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72 ,大小:1.82MB ,
资源ID:1230866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2308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21 T 1722-2009 《居住建筑供暖热计量系统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unhappyhay13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21 T 1722-2009 《居住建筑供暖热计量系统技术规程》.pdf

1、 1 DB21 辽宁省 地方 标准 DB21/T1722-2009 居住建筑 供 暖 热计量 系统 技术 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eat metering system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2009-04-01 发布 2009-05-01 实施 辽 宁 省 建 设 厅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 2 前 言 根据 辽宁省 建设厅 2008 年地方标准编制计划 , 沈阳建筑大学会同相关单位共同编制 本规程 。 规程 编制组吸 收 了 “辽宁省供热计量技术与管理研究”的科研 成果 ,深入调查 了 供 暖热计量 系统 的 使用情

2、况,认真总结 了省内外 工程 的 实践 经验 ,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文献, 进行了缜密的科学 论证 , 并且广泛征求了各相关部门的意见,经 过 认真研究分析 , 结合辽宁省的实际需求, 编 制 了本规程 。 本规程对供暖热计量相关的热负荷计算、供暖系统设计、管道系统平衡、室内温度调控 、三级供热计量 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并提出 四种用户热量分摊方法供工程设计和使用时选择,包括八 章 和两 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1 总 则 ;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 4 供 热 量 计算 ; 5 供暖系统 ; 6 供 暖 热计量与控制 装置 ; 7 用户热量分摊 ; 8 调试、 检测、验收与 维护

3、 。 本规程由辽宁省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沈阳建筑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程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要补充或修改的建议,请将有关资料寄送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邮编: 110015; 地址:沈阳市东陵区文化东路 17 号(天坛二街 4 号) ;电子邮箱 : ),以供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参编单位: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沈阳市供热管理办公室 辽宁环佳高科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主 编: 张立成 参编人员: 郭 全 张晓明 张 云 冯国会 王岳人 侯 冰 张诚实 贺 锐 审查人员: 崔 巍 郭晓岩 吴成东 胡曼丽 贺荣江 袁鲁滨 冀全利 3 目 录 1

4、总 则 (1) 2 术 语 (2) 3 基本规定 (4) 4 供 热 量 计算 (5) 4.1 供暖 基本设计热负荷 (5) 4.2 户 间传热设计热负荷 (5) 4.3 散热设备设计散热量 (5) 4.4 热源 供暖 装机容量 (5) 5 供暖系统 (6) 5.1 管网与水力计算 (6) 5.2 散热设备 (6) 5.3 室内温度调节与控制 (7) 6 供 暖 热计量 与控制 装置 (8) 6.1 一般规定 (8) 6.2 热源 和 热力站 (8) 6.3 建筑物热力入口 (8) 6.4 分户 热力入口 和 热量计量装置 (9) 7 用户热量分摊 (10) 8 调试、 检测、验收与 维护 (

5、11) 附录 A 用户热量分摊方法 (13) 附录 B NF PP-R 管道水力计算表 (15) 本规 程 用词说明 (26) 条文说明 (2740) 4 Content 1 General rules (1) 2 Technical terms (2) 3 Fundamental regulations (4) 4 Calculation of heat supply (5) 4.1 Basic designed heating load (5) 4.2 Designed heat transfer load between neighbors (5) 4.3 Designed capaci

6、ty of radiating equipment (5) 4.4 Installed capacity of heat source (5) 5 Heating system (6) 5.1 Pipeline net and hydraulic calculation (6) 5.2 Radiating equipments (6) 5.3 Adjustment and control of indoor temperature (7) 6 Equipments of heat metering and control (8) 6.1 General regulations (8) 6.2

7、Heat source and heating power station (8) 6.3 Heating entrance of building (8) 6.4 Heating entrance of dwelling space and heat metering equipments (9) 7 Heat apportion of users (10) 8 Debugging, detecting, checking and maintenance (11) Appendix A Heat apportion methods of users (13) Appendix B Table

8、s of hydraulic calculation for NFPP-R pipelines (15) Phraseology illustration (26) Text illumination (2740) 5 1 总 则 1.0.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 530号)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用建筑供热计量管理办法(建城 2008 106号),为了在居住建筑中进行 供暖热计量 ,推进 供暖热计量 收费 实施 ,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 , 特 制定本规程。 1.0.2 居住建筑 供暖热计量 系统的设计, 应遵循国家 和辽宁省 的有关方针政策, 积极采用先进的

9、技术、设备 和 材料,做到合理可靠、 节能减耗、 技术先进、经济 实用 。 1.0.3 居住建筑 采用的 供暖热计量 装置和系统组件 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 、规范和技术规定 。 1.0.4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公寓、商住楼中的住宅部分等居住建筑集中供 暖 工程热计量系统的 设计 、 安装、验收和维护 。 其他 建筑的 供暖热计量 系统可以参照本规程执行。 1.0.5 居住建筑 供暖热计量 系统的设计 、 安装、 验收和维护 ,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 和地方 现行的相关标准 及 规范 等 规定。 6 2 术 语 2.1.1 供暖热计量 系统 heat metering

10、 system 集中供 暖 方式中 具有热量计量功能的系统 。 包括热源、热力站供热量以及建筑物热力入口、用户用热量的计量。 2.1.2 建筑物内系统 heating system inside building 自 建筑物热力入口至末端散热设备的 供暖系统 。 2.1.3 建筑物热力入口 heating entrance of building 连接热力网和建筑物内系统,具有调节、监测 、关断 、热计量 等功能的装置组合。 2.1.4 户 内系统 dwelling heating system 设置于居住建筑 户 内的 供暖 系统。 2.1.5 分户 热力入口 heating entranc

11、e of dwelling space 连接 共用立管 和 户 内系统,具有调节、监测、关断 、热计量 等功能的装置组合。 2.1.6 户 间传热 设计热 负荷 designed heat transfer load between neighbors 因不同住户的 户 内房间温差引起的、通过 户 间隔墙和楼板传递的热负荷。 2.1.7 供暖 基本设计热负荷 basic designed heating load 相对于 户 间传热负荷而言,由外围护结构耗热量、冷风渗透耗热量等组成。 2.1.8 热量表 heat meter 用于测量及显示水流经热交换系统所释放或吸收热 能 量的仪表。 2.1

12、.9 锁闭阀 lock valve 具有关断功能、需用专用工具开启的阀门。 2.1.10 散热器恒温控制阀 thermostatic radiator valve 与散热器配合使用,可人为设定室内温度,通过温包感应环境温度产生自力式动作, 无需外界动力即可调节流经散热器的热水流量,从而实现室温恒定的阀门。 2.1.11 分户 控 制 器 household controller 通过接收室内温度采集器的信号,控制相关阀门开度来调节热水流量,从而 调节 室内温度的仪器。 2.1.12 户 内温度采集器 indoor temperature detector 探测并向相关控制器传送 户 内温度的仪

13、表。 2.1.13 室外温度采集器 outdoor temperature detector 探测并向相关控制器传送室外温度的仪表。 2.1.14 气候补偿器 outdoor temperature compensator 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和室内温度的设定要求,按照设定曲线自动控制供水和回水温度,实现供热量根据气候条件进行补偿的自动化仪表。 2.1.15 静态水力平衡阀 static hydraulic balancing valve 具有良好的流量调节特性、开度显示和开度限定功能,可以在现场通过与阀体连接的专用仪表测量流经阀门流量的手动调节阀门,简称静态平衡阀或平衡阀。 2.1.16 动态

14、流量平衡阀 dynamic flux balancing valve 不借助外界能源自力地工作,能够根据系统 工况变化自动调节通过其流量的阀门,简称动态平衡阀。 2.1.17 热量结算点 reckoning point of heat 供热方和用热方通过热量表的直接计量结果来确定用热量的位置。 2.1.18 热分配表法 heat cost allocator method 7 在 每组散热器 上 安装 蒸发式或电子式 热 分配 表, 通过 读取 热分配 表的数据和建筑物热力入口的供热量,分摊出各组 散热 器散热量的方法。 2.1.19 户用热量表法 household heat meter m

15、ethod 通过户用 热量表 测量出的每户供热量 , 测算出各个热用户的用热比 例,按此比例对楼栋热量表测量出的建筑物总供热量进行户间热量分摊 的方法 。 2.1.20 通断时间热量分摊法 on/off-time & heat apportion method 在 分户热力入口设置通过 室温控制通断的电动阀门,依据阀门的接通时间与每户的建筑面积 以及建筑物热力入口的供热量, 进行热量分摊 的方法 。 2.1.21 温度热量加权计费法 heat & temperature weighted charging method 根据用户得热量与用户负荷基准之比作为加权值对用户室内 外 温 差 进行加权

16、的方法来实现 用 热计费 的方法 。 8 3 基本规定 3.0.1 集中供暖系统中,应确定热量结算点,该位置上必须安装热量表。 3.0.2 设在热量结算点的热量表应按计量法的规定检定,自用管理和分户热分摊的热量计量装置应符合相关标准。 3.0.3 进 行 节能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应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安装热计量装置。 3.0.4 对既有居住建筑供暖系统的热计量技术改造,不应降低室内环境热舒适性。 3.0.5 新建集中供暖居住建筑应按照分室(户)调节温度、分户计量、建筑物热力入口计量、热源和热力站计量的热计量方式进行设计。 3.0.6 既有集 中供暖系统的改造应优先采用室外管网的水力平衡、热源的气

17、候补偿和自动调节等系统节能技术。 3.0.7 散热器恒温控制阀、静态水力平衡阀、动态流量平衡阀、自力式压差调节阀和自力式温度调节阀等应具备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相关部门出具的性能检测报告,其调节特性等指标应满足使用的要求。 9 4 供 热 量 计算 4.1 供暖 基本设计热负荷 4.1.1 实施 供暖热计量 的居住建筑,其卧室、起居室、书房等主要居住活动空间设计热负荷的室内计算温度 宜取 20 。 4.1.2 供暖基本设计热负荷 应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 中热负荷计算的相关规定进行。 4.2 户 间传热设计热负荷 4.2.1 实施 供暖热计量 的非独立 户 居住建筑,除

18、计算 供暖 基本设计热负荷外,还应计算户间传热设计热负荷 。 4.2.2 户 间传热设计热负荷应按下式计算: 1nT i iiQ P K F t( 4.2.2) 式中 : QT 户 间传热设计热负荷( W); K 户 间楼板及隔墙的传热系数( W/( ) ); F 户 间传热楼板及隔墙的 面积 (); t 户 间传热设计热负荷的计算温差(),一般可取 5; n 存在户 间传热楼板 和 隔墙的 户数 ; P 户 间楼板及隔墙同时发生传热的概率系数。 n=1时, P=0.8; n=2 时, P=0.7; n=3时, P=0.6; n 4时, P=0.5。 注:多面传热设计热负荷小于少面传热设计热负

19、荷时,应以少面传热设计热负荷作为户间传热设计热负荷。 4.2.3 户 间传热设计热负荷 应按计算取值,且 不宜大于该房间 供暖 基本设计热负荷的 50%。 4.2.4 户 间传热设计热负荷不 应 计入建筑物总供 暖 设计热负荷。 4.3 散热设备设计散热量 4.3.1 散热设备设计散热量应等于 供暖 基本设计热负荷与 户 间传热设计热负荷之和 。 4.3.2 散热设备的数量应根据其负担的设计热负荷按连续供暖计算确定 。 4.4 热源 供暖 装机容量 4.4.1 热源 供暖 装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 0ZQQ ( 4.4.1) 式中 : QZ 热源 供暖 装机容量; 室外管网热损失系数,一般可取

20、1.1; Q0 热源供热范围内建 筑物 供暖 基本设计热负荷的总和。 10 5 供暖系统 5.1 管网与水力计算 5.1.1 一、二级热力管网最不利环路的管径应根据经济比摩阻经计算确定 。 5.1.2 一、二级热力管网的非最不利环路的管径,应根据环路的资用压差,按管网水力平衡的原则经计算确定,但宜控制水流速度不超过 2.5m/s。当仅依靠调整环路管径不能满足设计工况的水力平衡时,应在该环路设平衡阀。 5.1.3 二级热力管网热力 入 口所需的资用压差应根据用户 供暖 系统的总水力损失确定。用户 供暖 系统的总水力损失不能确定时,二级热力管网热力 入 口资用压差 宜取为 5060kPa。 5.1

21、.4 一、二级热力管网的施工图应注明热力管网定压值及各热力入口处的资用压差。 5.1.5 下分式共用立管 供暖 系统 的水力计算应计入共用立管的自然循环附加压差。自然循环附加压差 宜 取设计供、回水温度对应压差数值的 1/31/2。 5.1.6 下分式共用立管 的平均比摩阻宜为 3050Pa/m,共用立管负担层数较少时取上限值,反之取下限值。共用立管各环路的不平衡率不应大于 15%。 5.1.7 建筑物内系统的总阻力应在计算 压力损失 的基础上附加 10%。 5.1.8 新建居住建筑 的 供暖 系统 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共用供、回水立管的 分户供暖 系统 ; 2 共用 供、回水立管宜设

22、于管道井内 ; 3 户 内供暖系统可采用垂直双管系统、垂直单管跨越系统、水平双管系统、水平单管跨越系统。 5.1.9 既有居住建筑的 供暖系统改造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 原 垂直单管顺流式系统 , 改成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或垂直双管系统 ; 2 原水平单管串联式系统, 在每组散热器供回水管之间加设跨越管 ; 3 原垂直单双管系统 , 改造为垂直双管系统 ; 4 原垂直或水平双管系统 , 维持原系统 ; 5 上述各系统均应 在每组散 热器入口安装恒温控制阀 。 5.1.10 供暖 系统 中 各种阀门的阻力损失,应按设计流量且阀门全开状态 确定 。热量表流量计的阻力损失应根据流量计规格 和 设计流量

23、从产品技术资料中查取。 5.1.11 水力计算时, 户内管道 热水流量应按散热设备设计 热负荷 和设计供 、 回水温度进行计算 ;共用立管和干管内的热水流量应按供暖基本设计热负荷 和设计供 、 回水温度进行计算。 5.2 散热设备 5.2.1 采用散热器系统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散热器不宜设置散热器罩 ; 2 选用铸铁散热器时,应选用内腔无 粘 砂的合格产品 ; 3 选 用钢制或铝 制 等散热器时,其内防腐应可靠 ,并且连接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4 散热器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性涂料; 5 每组散热器的规格、数量及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5.2.2 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 供 暖系统时,应符

24、合以下要求: 1 热负荷计算应符合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JGJ142的要求; 2 地热盘管埋地部分 不应 有接头 ; 11 3 地热盘管宜选用阻氧型管道 ; 4 分水器和 集水器 及连接件 应采用 铜质 镀 镍或不锈钢; 5 当设置自动温控装置时, 室内温控装置的传感器应安装在避开阳光直射和有发热设备且距地 1.4m处的内墙面上。 5.2.3 采用风机盘管系统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 风机盘管应选用低噪音型 ; 2 水管 软接头宜选用不锈钢制作 ; 3 室内温控装置的传感器应安装在避开阳光直射和有发热设备且距地 1.4m 处的内墙面上; 4 变流量系统中应采用两通阀,定流量系统中应采用三通阀

25、。 5.3 室内温度调节与控制 5.3.1 新建和改扩建的居住建筑室内供暖系统中, 应 安装自动温度控制阀调节 户内管道水流量和 室 内 温 度 。 5.3.2 分户热力入口设置电动阀时,电动阀应与室内温度控制器联动 ,实现分户集中温控 。 5.3.3 在 散热器 供暖系统中 ,每组散热器应设 置 与 户 内 供暖 系统相适应的散热器恒温控制阀, 并 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当室内供暖系统为垂直或水平双 管系统时 ,应 在每组散热器的 供水支管上安装恒温控制阀 ; 2 当室内供暖系统为垂直或水平 单管 跨越式 系统时,跨越管管径 应经计算确定,散热器的进流系数不应小于 30 ,应采用三通恒温控制

26、阀或低阻力两通恒温控制阀 ; 3 垂直双管系统宜采用有预设阻力功能的恒温控制阀。 5.3.4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中, 在 户内分 、 集水器 的 每支环路上应安装手动流量调节阀 或自动温控阀 。 5.3.5 风机盘管电动两通阀 或 三通阀 应与温控器联动 ,实现 温度控制 。 5.3.6 冬夏共用的风机盘管系统,其温控器应具备供 冷 /供热的模式转换功能。 5.3.7 散热器 恒温控制阀应具有带水 、 带压清堵或更换阀芯的功能,施工运行人员应掌握专用工具和方法并及时清堵。 5.3.8 散热器 恒温控制阀的阀头和温包不得被破坏或遮挡,应能够正常感应室温并便于调节,温包内置式恒温控制阀应水平

27、安装,暗装散热器应匹配温包外置式恒温控制阀。 12 6 供暖热计量与控制装置 6.1 一般规定 6.1.1 热量表的最大允许 工作压力不应小于 供暖系统 的最高工作压力。 6.1.2 热量表温度上限值不应低于 供暖系统 水流介质设计的最高温度值,温度下限值不应高于水流介质设计的最低温度值。 6.1.3 热量表选型 时, 应 使其 常用流量 与系统 设计流量 相对应 。 6.1.4 热量表的压力损失应通过查取厂家提供的压力损失图确定。在设计流量下,热量表的压力损失不应超过 0.025MPa。 6.1.5 热量表的准确度不应低于 3级,储存的数据不应少于 18 个月。 远程控制装置 的数据储存时间

28、不应少于热量表的储存时间。 6.1.6 热量表 应 具有光电接口,数 据通讯可选用 M-BUS、 RS-485和无线传输等 方式 。 6.1.7 热量表的流量传感器宜安装在回水管上。 6.1.8 居住建筑的公共空间设置 供暖 系统时,应单独进行计量。 6.1.9 室内温度采集器和室外温度采集器应 设 置于通风遮阳、不受热源干扰的位置,并宜采用有线传输的方式。 6.2 热源和热力站 6.2.1 热源和热力站的供热量应采用热量计量装置加以计量。 6.2.2 热计量装置宜采用市电统一供电方式,电源的保护开关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热计量装置应能抗电磁干扰,或采取抗电磁干扰措施。 6.2.3 热源 和

29、 热力站的 燃料消耗量、补水量、耗电量均应计量。循环水泵、补水泵和水处理设备等的耗电量宜单独计量。 6.2.4 热源和热力站应安装气候补偿器等供热量自动控制装置。 6.2.5 变流量水系统的 一、二次循环水泵 ,宜采 用 变频 调速 控制,控制方式可根据系统的规模和特性确定。 6.2.6 供暖补水和循环水应进行处理,满足 散热设备、热量计量装置和恒温阀等附件 对水质的要求。 6.2.7 需要定流量运行的系统,宜在系统回水管上设置动态流量平衡阀。 6.3 建筑物热力入口 6.3.1 居住建筑的热力入口应设置热计量调控装置,其中热量表宜选用超声波式。 6.3.2 新建建筑应在热力入口处设置专用小室

30、或合用小室,安装计量和控制装置;既有建筑热力入口热量表的计算器不应安装在地下管沟之中,宜就近安装在建筑物内。 6.3.3 建筑物热力入口专用小室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有地下室的建筑,宜设置在地下室的专用空间内,空间净高不应低于 2.0m,前操作面净宽不应小于 0.7m; 2 无地下室的建筑,宜设置在楼梯间下部,空间净高不应低于 1.4m,前操作面净宽不应小于 0.7m; 3 当采用钢制或玻璃钢制等成品小室时,应满足成品小室的安装、检修和承载力等相13 关要求。 6.3.4 新建或改扩建的集中 供暖系统 中,建筑物热力入口 宜 安装静态水力平衡阀,并应对系统进行水力平衡调试。 6.3.5

31、 当 变流量系统循环水泵采用变频调节措施时,建筑物热力入口不应设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应根据热力入口的压差 变化幅度 确定是否设置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6.3.6 静态水力平衡阀或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的规格应按热媒设计流量、工作压力及阀门允许压降等参数经计算确定, 安装位置应保证阀门前后有足够的直管段,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直管段长度应为阀前 5倍管径、阀后 2倍管径。 6.3.7 建筑物 热力入口供、回水管均应设过 滤器。供水管应设两级过滤器,顺水流方向第一级为粗滤,滤网孔径不宜大于 3.0 ,第二级为精过滤,滤网规格宜为 60目。 在 进入流量计前的回水管上应设过滤器,滤网规格不宜小于 60目。 6

32、.3.8 既有供暖系统与新建外管网连接时,宜采用间接连 接 方式;若直接连接时,应对新、旧系统的水力工况进行平衡校核。当热力入口资用压差不能满足既有供暖系统时,应采取提高管网循环泵扬程或增设局部加压泵等补偿措施,以满足室内系统资用压差的需要。 6.3.9 施工图设计时应 标明 热力入口参数。 6.4 分户 热力入口和 热量计量装置 6.4.1 分 户热力入口 由供水管锁闭阀、过滤器、户用热量表、回水管锁闭阀、调节阀 、温控阀和旁通管 等构成。 6.4.2 分户热量计量装置包括户用热量表、蒸发式热分配表和电子式热分配表等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能准确实现分户热量计量的产品。 6.4.3 分户热量计量

33、装置应根据末端 供暖 方式、管网的压力与温度、水质状况、系统运行管理水平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选择。 6.4.4 新建居住建筑 不应采用热分配表进行供热计量 。 6.4.5 既有居住建筑的供暖系统如果没有分户,应采用热分配表法计量;如果分户,应采用户用热量表法、通断时间热量分摊法和温度热量加权计费法等计量方式。 6.4.6 散热 器 供暖 系统采用热量分配计量方式时,宜采用电子式或蒸发式热分配装置。地面辐射 供暖 系统不应采用电子式或蒸发式分户热量分配计量。 6.4.7 分户 热力入口 应设在管道井或专用热量表箱中,并应具备安装、检修和查验空间。管道井或专用热量表箱应靠近其供暖用户。 6.4.8

34、一对共用立管每层负担的户内系统数量不宜大于三个。 6.4.9 分户热力入口 过滤器滤网规格宜为 60 目。 14 7 用户热量分摊 7.0.1 每户的用热量应采用热量分摊的方法确定。 7.0.2 用户热量分摊 方法 的选择,应从技术、经济、维护和推动节能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 7.0.3 在既有居住建筑不具备室内温控的条件下, 可根据建筑物热力入口热量表计量的热量 按面积进行用户热 量 分摊。 7.0.4 同一个热量结算计量范围内,热量分摊方式应统一,仪表的种类和型号应一致。 7.0.5 用户热量分摊的方法可采用热分配 表 法 、户用热量表法 、 通断时间热量 分摊法 和温度热量加权计费法等

35、 ,四种热量分摊方法见附录 A。 15 8 调试、检测、验收与维护 8.0.1 居住建筑供暖热计量系统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调试、检测和验收,并形成相应的记录 。 8.0.2 热量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热量表的设置应 符合仪表安装要求; 2 温度传感器的电缆不得修剪; 3 热量表安装位置应利于检修、免受机械损伤、无腐蚀和振动; 4 仪表安装前应将管道内部清洗干净; 5 热量表的调试应设置存储参数和周期,内部时钟应校准一致,电池应便于更换。 8.0.3 系统进行调试时,应确认热量表运行正常: 1 热量表的 信息显示没有错误 ; 2 水的流量被计量 ; 3 温度显示正确。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36、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8.0.4 热源侧的电动两通调节阀、水力平衡阀及热量计量装置等自控阀门与仪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方向应正确,位置应便于操作和观察; 3 核查技术性能参数。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技术资料和性能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与实物核对。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8.0.5 供暖系统热力入口装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热力入口装置中各种部件的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 热计量装置、过滤器、压力表、温度计的安装位置和方向应正确,并便于观察和维护; 3 水力平衡装置及各类阀门的安装位置、方向应正确,并便于操作和调试。安装完毕后,应根据系统

37、水力平衡要求进行调试并做出标志。 检验方 法:观察检查;做好验收记录和调试报告,以备核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8.0.6 散热器恒温控制阀及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规格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明装散热器恒温控制阀不应安装在狭小和封闭的空间,其阀头应水平安装,且不应被散热器、窗帘或其他障碍物遮挡; 3 暗装散热器恒温控制阀应采用外置式温度传感器,并应安装在空气流通且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上。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检查数量:按总数抽查 5%,不得少于 5个。 8.0.7 工程竣工 时 ,恒温控制阀应按照设计要求完成阻力预设定和温度限定 工作。 8.0.8 室内温控装置传感器的安装应

38、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尺量 室内温控装置传感器的 安装高度。 检查数量:按每个检验批抽查 10 个。 16 8.0.9 应对 热量表 等计量仪表 进行定期检查 和 维护, 主要 内容为: 1 检查铅封是否完好 ; 2 检查仪表工作是否正常; 3 检查有无水滴落在仪表上,或将仪表浸没; 4 检查所有的仪表电缆是否连接牢固可靠,是否因环境温度过高或其他原因导致电缆损坏或失效; 5 根据需要检查、清洗或更换过滤器; 6 检查环境温度是否在仪表使用范围内。 8.0.10 在非供暖期间,应对集中供暖系统进行满水保养。 17 附录 A 用户热量分摊方法 A.1 热分配表法 热分配表法的具体做

39、法是:在每组散热器上安装一个蒸发式或电子式热分配表,在供暖季前后读取热分配表的数据,得出各组散热器的散热量比例关系,按此比例对总热量表的读数进行分摊,从而得出每个住户的供热量。 热分配表 法适用于改造工程的散热器供暖系统,但是不适用于 强制对流式散热器 系统和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 供暖 系统。热分配表安装比较简单,蒸发式热分配表和非远传电子式热分配表价格较低 , 远传电子式热分配表价格较高。该方法需要考 虑朝向位置和户间传热带来的热量差异,特别是对于买房空置的业主将难以收费。 选用的热分配表应与选用的散热器相匹配,其修正方法和修正系数应已在实验室测试和计算得出。采用蒸发式热分配表或单传感器电子式

40、热分配表时,散热器平均热媒设计温度不应低于 55;采用蒸发式热分配表时,相邻供暖期应使用不同的测量液体颜色 , 可以使用户比照相邻供暖期的用热情况,增强节能意识。 热分配表的 C值是表明测量液体温度或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与散热器热媒平均温度之间的热耦合程度的数值。为了保证热分配表与散热器的热耦合程度,以及保证热分配表之间的同一性 , 安装之前必须确定热分配表在安装散热器上的 C值。蒸发式或单传感器电子式热分配表的 C值不应大于 0.4,双传感器电子式热分配表的 C值不应大于 0.72。热分配表 C值之间的差异不得大于 0.02。 热分配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水平安装位置应选在散热

41、器水平方向的中心或接近中心的位置 ;( 2) 对于热媒垂直流动的柱型、管型和板型等散热器,热分配表中心位置的安装高度应选在散热器由下至上总高度 66 80的位置。对配有恒温阀的散热器,应安装在 75高度的位置 ;( 3) 在一个热计量结算范围之内,热分配表在散热器上的安装高度应一致,偏差不得超过 10mm;( 4) 热分配表的安装必须牢固,与导热板充分接触,封印必须完好 。 为了保证热分配表计量的准确性、公平性 , 热分配表的读数应在 供暖 期结束后及时进行,读数时,应检查其整体状况、牢固性、封印等的完好程度,不应被损坏。 应向用户说明热分配表的使用和保护要领,入户读表时应尽量减少对用户的干扰

42、,对于无法入户读表或者破坏热 分配表的用户,应在事先准备好应对措施并告知用户。 A.2 户用热量表 法 户用热量表法适用于分户独立式的室内供暖系统。对于散热器系统、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和风机盘管系统 等,只要采用了分户独立式的供暖系统形式,就可以应用户用热量表法进行热量分摊。 为了满足仪表测量精度的要求, 在无特殊说明时,热量表前端直管段长度应为 5 倍管径、后端直管段长度应为 2 倍管径 ,阀门、过滤器、变径管等不应设置在直管段之内。目前有些产品对直管段没有要求,可以优先选用,特别在节能改造工程中更为适用。 根据热量表的产品特性 可以 采取水平或垂直的安装方式。 户用热量表法在供暖热计量

43、试点工作中广泛采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既可以现场读取数据,又可以实现数据远传。但是该方法无法解决户间传热、住户位置不同以及自由热等问题,需要对计量的数据进行修正。 18 A.3 通断时间热量分摊法 通断时间热量 分摊法 的 基本原理:对于分户水平连接的室内 供 暖系统,在 分 户 热力入口安装室温通断控制阀,用于对该用户循环水进行通断控制 以 实现室温控制。同时在各户的代表房间 内设 置室温控制器,用于测量室内温度和供用户设定温度,并将这两个温度值无线发送给室温通断控制阀。室温通断控制阀根据实测室温与设定值之差,确定在一个控制周期内通断阀的开停比,并按照这一开停比控制通断调节阀的通断,以此

44、调节送入室内 的 热量,同时记录和统计各户通断控制阀的接通时间,按照各户的 累计接通时间 和建筑物热力入口的热量表数据,并 结合 供暖 面积分摊整栋建筑的热量。 该 系统主要 包括室温遥控器、通断控制器、手持式操作器及无线转发器(可选) 等 。 通断时间热量 分摊法 适用于不需分室控温的 分户独立式的室内供暖系统 ,能够解决用户开窗和室温偏高等问题。 A.4 温度热量加权计费 法 温度热量加权计费法适用于 分户独立式的室内供暖系统。 温度热量加权计费 系统 由流量计、水温探测器以及分户控制器、户内温度控制器、户内温度采集器、手持抄表器、远程通讯模块和上位机监控中心等 组成 。该系统具备如下特点

45、:( 1)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 定房间温度,但是温度值不能超过供暖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2)能够判断出开窗、冷山、邻室供暖情况等非常规现象;( 3)具备远程通信能力;( 4)具有手持抄表器接口;( 5)显示界面直观;( 6)具有 IC 卡收费功能。该系统在正式运行之前需要采集大量的用户数据,调试工作比较复杂。 19 附录 B NF PP-R 管 道 水力计算表 B .0.1 当管道内水温为 10时, NF PP-R管 道 水力计算表分别按管系列 S4、 S3.2编制,见表 B.0.1-1 和 B.0.1-2,其中 dn为管道的公称外径, i 为比摩阻, 为管道内水流速度, Q为流量 。 B.0.2 水温修正系数 当管道热媒温度不等于 10时,可由表 B.0.2 查出水温修正系数,并通过下式进行修正: Rm1=Rm K1 ( B.0.2) 式中 Rm1 热媒在设计温度和设计流量下的摩擦压力损失( pa/m); Rm 查水力计算表得到的摩擦压力损失( pa/m); K1 水温修正系数。 表 B.0.2 水温修正系数 水温() 10 20 30 40 50 55 水温修 正系数 K1 1 0.943 0.8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