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公务员(申论)303 及答案解析(总分:99.99,做题时间:150 分钟)一、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总题数:1,分数:100.00)资料 1 教授造假连续曝光,不仅令斯文扫地,还让国家巨额科研投入换来大量“垃圾论文” 2006 年 3 月下旬以来,有关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张成勇、清华大学教授刘辉造假的新闻,连续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其实人们更为关注的是,造假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高校学风浮躁和校园商业化、教授官场化的趋势。 又是方舟子揭黑 新近曝出的两起造假事件,一名事主是原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另一名是原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张成勇(长期化名吴征)。 刘
2、辉的造假行为最初由网友揭发,然后被“打假人”方舟子盯上。方舟子查询刘辉在清华大学医学院官方主页上的简历后,即撰文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教授如此伪造论文发表记录,指斥其有伪造履历嫌疑;在学术成果方面,“大胆到把不过是同姓、名字拼音缩写相同的人的论文也拿来为我所用”。 如果说刘辉的造假还有些遮遮掩掩的话,那么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张成勇的造假则几近赤裸。 2004 年 12 月,石河子大学有师生反映张成勇在师德方面存在问题,校监察处介入调查此事时,意外查出张有编造学历嫌疑。在向中山大学和吉首大学函调后,石河子大学查明张成勇拥有的这两所高校学历证书均为伪造。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张所持中山大学毕业证书,竟
3、是他 1988 年在广州用 5000 元人民币从私人手中购得,其在中山大学 75 周年校庆中的捐款经历也纯属杜撰。 目前,两起造假事件当事人都已受到严厉处分:刘辉被清华大学撤销教授职务,并被解除医学院院长助理的职务聘任。石河子大学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给予张成勇行政记大过处分,撤销其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收缴其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撤销其副教授任职资格,解除专业技术职务聘约,收缴其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书。 谁让教授的“斯文”扫地 纵观教授造假,不外乎履历和学术两大类。而这两项,正是教授在高校中地位所倚、利益所系。 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博士生说,当前,急功近利、浮躁的作风已在高校中影响至深,“学而
4、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种违反学术规律的体制在高校中几成通则。 “学术研究中的官员主导制(或者由带着专家帽子的官员主导制),造成了学术激励机制扭曲;学术资源分配不是按学术水平,而是按级别、论资排辈瓜分,学术研究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少数)课题申报完全是为了获得项目资金,有效的研究创新少之又少。例如一个社科类课题,实际需要经费可能不过 10 万元,而申报时却往往按几十万、上百万申报。当这种行为成为通常做法时,学术造假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曾坦言,目前国内学术造假严重。国家每年花费巨额科学研究投入,结果却换来的是大量的“垃圾论文”,真正的科技创
5、新却严重不足。 这名博士生还说,某些高校对待造假的嗳昧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歪风:怕担失察责任,怕拔出萝卜带出泥。“个别高校对学术造假现象太过宽容:有些造假即使被证实,个别高校也就给当事人一个不痛不痒的处分了事。” 石河子大学一名教授评价该校“副教授造假”事件时说,尽管从大环境来说,全社会诚信度不高、教育产业化和高校内部不尽合理的评价体系给造假行为提供了外部诱因,但对高校教师个人而言,身为人之师表,这些诱因无论如何不该成为造假的理由。 资料 2 2006 年 3 月 28 日报道:“教育部昨日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治理学术腐败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教育部始终
6、坚决反对各种学术腐败行为,并且采取了许多措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副处长张庆国会后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透露,目前教育部社政司、人事司及高教司正联合制定一些治理学术腐败的政策,而有关部门正就学术引用的认定标准等做专门研究。” 资料 3 讲台上的潘知常有些憔悴。以往上课前,他总是精神饱满,会在走廊里踱踱步,或是和学生打打趣。今天,瘦削的潘知常教授却若有所思。 这是 2006 年 3 月 6 日上午,南京大学逸夫馆 2 区 1052 教室,课程名为“传播与文化”。10 点钟,开始上课,潘知常恢复了以往的精气神,继续讲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差别。 潘知常现在成了南大中的焦点人物。倒不是因为十几年来他
7、一直是明星教授,而是因为他卷入了一场愈演愈烈的风波。 “略同”风波 这场风波的一方当事人是上海学者张远山。张远山说,他一般不接受采访,但考虑到这次他是当事人而公众有知情权,他破例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记得是 2 月 8 日早上。我看到世纪沙龙网站上潘知常的一篇文章,浏览了一下。张远山说,“他的文章里面列举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五本书,和我一篇旧文列举的一模一样。” 张远山的旧文名为进入古典中国的五部经典,与潘文列举的五部经典完全一样。张远山因而写下潘知常教授与鄙人所见略同一文,并把文章寄给了新语丝网站的负责人方舟子。2 月 18 日,从海南回到上海的张远山上网,偶然看到了潘知常的文章从张远山的无聊
8、到方舟子与新语丝的无耻。潘知常在文中说,除了五本书巧合相同,自己的文章和张远山并无“略同”。因为潘知常还提到了第六本书山海经,而且与张对这些书的理解有明显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潘知常认为张远山的“略同”影射了自己剽窃。 一场你来我往的网上论争就此开始,平面媒体也介入调查。潘知常接受了南京晨报和金陵晚报的采访;而在网上,以“陈浩”“陶世龙”为名的几个帖子,又将潘知常以往十年的历史一一翻出,论争进一步充满火药味。 3 月 5 日,网上出现一封未见落款的公开信南京大学 6 位博士生关于请求查处潘知常事件给校领导的公开信。南京大学校方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校学术委员会将收集网上的资料,对潘知常的学风问题
9、进行调查。 (分数:99.99)(1).请用不超过 150 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分数:33.33)_(2).用不超过 350 字的篇幅,从下面所列的选项中选出你认为正确的选项,作为对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加以论述。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A改正相关体制中存在的某些诱发学术腐败的弊端 B加强行政力量,整肃学风 C大力倡导研究人员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强化其自律 (分数:33.33)_(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 1200 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分数:33.33)_国家公务员(申论)3
10、03 答案解析(总分:99.99,做题时间:150 分钟)一、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总题数:1,分数:100.00)资料 1 教授造假连续曝光,不仅令斯文扫地,还让国家巨额科研投入换来大量“垃圾论文” 2006 年 3 月下旬以来,有关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张成勇、清华大学教授刘辉造假的新闻,连续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其实人们更为关注的是,造假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高校学风浮躁和校园商业化、教授官场化的趋势。 又是方舟子揭黑 新近曝出的两起造假事件,一名事主是原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另一名是原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张成勇(长期化名吴征)。 刘辉的造假行为最初由网友
11、揭发,然后被“打假人”方舟子盯上。方舟子查询刘辉在清华大学医学院官方主页上的简历后,即撰文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教授如此伪造论文发表记录,指斥其有伪造履历嫌疑;在学术成果方面,“大胆到把不过是同姓、名字拼音缩写相同的人的论文也拿来为我所用”。 如果说刘辉的造假还有些遮遮掩掩的话,那么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张成勇的造假则几近赤裸。 2004 年 12 月,石河子大学有师生反映张成勇在师德方面存在问题,校监察处介入调查此事时,意外查出张有编造学历嫌疑。在向中山大学和吉首大学函调后,石河子大学查明张成勇拥有的这两所高校学历证书均为伪造。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张所持中山大学毕业证书,竟是他 1988 年在广
12、州用 5000 元人民币从私人手中购得,其在中山大学 75 周年校庆中的捐款经历也纯属杜撰。 目前,两起造假事件当事人都已受到严厉处分:刘辉被清华大学撤销教授职务,并被解除医学院院长助理的职务聘任。石河子大学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给予张成勇行政记大过处分,撤销其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收缴其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撤销其副教授任职资格,解除专业技术职务聘约,收缴其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书。 谁让教授的“斯文”扫地 纵观教授造假,不外乎履历和学术两大类。而这两项,正是教授在高校中地位所倚、利益所系。 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博士生说,当前,急功近利、浮躁的作风已在高校中影响至深,“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13、,这种违反学术规律的体制在高校中几成通则。 “学术研究中的官员主导制(或者由带着专家帽子的官员主导制),造成了学术激励机制扭曲;学术资源分配不是按学术水平,而是按级别、论资排辈瓜分,学术研究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少数)课题申报完全是为了获得项目资金,有效的研究创新少之又少。例如一个社科类课题,实际需要经费可能不过 10 万元,而申报时却往往按几十万、上百万申报。当这种行为成为通常做法时,学术造假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曾坦言,目前国内学术造假严重。国家每年花费巨额科学研究投入,结果却换来的是大量的“垃圾论文”,真正的科技创新却严重不足。 这名博
14、士生还说,某些高校对待造假的嗳昧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歪风:怕担失察责任,怕拔出萝卜带出泥。“个别高校对学术造假现象太过宽容:有些造假即使被证实,个别高校也就给当事人一个不痛不痒的处分了事。” 石河子大学一名教授评价该校“副教授造假”事件时说,尽管从大环境来说,全社会诚信度不高、教育产业化和高校内部不尽合理的评价体系给造假行为提供了外部诱因,但对高校教师个人而言,身为人之师表,这些诱因无论如何不该成为造假的理由。 资料 2 2006 年 3 月 28 日报道:“教育部昨日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治理学术腐败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教育部始终坚决反对各种学术腐败行
15、为,并且采取了许多措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副处长张庆国会后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透露,目前教育部社政司、人事司及高教司正联合制定一些治理学术腐败的政策,而有关部门正就学术引用的认定标准等做专门研究。” 资料 3 讲台上的潘知常有些憔悴。以往上课前,他总是精神饱满,会在走廊里踱踱步,或是和学生打打趣。今天,瘦削的潘知常教授却若有所思。 这是 2006 年 3 月 6 日上午,南京大学逸夫馆 2 区 1052 教室,课程名为“传播与文化”。10 点钟,开始上课,潘知常恢复了以往的精气神,继续讲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差别。 潘知常现在成了南大中的焦点人物。倒不是因为十几年来他一直是明星教授,而是因
16、为他卷入了一场愈演愈烈的风波。 “略同”风波 这场风波的一方当事人是上海学者张远山。张远山说,他一般不接受采访,但考虑到这次他是当事人而公众有知情权,他破例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记得是 2 月 8 日早上。我看到世纪沙龙网站上潘知常的一篇文章,浏览了一下。张远山说,“他的文章里面列举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五本书,和我一篇旧文列举的一模一样。” 张远山的旧文名为进入古典中国的五部经典,与潘文列举的五部经典完全一样。张远山因而写下潘知常教授与鄙人所见略同一文,并把文章寄给了新语丝网站的负责人方舟子。2 月 18 日,从海南回到上海的张远山上网,偶然看到了潘知常的文章从张远山的无聊到方舟子与新语丝的无耻
17、。潘知常在文中说,除了五本书巧合相同,自己的文章和张远山并无“略同”。因为潘知常还提到了第六本书山海经,而且与张对这些书的理解有明显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潘知常认为张远山的“略同”影射了自己剽窃。 一场你来我往的网上论争就此开始,平面媒体也介入调查。潘知常接受了南京晨报和金陵晚报的采访;而在网上,以“陈浩”“陶世龙”为名的几个帖子,又将潘知常以往十年的历史一一翻出,论争进一步充满火药味。 3 月 5 日,网上出现一封未见落款的公开信南京大学 6 位博士生关于请求查处潘知常事件给校领导的公开信。南京大学校方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校学术委员会将收集网上的资料,对潘知常的学风问题进行调查。 (分数:9
18、9.99)(1).请用不超过 150 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分数:33.33)_正确答案:( 大学教授担负着传承知识、接续文化、弘扬道义的职责。尽管多数时候,诚信是个人的道德问题,但是学术诚信已经超越了个体道德,具备广泛的社会意义。资料中反映的近来频发的大学教授造假问题,反映出的是为人师表者的道德缺失、荣耻不分,不仅是对学术尊严的亵渎和危害,学术腐败的社会危害性不可低估,它严重影响着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损害了学术研究机构的声誉,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规则,也会对社会风气产生恶劣影响。)解析:(2).用不超过 350 字的篇幅,从下面所列的选项中选出你认为正确的选项,作为对给定资
19、料所反映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加以论述。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A改正相关体制中存在的某些诱发学术腐败的弊端 B加强行政力量,整肃学风 C大力倡导研究人员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强化其自律 (分数:33.33)_正确答案:(ABC 都正确。 首先,我们要反思相关体制中是不是存在某些诱发学术腐败的弊端,比如饱受指责的研究人员官员化倾向、学术研究评价机制僵化等,都有待寻求改革之道。其次,要加强行政力量,整肃学风,从 2002 年起有关方面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文件等,收到了一定的规范学术研究的成效。最后
20、,还要大力倡导研究人员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强化其自律,在学术界形成一种以踏踏实实做学问为荣的良好风气。 )解析:(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 1200 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分数:33.33)_正确答案:( 净化象牙塔,“自治”还是“他治”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 3 月 27 日举行的 2006 年教育部发布会上说,教育部始终对各种学术腐败行为坚决反对,将成立专门的组织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同时,净化学术空气还需要道德、制度、法制以及媒体的力量。 学术造假成风,固然有造假者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欠缺的原因,但学术评价、职称评定中的不合
21、理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在当前国内高校中,几乎所有的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每年大部分时间是忙于“跑”课题,“拉”科研经费。至于经费拿来后如何去做反而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可以说现在国内所谓的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的实际工作已经成了各级科研项目的“经纪人”。这些导师要的只是文章,有了文章就能结题,文章多了就能有利于申报下一次课题,而他们所招收的学生倒成了真正的课题实施者。 著名人才问题专家王通讯认为,“过分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致使相当多的科技人员急功近利,避开挑战性强的课题,选择容易的东西研究,不作长远打算。” 时下,在某些高校中,有些所谓的教授可以通过拉关系、买选票等违背正常学术规范的手段,获得省、市
22、,甚至更高一级科研经费的资助。他们在课题中报、结题或评奖前,将自己的课题标书,所谓的科研成果,当然还有一定的劳务费,送到事先已知的专家评委家中,请其给予指导、修改,而一些所谓的评委在课题评审中自会心照不宣。 高校遭遇到本校老师剽窃抄袭,基本还是奉行着“家丑不可外扬”的鸵鸟策略,对现代学术体制的严肃性缺乏起码的尊重。此外,假若某名人因为学术不端行为犯事了,明明是劣迹昭彰,却总会有一帮有头面的学者出来说情或打抱不平,讲哥儿们义气。 这些学术腐败查处起来绝非易事,因为这些人已经习惯于正常的组织调查程序。一些人靠造假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行政职务等现实利益,进一步诱发着学术领域的造假行为,污染着社会风气
23、,同时相关的学校、部门及个人因为自身的利益,均会予以包庇、袒护,而普通的教职工因为担心打击报复,大多也会敢怒不敢言。 有专家指出,这种存在于高校中的学术腐败和学术研究中的“影子工程”,其危害就像一颗暗藏的毒瘤,它会像黑洞般在无形中扼杀我们的科技强国梦想。 可喜的是,在社会声讨“教授造假”的同时,人们听到了来自学术界的声音: 日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吉林大学教授邓正来等 109 名教授,在学术批评网发表公开信,建议设立“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查证剽窃、造假和腐败行为。 这些教授建议,选聘品学兼优的学者组建“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制定相关规范,由委员会负责组织专家审查学术剽窃事件,裁定是否构成剽窃、造假,并定期公开通报批评违纪者,责成有关高校或研究单位给予当事人以相应纪律处分;高校应对违纪教师做出相应处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督促所辖学校的校长处罚违纪教师,对拒不作为的校长给予行政处罚。 业内人士同时认为,从长远来看,建设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以及诚信的社会环境,对保证“象牙塔”内的纯净学术氛围必不可少。 )解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