 序 号 里程 桩号 长 度 ( m) 检测 部位 设计 厚度 ( cm) 实测值 平均厚度 ( cm) 最小厚度 ( cm) 1 2 3 4 5 DB 14/T 721 2012 20 F F 附 录 F (资料性附录) 表 F.1给出了隧道初支 /二衬厚度检测结果评价表格的格式。 表 F.1 隧道 初支 /二衬厚度检测结果评价表 检测 位置 左幅 里程桩号: 右幅 里程桩号: 全

41、隧道合格率 抽样数 合 格 点 数 合格率 % 抽样数 合 格 点 数 合格率 % 测线 1 测线 2 测线 3 测线 4 测线 5 单幅汇总 注 2: 三车道隧道在此表基础上,增加测线 6、 7。 DB 14/T 721 2012 21 G G 附 录 G (资料性附录) 表 G.1给出了隧道初支 /二衬厚度检测结果汇总表格的格式。 表 G.1 隧道 初支 /二衬厚度检测结果汇总表 断面 里程 桩号 设计厚度(cm) 实测厚度 (cm) 测线 1 测线 3 测线 5 测线 4 测线 2 1 2 3 4 5 注 3: 三车道隧道在此表基础上,增加测线 6、 7。 DB 14/T 721 201

42、2 22 H H 附 录 H (资料性 附录) 表 H.1给出了隧道左 /右幅钢架(钢筋)检测结果汇总表格的格式。 表 H.1 隧道 左 /右幅钢架(钢筋)检测结果汇总表 里程 桩号 长度 ( m) 设计 间距 设计 数量 实测平均间距 实测 数量 缺少数量 缺少比例 合计 DB 14/T 721 2012 23 I I 附 录 I (资料性附录) 图 I.1图 I.4给出了锚杆锚固质量的标准图谱。 图 I.1 锚杆锚固质量优的检测波形 图 I.2 锚杆锚固质量良好的检测波形 图 I.3 锚杆锚固质量一般的检测波形 图 I.4 锚杆锚固质量差的检测波形 DB 14/T 721 2012 24 参 考 文 献 1JTG D70-200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2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3JGJ/T 182-2009 锚杆锚固质量无损 检测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4TB10223-2004 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5公路隧道工程支护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6公路隧道工程支护质量无损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