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g3 DB 51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4812012 牧草品种比较试验技术规程 2012 - 11 - 15 发布 2012 - 12 - 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g3g3g3发布DB51/T 14812012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制定试验方案 . . 2 5 田间实施 . . 6 6 数据收集 . . 7 7 汇总分析 . . 8 8 档案建立 . . 9 附录 A(规范 性附录) 参试品种(系)登记表 .10 附录 B(资料 性附录) 牧草观测项目与方法 . 11 DB51/T 1481
2、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负责起草,广元市饲草饲料站、达州市饲草饲料站参与。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瑞珍、何光武、张新跃、杨成勇、王元清。 DB51/T 14812012 1 牧草品种比较试验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牧草品种比较试验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制定试验方案、田间实施、数据收集、汇总分析和档案建立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牧草品种比较试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
3、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30.1 2930.102001 牧草种子检验规程 NY/T 10912006 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 DB51/T 6662007 牧草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DB51/T 9442009 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 DB51/T 10922010 牧草田间试验中田间区划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试验品种 Testing variety 指选育的新品种(系)或外区域新引进的优良品种。 3.2 新品种(系) New variet ies (lines) 经过人工选育或改良
4、,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并具有适当名称的一种栽培草本植物群体。 3.3 引进品种 Introduced variety 从外地或外国引进的,拟在本地区推广应用的品种。 3.4 对照品种 Control variety DB51/T 14812012 2 在品种比较试验中,用于与试验品种进行比照的品种。 3.5 品种比较试验 Varietal com parison trial 按照统一的田间试验设计,在相同的栽培种植条件下,通过对试验品种和对照品种的观察测定,比较鉴定其优良性状的田间试验过程。 3.6 参试品种(系) Taking the test v a
5、rieties (lines ) 指参加试验的所有品种(系),包括对照品种和试验品种。 4 制定试验方案 4.1 确定试验品种及数量 4.1.1 新品种(系) 新品种(系)应为通过人工选育,在育种鉴定圃中达到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相对一致,优良性状明显,需在较大面积上进行更准确、更有代表性的生产性能比较的品种(系)。 4.1.2 引进品种 引进品种应为在国内外已审定登记注册,并通过初期小区观测,表现较好的品种。 4.1.3 试验品种的数量 试验的品种可以是1个或多个。 4.2 对照品种及数量 4.2.1 对照品种的选择 用于试验对照的品种应是通过品种审定登记,特征特性明显,在本地区生产上广泛应用
6、的,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4.2.2 对照品种的数量 对照品种可以是1个或多个同种、同类或用途类似,与选育品种目标相近的品种。 4.3 试验地的选择 应选择在能充分代表拟大面积推广应用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水平,形状规正、大小合适、前茬一致、地力均匀、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地块。 4.4 试验期限 根据试验目的、试验材料确定试验期限。通常一年生牧草不少于2个生长周期,多年生牧草不少3个生长周年。 4.5 田间区划设计 DB51/T 14812012 3 4.5.1 试验组的划分 品种比较试验参试品种材料(含试验品种和对照品种)应不少于3个,不超过15个。若试验品种只有一个,应至少选择2个对照材料
7、进行试验;若超过15个,应按照不少于3个,不超过15个的原则,根据草品种种类、试验目的分组进行田间区划设计和开展试验。 4.5.2 试验小区 试验小区面积大小因参试牧草种类、试验目的确定,一般矮秆密行条播牧草试验小区面积为10m220m2,高秆宽行条播试验小区面积30m240m2. 4.5.3 重复次数 根据试验目的中对试验的准确性要求确定。一般每份参试材料设4次重复,其中1个重复为物候期观察区,3个重复为试验测定区。高秆草品种与矮秆草品种,一年生草品种与多年生草品种的小区分别集中。 4.5.4 小区排列 根据试验目的、试验材料数量、试验因子的多少,确定田间试验中的排列方式。一般多采用随机区组
8、排列的方式。 4.5.5 保护行和走道 在整个试验区四周应设保护行,保护行的宽度不少于1m(高大型草品种应相应增加宽度,至少能种植4行以上试验的同类牧草)。 区组间、小区间及试验与保护行间应设走道,宽度不小于0.5m。 4.5.6 田间区划布置图 根据以上设计,绘制出田间区划布置图。 4.6 播种 4.6.1 播种方式 根据参试品种具体生产应用性质以及栽培技术要求确定播种方式及播后覆土深度。 4.6.1.1 条播 根据参试品种具体生产应用性质以及栽培技术要求确定条播行距, 同时根据设定的小区大小, 形状,设计出每个小区具体播种行数,边行距、行间距,画出小区播种图。 4.6.1.2 穴播 根据试
9、验材料栽培技术要求确定穴播的密度,并按照小区大小、形状,设计出播种的穴距、行间距。并画出小区播种图。 4.6.1.3 撒播 应要求小区内播种均匀。 4.6.2 播种量 DB51/T 14812012 4 根据材料的栽培技术要求,按照以下公式具体计算其实际播种量和小区播种量。 K=Kl/P/M (1) 式中: K播种量(kg/hm2); Kl理论播种量(种子用价100%); P净度(%); M发芽率(%)。 K2=K/10000 S (2) 式中: K播种量(kg/hm2); K2小区播种量(kg/小区); S小区面积(m2)。 4.6.3 播种时间 根据试验目的和试验材料的栽培技术要求,结合当
10、地气候状况具体确定,一般春播3月4月、夏播4月6月、秋播9月11月。同一组试验必须在同一天完成播种。 4.7 田间管理 栽培措施和田间管理与当地大田生产相同,其参试品种(系)与对照品种的管理水平应一致。 4.7.1 苗期管理 应根据试验对象的栽培技术要求,制定出苗期具体的管理措施。 4.7.2 施肥 应根据试验对象的需肥要求,制定出具体施肥方案,规定施肥的种类、方法和数量。 4.7.3 灌溉 牧草品比试验一般不采取灌溉措施。特定情况需灌溉的,应根据试验对象的需水要求,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制定灌溉计划。 4.7.4 病虫害防治 应根据试验对象及其草种类型,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设计,注明重点观察防治的
11、病虫害。 4.8 观察记载 4.8.1 物候期 观测项目主要按禾本科、豆科(双子叶)以及块根及块茎饲料作物进行观察记录。 4.8.1.1 禾本科牧草观察的主要内容 播种期、出苗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乳熟、蜡熟和完熟)和枯黄期,见附录B中表B.1。 4.8.1.2 豆科(双子叶)牧草观察的主要内容 DB51/T 14812012 5 播种期、出苗期/返青期、分枝期、现蕾期、开花(初花、盛花)期、结荚(实)期、成熟期、收获期和枯黄期,见附录B中表B.2。 4.8.1.3 块根及块茎饲料作物观察的主要内容 播种期、出苗期/返青期、块根(茎)膨大期、块根(茎)收获
12、期、母根种植期、萌发期、抽薹期、开花期、结实期和种子采收期,见附录B中表B.3。 4.8.1.4 观测方法 参见附录B中B.1执行。 4.8.2 生长速度 出苗后第5d开始测量拉伸(直)高度,观测间隔日期根据试验材料具体确定。 4.8.2.1 观测方法 在试验小区内随机选择10株,分别测定其拉伸(直)高度,并计算平均数。 4.8.3 抗性观察 观察内容:越冬率、越夏率、病(虫)害观察和倒伏性观察。 观察方法按照DB51/T9442009 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执行。 4.8.4 鲜草产量 以刈割小区测产,然后计算产量。其计算方法如下: W Wn /n/S10000 (3) 式中: W 鲜草产量k
13、g/hm2; Wn 各小区鲜草产量之和(1 n)kg; n 小区数; S 小区面积m2。 4.8.5 干草产量 4.8.5.1 干鲜比 从收获的鲜草中取500g,风干或烘干至含水量14%以下,计算出干草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L(%)= Wg/500100% (4) 式中: L 干草比率(烘干率)%; Wg 500g鲜草的风干重量kg。 4.8.5.2 干草产量 通过干草比,计算出干草产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Wy W L (5) 式中: DB51/T 14812012 6 Wy 干草产量kg/hm2; W 鲜草产量kg/hm2; L 干草比率(烘干率)%。 4.8.6 茎叶比 分别在拔节(分枝
14、)和初花期各测定1次,其测定方法按照DB51/T666 2007标准执行。 4.8.7 种子产量 种子成熟后,将物候观测小区内的植株全部收获进行脱粒,并将种子风干、清选后称重,据此计算种子产量,其公式如下: Sw Sn/S10000 (6) 式中: Sw 种子产量kg/hm2; Sn 小区种子产量kg; S 小区面积m2。 4.8.8 饲用价值测定 在主要利用阶段的可利用部分中均匀取样,对其营养成份进行测定,设计方案中应写出测定时期、测定次数及测定项目。 4.9 日志记载 4.9.1 基本资料 为了准确掌握试验情况,凡有关试验的基本情况都应详细记载,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和供分析时参考。 4.9
15、.2 其它资料 主要有干旱、冻害、病害、虫害、杂草的发生及防除方法;中耕的时间、次数,施肥情况等。 5 田间实施 5.1 播前准备 5.1.1 参试材料种子准备 5.1.1.1 种子清选 根据种子的特征特性,进行种子清选,脱芒等。 5.1.1.2 种子质量检验 按照GB/T 2930.24-2001中所用种子的净度、发芽率,并计算种子用价。 5.1.1.3 小区播量计算 根据方案中小区播种量公式计算出每个小区实际播种量。 DB51/T 14812012 7 5.1.1.4 小区播种种子称取 按计算好的小区实际播种量称好播种材料,分别装入信封编号备用。 5.2 试验地准备 根据试验要求除杂、清除
16、石块杂物、施基肥、翻耕、平整地面,所施基肥要均匀,并按田间区划布置图要求,按照DB51/T10922010规程,整理出试验小区。 5.3 播种 按试验设计的播种时间、播种方式进行播种。同时做好播种时气温、播期或移栽期、播种方法、株行距、播种量、播种深度、播种前后是否镇压等记录。 5.4 田间管理 包括:查苗、间苗、补种、中耕、除草、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5.4.1 苗期管理 根据试验方案中苗期管理措施进行管理,并注意及时中耕除杂和查苗补苗。 5.4.2 施肥管理 按照试验方案中田间设计要求进行施肥和管理。 5.4.3 灌溉 按照试验方案的灌溉计划,结合实际的气候状况和灌溉条件酌情灌溉,并
17、做记录。 5.4.4 病虫害防治 根据试验设计对试验的病 (虫) 害进行观察, 按方案要求或当地大田生产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同时防止鼠、鸟、畜、禽等对试验的危害。 6 数据收集 6.1 基本数据 6.1.1 气象数据 试验点设有小型自动气象观测站的,试验期间注意及时收集气象数据。试验点没有小型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在试验结束后到当地气象部门索取试验阶段的相关气象资料,具体内容包括:试验点多年及当年的年降水、年均温、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极端最高最低温度、无霜期、初霜日、终霜日、年积温(0)、年有效积温(10)以及灾害天气等。 6.1.2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概况主要包括:地理位置
18、、海拔、地形、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地下水位、前茬等。 6.1.3 土壤状况 DB51/T 14812012 8 在整地前采用S型取样的方法取土壤样,风干后采用4分发,取约200g土样送到相关单位测定土壤pH值、土壤养分(有机质、速效N、P、K)。 6.2 田间日常观察测定 按试验设计要求按时观察测定,并填写观察内容。 6.2.1 物候期观察 见附录B中表B.1、表B.2和表B.3。 6.2.2 生长速度 出苗后第5天开始定点测量拉伸(直)高度,以后根据试验材料确定间隔日期进行观测。 6.3 草产量测定 按试验设计的刈割时间、留茬高度进行刈割测产,见附录B中表B.5 6.4 茎叶比 按试验设计
19、要求分期测定。见附录B中表B.9。 6.5 种子产量测定 按试验设计进行测定,注意收种时期。一般是70 %的草种子成熟后即可收获、脱粒、风干测产。 6.6 饲用价值测定 按试验方案设计要求,取样(干草200g)送检验机构及时检验,检测时间与试验同步进行。 7 汇总分析 试验设计中所设数据收集完后,应汇总、整理,对品种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并对生产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总结。 7.1 经济性分析 7.1.1 引进试验品种 根据物候期、抗逆性的观测,与对照品种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经济价值。 7.1.2 新品种(系) 根据物候期观测和育种目标,确定其主要经济指标与对照品种的优劣。 7.2 数据汇总 将每
20、次产量汇总, 计算年度平均产量, 进行方差分析和各品种平均产量多重比较, 见附录B中表B.6、表B.7和表B.8。 7.3 结果分析 DB51/T 14812012 9 7.3.1 将试验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引进试验品种与对照品种的差异程度,从而确定其生产性能和引进价值。 7.3.2 将试验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新品种(系)与对照品种的差异程度,从而确定其生产性能和丰产性能。 7.4 综合评价 根据引进品种试验结果,判定各个引进品种在拟引进地区生产性能和丰产性能,分析其能否推广利用的可行性。 根据新品种(系)试验结果,判定各个新品种(系)在试验地区生产性能和丰产性能,分析其能否进入下
21、一级试验的可行性。 7.5 品比试验报告 根据试验目的,试验设计和试验资料,对参试品种做出评价,写出品比试验报告。 8 档案建立 内容包括参试品种(系)登记表(见附录A)、试验方案、试验记录、分析整理的资料、试验图片以及品比试验报告等。 DB51/T 14812012 10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参试品种(系)登记表 年份: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填表人: 草种名称 产地 序号 参试品种(系)编号 原编号 种名 学名 品种名 系谱(父本、母本、选育人、年份、单位) 国家或地区 海拔 m 经纬度 材料提供者 材料数量g 新品种(系) 来源收到日期(年月日)对本批材料处理的意见 D
22、B51/T 14812012 11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牧草观测项目与方法 B.1 牧草田间观测记载项目和标准 禾本科牧草田间观测记载项目及内容按表B.1, 豆科(双子叶)牧草田间观测记载项目及内容按表B.2,块根及块茎饲料作物田间观测记载项目及内容按表B.3。 B.1.1 禾本科牧草田间观测记载项目说明 B.1.1.1 出苗期(返青期) 50幼苗出土为出苗期,越冬或越夏后,50%的植株返青为返青期。 B.1.1.2 分蘖期 50的幼苗在茎的基部茎节上生长侧芽1cm以上为分蘖期。 B.1.1.3 拔节期 50植株的第一个节露出地面1cm2cm为拔节期。 B.1.1.4 孕穗期
23、50植株出现剑叶为孕穗期。 B.1.1.5 抽穗期 50植株的穗顶由上部叶鞘伸出而显露于外时为抽穗期。 B.1.1.6 开花期 50的植株开花为开花期。 B.1.1.7 成熟期 80%以上的种子成熟为成熟期。成熟期分为三个时期,即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乳熟期是指50以上植株的籽粒内充满乳汁,并接近正常大小;蜡熟期是指50以上植株籽粒的颜色接近正常,内呈蜡状;完熟期是指80以上的种子坚硬。 B.1.1.8 生育天数 由出苗(返青)至种子成熟的天数。 B.1.1.9 枯黄期 50%的植株枯黄时为枯黄期。 DB51/T 14812012 12 B.1.1.10 生长天数 由出苗(返青)至枯黄期的天
24、数。 B.1.1.11 抗逆性和抗病虫性 可根据小区内发生的寒、热、旱、涝、盐、碱、酸害和病虫害等具体情况加以记载。 B.1.1.12 株高 每次刈割前每小区随机取10株,测量从地面至植株的最高部位(芒除外)的绝对高度,求其平均值。 B.1.2 豆科(双子叶)牧草田间观测记载项目说明 B.1.2.1 出苗期(返青期) 50幼苗出土后为出苗期;50的植株返青为返青期。 B.1.2.2 分枝期 50植株长出侧枝1cm以上为分枝期。 B.1.2.3 现蕾期 50植株有花蕾出现为现蕾期。 B.1.2.4 开花期 10植株开花为初花期,80植株开花为盛花期。 B.1.2.5 结荚(实)期 50植株有荚果
25、(果实)出现为结荚(实)期。 B.1.2.6 成熟期 60植株种子成熟为成熟期。 B.1.2.7 株高 刈割前每小区随机取10株,测量从地面至植株的最高部位的拉伸(直)高度,求其平均值。于现蕾、初花期测定。 B.1.3 块根及块茎类饲料作物田间观测记载项目说明 B.1.3.1 出苗期 50%幼苗出土为出苗期。 B.1.3.2 块根(茎)膨大期 50%以上植株块根(茎)膨大为膨大期。 B.1.3.3 块根(茎)收获期 80%植株的块根(茎)成熟为收获期。 DB51/T 14812012 13 B.1.3.4 母根种植期 母根种植田间的时间。 B.1.3.5 萌发期 50%母根萌发后长出新叶为萌发
26、期。 B.1.3.6 抽薹期 主茎开始延伸,主茎顶端子叶节达10cm为抽薹期。 B.1.3.7 现蕾期 50植株有花蕾出现为现蕾期。 B.1.3.8 开花期 10植株开花为初花期,80植株开花为盛花期。 B.1.3.9 成熟期 50%以上的种子成熟时为成熟期。 DB51/T 14812012 14 表B.1 禾本科牧草田间观测记载表 单位:日/月, cm,d, 成熟期 小区 编号 参试品种(系)编号 播种期 出苗期(返青期) 分蘖期 拔节期 孕穗期 抽穗期 抽穗期株高 开花期 乳熟 蜡熟 完熟 完熟期株高 生育 天数 枯黄期 生长天数越冬(夏)率 备注 表B.2 豆科(双子叶)牧草田间观测记载
27、表 单位:日/月, cm,d, , cm 开花期 小区编号 参试品种 (系)编号 播种期 出苗期(返青期) 分枝期 现蕾期 初花 盛花 开花初期株高结荚期 成熟期 成熟期株高 生育天数枯黄期 完熟期株高 生长天数越冬(夏 )率根颈入土深度根颈直径 抗逆性 DB51/T 14812012 15 表B.3 块根及块茎饲料作物田间观测表 单位:日/月, cm,d 小区 编号 参试品种(系)编号 播种期 出苗期 块根 (茎)膨大期 母根种植期 萌发期 抽薹期 开花期 结实期 种子采收期生育天数抗逆性 备注 表B.4 株高观测记载表 草种名称: 观测日期: 年 月 日 生育期: 刈割茬数: 观测人: 观
28、测值(cm) 小区编号 参试品种(系)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cm) DB51/T 14812012 16 表B.5 产草量登记表 试验点名称: 草种名称: 试验年度: 观测人: 第一次刈割 第二次刈割 年累计产量 (/100) 小区 编号 参试品种(系)编号 测产日期生育期 株高(cm) 计产面积()鲜草重() 干鲜比(%)干草重() 测产日期生育期 株高(cm)计产面积() 鲜草重() 干鲜比(%) 干草重() 鲜草 干草 注: 1、刈割次数超过2次者可续表填写;2、*表干鲜比为干草重占鲜草重的百分率,以表示。 DB51/T 14812012 17 表B.6
29、 方差分析表 理论F值 变异原因 自由度 平方和 方差 F值 0.05 0.01 品种 重复 随机误差 总变异 表B.7 各品种平均产量多重比较表 显著水平 参试品种(系)编号 小区平均产量kg/小区 0.05 0.01 DB51/T 14812012 18 表B.8 干鲜比测定登记表 试验点名称: 草种名称: 测定日期: 年 月 日 测 定 人: 参试品种(系)编号 刈割茬次 样品鲜重(g) 样品风干重(g) 干鲜比(%) 注:干鲜比为样品风干重占鲜重的百分率,以表示。 表B.9 叶茎比测定登记表 试验点名称: 草种名称: 测定日期: 年 月 日 测 定 人: 叶(风干) 茎(风干) 参试品种(系) 编号 叶茎总重 (风干)(g) 重量(g) 占叶茎总重() 重量(g) 占叶茎总重() C _ DB51/T 14812012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