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3 ,大小:288KB ,
资源ID:1231502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2315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34 T 1577-2011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 for istersive pig farms《规模化猪场猪圆环病毒病防控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fuellot2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34 T 1577-2011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 for istersive pig farms《规模化猪场猪圆环病毒病防控技术规程》.pdf

1、 ICS 65.020.30 B 40/49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5772011 规模化猪场猪圆环病毒病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 for istersive pig farms 2011 - 12 - 16 发布 2012 - 01 - 16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4/T 15772011 I 前 言 猪圆环病毒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世界养猪业的一种新的重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为预防和控制猪圆环病毒病,依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安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安徽安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郁,魏建忠,朱良强,谢倩,殷宗俊,孙裴,詹松鹤,何长生,杨勇,李吕木。 DB34/T 15772011 1 规模化猪场猪圆环病毒病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技术、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规模化养猪场猪圆环病毒病

3、的监测、诊断以及预防和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T 17823 集约化猪场防疫基本要求 GB/T 17824.2 规模猪场生产技术规程 GB/T 17824.3 规模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21674 猪圆环病毒聚合酶链反应试验方法 农医发2010

4、33号 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规模化猪场 intersive pig farms 采用现代养猪技术与设施设备,实行自繁自养、全年均衡生产工艺,存栏基础母猪 100 头以上的养猪场。 3.2 基础母猪 founda tion sow 已经产出第一胎,处于正常繁殖周期的母猪。 3.3 猪圆环病毒病 Porcine Ci rcovirus Disease ,PCVD DB34/T 15772011 2 以猪圆环病毒 2 型(Porcine circovi rus type 2,PCV2)为主要病原,单独或继发/混合感染其它致病微生物

5、的一系列疾病,包括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猪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NP)、仔猪先天性脑震颤(CT)、母猪繁殖障碍(PRF)、肉芽肿性肠炎等。 4 诊断 依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依靠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 4.1 流行特点 猪是 PCV2 的天然宿主,各种年龄、不同性别的猪都可感染,但并不都能表现出临诊症状。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感染猪自鼻液、粪便等排泄物中排出病毒,经消化道、呼吸道引起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4.1.1 PMWS 主要侵害 612 周龄仔猪。一般于断奶后 23 d

6、或 1 周开始发病,发病率为 530,病死率为 540不等,常常由于并发或继发其他细菌(如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或病毒感染而使死亡率大大增加,有时高达 50以上。 4.1.2 PDNS 通常发生于 818 周龄的猪,发病率为 0.152,有时达到 7。 4.1.3 PNP 主要危害 614 周龄的猪,发病率为 230,病死率为 410。 4.1.4 CT 多发生于初产母猪所产的仔猪, 一般在生后第一周发病, 发病率为 13, 也有高达 l0左右。 4.1.5 PRF 主要危害初产的后备母猪。 4.1.6 肉芽肿性肠炎 主要发生于 4070 日龄的猪,发病率为 1020,病死率为 5060。

7、4.2 临诊症状 4.2.1 PMWS 消瘦或生长迟缓,皮肤苍白,呼吸困难,皮下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现腹泻,黄疸。 4.2.2 PDNS 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隆起,呈红色或紫色、中央黑色的病灶,常融合形成条带和斑块。病灶最先出现在猪体后 1/4、四肢和腹部,然后蔓延到胸部、腰背部和耳部。 4.2.3 PNP DB34/T 15772011 3 咳嗽和呼吸困难,部分猪全身潮红以及因微循环障碍导致耳尖、尾端及股、前肢腋下皮肤瘀血、出血。 4.2.4 CT 新生仔猪的头部、四肢和尾部发生不同程度的双侧性震颤,严重者常在出生后1周内因无法吮奶而饿死。 4.2.5 PRF 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

8、,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升高。 4.2.6 肉芽肿性肠炎 腹泻,病初拉黄色粪便,后期拉黑色粪便,生长迟缓。 4.3 病理变化 4.3.1 PMWS 眼观病变,病尸消瘦,皮肤苍白;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肠系膜、支气管淋巴结显著肿大,切面灰黄色,或有出血;肺脏肿胀,间质增宽,质地坚硬似橡皮样,其上散在有大小不等的褐色实变区;肾脏肿大,苍白,被膜下有坏死灶,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血;脾脏轻度肿大; 肝脏硬变; 有时胃的食管部黏膜水肿和非出血性溃疡, 肠道尤其是回肠和结肠段肠壁变薄,肠管内液体充盈。 组织学病变,肉芽肿性间质性肺炎,气管上皮坏死或脱落并演发为细支气管炎;淋巴组织多灶性凝固性坏死;肝、肾、

9、胰脏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常可见嗜碱性胞浆包涵体。 4.3.2 PDNS 眼观病变,后肢和会阴部,乃至全身出现明显的坏死性皮炎;肾脏肿大、苍白,皮质部有出血或淤血斑点。 组织学病变,出血性坏死性皮炎和动脉炎以及渗出性肾小球性肾炎和间质性肾炎,并因此出现胸腔和心包积液。 4.3.3 PNP 眼观病变,弥漫性间质性肺炎,颜色灰红色。 组织学病变,增生性和坏死性肺炎,肺泡中出现坏死细胞、大量巨噬细胞及蛋白样物质、型肺细胞增生及坏死性细支气管炎; 偶尔可见肺泡中出现大量多核巨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引起的肺泡膈变厚的现象。 4.3.4 CT 眼观无明显病变。 组织学病变,主要为中

10、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不全或缺少,尤其是脊髓。 4.3.5 PRF 眼观病变,流产或死亡胎儿的肝脏充血, 心脏肥大和多处心肌变色 。 DB34/T 15772011 4 组织学病变,大面积的心肌变性坏死,伴有水肿和轻度的纤维化,还有中度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4.3.6 肉芽肿性肠炎 眼观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粘膜明显增厚。 组织学病变,大肠和小肠的淋巴集结中出现肉芽肿性炎症和淋巴细胞缺失。肉芽肿性炎症的特点是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并在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大的、酸性或碱性梭状的包涵体。 4.4 实验室诊断 4.4.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无 PCV 污染的猪肾细胞系(PK1

11、5) 最常用于 PCV2 的分离。取患病或死亡猪的肺脏、淋巴结、肾脏、血清等作为病原的分离材料。由于 PCV2 在细胞培养中不产生细胞病变,因此,病料盲传 13 代后应进行 PCV2 抗原或核酸的检测加以鉴定。 4.4.2 病毒的检测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直接检测病料中的 PCV2 核酸,按照 GB/T 21674 执行。 4.4.3 抗体的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猪血清中的 PCV2 抗体,具体操作按照附录 A 执行。 5 结果判定 5.1 初步诊断 符合 4.1、4.2、4.3 的,诊断为疑似 PCVD。 5.2 确诊 符合 5.1, 且实验室诊断 4.4.

12、2 检测结果阳性, 或 4.4.3 检测结果阳性 (注: 未经PCVD疫苗免疫) ,可判断为 PCVD。 6 预防与控制 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6.1 预防措施 6.1.1 严格引种检疫 按照农医发201033号文要求对引进种猪进行检疫,按照 4.4.2 执行,PCV2 核酸阴性者可引进。猪群引进后需隔离饲养 1 个月,复检 PCV2 的 感染状况,阳性猪转为肉用,确认阴性者方可进入猪场生产区。 6.1.2 加强饲养管理 DB34/T 15772011 5 6.1.2.1 母猪分娩前要清洗、消毒体表,并驱除寄生虫。 6.1.2.2 避免交叉哺乳,若有必要,则应限制在分娩后 24

13、 h 内,并以同胎次原则执行。 6.1.2.3 采用相对独立的小猪圈,原则上一窝一圈。 6.1.2.4 坚持全进全出制度,两批猪之间要对圈舍及用具彻底清扫消毒,至少留出 1 周以上的空置时间。同一猪舍内的进猪时间控制在一周之内,并有与邻舍分割的独立的粪尿排出系统。对粪尿和污水处理按照 GB 7959 执行。 6.1.2.5 降低养猪密度,保育期 0.33 m2/ 猪,育肥期 0.75 m2/ 猪。 6.1.2.6 增加喂料器空间, 7 cm/仔猪。 6.1.2.7 严禁不同大小、不同批次的猪只混养。 6.1.2.8 有必要的防鼠、防鸟、防虫设施或者措施。 6.1.2.9 减少和控制日常管理、生

14、产和防疫等环节中的应激因素,如接种、剪齿、断尾、阉割、打耳号、断奶、转群、混群等。 6.1.3 改善环境质量 6.1.3.1 按照 GB 7959,GB/T 17824.2,GB/T 17824.3,GB 18596 执行。 6.1.3.2 猪舍空气: NH310 ppm,C O20.1,相对湿度85。 6.1.3.3 猪舍温度:仔猪第一周 3235,每隔一周调低 2,直至 20。 6.1.4 提高营养水平 6.1.4.1 使用优质全价饲料,保证猪群营养均衡。 6.1.4.2 仔猪饲料中添加柠檬酸,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保证充足饮水,水质符合 GB 5749。 6.1.4.3 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

15、饲料。 6.1.5 坚持消毒制度 6.1.5.1 按照 GB/T 17823 执行,将定期消毒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 6.1.5.2 猪舍每周消毒 1 次,通道与排污沟每周消毒 2 次,人员与物品进入随时消毒;猪舍周围环境,每月清扫消毒 1 次。 6.1.5.3 选择高效、广谱、安全的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等,现配现用,且定期更换交替使用。 6.1.6 合理免疫接种 6.1.6.1 PCVD 疫苗免疫 1) 后备母猪:配种前作基础免疫两次,间隔 3 周,产前一个月加强一次,每次 2 mL/头。 2) 经产母猪:跟胎免疫,首次在产前 67 周和 34 周分别接种一次,每次

16、 2 mL/头;以后在产前一个月加强一次,2 mL/头。 3) 仔猪:24 周龄免疫一次,间隔 3 周加强一次,每次 1 mL/头。 4) 公猪和其他成年猪:实施普免,每半年免疫 1 次,每次 2 mL/头。 6.1.6.2 其他主要传染病免疫 做好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气喘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 6.1.7 药物预防 DB34/T 15772011 6 6.1.7.1 尚无针对 PCV2 的特异性药物,平时预防可选用双黄连、板蓝根和黄芪多糖等中药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6.1.7.2 通过实验室检验确定本场的主要继发感染病原菌,定期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结果选用适合本场的高敏药物,最

17、好是长效制剂,以预防和控制细菌性继发或混合感染。 6.1.7.3 哺乳仔猪在 3、7、21 日龄分别注射高敏药物;断奶前 1 周至断奶后 1 月,用高敏药物拌料饲喂。母猪在产前 1 周和产后 1 周,饲料中添加高敏的抗菌药物。 6.2 控制措施 6.2.1 净化猪群 采取综合防控、疫苗免疫接种、病原及抗体监测的净化策略。鉴于饲养时间和经济代价,可在原种猪场实行。 6.2.1.1 采样 所有引进的种公、母猪; 第一世代猪的不同生长阶段(保育阶段、育成阶段)均按 20比例抽取。 6.2.1.2 监测 6.2.1.2.1 样品 a) 种公猪的血清、精液; b) 种母猪的血清; c) 第一世代猪的血清

18、。 6.2.1.2.2 内容 a) 种公猪的血清、精液的 PCV2,血清的 PCV2 抗体; b) 种母猪血清的 PCV2 及 PCV2 抗体; c) 第一世代猪血清的 PCV2 及 PCV2 抗体。 6.2.1.2.3 方法 a) 按照 GB/T 21674 进行 PCV2 病原监测; b) 按照附录 A 进行 PCV2 抗体监测。 6.2.1.3 淘汰 种公猪的精液检测为 PCV2 阳性者,不作种用。 血清 PCV2 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种公、母猪,应隔离 2 周,并复检一次,两次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者应给予淘汰,不作种用。 6.2.2 控制 根据流行特点、临诊症状、病理变化,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

19、测做出的诊断结果可作为发生 PCVD的依据。 6.2.3 隔离 确认发生 PCVD 时,应将疑似感染猪、发病猪与健康猪进行分栏、隔离,限制人员、用具流动,对严重感染猪、病死猪及污物的处理按照 GB 16548 执行。 6.2.4 消毒 DB34/T 15772011 7 发生 PCVD 时,所有猪场环境、用具应严密消毒,消毒剂选择及消毒要求同 6.1.5。 产房每天消毒 1 次,保育舍每 2 天消毒 1 次,育肥舍每周消毒 2 次,外环境每周清扫消毒 1 次。 6.2.5 免疫 对受威胁猪群进行隔离监测,并按照 6.1.6.1 进行免疫接种。 6.2.6 治疗 一旦发生 PCVD,在饲料或饮水

20、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电解多维和免疫增强剂(如黄芪多糖等),有助于控制其他细菌继发感染,提高猪体抵抗力,降低死亡率。 DB34/T 15772011 8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猪圆环病毒 2 型(PCV2)抗体 A.1 材料和试剂 A.1.1 主要仪器 A.1.1.1 含 450 nm 和 630 nm 波长酶标仪 A.1.1.2 37 恒温设备 A.1.1.3 可调微量移液器 A.1.2 主要试剂 包被板,酶结合物,浓缩洗涤液,底物,显色剂,样本稀释液,终止液,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不干胶膜,自封袋。 A.2 检测步骤 A.2.1 洗涤液配制 用蒸

21、馏水将浓缩洗涤液按 1:10 稀释,充分混匀即为工作洗涤液。 A.2.2 样本稀释 用样本稀释液将待检血清按 1:40 稀释,充分混匀。阴性、阳性对照品不用稀释,直接加样。 A.2.3 加样反应 每次试验设阴性对照 2 孔、阳性及空白对照各 1 孔(分别加入阴性、阳性对照及样本稀释液 100 uL)。样本检测孔每孔加已稀释血清样本 100 uL。37 避光反应 30 min。甩去孔内液体,每孔注满工作浓度洗涤液洗涤 3 次,每次均需停留 1 min;最后一次甩净,拍干。 A.2.4 加酶反应 除空白对照孔外,其余每孔加酶结合物1滴,37 避光反应 30 min。甩去孔内液体,如上洗涤,拍干。

22、A.2.5 显色反应 加底物和显色剂各 1 滴,以空白对照调零,用酶标仪于 450 nm 波长(630 nm 作为参比波长)读取 OD 值。 A.2.6 参考值 A.2.6.1 Cut-off 值(COV)=阴性对照平均 OD 值 2.1(阴性对照孔 OD 值0.08 时按 0.08 计) 。 A.2.6.2 有效性判定 空白对照孔 OD 值0.05(若大于 0.05 则实验无效); DB34/T 15772011 9 阴性对照孔 OD 值 0.10(若大于 0.10 则实验无效); 阳性对照孔 OD 值 0.3(若小于 0.3 则实验无效)。 A.2.6.3 结果判定 样本 OD 值 COV 值时,判为猪圆环病毒抗体阳性; 样本 OD 值COV 值时,判为猪圆环病毒抗体阴性。 A.3 注意事项 A.3.1 包被板须密封防潮。从冷藏环境中取出时,应平衡至室温后,方可开封启用。未使用完的板条应即时放回有干燥剂的自封袋中,4 密封保存。 A.3.2 滴加试剂前应将滴瓶轻摇、混匀,首滴弃去;滴加试剂时瓶身应保持竖直。 A.3.3 瓶盖每次使用后要盖紧,各瓶盖之间不可混用。 A.3.4 孵育时,推荐使用水浴箱。如无水浴箱,可取密封湿盒放入 37 温箱内使用。 _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