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52.50KB ,
资源ID:1302458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3024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广州市2006年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eventdump27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广州市2006年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doc

1、广州市 2006 年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150 分钟)一、注意事项(总题数:1,分数:100.00)材料一 京华时报报道,针对“染发致癌、染发导致白血病”的报道,中国美发美容协会日前首次表示,染发已有百年历史,但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发布染发可以导致白血病的结论性文件。 自 4 月 16 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称“经常染发易导致白血病”以来,这是有关的机构首次作出回应。央视的报道援引了北京市友谊医院血液科主任王昭的说法,称白血病患者韩女士有十几年的染发史,而且是定期染发,这与白血病发生有密切关系。 这几乎是一个影响整个行业以及千万消费者利益的大事件了。然而,针

2、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消费者唯一的感觉就是无所适从。 中国美发美容协会会长闫秀珍表示,目前,零售市场卖的和专业美发机构用的基本是化学染发剂,纯植物的染发剂的确很少。由于化学染发剂含有对苯二胺,有关专家介绍说,对苯二胺对人体有害,于是一些社会媒体将其演绎成为“染发可以导致白血病”。 相信对于绝大多数经常染发的消费者而言,“对苯二胺”这个名词应该是第一次听说,而且,听完了以后仍然无法作出一个判断。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信息不 对称。消费者不可能具备他所要涉及的那么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而商家却有着更多的信息优势。从这一点来讲,这就是市场失灵了。而由于涉及利益,不能完全相信 商家所说的。办法就是政府

3、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或者由中立的机构出具报告,让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多信息,从而弥补自己的弱势地位。 然而,由于很多方面并不规范,消费者对很多貌似中立的机构实际上并不信任,所以在信息筛选方面,又会面临着新的困难,因为他们几乎无法判断哪些信息是中立的,还是商家的托儿。 事实上,单纯从此次美容美发协会发表的声明来看,并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闫秀珍表示,在国际上染发已有百年的历史,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发布过染发可 以导致白血病的结论性文件。这似乎并不能成为一个论据。的确,此前的多次有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都是从国外传到国内的,比如苏丹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 就不具备相应的监测能力。 风险依然存在。只是

4、这种风险究竟有多大,消费者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并且,从以往的惯例推断,如果有风险,后果恐怕还是要消费者独自承担,索赔几乎是不可能的。 消费者只能等待,等待新的信息发布。而发布出的新信息,又可能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两难选择。 中国青年报2006 年 4 月 25 日,有删节 针对日前公众广泛关注的染发产品安全性问题,卫生部有关部门负责人 25 日表示,染发产品可能有致敏作用,但尚不能证实染发与致癌之间的因果关系。我国染发产品原料属于化妆品中限制使用的物质,有关专家提醒公众注意,使用染发产品前要详细阅读标签和说明书。 新华社北京 2006 年 4 月 25 日电,有删节 材料二 有些问

5、题,如月饼豪华包装问题,专家能看出,普通市民也能看出,专家能提建议,普通市民也能提建议。但专家的视角无疑更为广泛,调查了解无疑更加深入,发 言也更具权威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专家理应未雨绸缪,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将问题尽量控制在萌芽状态。如在五六月份,各个厂家准备策划今年月饼包 装的新花样时,就应站出来发表意见,以往年的经验教训为例,希望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规范,这样至少就能减少今年的浪费和污染。而等浪费和污染已成活生生 的事实,这样的意见和建议谁都能提出来,还要专家干什么? 其实这一问题绝不仅仅体现在月饼包装问题上。2004 年 9 月29 日嘹望东方周刊报道:正当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得如

6、火如荼时,有专家预计建成后功效甚 微;9 月27 日新京报报道:在虎跳峡电站工程即将上马时,九家民间组织呼吁,恳请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项目设计和可行性研究报 告,并科学、公正地对项目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评价,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方面是专家对在建工程提出质疑,另一方面是民间组织对待建工程表示怀疑。 两相比较令人感慨颇多:对于已动工多年的南水北调工程,专家此时的置疑是否还有意义?而民间组织对待建工程提出的怀疑如果真有价值,真被有关部门采纳的 话,可谓恰得其时。而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对某些事情的置疑往往首先来自民间,最后的事实也通常证明民间的置疑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事发前很

7、难听到一些专家 的声音,待恶果酿成后,各路专家的意见才响彻云霄。 信息时报2004 年9 月 30 日,有删节 材料三 2005 年 10 月,中国主流经济学家遭到前所未有的否决与棒喝: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对国内媒体撂下这样一句刺耳的话:“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 多不超过 5 个。”在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得更不客气,更刻薄:“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 说话。”“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 50 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 根据中国青年报2005 年 11 月 7 日的调查结果,“中国最受信任学者”只有郎咸平和

8、吴敬琏两位。在公众的心目中,经济学家不再是可以相信的群体。丁学 良对国内经济学家学术能力的评价,恰好吻合了中国民间社会对经济学界的普遍不满,他的言论发表之后立即在网络上得到民众的支持,也使他成为大众关注的明 星。 -南方人物周刊2006 年 2 月 24 日,有删节 2006 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的声音在互联网上再次出现,马上又引来铺天盖地的评论。不同于去年的是,曾经支持丁学良批评国内经济学家的网友们,这次对这位“反对派”也保持了警惕。在众多的回帖中,有人开始把丁学良点评经济学家标准的言论评价为哗众取宠。 怎样看待经济学和经济学家?老话题在 2006 年继续,人们对经济学家不信任的情绪并

9、没有告一段落,而是刚刚开始。该怎样弥补这道断层? 丁学良此次的言论其实更偏重于经济学教育方面。在上海的一次论坛上,丁学良细化和重申了他去年曾经强调的观点经济学家不能什么都评论,但他的言辞却比以前温和。 “介绍自己之前,你要交代清楚,自己在什么机构做什么事情。”丁学良认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一样,可以从事任何与日常社会生活相关的研究,但 在发言时应当强调自己的立场。同时,经济学家的研究是独立进行的还是在赞助下做的,在发布之前要说清楚,“既然做一个经济学家有名有利,那么你就要有规 则”。 尽管丁学良此次的言论比去年的严厉指责温和得多,但引发的讨论却同样激烈,甚至还出现了对丁学良本人的质疑

10、,说他“通过讲一些哗众取宠的话把自己打扮成学术明星”。 不过,支持丁学良直接表达对国内经济学家不信任的网友还是多数,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学教授往往通吃,官也要,教授也要,而且大多是吃公家的饭,干自己的活。”很多人也在评论中重提了丁学良曾经的重磅观点:“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 5个。” 在这场对经济学家的集体批评中,观点的轨迹正慢慢发生变化,最开始是对经济学家群体的道德批评,接下来则加入了对经济学家学术能力的拷问。同时,网友们也开始讨论经济学家对实践所起的作用是推动还是误导。 从表面上看,讨论的内容更加丰富,但是不信任的程度却有增无减。到现在,只要是知名学者出来讲话,即使是丁学良这样的“

11、反对派”,他的出发点也会遭到怀疑,更不要说涉及具体的经济问题,只要和网友观点有所不同,学者们就很容易遭遇一片骂声。 -北京晨报2006 年 2 月 8日,有删节 材料四 2003 年 6 月 7 日,在江苏高考数学考试结束后,第一道选择题引起了众多考生和数学老师的质疑,他们认为,这道题极有可能是一道错题。此事被当地媒体报道 后迅速引起轩然大波,6月 17 日,江苏省招办通过媒体回应:“省招办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并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部门确认,2003 年数学高考试卷中没 有错题,特别是有议论的第 1 小题不是错题。” 仅仅一天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如曾在看到相关报道后,

12、对原题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道题就是一道错题”。他迅速与教育部考试中 心联系,并致电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对这道题重新论证。6 月 23 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再次论证后得出结论:题目无科学错误;如果在题目中对图形关于区域有更加 明确的说明,将不致引起争议;本题现有的表述不应影响学生答题。 “这题明显是错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数学没有模棱两可的东西!”朱如曾表示这个结论本身就不科学。 “错题风波”引起了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科技时报凤凰周刊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媒体在采访多名数学界专家时,也得到了和朱如曾一样的回答,但教育部考试中心对此事却一直未再表态。 有关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是高考数学题对错已不是数学问

13、题。 “他们不认错,我就一直关注下去。”朱如曾教授不断给教育部打电话询问此事进展,9 月中下旬,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又组织了一次论证,结论是:“基本维持 6 月 23 日的三点结论。” “我要是半途而废了,也会让那些做错事不认错的人产生了抗药性。”10 月 12 日,他最后一次写信给教育部:“事情发展到今天,高招工作已经结束,国家选拔 人才工作上的损失和考生公平利益上的损失已无可挽回,这是我和江苏广大考生以及许多有良知的人士所始料未及和深感痛心的。” 在再三呼吁没有回音的事实面前,朱如曾开始给一些院士们发邮件,希望得到支持。在北京京西宾馆内“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会议”上,难得聚首的 11 名院士在

14、会 议之余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自此,包括 11 名中科院院士、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 12 个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专家,对今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的一道选择题给出了一 个集体“答案”这是一道必须纠正的错题。 京华时报2003 年 11 月 6 日,有删节 材料五 专家一说话,人们就唾骂,这是近两年出现的一种新景观。人们骂专家如今大有不分青红皂白之势,说错了,骂;说对了,但不中听,也骂。你听,“中科院生态专 家王如松教授称沙尘暴可以净化环境,沙尘暴的形成不全是人为破坏环境所致”(党报5 月 7 日),此言一出,来自四面八方的板砖如沙尘暴一般压倒性地朝王 如松砸去。 从叫骂声中,笔者通过归类,认为大致可分成

15、三种声音:一、沙尘暴是害人的东西,王如松说话不负责任;二、王如松在为环保部门辩护;三、王如松在胡说八道 (原因不明,反正就是胡说八道)。笔者通读新闻全文,既没有看到王如松说沙尘暴不害人,也没有看到王如松声称我国的沙尘暴治理得不错,更没有觉得王如松的 话莫名其妙。而只是发现王如松在演讲时提到,沙尘暴的成因有两个: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因素,但沙尘暴也有好的一面,即可以净化环境、给海水带来营养。 相比较而言,“日本研究者称:沙尘暴可吸附污染物,有助于减少酸雨。”(新华网 5 月 1 日)这条新闻中的日本专家,虽然说了和中国专家相同的观点,但在受批 评方面却要比中国专家幸运得多。不过,日本专家的说法算是

16、帮了中国专家一个忙,他证实,中国专家说的话是句实话。 既然是实话,人们为何还要骂呢?我同样通过分类,认为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原因:首先,专家的话触及了群众利益的神经。人们在饱受某种侵害之苦时,不愿意接受 实施侵害者的正面形象;其次,近年来,不少专家站在公众的对立面,说了不少令人反感的“谬论”,王如松此刻受到了专家不良形象的牵连;第三,部分人对专家 的话误读较深,要么断章取义,要么一知半解。 但归纳起来看,群众对专家的信任危机才是主要原因。可见,王如松挨顿板砖虽然有些冤枉,但仍然值得包括王如松在内的专家们好好反省一番。 某网友评论,有删节 材料六 五谷道场方便面横空出世之后,非油炸更健康的理念给占我

17、国 97%的油炸方便面企业带来的震撼是空前的,非油炸到底是不是比油炸更健康?哪个是未来发展方向?我国众多的方便面企业该何去何从? 对此中国现代企业报走访了业内专家,令记者诧异的是各方专家对非油炸方便面的态度出奇的一致:不再发表任何看法。记者联系采访华龙日清董事长兼世界拉 面协会中国分会会长范现国时,华龙日清媒介部李怀钰给记者发来一份文件,同时他表示对于油炸、非油炸的问题范现国已经不愿意再对外发表任何看法。中国营养 学会理事长葛可佑在发给中国现代企业报的邮件中称:“关于方便面的问题不是一个营养问题,更不是一个食品卫生问题。作为专业人员搅到里面没有什么意 思。我已经搅进去一次了,人总有出于无奈的时

18、候,真不想再掺和了” 记者注意到,在对油炸、非油炸方便面的问题上,有专家前后观点不一。 在 2005 年 10 月 14 日新闻晨报的报道中,中国农业大学的沈群教授给了一个权威解释,她们检测了国内 3 种品牌 6 个产品的方便面,其中 5 种是油炸方便 面,丙烯酞胺含量为 29.8-141.6 微克千克,因为油炸方便面的油温基本在 135-140之间,这个温度非常容易产生丙烯酞胺。而丙烯酞胺易致 癌,举世公认。 但在今年 6 月 21 日的方便面安全问题高层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胡小松教授介绍了中国农大近年对方便面中丙烯酞胺进行研究的结 果:油炸方便面中丙烯酞胺的含量相对较

19、低,不同品牌几十种方便面中丙烯酞胺的平均含量范围在 15-80微克千克。这个数值范围与美国、欧洲、日本和卫生 部 CDC 检测的数据基本一致,都在此范围内。而同在会上的沈群则对胡小松的这个说法没有表示异议。同一位专家在一年之间出现前后两种自相矛盾的观点实在有 些令人匪夷所思。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国,年人均消耗 34 包,仅次于韩国(年人均消费 79 包)、印尼(52 包)、日本(43 包),为世界人均消费量的第 4 名。2005年,我国共生产方便面 460 亿包,产值达 326 亿元。 业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中国现代企业报说,方便面产业是和农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因

20、此关联众多,可以说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中国方便面市 场上,油炸方便面还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占据着 97%的份额,关于其含有致癌成分一一丙烯酞胺的说法,直接触动了油炸方便面企业的切身利益。油炸、非油炸方 便面之争的背后其实是产值达 326 亿元的市场之争。 -中国现代企业报2006 年 8 月 1 日,有删节 材料七 纵观当前的传媒业,无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在关注新闻、反映这个世界动态的同时,大多都增加了专家对事件的分析和评论。这些专家不同于以往的媒体评 论员,他们多是独立于媒体之外,受媒体之邀,对事件或者社会上的问题作解释、点评,以指导大众更清楚地认识问题。本文所指的“专家”是高校

21、、科研机构的专 门研究某一方面问题的专家,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他们精通自己所研究范围内的问题,因而对相关新闻事件也有一定的发言权和权威性。 专家言论在国内一些比较大的、有影响力的媒体中,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报纸中,有为专家学者开辟的版面,比如南方都市报的“宏论版”,就邀请国 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撰写文章,谈论时事新闻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与当下中国大转型的时局。在广电媒体中,有为专家进行事件解读而专门开辟的栏目,比如中央电视 台新闻频道的“央视论坛”。 这种“专家热”现象的兴起是有客观原因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而且也日益复杂。媒体仅仅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已经不能满足公众

22、 对信息的需求。他们还要明白事件的前因后果,联系地、深入地认识问题。此外,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生活在信息浪潮中,他们在了解世间动态的同时,又被铺天盖地 的信息弄得茫然不知所措。这个时候,专家介入到传媒当中,用自己的研究专长,为公众深入解读新闻事件,或为处在信息大潮中的公众梳理信息、提炼精髓,使他 们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接受信息。在传媒开始向纵深发展的时代,专家成了各个媒体在竞争中制胜的智力资源。公众对当今信息的需求特征使得媒体将专家言论作为一 个重头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对于“专家热”的现象,我们也有必要做一些冷静的思考。 -新闻记者2005 年第 8 期,有删节 三

23、、申论要求 (分数:100.00)(1).请用 300 字以内的篇幅概括“专家言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30 分)(分数:50.00)_(2).通过对所给材料的分析和理解,用 1000 字左右的篇幅就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专家信任危机”这一问题进行论述。(70 分)(分数:50.00)_广州市 2006 年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真题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150 分钟)一、注意事项(总题数:1,分数:100.00)材料一 京华时报报道,针对“染发致癌、染发导致白血病”的报道,中国美发美容协会日前首次表示,染发已有百年历史,但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发布染发可以导致白血病的结论性文件。

24、自 4 月 16 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称“经常染发易导致白血病”以来,这是有关的机构首次作出回应。央视的报道援引了北京市友谊医院血液科主任王昭的说法,称白血病患者韩女士有十几年的染发史,而且是定期染发,这与白血病发生有密切关系。 这几乎是一个影响整个行业以及千万消费者利益的大事件了。然而,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消费者唯一的感觉就是无所适从。 中国美发美容协会会长闫秀珍表示,目前,零售市场卖的和专业美发机构用的基本是化学染发剂,纯植物的染发剂的确很少。由于化学染发剂含有对苯二胺,有关专家介绍说,对苯二胺对人体有害,于是一些社会媒体将其演绎成为“染发可以导致白血病”。 相信对于绝大多数经常染发的

25、消费者而言,“对苯二胺”这个名词应该是第一次听说,而且,听完了以后仍然无法作出一个判断。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信息不 对称。消费者不可能具备他所要涉及的那么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而商家却有着更多的信息优势。从这一点来讲,这就是市场失灵了。而由于涉及利益,不能完全相信 商家所说的。办法就是政府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或者由中立的机构出具报告,让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多信息,从而弥补自己的弱势地位。 然而,由于很多方面并不规范,消费者对很多貌似中立的机构实际上并不信任,所以在信息筛选方面,又会面临着新的困难,因为他们几乎无法判断哪些信息是中立的,还是商家的托儿。 事实上,单纯从此次美容美发协会发表的声明来看,

26、并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闫秀珍表示,在国际上染发已有百年的历史,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发布过染发可 以导致白血病的结论性文件。这似乎并不能成为一个论据。的确,此前的多次有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都是从国外传到国内的,比如苏丹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 就不具备相应的监测能力。 风险依然存在。只是这种风险究竟有多大,消费者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并且,从以往的惯例推断,如果有风险,后果恐怕还是要消费者独自承担,索赔几乎是不可能的。 消费者只能等待,等待新的信息发布。而发布出的新信息,又可能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两难选择。 中国青年报2006 年 4 月 25 日,有删节 针对日前公众广泛关注的染

27、发产品安全性问题,卫生部有关部门负责人 25 日表示,染发产品可能有致敏作用,但尚不能证实染发与致癌之间的因果关系。我国染发产品原料属于化妆品中限制使用的物质,有关专家提醒公众注意,使用染发产品前要详细阅读标签和说明书。 新华社北京 2006 年 4 月 25 日电,有删节 材料二 有些问题,如月饼豪华包装问题,专家能看出,普通市民也能看出,专家能提建议,普通市民也能提建议。但专家的视角无疑更为广泛,调查了解无疑更加深入,发 言也更具权威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专家理应未雨绸缪,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将问题尽量控制在萌芽状态。如在五六月份,各个厂家准备策划今年月饼包 装的新花样时,就应站出来

28、发表意见,以往年的经验教训为例,希望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规范,这样至少就能减少今年的浪费和污染。而等浪费和污染已成活生生 的事实,这样的意见和建议谁都能提出来,还要专家干什么? 其实这一问题绝不仅仅体现在月饼包装问题上。2004 年 9 月29 日嘹望东方周刊报道:正当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有专家预计建成后功效甚 微;9 月27 日新京报报道:在虎跳峡电站工程即将上马时,九家民间组织呼吁,恳请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项目设计和可行性研究报 告,并科学、公正地对项目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评价,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方面是专家对在建工程提出质疑,另一方面是民间组织对待建

29、工程表示怀疑。 两相比较令人感慨颇多:对于已动工多年的南水北调工程,专家此时的置疑是否还有意义?而民间组织对待建工程提出的怀疑如果真有价值,真被有关部门采纳的 话,可谓恰得其时。而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对某些事情的置疑往往首先来自民间,最后的事实也通常证明民间的置疑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事发前很难听到一些专家 的声音,待恶果酿成后,各路专家的意见才响彻云霄。 信息时报2004 年9 月 30 日,有删节 材料三 2005 年 10 月,中国主流经济学家遭到前所未有的否决与棒喝: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对国内媒体撂下这样一句刺耳的话:“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 多不超过 5 个。”在随后接受记者采访

30、时,他说得更不客气,更刻薄:“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 说话。”“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 50 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 根据中国青年报2005 年 11 月 7 日的调查结果,“中国最受信任学者”只有郎咸平和吴敬琏两位。在公众的心目中,经济学家不再是可以相信的群体。丁学 良对国内经济学家学术能力的评价,恰好吻合了中国民间社会对经济学界的普遍不满,他的言论发表之后立即在网络上得到民众的支持,也使他成为大众关注的明 星。 -南方人物周刊2006 年 2 月 24 日,有删节 2006 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的声音

31、在互联网上再次出现,马上又引来铺天盖地的评论。不同于去年的是,曾经支持丁学良批评国内经济学家的网友们,这次对这位“反对派”也保持了警惕。在众多的回帖中,有人开始把丁学良点评经济学家标准的言论评价为哗众取宠。 怎样看待经济学和经济学家?老话题在 2006 年继续,人们对经济学家不信任的情绪并没有告一段落,而是刚刚开始。该怎样弥补这道断层? 丁学良此次的言论其实更偏重于经济学教育方面。在上海的一次论坛上,丁学良细化和重申了他去年曾经强调的观点经济学家不能什么都评论,但他的言辞却比以前温和。 “介绍自己之前,你要交代清楚,自己在什么机构做什么事情。”丁学良认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一样,可以

32、从事任何与日常社会生活相关的研究,但 在发言时应当强调自己的立场。同时,经济学家的研究是独立进行的还是在赞助下做的,在发布之前要说清楚,“既然做一个经济学家有名有利,那么你就要有规 则”。 尽管丁学良此次的言论比去年的严厉指责温和得多,但引发的讨论却同样激烈,甚至还出现了对丁学良本人的质疑,说他“通过讲一些哗众取宠的话把自己打扮成学术明星”。 不过,支持丁学良直接表达对国内经济学家不信任的网友还是多数,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学教授往往通吃,官也要,教授也要,而且大多是吃公家的饭,干自己的活。”很多人也在评论中重提了丁学良曾经的重磅观点:“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 5个。” 在这场对经济学家

33、的集体批评中,观点的轨迹正慢慢发生变化,最开始是对经济学家群体的道德批评,接下来则加入了对经济学家学术能力的拷问。同时,网友们也开始讨论经济学家对实践所起的作用是推动还是误导。 从表面上看,讨论的内容更加丰富,但是不信任的程度却有增无减。到现在,只要是知名学者出来讲话,即使是丁学良这样的“反对派”,他的出发点也会遭到怀疑,更不要说涉及具体的经济问题,只要和网友观点有所不同,学者们就很容易遭遇一片骂声。 -北京晨报2006 年 2 月 8日,有删节 材料四 2003 年 6 月 7 日,在江苏高考数学考试结束后,第一道选择题引起了众多考生和数学老师的质疑,他们认为,这道题极有可能是一道错题。此事

34、被当地媒体报道 后迅速引起轩然大波,6月 17 日,江苏省招办通过媒体回应:“省招办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并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部门确认,2003 年数学高考试卷中没 有错题,特别是有议论的第 1 小题不是错题。” 仅仅一天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如曾在看到相关报道后,对原题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道题就是一道错题”。他迅速与教育部考试中 心联系,并致电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对这道题重新论证。6 月 23 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再次论证后得出结论:题目无科学错误;如果在题目中对图形关于区域有更加 明确的说明,将不致引起争议;本题现有的表述不应影响学生答题。 “这题明显是错的,对就是

35、对,错就是错,数学没有模棱两可的东西!”朱如曾表示这个结论本身就不科学。 “错题风波”引起了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科技时报凤凰周刊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媒体在采访多名数学界专家时,也得到了和朱如曾一样的回答,但教育部考试中心对此事却一直未再表态。 有关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是高考数学题对错已不是数学问题。 “他们不认错,我就一直关注下去。”朱如曾教授不断给教育部打电话询问此事进展,9 月中下旬,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又组织了一次论证,结论是:“基本维持 6 月 23 日的三点结论。” “我要是半途而废了,也会让那些做错事不认错的人产生了抗药性。”10 月 12 日,他最后一次写信给教育部:“事情发展到今天,高

36、招工作已经结束,国家选拔 人才工作上的损失和考生公平利益上的损失已无可挽回,这是我和江苏广大考生以及许多有良知的人士所始料未及和深感痛心的。” 在再三呼吁没有回音的事实面前,朱如曾开始给一些院士们发邮件,希望得到支持。在北京京西宾馆内“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会议”上,难得聚首的 11 名院士在会 议之余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自此,包括 11 名中科院院士、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 12 个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专家,对今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的一道选择题给出了一 个集体“答案”这是一道必须纠正的错题。 京华时报2003 年 11 月 6 日,有删节 材料五 专家一说话,人们就唾骂,这是近两年出现的一种新景观。人们

37、骂专家如今大有不分青红皂白之势,说错了,骂;说对了,但不中听,也骂。你听,“中科院生态专 家王如松教授称沙尘暴可以净化环境,沙尘暴的形成不全是人为破坏环境所致”(党报5 月 7 日),此言一出,来自四面八方的板砖如沙尘暴一般压倒性地朝王 如松砸去。 从叫骂声中,笔者通过归类,认为大致可分成三种声音:一、沙尘暴是害人的东西,王如松说话不负责任;二、王如松在为环保部门辩护;三、王如松在胡说八道 (原因不明,反正就是胡说八道)。笔者通读新闻全文,既没有看到王如松说沙尘暴不害人,也没有看到王如松声称我国的沙尘暴治理得不错,更没有觉得王如松的 话莫名其妙。而只是发现王如松在演讲时提到,沙尘暴的成因有两个

38、: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因素,但沙尘暴也有好的一面,即可以净化环境、给海水带来营养。 相比较而言,“日本研究者称:沙尘暴可吸附污染物,有助于减少酸雨。”(新华网 5 月 1 日)这条新闻中的日本专家,虽然说了和中国专家相同的观点,但在受批 评方面却要比中国专家幸运得多。不过,日本专家的说法算是帮了中国专家一个忙,他证实,中国专家说的话是句实话。 既然是实话,人们为何还要骂呢?我同样通过分类,认为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原因:首先,专家的话触及了群众利益的神经。人们在饱受某种侵害之苦时,不愿意接受 实施侵害者的正面形象;其次,近年来,不少专家站在公众的对立面,说了不少令人反感的“谬论”,王如松此刻受到了专家

39、不良形象的牵连;第三,部分人对专家 的话误读较深,要么断章取义,要么一知半解。 但归纳起来看,群众对专家的信任危机才是主要原因。可见,王如松挨顿板砖虽然有些冤枉,但仍然值得包括王如松在内的专家们好好反省一番。 某网友评论,有删节 材料六 五谷道场方便面横空出世之后,非油炸更健康的理念给占我国 97%的油炸方便面企业带来的震撼是空前的,非油炸到底是不是比油炸更健康?哪个是未来发展方向?我国众多的方便面企业该何去何从? 对此中国现代企业报走访了业内专家,令记者诧异的是各方专家对非油炸方便面的态度出奇的一致:不再发表任何看法。记者联系采访华龙日清董事长兼世界拉 面协会中国分会会长范现国时,华龙日清媒

40、介部李怀钰给记者发来一份文件,同时他表示对于油炸、非油炸的问题范现国已经不愿意再对外发表任何看法。中国营养 学会理事长葛可佑在发给中国现代企业报的邮件中称:“关于方便面的问题不是一个营养问题,更不是一个食品卫生问题。作为专业人员搅到里面没有什么意 思。我已经搅进去一次了,人总有出于无奈的时候,真不想再掺和了” 记者注意到,在对油炸、非油炸方便面的问题上,有专家前后观点不一。 在 2005 年 10 月 14 日新闻晨报的报道中,中国农业大学的沈群教授给了一个权威解释,她们检测了国内 3 种品牌 6 个产品的方便面,其中 5 种是油炸方便 面,丙烯酞胺含量为 29.8-141.6 微克千克,因为

41、油炸方便面的油温基本在 135-140之间,这个温度非常容易产生丙烯酞胺。而丙烯酞胺易致 癌,举世公认。 但在今年 6 月 21 日的方便面安全问题高层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胡小松教授介绍了中国农大近年对方便面中丙烯酞胺进行研究的结 果:油炸方便面中丙烯酞胺的含量相对较低,不同品牌几十种方便面中丙烯酞胺的平均含量范围在 15-80微克千克。这个数值范围与美国、欧洲、日本和卫生 部 CDC 检测的数据基本一致,都在此范围内。而同在会上的沈群则对胡小松的这个说法没有表示异议。同一位专家在一年之间出现前后两种自相矛盾的观点实在有 些令人匪夷所思。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发展为全球最大

42、的方便面生产国,年人均消耗 34 包,仅次于韩国(年人均消费 79 包)、印尼(52 包)、日本(43 包),为世界人均消费量的第 4 名。2005年,我国共生产方便面 460 亿包,产值达 326 亿元。 业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中国现代企业报说,方便面产业是和农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因此关联众多,可以说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中国方便面市 场上,油炸方便面还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占据着 97%的份额,关于其含有致癌成分一一丙烯酞胺的说法,直接触动了油炸方便面企业的切身利益。油炸、非油炸方 便面之争的背后其实是产值达 326 亿元的市场之争。 -中国现代企业报2006 年 8 月 1 日,有

43、删节 材料七 纵观当前的传媒业,无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在关注新闻、反映这个世界动态的同时,大多都增加了专家对事件的分析和评论。这些专家不同于以往的媒体评 论员,他们多是独立于媒体之外,受媒体之邀,对事件或者社会上的问题作解释、点评,以指导大众更清楚地认识问题。本文所指的“专家”是高校、科研机构的专 门研究某一方面问题的专家,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他们精通自己所研究范围内的问题,因而对相关新闻事件也有一定的发言权和权威性。 专家言论在国内一些比较大的、有影响力的媒体中,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报纸中,有为专家学者开辟的版面,比如南方都市报的“宏论版”,就邀请国 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撰写文章,谈

44、论时事新闻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与当下中国大转型的时局。在广电媒体中,有为专家进行事件解读而专门开辟的栏目,比如中央电视 台新闻频道的“央视论坛”。 这种“专家热”现象的兴起是有客观原因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而且也日益复杂。媒体仅仅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已经不能满足公众 对信息的需求。他们还要明白事件的前因后果,联系地、深入地认识问题。此外,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生活在信息浪潮中,他们在了解世间动态的同时,又被铺天盖地 的信息弄得茫然不知所措。这个时候,专家介入到传媒当中,用自己的研究专长,为公众深入解读新闻事件,或为处在信息大潮中的公众梳理信息、提炼精髓,使他 们能够更好更有效

45、地接受信息。在传媒开始向纵深发展的时代,专家成了各个媒体在竞争中制胜的智力资源。公众对当今信息的需求特征使得媒体将专家言论作为一 个重头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对于“专家热”的现象,我们也有必要做一些冷静的思考。 -新闻记者2005 年第 8 期,有删节 三、申论要求 (分数:100.00)(1).请用 300 字以内的篇幅概括“专家言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30 分)(分数:50.00)_正确答案:( 专家言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种: (1)好的“专家”介入到媒体当中,用自己的研究专长,坚持科学的求实精神,追求真理,能够为公众深入解读

46、新闻事件,或为处在信息大潮中的公众梳理信息、提炼精髓,指导大众更清楚地认识问题,这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 (2)不良的“专家言论”不具有前瞻性,而是滞后的信息,引起群众对专家的信任危机;或者是为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不客观公正,难以服众;或者是不敢坚持 真理,甚至发表前后不一的言论,引起群众质疑。这些信息都会误导大众,引发争论,严重的还会透支整个社会的公信力。 )解析:(2).通过对所给材料的分析和理解,用 1000 字左右的篇幅就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专家信任危机”这一问题进行论述。(70 分)(分数:50.00)_正确答案:(浅谈专家信任危机 纵观当今的大众传媒,无论是电子媒体还是纸质媒体

47、,专家言论犹如雪花一样漫天飞舞,大量的新闻报道从标题到文章,都打着专家言论的头衔在摇旗呐喊。当然, 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专业领域越来越复杂,普通人一般是不能理解的,也确实需要得到专家的帮助与求证。但是在面对如此多“鱼龙混杂”的专家时,我们不禁 要问,这些专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专家?他们的言论是否客观地反映了实际情况?他们的言论是否体现了人们对其预期的价值? 有些所谓的专家在事件恶果酿成后,才将自己的“高见”公之于世,做“事后诸葛亮”;有些专家为了自身利益,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出尔反尔,发表自相矛盾的 言论,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失去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操守,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深刻指出的:现代社会“专

48、家没有操守”“纵欲者没有心肝”。 由此可见,当专家与金钱或是权力苟合在一起的时候,必然丧失了专家系统的客观真理性,而成为金钱与权力的奴隶。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也不可能信任专家,专家系统也将必然遭遇信任危机!民众对专家的质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专家身份遭质疑。媒体上出现的以专家身份发表的文章,许多都没有采用实名的形式,要么是笔名,要么干脆匿名。 第二,同个专家的言论前后矛盾,甚至出现在不同媒体上“自相残杀”。 第三,事发前专家销声匿迹,事发后专家的意见“姗姗来迟”,其炒作作秀的成分多过服务受众。 第四,个别专家为了喧众取哗或是为了某部分集团利益,利用自身的天然专家身份,忽悠大众,说话没有科学依据,全凭感情用事,其言论难以服众。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专家信任危机”呢?社会各界又该怎么做才能防止专家遭遇信任危机,而让专家更好地服务大众呢?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制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