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3 ,大小:677.43KB ,
资源ID:1239367      下载积分:10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2393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C0143100_923 Automobile tyres《汽车用外胎(轮胎)》.pdf)为本站会员(吴艺期)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0143100_923 Automobile tyres《汽车用外胎(轮胎)》.pdf

1、 1 印月 96 9 月 本標準非經本局同意得翻印 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CNS 總號 號 ICS 83.160.10 K4017 1431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印 公布日期 修訂公布日期 51 4 月 27 日 96 9 月 14 日 (共 23 頁 )汽車用外胎(輪胎) Automobile tyres 1. 適用範圍:本標準適用於各型汽車用新外胎 (以下簡稱外胎 ),惟機車用、工業車輛及建設工程用以及農業機械用之輪胎除外。 備考:本標準中 內之單位係公制,數值為近似值。 2. 用語釋義 2.1 外胎 (tyre):用混合膠料、簾布、鋼絲等為材料,依使用目的予以適當成形後,經硫化而成,供裝著車輛輪圈

2、上,其構造如圖 1 所示。 圖 1 橡膠外胎之構造 2.1.1 胎面部 (tread):指外胎接觸地面部分之橡膠層。 2.1.2 胎體部 (carcass):纖維線 (或金屬線 )兩側被覆橡膠後經貼合形成外胎骨架部,亦即指外胎構造中除胎面部及胎邊膠部以外之其餘部分。 2.1.3 胎邊部 (sidewall):指外胎胎面部與胎唇部間之橡膠層部分。 2.1.4 胎唇部 (bead):外胎與輪圈之嵌合部分。 2.1.5 簾布層 (ply):橡膠被覆之平行纖維線 (或金屬線 )層。 2.1.6 簾線 (cord):充氣輪胎結構中,構成簾布層的纖維或鋼絲絞線。 2.1.7 環帶 (belt):徑向層或交

3、叉層環帶輪 胎結構中,位於胎面部下方之一層或多層材料,大致上橫置於胎面部中心線方向,在周圍方向以限制胎體部。 2.1.8 緩衝層 (breaker):交叉層輪胎結構中介於胎面部及胎體部間的簾布層,徑向花紋溝深度 胎面底層厚度 緩衝層或環帶部 胎面部 胎體部 胎邊部 胎唇部 2 CNS 1431, K 4017 層輪胎結構中介於胎面部及環帶間的簾布層,緩衝層可保護胎體部環帶。 2.2 輪圈 (rim):為供外胎或外胎與內胎組合件之胎唇部裝著之金屬製框架。 2.3 交叉層外胎 (bias ply tyre):胎體部簾布層對胎面部中心線成斜向角度配置而無環帶之充氣外胎。又稱斜交層簾布層外胎 (dia

4、gonal ply tyre)有有緩衝層及無緩衝層兩種。 (如圖 2 所示 ) 圖 2 交叉層外胎示例 2.4 徑向層外胎 (radial ply tyre):為一充氣外胎,其胎體部之簾布層延伸至胎唇部而簾布層與胎面部之中心線成 90角或近於 90角疊置而成,布層上加襯環帶使其緊縳。 (如圖 3 所示 ) 圖 3 徑向層外胎示例 2.5 交叉層環帶外胎 (belted bias tyre):為一充氣外胎,如圖 4 所示,其基本構造與交叉層外胎者相同,惟於胎體上加襯環帶使其緊縳。 胎面部中心線 胎體部簾布 胎面部 胎體部簾布環帶 胎面部胎面部中心線 3 CNS 1431, K 4017 圖 4

5、交叉層環帶外胎示例 2.6 轎車用應急用備胎 (temporary use spare tyre for passenger car):裝置於轎車上之標準外胎,因爆胎等故障而不能使用 時,為應急使用之目的,求減輕質量,體積所製造之外胎。有 T 型 (交叉層或徑向層 )應急用備胎一種。 T 型應急用備 胎之剖面較一般標準外胎為小,通常充較高氣壓使用,其構造形狀如圖 5 所示。 圖 5 T 型應急用備胎示例 2.7 深溝紋胎面 EHT(extra heavy tread):卡車及大客車用深溝紋外胎之胎面。 2.8 淺溝紋胎面 HW-J(highway tread-J):卡車及大客車用淺溝紋外胎之胎

6、面。 2.9 裡襯 (inner liner):指緊貼於免內胎之外胎胎體部內面為保持高度氣密性之 橡膠層。 2.10 剝離 (separation):指胎面部,胎 邊部、簾布層、纖維線 (或金屬線 )、胎唇部、環帶部或裡襯自其相鄰接構成物分離之情形。 2.11 剝落 (chunking):指胎面部橡膠,由於部分被撕裂而產生之剝離或殘缺。 2.12 龜裂 (crack):指胎面部、胎邊部或裡襯橡膠所產生之裂紋。 2.13 接合部位裂開 (open splice):指胎面部、胎邊部或裡襯接合部位之剝離現象。 2.14 PR(ply rating):表示相當於棉製簾布層之簾布層數,亦即表示外胎強度之

7、指數。 2.15 強化胎 (reinforced tyre):指刻有 “REINFORCED”或 “EXTRA LOAD”字樣之外胎,其承載質量較標準外胎為大。 2.16 試驗輪圈 (test rim):對於外胎之標稱在 CNS 標準或各國標準中所規定之適用輪圈。 胎面部中心線 胎體部簾布胎面部環帶標準輪胎之剖面 輪圈之剖面截面 應急用備胎之剖面 4 CNS 1431, K 4017 2.17 最大載重能力 (maximum load):規定條件下輪胎能夠負載之最大質量。 2.18 載重指數 (load index):表示輪胎最大載重能力之指數 (詳附錄 5) 2.19 速度代號 (speed

8、 symbol):表示輪胎最高速度之代號 (詳附錄 4) 2.20 最高速度 (maximum speed):在規定條件下,輪胎可走行之最高速度。 3. 種類及尺度:依 CNS 3668汽車輪胎種類及尺度或相關國家標準之規定。 4. 品質 4.1 外觀:外胎之形狀應整齊正確,厚薄均勻且應無明顯汙穢、傷痕、氣泡、龜裂、橡膠流動性不良及混入夾雜物等瑕疵。 4.2 性能 4.2.1 胎唇部抗脫座力 (bead unseating resistance):依第 5.3 節方法試驗時,在任何測定位置之抗脫座力均須符合表 1 及表 2 之規定值以上。 表 1 轎車用免內胎外胎之胎唇部抗脫座力最小值 標稱截

9、面寬度 未滿 160 160 以上 未滿 205 205 以上 抗脫座力 N kgf 6670 680 8890 905 11120 1135 表 2 轎車用 T 型應急用備胎之胎唇部抗脫座力最小值 載重指數 未滿 76 76 以上 未滿 93 93 以上 抗脫座力 N kgf 6670 680 8890 905 11120 1135 備考: 未標示載重指數外胎,以 CNS 3670轎車輪胎種類及尺度最大載重為準,由附錄 5 查其對照載重指數。 4.2.2 外胎強度 (破壞能 ):依第 5.4 節方法試驗時,其試驗結果須符合表 3、表 4及表 5 之規定值,惟在所有測試部位外胎不破壞而柱桿已觸

10、及輪圈時,視為達到規定值。 5 CNS 1431, K 4017 表 3 轎車用外胎之外胎強度 (破壞能 )最小值 標稱截面寬度 未滿 160 160 以上 一般 外胎 (1) 220 2245 295 3010 外胎強度(破壞能 ) J kgfcm 強化胎 439 4480 585 5970 表 4 轎車用 T 型應急備胎之外胎強度 (破壞能 )最小值 載重指數 未滿 76 76 以上 最大載重 (kg) 未滿 400 400 以上 外胎強度 (破壞能 ) J kgfcm 220 2245 295 3010 註 (1) 外胎之標稱截面寬度未能以三位整數標示時,依 CNS 3670轎車輪胎種類

11、及尺度 或相關國家標準之設計截面寬度加以區分。 備考 1. 外胎標稱尺度上記有速度代號記號之外胎,其總寬最大值可與同一尺度而無速度代號記號之普通外胎者通用。 2. 使用縲縈胎體之交叉層外胎時,以表 3、表 4 或表 5 所示數值之 60%為規定值。 表 5-1 輕型卡車用外胎、小型卡車用外胎、卡車及大客車用外胎強度 (破壞能 ) 最小值 (有標示載重指數之外胎適用 ) 單位: J kgfcm 單輪載重指數 121 以下 最大載重值對應之 空氣壓力 (kPa) 標稱輪圈直徑 未滿 13 標稱輪圈直徑 13 以上 單輪載重指數 122 以上 250 以下 136 1385 294 3000 251

12、 350 203 2072 362 3690 351 450 271 2765 514 5240 451 550 - 576 5875 972 9910 551 650 - 644 6565 1412 14400 651 750 - 1695 17285 751 850 - 2090 21310 851 950 - 712 7260 2203 22465 6 CNS 1431, K 4017 表 5-2 輕型卡車用外胎、小型卡車用外胎、卡車及大客車用外胎強度 (破壞能 )最小值 (無標示載重指數之外胎適用 ) 單位: J kgfcm 載重 等級 (Load range) (2) 輕型卡車用外胎

13、、小型卡車用外胎 其他外胎 - PR 標稱輪圈直徑未滿 13 需內胎 標稱輪圈直徑 13 14 免內胎 標稱輪圈直徑 13 以上 免內胎 需內胎 A 2 68 694 - 226 2306 - - B 4 136 1385 192 1960 294 3000 - - C 6 203 2072 271 2765 362 3690 576 5875 768 7830 D 8 271 2765 384 3915 514 5240 734 7485 893 9105 E 10 339 3459 - 576 5875 972 9910 1412 14400F 12 407 4153 - 644 6565

14、 1412 14400 1785 18200G 14 - - 712 7260 1695 17285 2282 23270H 16 - - 768 7830 2090 21310 2599 26500J 18 - - - 2203 22465 2825 28805L 20 - - - - 3051 31100M 22 - - - - 3220 32835N 24 - - - - 3390 34560註 (2) 載重等級詳附錄 6。 4.2.3 耐久性能 (endurance test):依第 5.5 節方法試驗後,應無目視可見之剝離、剝落、簾線斷裂、深達簾線之龜裂或接合部位裂開等現象。 4.2

15、.4 高速性能 (high speed performance):轎車用外胎、 T 型應急用備胎及標稱輪圈直徑未滿 15 之輕型及小型卡車用外胎,依第 5.6 節、附錄 1、附錄 2 或附錄 3 方法試驗後,應無目視可見之剝離、剝落、簾線斷裂、深達簾線之龜裂或接合部位裂開等現象。 5. 試驗方法 5.1 取樣:由同一批、 同一構造之外胎代表尺度中隨機抽取外胎樣品三個 (3),分別供下列試驗用。 (1) 尺度測定,胎唇抗脫座試驗 (僅轎車用免內胎外胎適用 )及破壞能試驗 (依序試驗 )。 (2) 耐久性能試驗。 (3) 高速性能試驗 7 CNS 1431, K 4017 註 (3) 不需作第 4

16、.2.4 節高速性能試驗之外胎,則取樣數為兩個。 5.2 尺度測定:在室溫下,將外胎套入標準輪圈並依相關 CNS 之規定,充氣到最大載重對應之空氣壓力 (轎車用外胎及 T 型應急用備胎依表 8-2),在室溫下放置至少 24 小時後再行調節內壓至原來氣壓,然後在外胎外周六等分點處,用卡規或游標卡尺量測外胎總寬,取其平均值,用捲尺量測外胎之最大圓 周,除以(3.14),即得外胎外徑。 5.3 胎唇部抗脫座試驗 5.3.1 外胎之準備:洗淨轎車用免內胎 之外胎胎唇部並拭乾,不用潤滑劑或接著劑而將外胎套入於乾淨均勻塗裝之試驗輪圈上。在室溫下充氣至如表 8-2轎車用外胎及 T 型應急用備胎之試驗空氣壓力

17、,在室溫下放置 3 小時以上後再行調節至原來氣壓。 5.3.2 裝置:如圖 6 所示,配合外胎之標稱尺度及輪圈直徑,將載重塊移動至外胎之胎邊部如表 6 內所示之 L 值,對 T 型應急用備胎以外之外胎,用圖 7之載重塊 A 或載重塊 B;對 T 型應急用備胎用圖 7 之載重塊 B。以每分鐘 (50.0 2.5) mm 之速度施加壓力者。載重塊之材質係採用 CNS 2068鋁及鋁合金之合金種類及鍊度符號之鑄鋁合金 355.0 之規定,其表面加工精度依CNS 7868表面粗糙度之 1.6S 以下者。 5.3.3 步驟:將依第 5.3.1 節備妥之外胎與輪圈組合後安裝於第 5.3.2 節之裝置上,配

18、合輪圈標稱直徑,將載重塊對準表 6 所示 L 值之位置處後,使載重塊接觸到外胎時,調整載重臂應與 外胎胎面中心線大約成平行狀態下,將載重塊加以固定然後將載重塊以 (50.0 2.5) mm/min 之速率向外胎之胎邊部擠壓,測定胎唇部自輪圈之胎唇部座脫離前瞬間之載重。 此項試驗之測定位置須在外胎外 周約四等分點處,胎唇部至輪圈座脫離前已達到規定值時可停止載重塊之擠壓,並記錄其載重值。 圖 6 胎唇部抗脫座試驗裝置圖例 單位: mm 支持台輪圈 外胎 載重塊 載重臂 8 CNS 1431, K 4017 圖 7 載重塊之形狀及尺度 單位: mm 載重塊 A 載重塊 B 載重塊 B 剖面 A-A

19、剖面 A-A 剖面 B-B 剖面 B-B 簡圖 俯視圖正視圖正視圖俯視圖簡圖 9 CNS 1431, K 4017 表 6 L 尺度 單位: mm inch 輪圈標稱直徑 轎車用外胎 T型應急用備胎 10 216 8.5 175 6.9 12 241 9.5 201 7.9 13 254 10.0 213 8.4 14 267 10.5 226 8.9 15 279 11.0 239 9.4 16 292 11.5 251 9.9 17 305 12.0 269 10.6 18 318 12.5 290 11.4 19 330 13.0 305 12.0 20 343 13.5 318 12.

20、5 21 356 14.0 330 13.0 22 368 14.5 343 13.5 23 381 15.0 356 14.0 290 229 - 315 241 - 340 254 - 365 267 - 390 279 - 415 292 - 備考: 轎車用外胎在形狀 45 系列 (參考 CNS 3670)以下之低扁平比外胎,作胎唇部抗脫 座試驗時,若發生載重塊壓不到輪胎時,則胎唇部抗脫座試驗可免施行。 表示公制 (mm) 5.4 外胎強度 (破壞能 )試驗 5.4.1 外胎之準備:將外胎套入試驗輪圈。依各相關 CNS 規定之空氣壓力 -載重對應表,對轎車用外胎及 T 型應急用外胎,則充

21、氣至表 8-2 轎車用外胎及含 T型應急用備胎之試驗空氣壓力; 對其他車輛用外胎則充氣至與最大載重值相對應之空氣壓力 (4),並在常溫下放置 3 小時以上後,再行調節至原來空氣壓力。又免內胎之外胎,由於 作此試驗有破壞外胎導致無法在其後進行之試驗中保持空氣壓力之情況,故可裝入內胎以保持空氣壓力。 註 (4) 最大載重值在使用單輪時與使用複輪時有所不同者,則取使用複輪時 10 CNS 1431, K 4017 之最大載重值相對應之空氣壓力。 5.4.2 裝置:具有適當容量之萬能試驗 機,該萬能試驗機裝設先端呈半球狀之柱桿,能以 (50.0 2.5) mm/min 之速度壓入胎面部者、其柱桿直徑如

22、表 7-1 及7-2 所示。 表 7-1 柱桿直徑 (有標示載重指數之外胎適用 ) 輕型卡車用外胎、小型卡 車用外胎、卡車及大客車用外胎 外胎類別 轎 車 用 外 胎 (含 T 型應急用備胎 ) 單輪載重指數121 以下 單輪載重指數122 134 單輪載重指數 135 以上 柱桿直徑 (mm) 19 0.5 19 0.5 32 0.5 38 0.5 表 7-2 柱桿直徑 (無標示載重指數之外胎適用 ) 卡車及大客車用外胎 外胎類別 轎 車 用 外 胎(含 T 型應急用備胎 )輕型卡車用外胎小卡車用外胎12PR 以下 14PR 以上 柱桿直徑 (mm) 19 0.5 32 0.5 38 0.5

23、 5.4.3 步驟:將依第 5.4.1 節備妥之外胎,安裝於第 5.4.2 節所述之裝置上,將柱桿以垂直於外胎中心軸之方向,以每分鐘 (50.0 2.5) mm 之移動速度壓入胎面部之中央部分。若中央部分為 花紋溝者,可將柱桿壓入最靠近胎面部之中央花紋塊突出部分。於外胎外周 5 等分點處分別施行試驗,在前 4 等分點處 (5 等分點時 )測定時外胎破壞前其破壞能分別超過表 3,表 4,表 5-1 或表 5-2 規定之最小值時停止柱桿移動,測定該時之載重及柱桿 移動之距離,測定最後一點時則柱桿須押入至 破壞為止,並測定外胎破壞前押入載重及柱桿移動距離。惟若柱桿已壓至 輪圈而外胎尚未破壞時,則取柱

24、桿壓至輪圈前時之載重及柱桿移動之距離,作為其破壞時之數值。 5.4.4 計算:外胎之破壞能係依將各測 定位置之破壞能,依下式計算,取其算術平均值。 2PFW= 式中, W:破壞能 (J) kgfcm F:柱桿之押入載重 (N) kgf P:柱桿之移動距離 (m) cm 5.5 耐久性能試驗 5.5.1 外胎之準備:與第 5.4.1 節同法組合外胎與試驗輪圈,對轎車用外胎,充氣 11 CNS 1431, K 4017 至表 8.2 規定之空氣壓力,對其他車輛用外胎則充氣至與最大載重值對應之空氣壓力,若為轎車用外胎將此組合件在溫度 35 以上 (量測範圍距離外胎表面 0.15 1.0m)放置 3

25、小時以上後,若為其他車輛用外胎則將此組合件在溫度 20 以上放置 3 小時以上後,於同溫度再行調整至原空氣壓力。 表 8-1 轎車用外胎 (含 T 型應急用備胎 )之耐久性能試驗條件 試 驗 速 度 (km/h) 81 試 驗 載 重 (kg) 最大載重值 載重百分率試 驗 階 段 試 驗 時 間 (h) 載 重 百 分 率 %1 4 85 2 6 90 3 24 100 表 8-2 轎車用外胎及 T 型應急用備胎之試驗空氣壓力 輪 胎 類 別 轎車用外胎 T 型應急用備胎一般胎 180 360 用於尺度、胎唇部抗脫座外胎強度、耐久性能試驗之空氣壓力(kPa) 強化胎 220 - 5.5.2

26、裝置:試驗裝置為具有直徑為 1.7m 1%或 2.0 m 1%,寬度至少為外胎總寬以上而表面平滑之鋼輪。 5.5.3 步驟:取第 5.5.1 節備妥之外胎安裝於第 5.5.2 節所述裝置上,轎車用外胎及應急用備胎 (T 型 )依表 8-1 條件,輕型卡車用外胎、小型卡車用外胎、卡車及大客車用外胎依表 9表 12 之條件,按試驗階段 1.2.3 之順序,在試驗當中不作壓力調整而持續運轉。惟試驗區室溫維持在 38 3 。 12 CNS 1431, K 4017 表 9 輕型卡車胎、小型卡車胎、卡車胎、大客車胎之耐久性能試驗條件 (5) (有標示速度代號之輪胎 ) 載重指數 ( 單輪 ) 121 以

27、下 122 以上 速 度 代 號 FG J K LMNPF G J K L M 徑向層 33 41 49 57 65 81 89 97 33 41 49 57 65 73 試驗速度 (km/h)(6) 交叉層 33 41 49 57 65 - 33 41 49 - 試 驗 載 重 (kg) 最大載重 (單輪 )載重百分率 試驗階段 試驗時間 (h) 載重百分率 (%) 1 7 66 70 75(7) 66 2 16 84 88 97(7) 84 3 24 101 106 114(7) 101 註 (5) 單輪載重指數 121 以下且速度代號 Q 以上之輕型卡車胎、小型卡車胎之試驗條件依表 10

28、 之規定 (6) 若為特殊胎面部外胎 (EHT 或 M+S 等 )時,以規定速度之 85%施行試驗。 (7) 試驗階段 1 3 之試驗時間分別為 4h. 6h. 24h。 備考 1. 若單輪載重指數 122 以上且速度代號 N 或 P 之輪胎,有標示 ”LT“或 ”C“字樣亦可適用表 9 中 121以下之 N 或 P 試驗條件 (即為參照 ECE54(2002-05-03)規定 )。 表 10 輕型卡車胎、小型卡車胎、卡車胎及大客車用胎之耐久性能試驗條件 (單輪載重指數 121 以下且速度代號 Q 以上之輪胎 ) 鋼 輪 直 徑 1.7 m 1% 2.0 m 1% 試 驗 載 重 (kg) 最

29、大載重 (單輪 )0.90 最大載重 (單輪 )0.92 試驗階段 試驗時間 (min) 試驗速度 (km/h) 1 10 0 加速至初期速度 2 10 初期速度 3 10 初期速度 +10 4 30 初期速度 +20 備考 1.初期速度為 (速度代號對應之最高速度 20) km/h 2. 若單輪載重指數 122 以上且速度代號 Q 以上之輪胎,有標示 “LT”或 “C”字樣亦可適用表 10 試驗條件 (即為參照 ECE54(2002-05-03)規定 ) 13 CNS 1431, K 4017 表 11 輕型卡車胎、小型卡車胎、卡車胎及大客車胎之耐久性能試驗條件 (8) (無標示速度代號之輪

30、胎 ) PR 8 以下 10 12 14 16 以上標稱輪圈直徑 未滿 15 15 以上 - 試 驗 速 度 (km/h)(6) 81 65 57 49 試 驗 載 重 (kg) 最大載重 (單輪 )載重百分率 試驗階段 試驗時間 (h) 載重百分率 (%) 1 7 75(7) 75 70 66 2 16 97(7) 97 88 84 3 24 114(7) 114 106 101 註 (8) 標示最高速度未滿 80 km/h 之輕型卡車胎、小型卡車胎、卡車胎及大客車胎之試驗條件依表 12 之規定。 表 12 輕型卡車胎、小型卡車胎、卡車胎及大客車胎之耐久性能試驗條件 (標示最高速度未滿 80

31、 km/h 之輪胎 ) 最 高 速 度 (km/h) 未滿 57 57 以上 試 驗 速 度 (km/h) 25 33 試 驗 載 重 (kg) 最大載重 (單輪 )載重百分率 試驗階段 試驗時間 (h) 載重百分率 (%) 1 7 66 2 16 84 3 24 101 5.6 高速性能試驗 (有標示速度代號之轎車用外胎及標稱輪圈直徑未滿 15 之輕型及小型卡車用外胎適用 ) 5.6.1 外胎之準備:與第 5.5.1 節同法備妥外胎,充氣至表 13、表 14 及附錄 13(9)所示試驗空氣壓力,並於 20 以上環境放置 3h 以上後,再調整至原空氣壓力。 註 (9) 若為 T 型應急用備胎,

32、則試驗空氣壓力一律為 420 kPa。 5.6.2 裝置:同第 5.5.2 節者。 5.6.3 步驟:取第 5.6.1 節備妥之外胎,安裝於第 5.6.2 節所述裝置上,於 20 30 ( 若經製造廠同意可提高溫度 )環境下依以表 13表 14 條件在不調整空氣壓力之情形下自試驗階段 1 依序連續施行試驗。 5.6.4 其他輪胎依照附錄 1、附錄 2 或附錄 3 之規定條件實施高速性能試驗。 備考:其他輪胎係指 1.標稱輪圈直徑未滿 15 之輕型及小型卡車用外胎。 2.無標示速度代號或僅標示 VR 或 ZR 之轎車用外胎。 3.標示 ZR 且標示最高速度高於 300 km/h 之轎車用外胎。

33、14 CNS 1431, K 4017 表 13 高速性能試驗之試驗條件 (有標示速度代號 L W 轎車用外胎適用 ) 速度代號 N以下 P S T H V W 一般標準胎 (徑向層 ) 240 260 280 300 320 強化胎 (徑向層 ) 280 300 320 340 360 4PR(交叉層 ) 230 260 280 300 - 6PR(交叉層 ) 270 300 320 340 - 試驗空氣壓力(9)(kPa) 8PR(交叉層 ) 300 330 350 370 - 試驗載重 (kg) 最大載重 載重係數 (10) 試驗速度 (km/h) 試驗 階段 試驗時間 (min) 鋼輪

34、直徑: 1.7 m 1% 鋼輪直徑: 2.0 m 1% 1 10 0 加速到初期速度 0加速到初期速度 2 10 初 期 速 度 初期速度 3 10 初期速度 +10 初期速度 +10 4 10 初期速度 +20 初期速度 +20 5 10 初期速度 +30 初期速度 +30 6 10 初期速度 +40 初期速度 +30 註 (10) 速 度 代 號 載 重 係 數H 以下 0.80 V 0.73 W 0.68 備考:初期速度 若鋼輪直徑為 1.7 m 1%時,則初期速度為 (速度代號對應最高速度 40) km/h 若鋼輪直徑為 2.0 m 1%時,則初期速度為 (速度代號對應最高速度 30)

35、 km/h 15 CNS 1431, K 4017 表 14 高速性能試驗之試驗條件 (有標示速度代號 Y 轎車用外胎適用 ) 一般標準胎 (徑向層 ) 320 試驗空氣壓力 (kPa) 強化胎 (徑向層 ) 360 試驗載重 (kg) 最大載重 0.68 試驗速度 (km/h) 試驗 階段 試驗時間 (min) 鋼輪直徑: 1.7 m 1% 鋼輪直徑: 2.0 m 1% 1 10 自 0 加速到 260 自 0 加速到 270 2 20 260 270 3 10 270 280 4 10 280 290 5 10 290 300 5.7 各項試驗之許可差:標準內各項試驗 條件除已規定許可差者

36、外,其餘部分之許可差如表 15。 表 15 各項試驗之許可差 輪胎類別 項目 轎車用外胎其他車輛 用外胎 試驗空氣壓力 5 kPa 20 kPa 柱桿及載重塊之載重與移動距離 (11) 1% 1% 柱桿及載重塊之載重與移動速度 3% 3% 柱桿直徑 0.5 mm 0.5 mm 鋼輪試驗機之速度 02+km/h 02+km/h 鋼輪試驗機之載重 02+% 1.5% 註 (11) 表示測定精度。 備考:以 %表示之許可差,係對試驗裝置之最大值 (全標度 )之數值。 6. 外胎之標稱方法:依 CNS 4678汽車等用外胎、內胎、輪圈、輪圈帶及襯帶之標稱方法之規定。 7. 標示 7.1 磨耗之標示 7

37、.1.1 胎面磨耗指示點 (treadwear indicator 或 slip sign):標示外胎胎面溝紋磨耗至距溝底 1.6 mm 處之記號,對轎車用外胎及輕型卡車用外胎,須於外胎外周 16 CNS 1431, K 4017 上等距離處設胎面磨耗指示點 4 個以上;對其他車輛用外胎,則於外胎外周上等距離處設胎面磨耗指示點 6 個以上,而表示該位置之刻印記號,須以刻印在外胎模具上之方式,在 外胎之兩側面予以標示,惟除卡車及大客車用外胎以外之其他車輛用外胎 ,須標示於外胎之兩側面上,且單側面不得少於全數之半。 7.1.2 泥雪地用外胎之平台 (platform):泥雪地用外胎除依第 7.1.

38、1 節標示胎面磨耗指示點外,於外胎外周上等距離處設標示胎面溝紋磨耗至 50%深時之平台 4個以上,而表示該位置之箭頭記 號,須以刻印在外胎模具上之方式,在外胎之兩側面予以標示。 7.2 胎邊部之標示:於外胎之胎邊部上, 須以刻印在外胎模具上之方式或用鑄字之金屬片貼在模具上之方式,在外胎之 兩側面予以標示下列事項,惟製造日期之代號及製造國別僅需標示一面。 7.2.1 外胎標稱尺度 (12)。 7.2.2 製造廠商名稱或其代號。 7.2.3 製造國別。 7.2.4 製造日期之代號。例: 1105 (a) 前二碼代表生產週別。 (b) 後二碼代表生產年份 (西元年 )。 7.2.5 標示種類之文字

39、(13)。 (1) 免內胎外胎標以 “TUBELESS”。 (2) 徑向層外胎標以 “RADIAL”(14)。 (3) 交叉層環帶外胎標以 “BELT”, “BELTS”或 “BELTED”(14)。 (4) 泥雪地用外胎標以 “SNOW”(14), “M+S”, “M&S”或 “M/S”。 (5) 輕型卡車用外胎標以 “ULTRA LIGHT TRUCK”或其簡稱 “ULT”。 (6) 小型卡車用外胎標以 “LIGHT TRUCK”或其簡稱 “LT”。 (7) 卡車及大客車用深溝紋外胎標以 “EXTRA HEAVY TREAD”或其簡稱“EHT”。惟泥雪地交叉層外胎則可省略。 (8) 卡車及

40、大客車用淺溝紋外胎標以 “HIGHWAY TREAD-J” 或其簡稱“HW-J”。 (9) 轎車應急用備胎須有應急用標示, T 型應急用備胎須有空氣壓力(空氣壓力 4.2 kgf/cm2或空氣壓力 420 kPa)標示。 (以中文、英文或日文表示均可 )。 (10)轎車用強化胎須標示 “REINFORCED”或 “EXTRA LOAD”字樣。 註 (12) 外胎之標稱尺度依 CNS 4678 之規定。惟於表示外胎時輪圈標稱直徑及標示簾布層數間之 “-”可以省略。 (13) 英文字母不限定大寫或小寫。 (14) “ ”內之英文字,單獨標示或併在商品名標示。 參考:除上述標示事項外,並應依商品標示

41、法相關法令之規定。 17 CNS 1431, K 4017 附錄 1 1. 高速性能試驗 (標稱輪圈直徑未滿 15 之輕型及小型卡車用外胎適用 ) 1.1 外胎之準備:與第 5.4.1 節同法組合外胎與輪圈,充氣至與最大載重值對應之空氣壓力,將此組合件在 (38 3) 下放置 3 小時以上後,於同溫度下再調整至原空氣壓力。 1.2 裝置:同第 5.5.2.節者。 1.3 步驟:取附錄 1 第 1.1 節備妥之外胎,安裝於附錄 1 第 1.2 節所述裝置上,以附錄 1 表 1 條件施行試驗階段 1 後,令外胎放冷至 (38 3) ,再調整至原空氣壓力。然後自試驗階段 2 依序在不再調整空氣壓力下

42、,連續施行試驗 (試驗週遭溫度 (38 3) ) 。 附錄 1 表 1 高速性能試驗條件 試 驗 載 重 (kg) 最 大 載 重 (單輪 )0.88 試驗階段 試驗時間 (min) 試 驗 速 度 (km/h) 1 120 80 2 30 110 3 30 120 4 30 130 18 CNS 1431, K 4017 附錄 2 1. 高速性能試驗 (無標示速度代號或僅標示 VR 或 ZR 之轎車用外胎適用 ) 1.1 試驗條件 1.1.1 試驗空氣壓力:應使用附錄 2 表 1 中的試驗空氣壓力 附錄 2 表 1 試驗空氣壓力 (無標示速度代號之轎車用外胎適用 ) 輪 胎 型 式 試 驗

43、空氣壓力 (kPa) VR 300 ZR 320 徑向層 R 280 4PR 或載重等級 B 230 6PR 或載重等級 C 270 交叉層及環帶交叉層 8PR 或載重等級 D 300 1.1.2 最大載重 /速度代號 (1) 最大載重由輪胎製造廠商規定 (或模刻在輪胎的胎邊 ),參照附錄 2 表 2所示的速度施行試驗。 (2) 試驗載重為最大載重的 80%。 附錄 2 表 2 試驗最高速度 輪 胎 型 式最高速度 (km/h) VR 210(1) ZR 240(1) 徑向層 R 170 標稱輪圈直徑 - 10 120 12 140 交叉層及環帶交叉層 13 以上 150 註 (1) 最高速度

44、需諮詢輪胎製造廠商 . (3) 無速度代號標示之輪胎的初期速度如下: 若鋼輪直徑為 1.7 m 1%時,則初期速度為 (附錄 2 表 2 所示速度 40) km/h 若鋼輪直徑為 2.0 m 1%時,則初期速度為 (附錄 2 表 2 所示速度 30) km/h (4) 試驗條件如附錄 2 表 3 所示: 19 CNS 1431, K 4017 附錄 2 表 3 高速試驗條件 (無標示速度代號之轎車用外胎適用 ) 試 驗 速 度 (km/h) 試驗 階段 試驗時間 (min) 鋼輪直徑: 1.7 m 1% 鋼輪直徑: 2.0 m 1% 1 10 0 加速到初期速度 0加速到初期速度 2 10 初

45、 期 速 度 初 期 速 度 3 10 初期速度 +10 初期速度 +10 4 10 初期速度 +20 初期速度 +20 5 10 初期速度 +30 初期速度 +30 6 10 初期速度 +40 初期速度 +30 20 CNS 1431, K 4017 附錄 3 1. 高速試驗條件 (標示 ZR 且標示最高速度高於 300 km/h 之轎車用外胎適用 ) 1.1 輪胎標示 ZR 且標示最高速度高於 300 km/h 之轎車用外胎應該用同型樣品兩個,分別執行兩項的高速試驗,第一項試驗應依照表 14 規定實施,用 300 km/h時允許載重 80%作為試驗載重。 第二項試驗有關最高輪胎性能,應 該

46、用第二個樣品以下列的程序在直徑 1.7 m或 2.0 m 的鋼輪上施行。用最高速度時允許載重的 80%作為試驗載重,以固定的速率加速,使輪胎在 10 分鐘內由零加速到最高速度,操作設備使鋼輪速度於最高速度維持 5 分鐘。 備考:若輪胎製造廠商同意,則可用同一個輪胎進行兩項試驗。 21 CNS 1431, K 4017 附錄 4 外胎速度表示法 速度代號 最高速度 (km/h) A1 5A2 10 A3 15 A4 20 A5 25 A6 30 A7 35 A8 40 B 50 C 60 D 65 E 70 F 80 G 90 J 100 K 110 L 120 M 130 N 140 P 15

47、0 Q 160 R 170 S 180 T 190 U 200 H 210 V 240 W 270 Y 300 22 CNS 1431, K 4017 附錄 5 載重指數及其相對應之最大載重表 指數 載重 (kg) 指數 載重 (kg) 指數 載重 (kg) 指數載重(kg) 指數載重(kg)指數載重 (kg) 指數 載重 (kg) 0 45 40 140 80 450 120 1400 160 4500 200 14000 240 450001 46.2 41 145 81 462 121 1450 161 4625 201 14500 241 462502 47.5 42 150 82 4

48、75 122 1500 162 4750 202 15000 242 475003 48.7 43 155 83 487 123 1550 163 4875 203 15500 243 487504 50 44 160 84 500 124 1600 164 5000 204 16000 244 500005 51.5 45 165 85 515 125 1650 165 5150 205 16500 245 515006 53 46 170 86 530 126 1700 166 5300 206 17000 246 530007 54.5 47 175 87 545 127 1750 167 5450 207 17500 247 545008 56 48 180 88 5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