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B36备案号: 18815-2006 江西省地方标准DB36/T 4972006有机食品 婺源绿茶 生产技术规程 2006-04-29 发布 2006-07-01 实施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6/T 4972006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基地规划与建设 1 4 种苗 1 5 栽种要求 3 6 树冠管理 3 7 土壤管理和施肥 4 8 病、虫、草害防治 5 9 茶树修剪与采摘 5 10 转换期 . 6 11 平行生产 . 6 12 试验方法 . 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有机茶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 . 7 附录B . 8
2、 (规范性附录) 有机绿茶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 8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有机绿茶病虫害防治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与方法 . 9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有机绿茶生产中使用其他物质的评估 10 DB36/T 4972006 II 前 言 本标准由上饶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婺源县茶业协会、婺源县茶业局、婺源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和生、詹成业、李灶龙、金元养、余新祖、程德宝、程军斌。 DB36/T 4972006 1 有机食品 婺源绿茶 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食品婺源绿茶的基地规划与建设、种苗、栽种要求、树冠管理、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
3、草害综合防治、茶树修剪与采摘、转换期、平行生产、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婺源县行政区域内的婺源绿茶的生产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767-1989 茶树种子和苗木 GB/T 14551-2003 动、植物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测定的气相色谱法 GB/T 19630.1-2005 有机产品 第1部分:生产 NY 227-1994 微生物肥
4、料 NY 5196-2002 有机茶 NY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NY 5199-2002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3 基地规划与建设 3.1 有机茶生产基地应按 NY 5199-2002 的要求进行选择。 3.2 基地规划、道路和水利系统、茶园开垦、茶园生态建设均应按 NY 5197-2002 的有关要求执行。 3.3 每隔 2 公顷3 公顷茶园设立一个地头积肥坑。并提倡建立绿肥种植区。尽可能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源。 3.4 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土壤培肥计划,病、虫、草害防治计划和生态改善计划等。 3.5 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包括生产过程中肥料、农药的使用和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5、4 种苗 4.1 苗木要求 4.1.1 应选择有机种子或种苗。当从市场上无法获得有机种子或种苗时,可以选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过的常规种子或种苗,但应制订获得有机种子和种苗的计划。 4.1.2 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繁育的种子和苗木。 4.1.3 新发展茶园,应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发芽早、适制性广的优良无性繁殖品种,如上梅洲、鄣科 1 号、龙井 43、迎霜、乌牛早等。 4.1.4 上溪早等群体有性品种,抗逆性强,香高味浓,适宜婺源茶区栽培,其原有的茶园应采取更新改造措施,提高产量和复壮树势。 4.1.5 苗木分级以一足龄苗高、茎粗、根长为主要依据,着叶数、一级分枝数为参考指标,分为一级、二级。低于二级
6、标准的苗木不得作为生产性商品苗出圃。 4.1.6 苗木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DB36/T 4972006 2 表1 苗木的质量要求 级别 苗高 (cm) 茎粗 (mm) 根长 (cm) 着叶数 (片) 一级分枝数 (个) 检疫性病虫害 一级 30 3.0 12 8 1 二级 2030 1.83 412 68 01 不得检出 4.1.7 苗木插穗应来自于良种母本园的木质化或半木质化当年健壮新枝。 4.1.8 检验方法 4.1.8.1 苗高 用卷尺测量苗木根颈处至苗顶端的长度。 4.1.8.2 茎粗 用游标卡尺测量距根颈向上10cm处的苗干直径。 4.1.8.3 根长 用卷尺测量苗木根
7、颈处至根尖的长度。 4.1.8.4 一级分枝数 从苗木主干上长出的具有二片以上真叶或枝长3.3cm以上的分枝数。 4.1.8.5 着叶数 起苗时苗干上保存的真叶片数。 4.1.9 检验规则 4.1.9.1 组批 以相同自然条件、管理方法进行培育的同一苗圃、同一品种、同一等级、同一天起苗的苗木为一批。 4.1.9.2 抽样方法 样本从已起苗捆扎的苗木中随机取样,按表2的规定进行。 表 2 苗木随机取样 单位为株 批量数 样本数 10000 50 1000150000 100 50001100000 200 100000 300 4.1.9.3 批合格判定 对抽取的样本苗木逐株检验,同一株中有一项
8、不合格就判为不合格。根据检验结果,计算出样本中的合格株数和不合格株数。当不合格株数不大于5%时,判该批为合格。当不合格株大于5%,判该批不合格。对不合格批重新分级后按表2重新抽样检验。 4.1.9.4 生产单位对检验合格的种苗,应由本单位质检部门核发合格证书,严禁不合格种苗或低一级作高一级种苗出场(圃)销售。 4.2 包装、标志、运输、贮存 4.2.1 苗木以 100 株扎成一小捆,500 株扎成一大捆。可以散装也可用蒌筐等盛装。长途运输,苗木根部应用黄泥浆蘸根或填充松枝等物保湿。 DB36/T 4972006 3 4.2.2 向外调运的种苗,在运输前应经过检疫并附检疫证书。 4.2.3 苗木
9、在装车时,不能堆压过紧,堆放过高。装车后及时启运,并有防晒、防淋措施。 4.2.4 起苗后的苗木应放在库棚内,防止风吹、日晒、雨淋,贮存日期一般不得超过 3 天。 4.2.5 起苗后来不及种植的苗木,应进行假植。 5 栽种要求 5.1 定植时间 定植时间按表3规定。 表2 茶苗定植时间 项 目 时 间 春季定植 2 月中旬至 3 月上旬 秋季定植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下旬 5.2 定植密度 定值密度按表4规定。 表3 新植茶园定植要求 行距(cm) 项目 大行距 小行距 株距 (cm) 茶苗 (株/丛) 单条播 150 30 23 双条播 150 30 30 2 5.3 基肥 茶行确定后,
10、按茶行开种植沟,深50cm,宽60cm,种植沟内施足底肥,每公顷施无害化处理后的厩肥或青草等有机肥、饼肥、磷肥等25t以上,施后覆土,间隔3个月后种植。 5.4 栽种 5.4.1 根据种植规格,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移植沟或定植穴。最好是现开现栽,保持沟(穴)内土壤湿润。 5.4.2 栽植茶苗时,一手扶直茶苗,一手将土填入沟(穴)中,逐层填土,层层压实,将土壤覆盖至不露须根时,用手将茶苗轻轻一提,使茶苗根系自然舒展。然后再适当加细土压紧,随即浇足“定根水”,再在茶苗根部覆些松土。一般栽到埋没根颈处为适度。 5.4.3 移栽定植后及时铺草覆盖,防旱保苗。覆盖材料可用青草、稻草、秸杆等,每公顷用量 1
11、5t20t。 栽后定期检查成活情况,发现缺株,及时补齐。 6 树冠管理 6.1 定型修剪 6.1.1 定型修剪的对象是幼龄期茶树,通过修剪,促进侧枝形成,培养骨架,塑造树型,为形成广阔的采摘面打下基础。 6.1.2 定型修剪一般分三次完成。修剪时间: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晚秋或早春)时进行,第二次在栽后第二年 2 月中下旬进行,第三次在定植后第三年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或春茶后进行。 DB36/T 4972006 4 6.1.3 修剪高度与方法:第一次在离地 20cm 处用整枝剪剪去主枝,第二次在离地 30cm40cm 或在上年剪口上提高 10cm15cm 处修剪,第三次在离地 45cm5
12、5cm 处,可用篱剪剪去上部枝条,要求剪口光滑。 6.2 轻修剪 6.2.1 轻修剪的对象是成龄茶园,通过剪去冠面突出枝和晚秋新枝,刺激茶芽萌发,平整冠面,控制树高,便于采摘。 6.2.2 轻修剪每年可进行 12 次,时间宜在春茶后 5 月上中旬、秋末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进行,秋剪利于翌年春茶早发芽。 6.2.3 方法:用篱剪剪去树冠面 3cm5cm 的枝叶,把冠面突出枝、晚秋新梢剪除。 6.3 重修剪 用篱剪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的枝条剪去1/2至1/3,重新培育树冠,一般在晚秋、早春或春茶后进行。 6.4 台刈 用台刈铗或锋利柴刀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枝条在离地10cm左右处全部刈去,重
13、新全面塑造树冠。一般在晚秋、早春或春茶后进行。 7 土壤管理和施肥 7.1 土壤管理 7.2 施肥 7.2.1 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同时防止茶园过量乱施肥。 7.2.2 农家肥料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方能在无公害茶园中施用。 7.2.3 肥料种类 7.2.3.1 有机肥,指无害化处理的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饼肥及有机茶专用肥。但有机肥料的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表 5 的规定,并经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 7.2.3.2 矿物源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只能作为培肥土壤的辅助材料。微量元素肥料在确
14、认茶树有潜在缺素危险时作叶面肥喷施。微生物肥料应是非基因工程产物,并符合 NY 227-1994 的要求。 7.2.3.3 土壤培肥过程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见附录 A。 7.2.3.4 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城市垃圾、污泥和其他物质等。 7.2.4 施肥方法 7.2.4.1 基肥一般每 667m2施有机农家肥 1000kg2000kg,或用有机饼肥 200kg400kg,必要时配施一定数量的矿物源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 20cm以上。 7.2.4.2 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多次,采用腐熟后的有机肥,在根际浇施;或每 667m2每次施商品有机肥 100
15、kg左右,在茶叶开采前 30 天40 天开沟施入,沟深 10cm左右,施后覆土。 7.2.4.3 叶面肥根据茶树生长情况合理使用,但使用的叶面肥必须在农业部登记并获得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叶面肥料在茶叶采摘前 10 天停止使用。 7.2.4.4 有机茶园所用商品有机肥料污染物质限量见表 5。 表4 商品有机肥料污染物质允许含量 项 目 浓度限值(mg/kg) 砷 30 汞 5 镉 3 铬 70 铅 60 DB36/T 4972006 5 续表 4 项 目 浓度限值(mg/kg) 铜 250 六六六 02 滴滴涕 02 8 病、虫、草害防治 8.1 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从整个茶园生态系统出发,以农
16、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孳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进生物多样性,保持茶园生物平衡,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8.2 农业防治 8.2.1 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抗性较强的品种。 8.2.2 分批多次采茶,采除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抑制其种群发展。 8.2.3 通过修剪,剪除分布在茶丛中上部的病虫。 8.2.4 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数量。 8.2.5 将茶树根际落叶和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防治叶病和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8.3 物理防治 8.3.1
17、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类、卷叶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害虫的危害。 8.3.2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诱杀或糖醋诱杀。 8.3.3 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8.4 生物防治 8.4.1 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岭、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捕食螨、蛙类、蜥蜴和鸟类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8.4.2 允许有条件地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 8.5 农药使用准则 8.5.1 禁止使用和混配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8.5.2 植物源农药宜在病虫害大量发生时使用。矿物源农药应严
18、格控制在非采茶季节使用。 8.6 从国外或外地引种时,必须进行植物检疫,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病虫草随种子或苗木带入。 8.7 有机绿茶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见附录 B。 8.8 有机绿茶病虫害防治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与方法见附录 C。 9 茶树修剪与采摘 9.1 茶树修剪 9.1.1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 9.1.2 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树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 20cm 左右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9.1.3 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虫枝条和粗干枝清
19、除出园,病虫枝待寄生蜂等天敌逸出后再行销毁。 9.2 采摘 9.2.1 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成品茶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树制宜的原则,按标准适时采摘。 9.2.2 手工采茶宜采用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茶果与老枝叶。 DB36/T 4972006 6 9.2.3 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提倡机采。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 9.2.4 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9.2.5 采摘的鲜叶应有合理的标签,注明品种、产地、采摘时间及
20、操作方式。 10 转换期 常规茶园成为有机茶园需要经过转换,转换期按GB/T 19630-2005和NY/T 5197-2002的有关规定执行。 11 平行生产 如果在一个茶场内同时生产有机茶和常规茶,应制定和实施了平行生产、收获、储藏和运输的计划,具有独立和完整的记录体系,能明确区分有机茶与常规茶(或有机转换茶)。 12 试验方法 商品有机肥料中砷、汞、镉、铬、铜的测定按NY 227-1994执行。 DB36/T 4972006 7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有机茶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 类 别 名 称 使 用 条 件 农家肥 允许使用 茶树修剪枝叶 允许使用 有机农业体系生
21、产的物质 绿肥 允许使用 茶树修剪枝叶、绿肥和作物秸杆 限制使用 农家肥(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家畜粪尿等限制使用 饼肥(包括菜籽饼、豆籽饼、棉籽饼、芝麻饼、花生饼等未经化学方法加工的允许使用 充分腐熟的人粪尿 只能用于浇施茶树根部,不能用作叶面未经化学处理木材产生的木料、树皮、锯屑、刨花 木灰和木炭等限制使用 海草及其用物理方法生产的产品 限制使用 未掺杂防腐剂的动物血、肉、骨头和皮毛 限制使用 不含合成添加剂的食品工业副产品 限制使用 鱼粉、骨粉 限制使用 不含合成添加剂的泥炭、褐炭、风化煤等含腐殖酸类的物质允许使用 非有机农业体系生产的物质 经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茶专用肥 允许
22、使用 白云石粉、石灰石和白垩 用于严重酸化的土壤 碱性炉渣 限制使用,只能用于严重酸化的土壤低氯钾矿粉 未经化学方法浓缩的允许使用 微量元素 限制使用,只作叶面肥使用 天然硫磺粉 允许使用 镁矿粉 允许使用 氯化钙、石膏 允许使用 窑灰 限制使用,只能用于严重酸化的土壤磷矿粉 镉含量不大于 90mg/kg 的允许使用 泻盐类(含水硫酸岩) 允许使用 矿物质 硼酸岩 允许使用 非基因工程生产的微生物肥料(固氮菌、根瘤菌 磷细菌和硅酸盐细菌 料等允许使用 经农业部登记和有机认证的叶面肥 允许使用 其他物质 未污染的植物制品及其提取物 允许使用 DB36/T 4972006 8 附 录 B (规范性
23、附录) 有机绿茶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病 虫 害 名 称 防 治 时 期 防 治 措 施 假眼小绿叶蝉 56 月, 89 月若虫盛发期,百叶虫口:夏茶 56 头、秋茶 10头时施药防治 1分批多次采茶 ,发生严重时可机采或轻修剪; 2湿度大的天气, 喷施白僵菌制剂; 3秋末采用石硫合剂封园; 4可喷施植物源农药:鱼藤酮、清源保 茶毛虫 各地代数不一,防治时期有异。一般在 56 中旬, 89 月。幼虫3 龄前施药 1人工摘除越冬卵块或人工摘除群集的虫叶;结合清园,中耕消灭茧蛹;灯光诱杀成虫; 2幼虫期喷施茶毛虫病毒制剂; 3喷施 Bt 制剂;或喷施植物源农药;鱼藤酮、清源保 茶尺蠖 年发生代数
24、多,以第 3、 4、 5代( 68 月下旬)发生严重,每平方米幼虫数7 头即应防治 1组织人工挖蛹,或结合冬耕施基肥深埋虫蛹; 2灯光诱杀成虫; 312 龄幼虫期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4喷施 Bt 制剂或用植物源农药:鱼藤酮、清源保 茶橙瘿螨 5 月中下旬、 89 月发现个别枝条有为害状的点片发生时,即应施药 1勤采春茶; 2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喷施矿物源农药:秋末使用石硫合剂、矿物油封园 茶丽纹象甲 56 月下旬,成虫盛发期 1结合茶园中耕施基肥,消灭虫蛹;2利用成虫假死性人工振落捕杀; 3幼虫期喷施白僵菌制剂或成虫期喷施白僵菌制剂 黑刺粉虱 5 月中下旬, 7 月中旬, 9 月下旬至 10 月
25、上旬 1及时疏枝清园、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 2湿度大的天气喷施粉虱真菌制剂;3喷施石硫合剂封园 茶饼病 春、秋季发病期, 5 天中有 3 天上午日照35% 1秋季结合深耕施肥,将根际枯枝落叶深埋土中; 2喷施多抗霉素; 3喷施波尔多液 DB36/T 4972006 9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有机绿茶病虫害防治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与方法 种 类 名 称 使用条件 多抗霉素(多氧霉素) 限量使用 浏阳霉素 限量使用 华光霉素 限量使用 春雷霉素 限量使用 白僵菌 限量使用 绿僵菌 限量使用 苏去金杆菌 限量使用 核型多角体病毒 限量使用 微生物源农药 颗粒体病毒 限量使用 性信息素 限
26、量使用 寄生性天敌动物,如赤眼蜂、昆虫病原线虫 限量使用 动物源农药 捕食性天敌动物,如瓢虫、捕食螨、天敌蜘蛛 限量使用 苦参碱 限量使用 鱼藤酮 限量使用 除虫菊素 限量使用 印楝素 限量使用 苦楝 限量使用 川楝素 限量使用 植物油 限量使用 生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 烟叶水 只限于非采茶季节 合硫合剂 非生产季节使用 硫悬浮剂 非生产季节使用 可湿性硫 非生产季节使用 硫酸铜 非生产季节使用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非生产季节使用 矿物源农药 石油乳油 非生产季节使用 二氧化碳 允许使用 明胶 允许使用 糖醋 允许使用 卵磷脂 允许使用 蚁酸 允许使用 软皂 允许使用 热法消毒 允许使用 机械
27、诱捕 允许使用 灯光诱捕 允许使用 色板诱杀 允许使用 漂白粉 限制使用 生石灰 限制使用 其他物质和方法 硅藻土 限制使用 DB36/T 4972006 10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有机绿茶生产中使用其他物质的评估 未列入附录 A 和附录 C 的在有机茶园使用的其他物质和方法,根据本附录进行评价。 D.1 使用土壤培肥和土壤改良物质的原则 该物质是为了保持土壤肥力或为满足特殊的营养要求所必需的。 该物质的配料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或矿物,宜经过物理(机械、热)处理或酶处理或微生物(堆肥、消化)处理。 该物质的使用不会导致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该物质的使用不应对最终产品的质
28、量和安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D.2 使用控制植物病虫草害物质的原则 该物质是防治有害生物或特殊病害所必需的,而且除此物质外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方法和技术。 该物质(活性化合物)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或矿物,宜经过物理处理、酶处理或微生物处理。 该物质的使用不会导致环境污染。 如果某物质的天然数量不足,可考虑使用与该自然物质的性质相同的化学合成物质,如化学合成的外激素(性诱剂),使用前提是不会直接或间接造成环境或产品的污染。 D.3 评估 D.3.1评估意义 定期对外部投入的物质进行评价能促使有机生产对人类、动物以及环境和生态系统越来越有益。 评估投入物质的准则 对投入物质应从作物产量、品质、环
29、境安全性、生态保护、景观、人类和动物的生存条件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限制投入物质用于特种农作物(尤其是多年生农作物)、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条件。 投入物质的来源和生产方法 投入物质一般应来源于(按先后选用顺序)有机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矿物、等同于天然产品的化学合成物质。应优先选择可再生的投入物质,再选择矿物源物质,最后选择化学性质等同天然产口的投入物质。在允许使用化学性质等同的投入物质时需要考虑其在生态上、技术上或经济上的理由。 投入物质的配料可以经过机械处理、物理处理、酶处理、微生物作用处理、化学处理(作为例外并受限制)。 采集投入物质的原材料时,不得影响自然环境的稳定性,也不得影响采集区
30、内任何物种的生存。 环境影响 投入物质不得危害环境,如对地面水、地下水、空气和土壤造成污染。这些物质在加工、使用和分解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必须进行评估。 投入物质可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其他矿物形态。对投入的无毒天然物质没有规定的降解时限。 对非靶生物有高急性毒性的投入物质的半衰期不能超过5天,并限制其使用,如规定最大允许使用量。若无法采取可以保证非靶生物生存的措施,则不得使用该投入物质。 不得使用在生物或生物系统中蓄积的投入物质,也不得使用已经知道有或怀疑有诱变性或致癌性的投入物质。 投入物质中不应含有致害的化学合成物质(异生化合制品)。仅在其性质完全与自然界的产品相同时,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的产品。 投入矿物质的重金属含量应尽可能低。任何形态铜的使用必须视为临时性,必须限制使用。 人体健康和产品质量 DB36/T 4972006 11 投入物质必须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必须考虑投入物质在加工、使用和降解过程中是否有危害。应采取一些措施,降低投入物质的使用危险,并制定投入物质在有机茶中使用的标准。 投入物质对产品质量如味道、保持期和外观质量等应无不良影响。 伦理和信心 投入物质对饲养动物的自然行为或机体功能应无不利影响。 投入物质的使用不应造成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产生抵触或反感。投入物质的问题不应干扰人们对天然或有机产品的总体感觉或看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