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40 B60 备案号: 28684-2010 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DB51/T 11522010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标准Evaluation Criteria for Quality of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Province 2010-08-18 发布 2010-10-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1/T 11522010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评价原则、指标和方法 1 5 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 2 6 生态旅游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3 附
2、 录 A (标准的附录) 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及因子分值框图 . 4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 . 5 DB51/T 1152201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 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森林旅游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鄢武先、王金锡、马朝洪、段雪梅、杨晓华、张懿琳。 本标
3、准于2010-1001首次发布。 DB51/T 11522010 1 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的原则、指标、方法和等级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境内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生态旅游景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4、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6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702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8005 中国森林公园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GB/T18972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态旅游 一切以自然生态或自然生态和原生性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要吸引物,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 3.2 生态旅游景区 是建立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开展或可能开展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并有生态保护和旅游经营管理专门机构的基本景区单元。 3.3 生态旅游资源 是从生态
5、旅游的视角去认识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一种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资源,包括景观资源、区域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条件等。 4 评价的原则、指标和方法 4.1 评价原则 4.1.1 以对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详细调查为基础,按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和相关程度进行分类、分级。 4.1.2 通过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结合,进行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质量的综合性评定。 4.1.3 能反映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质量状况和环境特征,重点评价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的相对地位和开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 4.2 评价指标 包括生态旅游景观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生态保护指标、开发利用条件指标四大类。设置4个一级指标
6、、19个二级指标及多个三级指标。 4.1 评价方法 DB51/T 11522010 2 采用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通过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每类资源,按评价因子的地位、特色和重要性确定分值,评分值之和为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分值。 5 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 5.1 生态旅游景观资源 5.1.1 地文景观资源 包括山形山势、奇峰异洞、危崖峭壁、峡谷、岩溶、蚀余(峰丛、石林、土林、漏斗、钙化)、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地质遗址、化石、分水岭、河源、丹霞地貌及其他地文景观。 5.1.2 水域风光资源 包括江河、湖泊、溪流、瀑布(跌水)、泉水、冰川、水库、温泉、潭池、沼泽及其他水文景观。 5.1.3 生物景
7、观资源 各种自然的森林、草原、草甸、古树名木、奇花异草、野生动物及其他生物资源构成的生物景观,包括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丰富度,生物景观的观赏性、多样性、稳定性,和生物景观的季相变化等。 5.1.4 天象与气候景观资源 景区中极为美观或能给旅游者极大舒适感的,具有旅游价值天象与气候。包括雪景、雨景、云海、朝晖、夕阳、佛光、蜃景、极光、雾凇及其他天象景观。 5.1.5 自然文化资源 在景区内形成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等。包括历史古迹、古今建筑、社会风情、地方产品及其他人文景观。 5.2 区域环境质量 5.2.1 环境质量 包括大气环境质量、地面水质量、负离子含量、噪音、电磁辐射等,其质
8、量分级标准执行GB3095 、GB3096 、GB3838 、GB8702 、GB15618 的规定。 5.2.2 环境承载能力 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确定的游客限制量即保守游客量,来反映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 5.2.3 区域安全性 区域有无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地方流行病、放射性放射源、高原缺氧等生态旅游安全危险性因素。 5.3 生态保护 5.3.1 保护规划 是否制定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5.3.2 机构人员 是否建立健全保护机构和落实工作人员。 5.3.3 经费投入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经费投入能否完全满足生态保护的要求。 5.3.
9、4 监测体系 是否建立生态保护监测体系及运转状况。 5.3.5 社区参与 景区与周边社区相互融洽关系及提供就业和增加收入的状况。 5.3.6 生态旅游资源破坏行为 景区中是否有影响自然景观、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5.4 开发利用条件 5.4.1 区位优势 DB51/T 11522010 3 是否位于主体客源市场的辐射范围,以及与周边旅游景点互补互动的关系。 5.4.2 可进入性 选择以游客资源富集城市(省会城市)到达景区所需的时间及交通状况来反映生态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 5.4.3 用地条件 能否满足规划中的旅游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并且建筑物能与自然景观协调程度。 5.4.4 旅游软环境 包
10、括地方政府有无相应的服务机制与举措,旅游开发是否征得周边社区的认同,地方有无相应的产业链支撑等。 5.4.5 资源可利用程度 生态旅游资源是否达到生态资源的低消耗、低投入、高产出。 6 生态旅游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6.1 分值计算 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分值按式(1)计算,计算后分值按四舍五入保留整数: M=A+B+C+D (1) 式中:M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分值; A生态旅游景观资源评分值; B区域环境质量评分值; C生态保护状况评分值; D开发利用条件评分值。 6.2 分值标准 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标准为满分 100 分。 6.3 等级划分 生态旅游景区生态
11、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划分为三级,划分标准按表 1 规定。 表1 生态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划分 等 级 分 值 措 施 一级 85分100分 属极优质生态旅游资源,为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旅游价值极高,难以人工再造,应首先加强保护,制定保全、保存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再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旅游开发与利用。 二级 75分84分 属优质生态旅游资源,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旅游价值较高,应当在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三级 60分74分 属较好生态旅游资源,在开展或未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同时,应进行生态旅游景观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造、改善和提高。 三级以下 60分以下 属较差生态旅
12、游资源,应首先进行生态旅游资源的培育和环境的改善,提高生态旅游资源质量等级。 DB51/T 11522010 4 附 录 A (标准的附录) 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及因子分值框图 环境质量(7 分) 环境承载能力(6 分) 区域安全性(2) 保护规划(2 分) 机构人员(2 分) 经费投入(2 分) 监测体系(4 分) 社区参与(5 分) 破坏行为(-15 分*) 生态旅游景观资源 (60 分) 区 域 环 境 质 量 (15 分) 生 态 保 护 (15 分) 开 发 利 用 条 件 (10)分 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 (100 分) 用地条件(1 分) 旅游软环境(3 分) 资源可利用程度(2
13、 分) 可进入性(2 分) 区位优势(2 分) 天象与气候景观(5 分) 自然文化(5) 水域景观(15 分) 生物景观(25 分) 地文景观(10 分) *扣分,累计最高可扣至15分。 DB51/T 11522010 5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 本指标体系包括生态旅游景观资源指标、区域环境质量指标、生态保护指标、开发利用条件指标四大类,各级指标按百分制分别赋予分值。 1. 生态旅游景观资源指标(60分) 1.1 地文景观资源指标(10分) 地文景观是指地质构造形成的有观赏价值的资源,主要根据观赏价值、奇特性、自然度进行评价,划分为三级。地文景观特征分级
14、见表1。 A级,景观极美、极奇特、很完整自然,专家公认的最优地文景观以及可以相媲美的地文景观。 B级,景观很美、很奇特、完整自然,专家公认的很好地文景观以及可以相媲美的地文景观。 C级,美、奇特、较完整自然,对旅游者有吸引力。 表1 地文景观特征分级表 地文景观 A B C 山形山势 奇峰异洞危崖峭壁 峡谷岩溶 蚀余(峰丛、石林、土林、漏斗、钙化)典型地质构造 标准地质断面地质遗址 化石分水岭 河源丹霞地貌 赋值: 景区内地文景观有两个A以上给10分,有一个A的给5分。 景区内地文景观有B的加3分,有C的加1分。 景区内地文景观A+B+C分值不能超过10分。 1.2 水域景观资源指标(15分)
15、 水域景观资源指有旅游价值的水景资源,根据观赏价值、水质、自然度、进行评价,划分为三级。水域景观特征分级见表2。 A、极美、水质极洁净、很完整自然。 B、很美、水质很洁净、完整自然。 C、美、水质洁净、较完整自然,对旅游者有吸引力。 DB51/T 11522010 6 表2 水域景观特征分级表 水 域 景 观 A B C 江河 湖泊溪流 瀑布(跌水)泉水 冰川水库 温泉潭池 沼泽赋值: 景区内水域景观有两个A以上给10分,有一个A的给5分。 景区内水域景观有B的加3分,有C的加2分。 景区内水域景观A+B+C分值不能超过15分。 1.3 生物景观资源指标(25分) 1.3.1 珍稀动植物的丰富
16、度:(3分) 珍稀动植物是生态旅游景区的一种品牌和标志,丰富度高表明当地的自然度高、环境优美。 景区珍稀动植物很丰富,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得3分。 景区珍稀动植物较丰富,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得2分。 景区有珍稀动植物分布,有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得1分。 1.3.2 生物景观的观赏性(6分) 由动物和植物构成的有一定观赏规模的生物景观,对旅游者有观赏价值的稳定可见景观。 A级,景观极美、极奇特,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得6分。 B级,景观很美、很奇特、对旅游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得4分。 C级,景观较美、较奇特、对旅游者有一定的吸引力,得2分。 1.3.3
17、生物景观多样性(6分) 景观多样性以植被的垂直带谱的数量来衡量。植被垂直带谱包括:河谷灌丛、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高山高原灌丛草甸。 其中有一项得1分;有二项得3分;有三项及以上得6分。 1.3.4 生物景观稳定性(5分) 原生植物群落占景区植物群落面积的80以上为5分。 原生植物群落占景区植物群落面积的60%80为3分。 原生植物群落占景区植物群落面积的40%60为1分。 1.3.5 景观季相变化(5分) 有一定规模,极为美观或能给旅游者极大舒适感的,具有旅游价值的季相景观。以植被和气象组合景观的四季变化为依据,每季得0.5分;有特异季相(野生花卉与彩林等)加13分。 1.4 天
18、象与气候景观资源指标(5分) 景区中极为美观或能给旅游者极大舒适感的,具有旅游价值天象与气候。 有光折射景观(佛光、彩虹等)、日出日落、阳光等景观得3分。 有雾(雨、雪)凇 、星月、蓝天白云、雨景、云雾、冰雪、霞光等景观得2分。 1.5 文化资源指标(5分) 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民俗风情、宗教文化。 具有地方原生性文化,对旅游者有很大吸引力,得5分。 DB51/T 11522010 7 具有地方性特色文化,对旅游者有较大吸引力,得3分。 具有地方性文化,对旅游者有一定吸引力,得3分。 2. 区域环境质量指标(15分) 区域环境质量指标包括环境质量、环境承载能力、安全性三个方面
19、的指标。 2.1 环境质量(7分) 环境质量指标包括大气标准、地面水质量、负离子含量、噪音、电磁辐射等5项,其分值标准见表3,按每项的得分累加即为环境质量得分。 表3 环境质量评定标准及分值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评价分值 大气标准 GB 3096-1996 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 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2.0 1.0 地面水质量 GB 3838-1988 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一级标准 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1.0 0.5 负离子含量 旅游旺季主要景点其含量为1万个/cm3以上 旅游旺季主要景点其含量为1千至1万个/cm32.0 1.0 噪音 GB 3096-1993
20、一类标准 夜间45分贝、白天55分贝 二类标准 夜间50分贝、白天60分贝 1.0 0.5 电磁辐射 GB 8702-88 SAR值小于0.02W/Kg SAR值在0.02W/Kg0.1W/Kg 1.0 0.5 2.2 环境承载能力(6分) 承载能力,或游客使用限度,是确保生态环境,自然、文化资源基础不受损害,以及游客感受不到因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而受到影响的游客限制量。本方案在估算游客限制量时主要考虑景观资源的脆弱性,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确定游客限制量,也可以称为保守游客量。 日游客量极大,在5000人以上,得6分。 日游客量很大,在10005000人之间,得4分。 日游客量一般,在1000人以下
21、,得2分。 2.3 安全性(2分) 景区内无重大的地震、滑坡、泥石流、地方流行病、放射性放射源等安全性因素的,得2分; 景区内有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安全隐患,但得到有效治理的,得1分。 景区内有严重的地方流行病、放射性放射源、高原缺氧等安全危害因素,为0分。 3. 生态保护指标(15分) 3.1 保护规划(2分) 景区有全面系统的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执行效果良好的得2分。 景区有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但执行效果一般的得1分。 3.2 机构人员(2分) 保护机构健全、人员责任落实的,得2分。 有保护机构、人员责任不完全落实的,得1分。 3.3 经费投入(2分) 保护经费投入
22、能完全满足保护要求的得2分。 有基本保护经费投入,但不能满足保护要求的得1分。 3.4 监测体系(4分) 重视保护监测工作,有完整的保护监测体系,运转正常的得4分。 重视保护监测工作,有保护监测体系,运转基本正常的得2分。 DB51/T 11522010 8 建立了保护监测体系,运转不正常的得1分。 3.5 社区参与(5分) 社区与景区关系良好,积极参与资源环境保护,有环境保护机制与举措,得基本分2分,达到下述指标的可加分。 景区为社区提供就业岗位20%30%,社区居民40%收入来自景区的加3分。 景区为社区提供就业岗位15%20%,社区居民30%收入来自景区的加2分。 景区为社区提供就业岗位
23、10%15%,社区居民20%收入来自景区的加1分。 3.6 生态旅游资源破坏行为 景区中有大型的开矿、修筑水电站以及严重的开荒、乱挖滥采、偷盗野生动植物资源、违规建设等影响自然景观、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采取扣分方式,有一种破坏行为扣1分,累计最高可扣至15分。 4. 开发利用条件指标(10分) 4.1 区位优势(2分) 区位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潜在资源,涉及主体客源市场的辐射范围,以及与周边旅游景点互补互动的关系。 景区处在客源富集的主体客源市场的辐射范围,并与周边旅游景点互补互动,得2分。 景区处在客源富集的主体客源市场的辐射范围,但与周边旅游景点不能形成互补互动的,得1分。 4.2 可
24、进入性(2分) 可进入性是以游客资源富集的特大城市(省会城市)到达景区所需的时间来表示。 所需时间在3.5小时以内,得2分。 所需时间在3.57.0小时,得1分。 4.3 用地条件(1分) 用地条件是指能满足规划中的旅游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并且建筑物能与自然景观协调。 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并且建筑物能与自然景观协调的,得1分。 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建筑物对自然景观有一定影响的,得0.5分。 4.4 旅游软环境(3分) 地方政府有相应的服务机制与举措;旅游开发征求社区意见,符合社区意愿,得到社区认同;地方有相应的产业链进行支撑;总体旅游软环境好,得3分。 地方政府有相应的服务机制与举措;旅游开发征求社区意见,符合社区意愿,得到社区认同;地方没有相应的产业链进行支撑;总体旅游软环境较好,得2分。 地方政府有相应的服务机制与举措;旅游开发征求社区意见,但社区认同度不高;地方也没有相应的产业链进行支撑;总体旅游软环境一般,得1分。 4.5 资源可利用程度(2分) 在生态旅游的活动中能达到生态资源的低消耗、低投入、高产出的得2分。 在生态旅游的活动中能达到生态资源的低消耗、高投入、高产出的得1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