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6 ,大小:389.63KB ,
资源ID:1270100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2701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MH T 9009-2017 0713 Airborne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供电系统》.pdf)为本站会员(刘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MH T 9009-2017 0713 Airborne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供电系统》.pdf

1、 ICS 49.090 V 40 MH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 MH/T 90092017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供电系统 Airborne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2017 - 01 - 02 发布 2017 - 04 - 01 实施中国民用航空局 发布MH/T 90092017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缩略语 3 5 技术要求 . . 3 5.1 一般要求 . . 3 5.2 CU 技术要求. . 6 5.3 PCM 技术要求 . 7 5.4 O

2、U 技术要求. . 8 6 试验方法 . . 9 6.1 试验环境 . . 9 6.2 试验设备 . 10 6.3 环境试验 . 10 6.4 绝缘特性试验 . 10 6.5 机械强度试验 . 10 6.6 电磁兼容试验 . 11 6.7 电源输入试验 . 11 6.8 保护功能试验 . 12 6.9 阻燃性试验 . 13 6.10 CU 功能和性能试验. . 14 6.11 PCM 功能和性能试验. 15 6.12 OU 性能试验 17 7 装机测试方法 . 17 7.1 基本要求 . 17 7.2 安装要求 . 18 7.3 负载要求 . 18 7.4 频率要求 . 18 7.5 测试内容

3、 . 18 8 检验规则 . 18 9 标识、随 附文件、包装、运输和贮存 . 21 M HMH/T 9009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中国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批准立项。 本标准由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成都唐音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仁良、张迪、杨娟、董艇舰、孙玲、刘雪莹、胡毅克、胡敏、文青松、冯建朝。 MH/T 90092017 1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供电系统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

4、供电系统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装机测试方法、检验规则、标识、随附文件、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供电系统 ,该系统输入电源为115 V/200 V或 230 V /400 V,恒频(400 Hz)/窄变频(360 Hz650 Hz)/宽变频(360 Hz800 Hz)的机载三相交流电,输出为110 V/60 Hz或220 V/50 Hz交流电源和5 V直流电源。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099.

5、1-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5226.1-2008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JB/Z 299C 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 YD/T 1591 便携式通信手持机充电器及接口技术 ATA 300 航空器材包装规范(Aviation Equipment Packaging Specification) RTCA DO-160G 机载设备的环境条件和测试程序(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Airborne Equipment) RTCA DO-178B 机载系统和设备软件

6、的合格审定要求(Software Considerations in Airbo rne Systems and Equipment Certification)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机载恒频交流电 airborne constant frequency ac power 航空器上使用的电压为115 V/200 V或230 V /400 V,频率为400 Hz的恒频交流电。 3.2 机载窄变频交流电 airborne narrow variable frequency ac power 航空器上使用的电压为115 V/200 V或230 V/400 V,频率为

7、360 Hz650 Hz的变频交流电。 3.3 机载宽变频交流电 airborne wide variable frequency ac power M HMH/T 90092017 2 航空器上使用的电压为115 V/200 V或230 V/400 V,频率为360 Hz800 Hz的变频交流电。 3.4 机载交流电源 airborne ac power 机载恒频交流电源、机载窄变频交流电源和机载宽变频交流电源的统称。 3.5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供电系统 airborne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使机载交流电变换

8、为110 V/60 Hz或 220 V/50 Hz工频交流电和5 V直流电,为机组和乘客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供电的系统。 注: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供电系统由控制器、电源转换组件和电源输出插座组成,具有电源管理、控制和保护等功能。 3.6 控制器 control unit 接收控制信号,经过功率管理,把机载交流电源分配给电源转换组件的控制装置。 注: 控制器具有与航空器客舱系统信息交互功能和保护功能。 3.7 电源转换组件 power conversion module 使控制器输出的机载交流电转换为110 V/60 Hz或220 V /50 Hz工频交流电和5 V直流电的装置。 注: 电源转换组

9、件具有自动稳压和保护功能。 3.8 电源输出插座 outlet 为便携式电子设备提供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的输出接口。 3.9 漏电保护 current leakage protection 当控制器或电源转换组件的输出电流与回路电流之间的差值大于设备漏电保护电流值时, 自动切断电源。 3.10 总谐波失真度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交流电压或电流波形除基波分量外各次谐波平方和的二次根值与基波有效值的百分比, 见公式 (1) 。 %1001n22kXXTHDk. (1) 式中: THD 总谐波失真度; MH/T 90092017 3 Xk 电压或电流第k次谐波的有效值;

10、 X1 电压或电流基波的有效值。 3.11 畸变 distortion 在交流系统中,交流波形除基波分量之外的方均根值。在直流系统中,直流波形中交流分量的方均根值。 3.12 畸变系数 distortion factor 畸变与基波的有效值之比。畸变系数通常用百分数表示,见公式(2)。 1212)(XXXdfrms . (2) 式中: df 畸变系数; Xrms 电压或电流波形全部成分的有效值; X1 电压或电流基波的有效值。 3.13 电气负载分析 electrical load analysis 用于证实飞机的电源系统能够安全提供新增负载正常使用时所需的电源容量,分析过程中应考虑新增设备可

11、能产生的最大负载。 4 缩略语 APU:辅助动力装置(Auxiliar y Power Unit) CU:控制器(Control Unit) ELA:电气负载分析(Electrical Load Analysis) EMC:电磁兼容(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I:电磁干扰(Electro Magn etic Interference) GND:接地(Ground) PCM:电源转换组件(Power Conv ersion Module) MSL:平均海拔(Mean Sea Level) OU:电源输出插座(Outlet) PED:便携式电子设备(Por

12、table E lectronic Device) THD:总谐波失真度(Total Harm onic Distortion) 5 技术要求 5.1 一般要求 5.1.1 环境要求 M HMH/T 90092017 4 5.1.1.1 工作温度 CU和PCM应满足下列温度条件: 正常运行工作温度:-15 55 ; 短时工作温度:-40 71 ; 地面保存温度:-55 85 。 注: 短时是指工作时间不大于30 min。 5.1.1.2 工作高度 CU和PCM应安装在增压 区域。按照 6.3.2进行工 作高度试验,正常运行的座舱高度最大值应不低于4 600 m(15 000 ft)MSL。 5

13、.1.1.3 温度变化 按照6.3.3进行温度变化试验。试验后,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1.4 湿热 按照6.3.4进行湿热试验。试验后,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2 绝缘特性 5.1.2.1 绝缘电阻 按照6.4.1进行绝缘电阻试验,CU和PCM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 M 。 按照6.4.1进行绝缘电阻试验,OU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 M ,OU内交流与直流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 M 。 5.1.2.2 绝缘强度 按照6.4.2进行绝缘强度试验,CU、PCM和OU不应出现电弧或绝缘击穿现象。 5.1.3 机械强度 5.1.3.1 工作冲击 按照6.5.1进行工作冲击试验。试验

14、后,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3.2 坠撞安全 按照6.5.2进行坠撞安全试验。 试验后, CU和PCM的壳体允许弯曲和变形, 安装连接件不应出现损坏,且设备应能正常工作。 5.1.3.3 振动 按照6.5.3进行振动试验,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4 电磁兼容 5.1.4.1 磁影响 对于预安装于驾驶舱内的CU和PCM,磁罗盘偏离度等于1时,CU或PCM与磁罗盘之间的距离应不大于0.3 m。 MH/T 90092017 5 对于预安装于客舱内的CU和PCM,磁罗盘偏离度等于1时,CU或PCM与磁罗盘之间的距离应在1 m3 m范围内。 5.1.4.2 电压尖峰 按照6.6.

15、2进行电压尖峰试验,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4.3 音频传导敏感性 按照6.6.3进行音频传导敏感性试验,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4.4 感应信号敏感性 按照6.6.4进行感应信号敏感性试验,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4.5 射频敏感性(辐射和传导) 按照6.6.5进行射频敏感性(辐射和传导)试验,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4.6 射频能量发射(辐射和传导) 按照6.6.6进行射频能量发射(辐射和传导)试验,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4.7 静电放电 按照6.6.7进行静电放电试验,CU和PCM的性能应不产生永久性下降。 5.1.5 电源输

16、入 按照6.7.1进行电源特性对设备的影响试验,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按照6.7.2进行设备对电源的影响试验,CU和PCM应符合RTC A DO-160G中16.7的规定。 5.1.6 软件 程序编写和测试应符合RTCA DO-178B的规定,并能够实现在翼软件升级。 5.1.7 自检功能 CU和PCM应具有上电自检和在线循环故障监控功能。 5.1.8 保护功能 5.1.8.1 过载保护 CU和PCM所有输出通道应具有单独的过载保护功能。CU和PCM交流输出电流大于额定电流值的150 %时,应切断输出电源。 5.1.8.2 短路保护 CU和PCM所有输出通道应具有单独的短路保护功能。CU

17、和PCM交流输出电流大于额定电流值的200 %时,应通过硬保护器件切断输出电源。 5.1.8.3 过热保护 M HMH/T 90092017 6 CU和PCM壳体内的温度大于85 时,应切断输出电源,且CU和PCM不应发生损坏。CU和PCM宜采用自然冷却方式散热。 5.1.8.4 漏电保护 CU和PCM所有输出通道应具有单独的漏电保护装置,实时监控CU和PCM输出电源与地之间的漏电流。 CU输出端的漏电流大于设备设定的漏电保护电 流值时,漏电保护装置应在30 ms内切断输出电源,且CU不应发生损坏。 PCM输出端的漏电流大于6 mA时,漏电保护装置应在20 ms内切断输出电源,且PCM不应发生

18、损坏。 5.1.9 阻燃性 PCM指示灯电缆护线网和OU壳体材料在垂直燃烧时,移除火源后,应在15 s内自熄,且烧焦长度应不大于203 mm(8 inch),燃烧滴落物在跌落后继续焰燃的时间应不大于5 s。 PCM指示灯电缆和OU电缆在60燃烧时,移除火源后,应在30 s内自熄,且烧焦长度应不大于76 mm(3 inch),燃烧滴落物在跌落后继续焰燃的时间应不大于3 s。 5.1.10 可靠性 按照GJB/Z 299C计算,CU和PC M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应不小于20 000 h。 5.2 CU 技术要求 5.2.1 主接通/断开功能 CU应具有人工远程接通/断开所有通道输出的功能。 5.2.2

19、 单通道接通/断开功能 CU每个交流通道应具有独立接通/断开通道输出的功能。 5.2.3 关断接口 CU应具有可设置为自动复位关断类型和锁定关断类型的逻辑接口。在客舱失压、放下襟缝翼或其他需要断开PED的机载供电系统时,CU应关断所有通道输出。 5.2.4 功率管理 CU应具有循环检测各个通道输出功率的功能。在下列条件下,CU应向PCM发送相应的工作模式信号: CU 输出功率小于 CU 单通道限制功率时,CU 向 PCM 发送“输出可用”工作模式信号; CU 输出功率大于 CU 单通道限制功率时,CU 向 PCM 发送“输出限制”工作模式信号; 在客舱失压、放下襟缝翼或其他需要断开 PED 的

20、机载供电系统时,CU 向 PCM 发送“输出禁用”工作模式信号。 注: CU单通道限制功率是指CU单通道额定功率减去150 VA。 5.2.5 指示功能 CU应设有特定颜色或以一定频率闪烁的指示灯,用于实现下列指示功能: 输入电源状态指示; 每个通道输出电源状态指示:包括“输出正常”和“无输出”状态; 自检状态指示:包括“通过”和“故障”状态; MH/T 90092017 7 每个通道漏电保护状态指示。 5.2.6 通信功能 CU应具有与航空器娱乐系统进行通信的功能。 5.3 PCM 技术要求 5.3.1 功率因数 PCM应具有功率因数校正功能。在输入为额定电压,输出额定功率情况下,输入功率因

21、数应不小于0.968。 5.3.2 效率 PCM效率应不小于90 %。 5.3.3 输出功率限制 正常工作时,PCM应具有下列输出功率限制功能: 限制输出总功率(包括交流和直流)不大于 250 VA; 因新增设备造成输出功率大于 250 VA 时,限制新增设备的使用; 因在用设备功率变化造成输出功率大于 250 VA 时,限制最大功率设备的使用; 限制单通道交流输出功率不大于 150 VA,超出 150 VA 时,自动关断输出; 限制单通道直流输出电流不大于 2.2 A,超出 2.2 A 时,自动关断输出。 需要更高输出功率时,应符合相关适航规定。 5.3.4 交流稳态输出特性 PCM应具有下

22、列交流稳态输出特性: 输出电压为 110 V11 V 或 220 V22 V; 频率为 60 Hz3 Hz 或 50 Hz3 Hz。 5.3.5 过压保护 PCM所有交流输出通道应具有单独的过压保护功能: PCM(额定输出电压为 110 V/60 Hz)输出电压大于 121 V 时,在 1 s 内切断输出电源; PCM(额定输出电压为 220 V/50 Hz)输出电压大于 242 V 时,在 1 s 内切断输出电源。 5.3.6 欠压保护 PCM所有交流输出通道应具有单独的欠压保护功能: PCM(额定输出电压为 110 V/60 Hz)输出电压小于 99 V 时,在 1 s 内切断输出电源;

23、PCM(额定输出电压为 220 V/50 Hz)输出电压小于 198 V 时,在 1 s 内切断输出电源。 5.3.7 过频保护 PCM所有交流输出通道应具有单独的过频保护功能: PCM(额定输出频率为 60 Hz)输出频率大于 66 Hz 时,切断输出电源; PCM(额定输出频率为 50 Hz)输出频率大于 55 Hz 时,切断输出电源。 5.3.8 欠频保护 M HMH/T 90092017 8 PCM的所有交流输出通道应具有单独的欠频保护功能: PCM(额定输出频率为 60 Hz)输出频率小于 54 Hz 时,切断输出电源; PCM(额定输出频率为 50 Hz)输出频率小于 45 Hz

24、时,切断输出电源。 5.3.9 交流输出电压波形 PCM交流输出电压波形应为正弦波。在额定电阻负载条件下,总谐波失真度(THD)应不大于3 %或畸变系数应不大于0.04。 5.3.10 直流稳态输出特性 PCM应具有下列直流稳态输出特性: 输出电压为 5 V 0.25 V; 纹波电压不大于 200 mV。 5.3.11 负载平衡 PCM之间宜采用图1中电气连接方式,以保证三相负载平衡。按照6.11.12进行负载平衡试验,CU任意两相间输出电流差值应不大于0.2 A。 图1 PCM 电气负载平衡连接 5.3.12 工作模式 PCM接收5.2.4中CU发送的三种功率管理信号后,应分别处于下列工作模

25、式: “输出可用”工作模式:所有交流输出通道和直流输出通道的输出功率应符合 5.3.3 要求; “输出限制”工作模式:保持当前交流输出通道和直流输出通道的输出功率,限制新增设备使用; “输出禁用”工作模式:所有交流输出通道和直流输出通道无输出。 5.3.13 指示功能 PCM应具有使用状态指示功能,便于机组观察。宜采用绿色指示灯显示PCM的下列工作状态: 无显示:PCM 关闭或 PCM 接通且 OU 未接 PED 设备; 常亮:PCM 接通,OU 连接的 PED 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采用适当方式显示 PCM 上电自检和故障状态。 5.4 OU 技术要求 MH/T 90092017 9 5.4.

26、1 通用要求 OU交流输出插座的额定值、接地措施、耐老化、由外壳提供的防护和防潮、分断容量、正常操作、拔出插头所需的力、机械强度、耐热性、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以及绝缘材料的耐非正常热、耐燃和耐电痕化应符合GB 2099.1-2008 的规定。 OU直流输出USB插座的技术要求应符合YD/T 1591的规定。 5.4.2 结构形式 OU包括交流输出插座和直流输出USB插座。 交流输出插座的构型应与图2中的标准插头类型相匹配。 说明: 1国标; 2美标; 3欧标; 4英标; 5南非标。 图2 标准插头类型 直流输出USB插座的构型应符合USB 1.0及以上版本规范中A系列的要求。 5.4.3 指示

27、功能 OU应设有状态指示灯。指示灯亮为可用状态,指示灯熄灭为无电状态。 5.4.4 防触电保护 OU应具有防触电保护,且应符合GB 2099.1-2008第10章的规定。 OU应具有以下功能: PED 交流插头的两个插销同时均衡插入 OU 时,OU 向 PCM 发送信号,PCM 方可输出供电; PED 交流插头的单个插销插入 OU 时,PCM 不输出供电。 5.4.5 交直流隔离 OU的交流输出和直流输出之间应设置有效的隔离,交流接口三个插孔中心点和USB接口中心点之间的隔离间距应不小于30.0 mm。OU内部应设置绝缘隔板,隔离交直流。 6 试验方法 6.1 试验环境 除按照引用的国家标准和

28、RTCA DO-160G进行的试验外,其他试验应在下列环境下进行: 温度:15 35 ; M HMH/T 90092017 10 相对湿度:0 %85 %; 气压:84 kPa107 kPa。 6.2 试验设备 试验所用的仪器仪表应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准确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电压测量设备应不低于 0.5 级; 电流测量设备应不低于 0.5 级; 频率测量设备应不低于 0.5 级; 功率因数和功率测量设备应不低于 1 级; 电能质量分析设备应不低于 0.5 级; 温度测量设备应不低于 1 ; 除特殊说明外,其他未提及的测量设备应至少不低于 1.5 级。 6.3 环境试验 6.3.1 工作温度

29、试验 按RTCA DO-160G第4章规定的A1类设备试验要求分别对CU和PCM进行工作温度试验。 6.3.2 工作高度试验 按RTCA DO-160G第4章规定的A1类设备试验要求分别对CU和PCM进行工作高度试验。 6.3.3 温度变化试验 按RTCA DO-160G第5章规 定的B类温度变化率的要求分别对CU和PCM进行温度变化试验。 6.3.4 湿热试验 按RTCA DO-160G第6章规 定的A类设备试验要求分别对CU和PCM进行湿热试验。 6.4 绝缘特性试验 6.4.1 绝缘电阻试验 按照GB 5226.1-2008 第18章的规定分别对CU和PCM进行绝缘电阻试验。 按照GB

30、2099.1-2008 第17章的规定对OU进行绝缘电阻试验。 将OU交流接口电源线短接, 直流接口电源线短接, 利用绝缘电阻测试设备测量两者之间的绝缘电阻。 6.4.2 绝缘强度试验 按照GB 5226.1-2008 第18章的规定分别对CU和PCM进行绝缘强度试验。 按照GB 2099.1-2008 第17章的规定对OU进行绝缘强度试验。 注: CU输入端、CU输出端和PCM输入端的试验频率为360 Hz800 Hz,PCM输出端的试验频率为50 Hz或60 Hz。 6.5 机械强度试验 6.5.1 工作冲击试验 按RTCA DO-160G第7章规 定的B类设备试验要求分别对CU和PCM进

31、行工作冲击试验。 6.5.2 坠撞安全试验 MH/T 90092017 11 按RTCA DO-160G第7章规定的B类设备试验要求分别对CU和PCM进行坠撞安全试验。 6.5.3 振动试验 按RTCA DO-160G第8章规定的R类测试程序分别对安装于区域1的CU和PCM进行振动试验。 6.6 电磁兼容试验 6.6.1 磁影响试验 按RTCA DO-160G第15章规定的Z类设备试验要求分别对预安装于航空器驾驶舱内的CU和PCM进行磁影响试验。 按RTCA DO-160G第15章规定的B类设备试验要求分别对预安装于航空器客舱内的CU和PCM进行磁影响试验。 6.6.2 电压尖峰试验 按RTC

32、A DO-160G第17章规定的B类设备试验要求分别对CU和PCM进行电压尖峰试验。 6.6.3 音频传导敏感性试验 按RTCA DO-160G第18章规定的R(CF)、R(N F)和R(WF)类设备试验要求分别对CU和PCM进行音频传导敏感性试验。 6.6.4 感应信号敏感性试验 按RTCA DO-160G第19章规定的AC、AN和AW类设备试验要求分别对CU和PCM进行感应信号敏感性试验。 6.6.5 射频敏感性(辐射和传导)试验 按RTCA DO-160G第20章规定的T类设备试验要求分别对CU和PCM进行射频敏感性(辐射和传导)试验。 6.6.6 射频能量发射(辐射和传导)试验 按RT

33、CA DO-160G第21章规定的M类设备试验要求分别对CU和PCM进行射频能量发射(辐射 和传导)试验。 6.6.7 静电放电试验 按RTCA DO-160G第25章 规定的A类设备试验要求分别对CU和PCM进行静电放电试验。 6.7 电源输入试验 6.7.1 电源特性对设备的影响试验 按RTCA DO-160G第16章规定,分别对A(CF)、A( NF)或A(WF)类的CU和PCM进行电源特性对设备的影响试验,试验项目见表1。 表1 试验内容与 RTCA DO-160G 条款对照 A(CF)、A(NF)、A(WF)类设备依据 RTCA DO-160G 条款试验 测试内容 A(CF) A(N

34、F) A(WF) 电源正常工作条件下的电压和频率试验 RTCA DO-160G 16.5.1.1 a 和 c.1(1)RTCA DO-160G 16.5.1.1 a 和 c.1(1) RTCA DO-160G 16.5.1.1 a和c.2(1)M HMH/T 90092017 12 表1(续) A(CF)、A(NF)、A(WF)类设备依据 RTCA DO-160G 条款试验 测试内容 A(CF) A(NF) A(WF) 电源正常工作条件下的电压调制试验 RTCA DO-160G 16.5.1.2 RTCA DO-160G 16.5.1.2 RTCA DO-160G 16.5.1.2 电源正常工

35、作条件下的频率调制试验 RTCA DO-160G 16.5.1.3 RTCA DO-160G 16.5.1.3 RTCA DO-160G 16.5.1.3 电源正常工作条件下的瞬时电源中断试验 RTCA DO-160G 16.5.1.4 a 和 b RTCA DO-160G 16.5.1.4 RTCA DO-160G 16.5.1.4 电源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浪涌电压试验 RTCA DO-160G 16.5.1.5.1 RTCA DO-160G 16.5.1.5.1 RTCA DO-160G 16.5.1.5.1 电源正常工作条件下的频率瞬态试验 RTCA DO-160G 16.5.1.5.2 R

36、TCA DO-160G 16.5.1.5.2 RTCA DO-160G 16.5.1.5.2 电源正常工作条件下的频率变化试验 RTCA DO-160G 16.5.1.6 RTCA DO-160G 16.5.1.6 电源正常工作条件下的电压直流分量试验 RTCA DO-160G 16.5.1.7 RTCA DO-160G 16.5.1.7 RTCA DO-160G 16.5.1.7 电源正常工作条件下的电压畸变试验 RTCA DO-160G 16.5.1.8 RTCA DO-160G 16.5.1.8 RTCA DO-160G 16.5.1.8 注: 电源正常工作状态是指航空器在地面和飞行中,

37、电源系统没有发生故障或没有出现不正常时的工作状态,不包括电启动主发动机或辅助动力装置。 6.7.2 设备对电源的影响试验 按RTCA DO-160G第16章规定, 分别对A(CF)、 A(NF)或A(WF)类的CU和PCM进行设备对电源的影响试验,试验项目见表2。 表2 试验内容与 RTCA DO-160G 条款对照 A(CF)、A(NF)、A(WF)类设备依据 RTCA DO-160G 条款试验 测试内容 A(CF) A(NF) A(WF) 负载的电流谐波发射试验 RTCA DO-160G 16.7.1 RTCA DO-160G 16.7.1 RTCA DO-160G 16.7.1三相负载不

38、平衡试验(仅适用于 CU) RTCA DO-160G 16.7.2 RTCA DO-160G 16.7.2 RTCA D O-160G 16.7.2稳态工作时的直流分量试验 RTCA DO-160G 16.7.3 RTCA DO-160G 16.7.3 RTCA DO-160 G 16.7.3冲击电流试验 RTCA DO-160G 16.7.5 RTCA DO-160G 16.7.5 RTCA DO-160G 16.7 .5稳态工作时的电流调制试验 RTCA DO-160G 16.7.6 RTCA DO-160G 16.7.6 RTCA DO-160 G 16.7.6功率因数试验 RTCA D

39、O-160G 16.7.8 RTCA DO-160G 16.7.8 RTCA DO-160G 16.7 .86.8 保护功能试验 6.8.1 过载保护试验 CU电源输入端连接程控三相中频电源,输出端连接阻性负载。调节负载,使CU输出电流增大。CU输出电源切断时,测量并记录任一相电流值,记录每个通道输出电源指示灯状态。 MH/T 90092017 13 PCM电源输入端连接程控三相中频电源,输出端连接阻性负载。调节负载,使PCM输出电流增大。PCM输出电源切断时,测量并记录任一相电流值,记录每个通道输出电源指示灯状态。 6.8.2 短路保护试验 隔离CU内部过载保护电路或设置过载保护电流值大于短

40、路保护电流值。 CU电源输入端连接程控三相中频电源,输出端连接阻性负载。调节负载,使CU输出电流增大。CU输出电源切断时,测量并记录任一相电流值,记录每个通道输出电源指示灯状态。 隔离PCM内部过载保护电路或设置过载保护电流值大于短路保护电流值。 PCM电源输入端连接程控三相中频电源,输出端连接阻性负载。调节负载,使PCM输出电流增大。PCM输出电源切断时,测量并记录任一相电流值,记录每个通道输出电源指示灯状态。 6.8.3 过热保护试验 打开CU盖板,放置于恒温箱中,在设备空载状态下接通电源。CU输出端连接电压测量设备,应有正常电压输出;调升恒温箱内温度至CU无输出电压,记录恒温箱温度值和每

41、个通道输出电源指示灯状态。 PCM过热保护试验方法与CU相同。 6.8.4 漏电保护试验 在CU输出端和壳体之间连接限流电阻,生成设备设定的漏电保护电流值。接通输出通道,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电压波形时间宽度。记录每个通道漏电保护指示灯状态。 在PCM输出端和壳体之间连接限流电阻,生成6 mA的漏电电流。接通输出通道,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电压波形时间宽度。记录每个通道漏电保护指示灯状态。 6.9 阻燃性试验 6.9.1 垂直燃烧试验 按下列以下步骤进行垂直燃烧试验: a) 本生灯或特利尔灯的灯管标称内径为 9.5 mm(3/8 inch),火 焰高度调到 38.1 mm( 3/2 inch)。用

42、经过校准的热电偶高温计在火焰中心测得的焰温不低于 843 (1 550 ); b) 对于织物,最易燃的编织方向平行于试样的最长尺寸,每个试样应垂直支撑,试样下端高出灯的顶部 19.1 mm (3/4 i nch)。火焰施加在试样下端中心线上,12 s 后移开。记录焰燃时间、烧焦长度和滴落物(如果有)的焰燃时间。至少对每种品种和规格的 3 个试样进行垂直燃烧试验,并计算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烧焦长度的测量结果应精确到 2.5 mm(1 /10 inch)。 6.9.2 60燃烧试验 按下列步骤进行60燃烧试验: a) 本生灯或特利尔灯的灯管标称内径为 9.5 mm(3/8 in),火焰高度调至 7

43、6.2 mm(3 in),其内锥约为火焰高度的 1/3。用 经过校准的热电偶高温计测得的火焰最热部分的温度不低于 954 (1 750 )。 b) 试验在没有气流扰动的试验箱内进行,试验时箱门打开。尺寸过大无法放入试验箱的试样,在类似的没有气流扰动的条件下试验,例如放在高约 610 mm(2 ft),长、 宽约 305 mm(1 ft)的柜内。 打开顶部和一个垂直面(正面), 使得有足够的空气流入保证燃烧完全,不能有气流扰动。 c) 电缆(包括绝缘层)的试样以与水平面成 60的方式安装在试验箱内。试样与柜的正面平行,相隔约152 mm(6 in)。试样下端应刚性夹紧,上端绕过一个滑轮或圆棒,并

44、连接适当的重M HMH/T 90092017 14 物,使试样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张紧。试样从下端夹子到上端滑轮或圆棒的距离应为610 mm(24 in),在距下端 203 mm(8 in)处做标记,标明施加火焰的中心点。本生灯或特利尔灯装在试样标记的正下方,与试样的垂直平面成 30,使火焰的最热部分施加在试验标记处,保持 30 s。记录焰燃时间、烧焦长度和滴落物(如果有)的焰燃时间。至少对每种品种和规格的 3 个试样进行 60燃烧试验。烧焦长度测量结果精确到 2.5 mm(1/10 in)。 6.10 CU 功能和性能试验 6.10.1 试验设备的连接 按图3连接试验设备,对CU进行功能和性

45、能试验。 图3 CU 功能和性能试验设备连接 6.10.2 主接通/断开功能试验 接通CU“主接通/断开”开关,观察输出指示灯并测量输出电压。断开CU“主接通/断开”开关,观察输出指示灯并测量输出电压。 6.10.3 单通道接通/断开功能试验 接通CU各个单通道“接通/断开”开关,观察输出指示灯并测量输出电压。断开CU各个单通道“接通/断开”开关,观察输出指示灯并测量输出电压。 6.10.4 关断接口试验 接通CU“襟缝翼或失压”开关,观察输出指示灯并测量输出电压。断开CU“襟缝翼或失压”开关,观察输出指示灯并测量输出电压。 6.10.5 功率管理试验 按以下步骤进行CU功率管理试验: a)

46、调节 CU 任一电源输出通道连接的负载,使 CU 输出功率不大于限制功率,测量并记录工作模式输出接口信号; b) 调节 CU 任一电源输出通道连接的负载,使 CU 输出功率大于限制功率,测量并记录工作模式输出接口信号; c) 进行 6.10.4 试验时,测量并记录工作模式输出接口信号。 MH/T 90092017 15 6.10.6 指示功能试验 CU进行6.8试验时,观察并记录指示灯显示状态。 6.10.7 通信功能试验 通过与产品设计相符的总线测试设备进行CU与航空器娱乐系统的通讯功能试验, 检测CU与航空器娱乐系统是否能正常通信。 6.11 PCM 功能和性能试验 6.11.1 试验设备

47、的连接 按图4连接试验设备,对PCM进行功能和性能试验。 图4 PCM 功能和性能试验设备连接 6.11.2 功率因数试验 调节PCM交流输出通道和直流输出通道的负载至功率额定值,使用功率测量设备测量并记录功率因数。 6.11.3 效率试验 调节PCM交流输出通道和直流输出通道的负载至功率额定值,使用功率测量设备测量并计算效率。 6.11.4 输出功率限制试验 输出功率限制试验包括总功率限制试验和单通道功率限制试验。 调节PCM交流出通道和直流输出通道的负载,使输出总功率达到最大值,使用电压测量设备测量并记录所有通道输出电压。 选取PCM某一交流输出通道不连接负载,其余通道连接负载,向选取的交

48、流输出通道施加一定功率负载,使输出总功率超出最大值,使用电压测量设备测量并记录所有通道输出电压。依次选取一个交流输出通道,重复上述试验。 PCM所有交流输出通道连接不同功率负载。选取一个交流输出通道,调节其负载,使输出总功率超出最大值。使用电压测量设备测量并记录所有通道输出电压。依次选取一个交流输出通道,重复上述试验。 调节PCM任一交流输出通道的负载,使单通道交流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使用电压测量设备测量并记录所有通道输出电压。 M HMH/T 90092017 16 调节PCM任一直流输出通道的负载,使单通道直 流输出电流达到最大值,使用电压测量设备测量并记录所有通道输出电压。 6.11.5

49、 交流稳态输出特性试验 调节PCM任一交流输出通道负载至功率额定值, 使用电源质量测量设备测量并记录交流输出通道的电压和频率。 6.11.6 过压保护试验 隔离PCM内部稳压功能或设置PCM稳压值大于121 V。 PCM电源输入端连接程控三相中频电源,示波器一个通道采集输入电源电压波形,另一通道采集输出电源电压波形。 调节中频电源输出电压,使PCM输出电压为121 V。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通道的波形,记录PCM输出电源切断时间和PCM输出电压为121 V对应的输入电源时间,其时间差值即过压保护反应时间。 注: 输出电源为110 V/60 Hz的PCM采用以上电压值;输出电源为220 V/50 HZ的PCM采用以上电压值的2倍。 6.11.7 欠压保护试验 隔离PCM内部稳压功能或设置PCM稳压值小于99 V 。PCM电源输入端连接程控三相中频电源,示波器一个通道采集输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