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59.50KB ,
资源ID:1304810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13048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公务员类职业资格】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2011年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lawfemale39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2011年及答案解析.doc

1、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2011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99.99,做题时间:150 分钟)一、注意事项(总题数:1,分数:100.00)资料 1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9.8 万亿元,比 1978 年增长近 14 倍,年均增长近 10%,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 1978 年的 1.8%,提高到 2010 的 7%左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人口城市化率 5 个指标评价,“十一

2、五”结束时,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 1978 年至 2010 年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 2.3 亿多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 30%下降到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343 元增加到 19109 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 134 元增加到 5919元,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初步小康、再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在一个 13 亿人口的大国,民生的需求也日趋呈现多层次和多样化,满足的标准也更高、更复杂。 资料 2 “去年初去超市,最好的猪肉精排每斤 16 元,现在得 23 元,我都很少买排骨了,改买猪前腿肉,一斤 12 元。”为了买到便宜的猪肉,退休

3、职工李师傅经常拿着小区周围 3 家大超市的宣传海报对比,哪家便宜就去哪家。“老年人退休金少,得节俭着花呀!”60 多岁的李师傅说。央行最新调查显示,全国 74%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忍受”,物价满意度创 11 年来最低,物价上涨的势头让老百姓绷紧了神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居民、企业和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项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居民收入占 GDP 的比重已从 1992 年的 68.6%,下降到 2007 年的52.3%。财

4、政收入占 GDP 比重 1995 年为 10.7%,2007 年这个比重突破 20%。从 2002 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是 GDP 增速的 2 倍。在美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高达 70%。作为绝大多数中低收入民众重要来源的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例从 1995 年的 51.4%,下降到 2007 年的 397% 。而从国际比较看,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世界平均水平为 50%55%。 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 1978 年的 2.4 倍,扩大到 2009 年的 3.3 倍;从区域之间看,2009 年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 38587 元,西部地区为 18090 元,相差 2 万余元;从不

5、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了 4000 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 2.7 亿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 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合计占财政支出比为 31.5%,与人均 GDP3000 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 GDP30006000 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 11.2 和 22.5 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支出来看,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需求快速增加,支出增长也快于整个消费增

6、长。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从 1985 年的 2.5%上升到 2007 年的 7.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支出比重从 8.2%上升到 13.3%。 资料 3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个时期,城镇居民实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但由于“僧多粥少”,大都为筒子楼、大杂院,三代同居一室,人们总体居住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住房的需求,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探索城镇住房改革,1998 年后全面推广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9982008 年,新建住房 65 亿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 28 平方米,为 1978 年的 4.2 倍;商品房发展迅速,城镇住房主要由市场供应的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

7、向城镇转移,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对住房产生了新的较大需求。按照推算,到 2015 年,预计城镇每年增加 1500 万人,每年新增家庭 500 万户,其中大中城市的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显著。同时,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住房改善需求显著增加,也加剧了城镇住房的供需矛盾。 随着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很多人纷纷加入“炒房大军”,大量游资热钱涌向了房地产市场。央行公布的一份针对全国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 70%的居民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人们为了买房往往透支了几十年的消费,更给自己甚至整个家庭带来了长期、深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高房价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承受之重”。 在被称为“史上最严

8、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之下,2010 年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同比上涨 74% ,相比 2009 年全年 23%的涨幅,全国房价涨幅适中,处于近 10 年的偏低值,房价调控取得一定效果。但从整体来看,房价仍在高位运行,即使在今年初“新国八条”、房产税试点等严厉调控政策下,依然难以遏制房价涨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月相比,今年 1 月份 70 个大中城市同比价格上涨的有 68 个,其中涨幅超过 10%的城市达到 10 个。资料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大加快了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从经济效益较低的部门向经济效益较高的部门转移。1978

9、 年,全国农业劳动力占 70.5%,2008 年总就业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下降到 39.6%。三十多年来,新增的 3 亿多从业人员中,均有 60%是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同时,就业管理体制和人们就业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自谋就业、自主创业、到非公经济就业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比重从 1978 年的 0.2%增加到2008 年的 74.8%。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算,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 2500 万人,而经济在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 1200 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 2011 年,全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

10、达到 1500 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达到 660万人,是 10 年前的 5 倍多,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此外,我国农村还有 1 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 800900 万人;2 亿多农民工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而同时,“招工难”现象已经逐渐从东南沿海波及更多地区,甚至一些内陆省份。数据显示,在 2.4 亿的农民工中,技术工人严重缺乏。 随着劳动关系由行政化向市场化的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发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已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9972007 年间,全国劳动争议受理的案件每年增幅在20%以上,2008 年当期立案的劳动争议案件比上年增长

11、98%,攀升至 69 万件。涉及拖欠工资、提高工资待遇、工伤失业待遇、缴纳社会保险金等突发性职工群体性事件增多。 资料 5 随着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 73 岁,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75 岁)。中国社科院专家蔡昉在论坛演讲中表示,中国人口变化的最大特点是“未富先老”。2000 年,中国 65 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6.8%,与世界平均水平完全一样,至 2009 年,中国的老龄化比例已达 8.3%,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7.5%)。 有人指出,随着 80 后的父母逐步跨入 60 岁门槛,“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下,80 后在成为房奴、车奴、孩奴的同时,很可能

12、成为“养老奴”。杨文涛和女朋友小徐都是 1980 年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杨文涛说:“如果工资能涨的话以后应该够我还贷并吃饭的,但是父母一定不能生病,生病就完了,资金链肯定断了。” 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占到全国老年人口的 75%,是我国老年人的主体。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压力更大。家住许昌椹涧乡门刘村的孙老汉今年 62 岁,老伴也已 60 岁,3 个儿子都在宁波打工,留下一个孙女和一个孙子,孙子正在上小学,孙女刚刚 3 岁。老两口在家不仅要种地,而且还要照顾孩子,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们身上。在农村,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资料 6 医疗卫生事业几十年来的长足发展,基本改变了我国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技术水平

13、低下、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缺医少药的局面。2008 年底,我国拥有卫生机构 27.8 万个,村卫生室 61.3 万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然比较强烈。根据调查显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在医疗资源总量已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现在遇到的看病难,主要表现为接受高水平医疗服务难,高科技药品、稀缺药品和高精尖设备检查费用高等。 2009 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用为 160 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为 5952 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 1/3,是农民年人均

14、收入的 1 倍多。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那些没有参加医保的群众,更是倍感负担沉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自称“老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说,他到农村调研,不止一次听到老乡们说这样的话,让人心酸。 尽管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额的 3%。2009 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占 24.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平均为 75%左右),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水平(平均为55%左右)。 资料 7 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但居民贫富差距拉大

15、,社会矛盾加剧。为了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西欧国家吸取战前经验教训,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成熟而高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中的大多数公民提供了生老病死以及失业的最低生活保障,并保证了一个占有社会人口多数的“中产阶级”的稳定存在。目前,西欧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但总的来说,社会比较稳定,民众生活普遍较为富裕,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 浙江省社科院发布的关注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评估的说明显示,2010 年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距 100%实现全面小康仅仅差 5.8 个百分点,“但是老百姓的生活体验却并不那么愉悦,普遍感到生活压力在增加

16、,对于未来的增收和改善生活信心不大。”调查显示,有八成人明显感觉到生活压力在不断增大。人民网推出“2011 两会调查,你最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截至 2 月 22 日,社会保障高居榜首,最受网民关注。2010 年人民网两会调查中,养老保险排在“十大热点话题”首位;2009 年两会调查,社会保险位居第八。“下岗老工人的生活太难,体弱多病的更难,生活都保障不了,更谈不上有病就医。”有网友这样留言。 在山东烟台一个建筑工地打工的老韩领到了春节后的第一份工资。老韩今年 56 岁,是山东沂蒙山区一个小山村的农民。老韩打工,为的是给自己和老伴准备养老钱。他说要在外面干上四五年,希望积攒 2 万元。在现实压

17、力下,很多上了年纪的农村居民,就和老韩一样,节衣缩食,把来之不易的收入积攒起来,以应对不时之需。 40 岁的张先生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他是公司骨干,收入不菲,可由于工作时常变动,生活压力很大,总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于是,他每月把 20%的工资存起来,作为自己的“养老基金”,“过几年,不能在职场打拼了,就靠这部分老底儿生活。”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2004 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比重都在 40%以上,过高的投资比例导致了严重的资源约束。由于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比较弱,导致生产扩大与消费不足的矛盾,大量产品只能出口,我国外贸依存度已

18、高达 50%以上。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过高,既增加了经济风险,又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以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重来衡量,在我国,2010 年的居民消费率仅为 37.3%,比 2000 年下降 25.0 个百分点,比改革开放之初的 1978 年还要低 11.5 个百分点。而正常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在 60%至 70%之间。专家指出,当前内需不足,主要还是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还很多,不愿花钱,不敢花钱,不能放心花钱。“只有将来生活有保障,老百姓才敢放心地花今天的钱。” 资料 8 欧洲发达国家以及包括韩国在内等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开始由“积累型”走向了“分享

19、型”。据西方统计,到上世纪 90 年代末,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一般占本国政府总支出的 1/2 到 2/3,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20%30%。 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总量已经相当可观。2010 年,全国财政收入全年累计突破 8 万亿,比 1997 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7.9 万亿还多,同比增长达到 21.3%。从 2000 年到2010 年,政府财政收入从 1.3 万亿元增长到 8.3 万亿元,增长了近 5.2 倍。2010 年投向民生的财政增长超过了 30%,其中投向社会保障的投入增长 19.4%。 据统计,2010 年浙江省财政总收入、

20、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 2005 年的 2.3 倍、2.4 倍。其中,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 94.5%,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 53.3%。日益殷实的财力保障,成为浙江向“民生财政”转变、向“有福利增长”转变的最大底气。 每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上项目、比增长的热情,往往格外高。而今年,不少省区市的两会上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GDP 增速等预期目标调低了,经济指标淡化了,对于“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北京、上海将目标锁定在 8%,比“十一五”规划目标低了 2 个百分点。广东、浙江也设定在 8%左右,内蒙古则确定为 12%,远低于“十一五”时期年均 17.6%的增

21、速。成为亮点的是,让人民“满意”“幸福”成了各地规划中的高频词。 面对各地不约而同在经济发展快车道上的“换挡”。人大代表刘子福说:“今后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效、财政状况,包括可考核干部,主要应看能不能拿出钱来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实质是个对老百姓的态度问题。” 在一次全省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项功在当代、恩泽子孙、惠及千秋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件苦差事,没有半点风光,短期内也看不出多少政绩,但是把这件事真正抓好了,千百万老百姓就能更好地吃上安心饭,睡上安稳觉,这就是最大的政绩!” 2010 年 10

22、 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社会保险法草案获得了表决通过。作为我国社会保险领域的首部综合性法律,它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一次重大的制度突破,是一部能够“提高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的民生大法。有媒体评论,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是继全民义务教育免费,2006 年全国取消农业税之后,我国民生领域的第三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资料 9 55 岁的市民冷志成 7 年前待岗,妻子病退,失业保险金加其收入一起不到 2000 元,仅够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不久,女儿又患上尿毒症,仅肾移植就要 15 万元。尽管冷志成拼命努力,积攒下的钱仍远远不够,当他快要

23、绝望时,当地政府部门送来了 5 万元社会救助款。女儿肾移植手术后,作为城镇“零就业家庭”,父女俩都接受了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女儿上的是“春风行动”免费电脑培训班,结业后被安排到超市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养老保险、大病保险都有了。冷志成则成了一家广告公司职员,还是一名社会志愿者,热心回馈社会。 家住淳安县界川乡交界村的 72岁老人汪菊英,虽然身边没有亲人,晚年的生活却依然过得有滋有味。每个月老人都可以从民政部门领到足额的低保金,此外每年还能得到 2000 多元的各项资助。嘉兴滨湖新村的陈翔和钱家村的王云清也分别领取了 150 元和 90 元的城乡低保户物价补贴,他们高兴地说:“没想到政府考虑

24、得那么周到,让我们低保户能及时拿到物价补贴。心里不慌了。” “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到老了,还能领到政府发的钱。”2009 年 12 月,淳安县文昌镇文昌村 77 岁的何金根老人,作为浙江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首批受益者,领到了一本鲜红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领取证,今后每月都可以领到至少 60 元的“养老金”。 资料 10 退休了,浙江人每月人均可领到 1595 元的基本养老金;生病了,70%以上的医疗费用可以报销;失业了,每月人均能享受 726 元的保险金;被征地了,每月高的可领养老金 500 元以上;年满 60 周岁的城乡老人,每月还能直接领取不低于 60 元的养老金身上系着一

25、根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带”,让浙江人生活踏实,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民生目标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得到了实现。 据统计,“十一五”末,浙江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580 万人,基本实现企业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居民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1334 万、540 万、1465 万、864 万、856 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一年,参保人数就达到 1170 万人,其中,农村 1029 万,城镇 141 万,已有 578 万人领取基础养老金。 2010 年,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 1 万亿元,让人们看到了浙江经济内需驱动的巨大潜力。而其背后是这

26、样一组数字:“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社会保障支出累计超过 1583 亿元,年均增长 16.5%;全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 7595 亿元,年均增长211% ,连续五年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指标,名列全国前茅。 “以前参保要一大早赶到镇上坐车到县社保中心去排队办理,几乎得花一天的时间。现在方便了,我只要到村委会填好表格就行了。”德清县钟管镇审塘村费林加,在村里办理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后,深有感触地说。目前,一张密布浙江省村(社区)的基层社保服务网络正在铺开。全省 1222 个乡镇已经建立劳动保障所 1052 家;394 个街道已建立劳动保障所(站)390 家;3

27、1176 个村中有 11665 个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 当前,浙江正由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迈向人群全覆盖,率先跨入了“全民社保”的崭新历史阶段,向着“人人享有”的目标迈进。“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一张更加结实细密的社会保障网,编织着民生之依,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践行着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作答要求 (分数:99.99)(1).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小题。(25 分) 1.概括给定资料 16 的主要内容。(10 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字数不超过 250 字。 2.给定资料 16 反映了诸多民生问题,谈谈如何理性看待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15 分) 要求

28、:准确、简洁、有深度。字数不超过 200 字。 (分数:33.33)_(2).某市将召开一次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形势分析会。会上,某领导要就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必要性做主题发言。请结合给定资料 78,为领导拟一份发言要点。(25 分) 要求:全面、简洁、条理清晰,有一定高度,字数不超过 500 字。 (分数:33.33)_(3).请结合给定资料,以“民生之依”为题,写一篇议论文。(50 分) 要求:(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字数 10001200 字。 (分数:33.33)_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2011 年答案解析(总分:99.

29、99,做题时间:150 分钟)一、注意事项(总题数:1,分数:100.00)资料 1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9.8 万亿元,比 1978 年增长近 14 倍,年均增长近 10%,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 1978 年的 1.8%,提高到 2010 的 7%左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人口城市化率 5 个指标评价,“十一五”结束时,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 19

30、78 年至 2010 年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 2.3 亿多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 30%下降到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343 元增加到 19109 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 134 元增加到 5919元,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初步小康、再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在一个 13 亿人口的大国,民生的需求也日趋呈现多层次和多样化,满足的标准也更高、更复杂。 资料 2 “去年初去超市,最好的猪肉精排每斤 16 元,现在得 23 元,我都很少买排骨了,改买猪前腿肉,一斤 12 元。”为了买到便宜的猪肉,退休职工李师傅经常拿着小区周围 3 家大超市的宣传海报对比,哪家便

31、宜就去哪家。“老年人退休金少,得节俭着花呀!”60 多岁的李师傅说。央行最新调查显示,全国 74%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忍受”,物价满意度创 11 年来最低,物价上涨的势头让老百姓绷紧了神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居民、企业和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项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居民收入占 GDP 的比重已从 1992 年的 68.6%,下降到 2007 年的52.3%。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 1995 年为 10.7%,2007

32、年这个比重突破 20%。从 2002 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是 GDP 增速的 2 倍。在美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高达 70%。作为绝大多数中低收入民众重要来源的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例从 1995 年的 51.4%,下降到 2007 年的 397% 。而从国际比较看,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世界平均水平为 50%55%。 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 1978 年的 2.4 倍,扩大到 2009 年的 3.3 倍;从区域之间看,2009 年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 38587 元,西部地区为 18090 元,相差 2 万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

33、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了 4000 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 2.7 亿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 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合计占财政支出比为 31.5%,与人均 GDP3000 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 GDP30006000 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 11.2 和 22.5 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支出来看,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需求快速增加,支出增长也快于整个消费增长。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从 1985 年的 2.5%上升到 2

34、007 年的 7.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支出比重从 8.2%上升到 13.3%。 资料 3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个时期,城镇居民实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但由于“僧多粥少”,大都为筒子楼、大杂院,三代同居一室,人们总体居住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住房的需求,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探索城镇住房改革,1998 年后全面推广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9982008 年,新建住房 65 亿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 28 平方米,为 1978 年的 4.2 倍;商品房发展迅速,城镇住房主要由市场供应的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对住房产生了新的较大需

35、求。按照推算,到 2015 年,预计城镇每年增加 1500 万人,每年新增家庭 500 万户,其中大中城市的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显著。同时,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住房改善需求显著增加,也加剧了城镇住房的供需矛盾。 随着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很多人纷纷加入“炒房大军”,大量游资热钱涌向了房地产市场。央行公布的一份针对全国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 70%的居民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人们为了买房往往透支了几十年的消费,更给自己甚至整个家庭带来了长期、深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高房价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承受之重”。 在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之下,2010 年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同比上

36、涨 74% ,相比 2009 年全年 23%的涨幅,全国房价涨幅适中,处于近 10 年的偏低值,房价调控取得一定效果。但从整体来看,房价仍在高位运行,即使在今年初“新国八条”、房产税试点等严厉调控政策下,依然难以遏制房价涨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月相比,今年 1 月份 70 个大中城市同比价格上涨的有 68 个,其中涨幅超过 10%的城市达到 10 个。资料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大加快了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从经济效益较低的部门向经济效益较高的部门转移。1978 年,全国农业劳动力占 70.5%,2008 年总就业劳动力中

37、,农业劳动力下降到 39.6%。三十多年来,新增的 3 亿多从业人员中,均有 60%是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同时,就业管理体制和人们就业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自谋就业、自主创业、到非公经济就业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比重从 1978 年的 0.2%增加到2008 年的 74.8%。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算,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 2500 万人,而经济在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 1200 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 2011 年,全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 1500 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达到 660万人,是 1

38、0 年前的 5 倍多,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此外,我国农村还有 1 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 800900 万人;2 亿多农民工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而同时,“招工难”现象已经逐渐从东南沿海波及更多地区,甚至一些内陆省份。数据显示,在 2.4 亿的农民工中,技术工人严重缺乏。 随着劳动关系由行政化向市场化的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发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已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9972007 年间,全国劳动争议受理的案件每年增幅在20%以上,2008 年当期立案的劳动争议案件比上年增长 98%,攀升至 69 万件。涉及拖欠工资、提高工资待遇、工伤失

39、业待遇、缴纳社会保险金等突发性职工群体性事件增多。 资料 5 随着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 73 岁,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75 岁)。中国社科院专家蔡昉在论坛演讲中表示,中国人口变化的最大特点是“未富先老”。2000 年,中国 65 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6.8%,与世界平均水平完全一样,至 2009 年,中国的老龄化比例已达 8.3%,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7.5%)。 有人指出,随着 80 后的父母逐步跨入 60 岁门槛,“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下,80 后在成为房奴、车奴、孩奴的同时,很可能成为“养老奴”。杨文涛和女朋友小徐都是 1980 年出生的第一

40、代独生子女,杨文涛说:“如果工资能涨的话以后应该够我还贷并吃饭的,但是父母一定不能生病,生病就完了,资金链肯定断了。” 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占到全国老年人口的 75%,是我国老年人的主体。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压力更大。家住许昌椹涧乡门刘村的孙老汉今年 62 岁,老伴也已 60 岁,3 个儿子都在宁波打工,留下一个孙女和一个孙子,孙子正在上小学,孙女刚刚 3 岁。老两口在家不仅要种地,而且还要照顾孩子,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们身上。在农村,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资料 6 医疗卫生事业几十年来的长足发展,基本改变了我国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缺医少药的局面。2008 年底,我国拥

41、有卫生机构 27.8 万个,村卫生室 61.3 万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然比较强烈。根据调查显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在医疗资源总量已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现在遇到的看病难,主要表现为接受高水平医疗服务难,高科技药品、稀缺药品和高精尖设备检查费用高等。 2009 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用为 160 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为 5952 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 1/3,是农民年人均收入的 1 倍多。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

42、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那些没有参加医保的群众,更是倍感负担沉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自称“老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说,他到农村调研,不止一次听到老乡们说这样的话,让人心酸。 尽管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额的 3%。2009 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占 24.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平均为 75%左右),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水平(平均为55%左右)。 资料 7 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但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为了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西欧国家吸取战前经验

43、教训,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成熟而高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中的大多数公民提供了生老病死以及失业的最低生活保障,并保证了一个占有社会人口多数的“中产阶级”的稳定存在。目前,西欧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但总的来说,社会比较稳定,民众生活普遍较为富裕,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 浙江省社科院发布的关注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评估的说明显示,2010 年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距 100%实现全面小康仅仅差 5.8 个百分点,“但是老百姓的生活体验却并不那么愉悦,普遍感到生活压力在增加,对于未来的增收和改善生活信心不大。”调查显示,有八成人明显感

44、觉到生活压力在不断增大。人民网推出“2011 两会调查,你最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截至 2 月 22 日,社会保障高居榜首,最受网民关注。2010 年人民网两会调查中,养老保险排在“十大热点话题”首位;2009 年两会调查,社会保险位居第八。“下岗老工人的生活太难,体弱多病的更难,生活都保障不了,更谈不上有病就医。”有网友这样留言。 在山东烟台一个建筑工地打工的老韩领到了春节后的第一份工资。老韩今年 56 岁,是山东沂蒙山区一个小山村的农民。老韩打工,为的是给自己和老伴准备养老钱。他说要在外面干上四五年,希望积攒 2 万元。在现实压力下,很多上了年纪的农村居民,就和老韩一样,节衣缩食,把来之不

45、易的收入积攒起来,以应对不时之需。 40 岁的张先生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他是公司骨干,收入不菲,可由于工作时常变动,生活压力很大,总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于是,他每月把 20%的工资存起来,作为自己的“养老基金”,“过几年,不能在职场打拼了,就靠这部分老底儿生活。”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2004 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比重都在 40%以上,过高的投资比例导致了严重的资源约束。由于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比较弱,导致生产扩大与消费不足的矛盾,大量产品只能出口,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 50%以上。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过高,既增加了经

46、济风险,又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以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重来衡量,在我国,2010 年的居民消费率仅为 37.3%,比 2000 年下降 25.0 个百分点,比改革开放之初的 1978 年还要低 11.5 个百分点。而正常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在 60%至 70%之间。专家指出,当前内需不足,主要还是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还很多,不愿花钱,不敢花钱,不能放心花钱。“只有将来生活有保障,老百姓才敢放心地花今天的钱。” 资料 8 欧洲发达国家以及包括韩国在内等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开始由“积累型”走向了“分享型”。据西方统计,到上世纪 90 年代末,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

47、家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一般占本国政府总支出的 1/2 到 2/3,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20%30%。 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总量已经相当可观。2010 年,全国财政收入全年累计突破 8 万亿,比 1997 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7.9 万亿还多,同比增长达到 21.3%。从 2000 年到2010 年,政府财政收入从 1.3 万亿元增长到 8.3 万亿元,增长了近 5.2 倍。2010 年投向民生的财政增长超过了 30%,其中投向社会保障的投入增长 19.4%。 据统计,2010 年浙江省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 2005 年的 2.3 倍、2.4 倍。其

48、中,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 94.5%,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 53.3%。日益殷实的财力保障,成为浙江向“民生财政”转变、向“有福利增长”转变的最大底气。 每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上项目、比增长的热情,往往格外高。而今年,不少省区市的两会上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GDP 增速等预期目标调低了,经济指标淡化了,对于“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北京、上海将目标锁定在 8%,比“十一五”规划目标低了 2 个百分点。广东、浙江也设定在 8%左右,内蒙古则确定为 12%,远低于“十一五”时期年均 17.6%的增速。成为亮点的是,让人民“满意”“幸福”成了各地规划中的高频词。 面对各地不约而同在经济发展快车道上的“换挡”。人大代表刘子福说:“今后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效、财政状况,包括可考核干部,主要应看能不能拿出钱来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实质是个对老百姓的态度问题。” 在一次全省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项功在当代、恩泽子孙、惠及千秋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件苦差事,没有半点风光,短期内也看不出多少政绩,但是把这件事真正抓好了,千百万老百姓就能更好地吃上安心饭,睡上安稳觉,这就是最大的政绩!” 2010 年 10 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七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